突然间,W总像是被针扎了一样瞬间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他突然间想到了什么,不禁脱口而出道:“对了,姐夫,听宁致远的律师说,他家里人前段时间给他寄了很多资本市场的书、历史的书过去呢,难道他已经多少推测到了集团现在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咱们采取的各项策略”?
“有这个可能啊,正所谓‘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之前跟你讲历史的时候不是提到过苏轼吗,他能写出那么多的策论来给皇帝提治国的建议,无非就是靠两方面,一是自己读书学来的学识,二是自己练就的无畏的心态。
苏轼当时读书很是刻苦,曾言‘我昔家居断还往,着书不暇窥园葵’,就是说他为了学习情愿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看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的程度;
而且苏轼读书,除了必须学习的儒家经典外,特别喜欢阅读贾谊、陆贽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尚虚言,偏重实用,都是对一些现实生活问题的针砭时弊和思考研究,这一习惯对他后来的发展有莫大的帮助,每每读到此,他都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据说,四十年后,在海南的苏轼看到读书的孙子,回忆道‘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安世宝政古,百史手自斟。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说是四十年前,他闭门读书很少出门,当出去的时候总是成为现在很多家长羡慕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获得邻里一片仰慕和赞叹,家里的父母特别喜欢我诵诗的声音;
也是因为如此,苏轼才能于家事、世事非常熟悉,并且应对的方法和策略都可以从诸家史籍信手拈来。有一次,他的老父亲想要好好的考验他一番,给他出题《夏侯太初论》,命苏轼作文;
这里跟你普及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知识,夏侯是姓,太初是字,即曹魏重臣夏侯玄,相传其处事镇静,有次靠着柱子读书,衣服着火,但他神色无变,继待看书。苏轼在文中评论到‘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强调一个人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时反应的不同来体现夏侯玄临不惧的精神,体现出苏轼随机生发、翻空出奇的才情。他的父亲苏洵对此句也是非常称赞;
你如此说来的话,看来宁致远已经通过这一年的时间,好好的学习反思,最起码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都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了,虽然他不一定有夏侯玄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但是,都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敌人的有思想准备对我们来讲,不是什么好事情”,D董事长说道。
“是啊,自从上次您跟我提到过宋朝之后,我有时间也去了解了下,宋朝确实是一直推崇‘以文制武’,您不是一直敦促我要多读书吗,这一点我还专门研究了下,到了宋真宗时代,更是将‘以文制武’推向一个高峰,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撰写了一首《劝学篇》,传布天下,刚好现在有机会,我在您面年展示一下哈,哈哈,是这么说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姜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对吧,姐夫,您刚刚说的‘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就是说的这首《劝学篇》吧,确实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这个也不得不说宋真宗厉害呀,他作为皇帝,通过诗歌的形式让每一个臣民都听得懂,进而不自觉地去传颂他的想法,那力量可是无穷的;
皇帝自己亲口告诉天下人读书可以获得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不管你有什么“平生志”,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实现,最终在臣民心中树立“读书向学”的共识;进而大量的人才为了科考接受圣人古训,既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又实现了社会共识,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真的是厉害呀,如果评选千年来最佳宣传案例,这肯定算作一例”,W总边说边点头的称赞道。
“是的,你说的没错,果然有长进,这不也刚好说明了,多读点书肯定是有用的吗,这个习惯你要好好养成并保持。苏轼成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肯定也是受时代的风向影响的,不仅如此,在他刻苦读书的期间,他也明白向前辈请教的道理,苏轼向进士的伯父苏涣请教,伯父讲了自己读书的经验:
‘少年读书的时候做到不让老师烦忧,年龄稍大一点,学习做文章,每天的课业每天完成。非独我如此,凡是我的朋友也都如此’,伯父的话让苏轼更加努力刻苦。
也正是苏轼少年时代在学习上历尽各种艰辛,那种辛苦的滋味,就像是在吃蓼草一样,又苦又辣,但付出终会有回报。我跟你说,天底下,就没有白吃的苦,就拿宁致远来说,我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的,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也不错的,就是因为‘少年辛苦真食蓼’,才能明白努力的重要性,才会把勤奋努力深深的刻在骨子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时候,人活着就是个心气,就是个状态,内在努力和勤奋的状态可比外在的金银财富重要多了,也就是因为这样,宁致远没有任何背景资源和裙带关系,在为数不多的基本被集团里各个裙带关系坐着的区域经理一职里通过集团严苛的层层审核提拔最终占据一席之地,恐非是池中之物’啊,我们不也是靠这个上来的吗,你只有努力了,才有更多的可能性”,D董事长说道。
“本来还想着,像他这么文静的人,唯唯诺诺,有着农村里出来人天然的自卑感,没什么经历过,像这样站在审判席上面肯定会紧张,没曾想,看来我还是太大意了,真的是有点盲目乐观了,姐夫您说的对,能没有任何背景资源和裙带关系,在为数不多的基本被集团里各个裙带关系坐着的区域经理一职里通过集团严苛的层层审核提拔最终占据一席之地,果然不是池中之物啊;
这倒是让我有点刮目相看了,姐夫,那我们怎么办呢,既然预料到了,就要尽可能的打破这种预料发生的可能呀‘’,W总急切的说道。
“这样吧,你让外联部联系一下检察院相关人员,让宁致远开庭的时候给他找个大点的审判庭;至于其它的,就顺其自然吧”,D董事长说道。
W总立马拿出手机,打电话按D董事长的吩咐把事情交代了下去。然后便迫不及待的问到:“姐夫,这个有什么说法吗”?
“其实也没什么,这也是一些心理上的和风水上的伎俩。从风水学的角度上讲,环境中的气场能够与人体的气场产生感应,从而影响人的思维与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充满正能量、和谐气场的环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提升自信心与创造力,使人在面对问题时更加冷静与果断;
相反,负能量或不良气场则可能引发人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而越是大的空间,越会让人的气场过度损耗。人体是有磁场的,在身体外表存在着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气场,古人称为“气”,并且认为“气”是维持生命的根本,气散则人亡;
就像如果我们居住在空间很大的房子里,那人体的气就会出现虚损,如果人体能量一直处于向外散发耗泄的状态,这种气自身会达到最弱,那一定会出现睡眠多梦、极易敏感、精神恍惚、胆小、多愁善感等症状;
居住在太过空旷的房间,人体磁场与房子磁场在进行交换,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种交换过程,会让人体的能量损耗特别大。宁致远已经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了快一年了,你不是也说了嘛,他的律师说他是肉眼可见的憔悴了,就算是他准备的再充分,如果精力跟不上,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毕竟熟悉和适应新的空间是要消耗精力和能量的,需要熟悉和适应的空间越大,消耗的精力和能量就会越多不是”,D董事长说道。
“对对对,是的,我说怎么自己住在那么大的别墅里,总是感觉没有那么的舒服,以前那可是自己的梦想啊,可是,真的有了住在里面了,那感觉真的跟之前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华而不实。之前我还觉得可能是因为咱们穷日子过习惯了,一时间不适应而已,可是,真的是怎么适应都适应不了,原来问题出现在这啊”,W总附和道。
“也许吧,你看我,别墅也基本不住的,就是作为应酬让别人住一下。你有没有发现,在咱们老家的房子,有人住着倒没什么变化,可是,一旦没有人住了,不出一年,基本就败落了,对吧。这就是刚刚说的那个道理,房子和人是要相互滋养、能量相互影响的,不服不行啊;
也就是因为这样,虽然别墅住不惯,可也不行一直闲着不是,那样你保养起来的成本就高了,所以,你看,每次有应酬我都把别墅当做福利送给别人让他们住进去体验一把,这也是双赢的事情”,D董事长说都道。
“那看来,我一直把自己的别墅给那些女人用,还算是歪打正着啦,哈哈”,W总带着一丝邪恶的坏笑说道。
“你呀,真的是三句话不离自己的本性啊”,D董事长指着W总说道。
“没办法,年轻嘛,荷尔蒙旺盛,放心好啦,姐夫,一来我有分寸,而来呢,我当下也有这个条件不是,再说了,您放心,我肯定不会耽误正事的,就是娱乐消遣而已;
对啦,您刚刚不是说除了风水的角度,还有心理的角度吗,心理的角度上怎么说”?W总好奇的问到。
“至于心理上的影响嘛,我是觉得,在一个空间很大的审判庭中,当事人可能会更容易感到或者说更加的紧张和不安,本来对于宁致远而言,无论他做了多少准备,毕竟接受审判是第一次,人们在做第一次的时候难免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别说是不好的事情了,就是好的事情,就拿你喜欢的这一口来说,你仔细想想,你当时第一次的时候,除了兴奋激动,是不是也有紧张不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样的道理,本来就有着紧张不安了,在这个基础之上,审判庭的规模和氛围可能会加剧这种情绪,使得当事人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恐惧或愤怒等负面情绪;再加上法官的言行举止也会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话,在整个的心理层面上而言,紧张和不安都是加剧的;
再者说,空间越大的审判庭,也越有条件去容纳、通常也会有更多的,供旁听人员和媒体记者旁听的空间,这种公开的环境还会让当事人感到更加暴露和不安;
最重要的是,因为审判庭的布局和设计也会影响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打的审判庭,审判台的高度和距离会更大,这样必然会让当事人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影响其心理状态,然后影响其陈述和表现;
综合以上的考虑,让宁致远开庭的时候一定选择在大的审判庭进行开庭,对我们肯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像他这样的案件,当事人就一个,基本上都是在小的审判庭的,大的审判庭都是用在有多个当事人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得不让外联部和公关部去实现这一可能”,D董事长说道。
“还是姐夫考虑的周全,看来我要向您学习的还有很多”,W总不禁感叹道。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说战胜绝对优势敌人的进攻,要依靠于在战略退都阶段中所造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起了变化的形势,而这种形势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
这是针对宁致远这个角度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方面,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要看他有没有这个悟性了;
那么相应的,对于咱们来讲,只是把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的存在发挥到极致,也还是没有使敌人彻底的失败。这种条件和形势,只是具备着决定胜败的可能性,但还不是胜败的现实性,因为还没有实现两军的胜负;
实现这个胜负,要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宁致远的这个案件,开庭之时就是决战之日,咱们在这其中也已经付出了很多了,所有的有利条件和因素都要用足了,决不能前功尽弃”,D董事长说道。
D董事长不禁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往,通过对以宁致远这一案件的流程把控,加上宁致远的背景出身,无不让他万分感慨,想当年,自己也是出身贫穷的学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
在那个年代,就连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的人都是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在乡下小地方的人穿衣打扮只能用衣衫褴褛来形容,小时候自己甚至都没有裤子穿,不仅自己没有裤子,连自己的两个姐姐也只有一条裤子,一个人穿的时候,另一个人只能在床上躺着,用破烂的棉被盖着蔽体;
这就是杜甫在《石壕吏》中所说的‘出入无完裙’,小时候家里非常贫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生活记忆像基因一样刻在了自己的血液里。那个时候,自己就发誓,一定要走出这个贫穷的破地方;
因此,即使是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下,自己依然没有放弃学习,自己一边干农活一边看书学习,真的做到了像苏轼小时候学习时说的‘少年辛苦真食蓼’,直到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稿件;
看到这则消息,自己真的是高兴的在地上转了好几个圈,然后在放牛的空旷的山野上面大声的呐喊,因为这意味着高考政策的恢复成了板上钉钉的大事,自己不能一直在农村待下去,想要出人头地只有靠学习才能办到;
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前的努力迎来了收获的机会,1979年高考政策刚恢复不久,自己就去报名参加高考了。想着自己当时15岁的时候,在同龄人都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考上大学的目标,整天计划着自己的学习进度;
长时间刻苦地准备,不仅让自己培养了胸怀大志的志气,更是一鼓作气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记得当时教育部网站的数据显示,1977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人,最终录取的人数为27万人,在录取率约为5%的情况下,足以见得自己能够考入大学实属不易;
在这一点上,在他刚看了宁致远的背调时,就心有戚戚焉。也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对于当下社会上的肯努力、肯勤奋的年轻人,天然的有着莫名的好感;
想着自己在上了大学之后,依旧保持着勤奋刻苦的学习风格,大学四年一直成绩优异。可是,在自己毕业之后,带着满腔的少年意气,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之路;
在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自己做过很多工作,不过大都不能满足自己的鸿鹄之志,没有足够的平台让自己发展,没有人脉和背景,也不会有很多的机会会给到你;
后来,没有办法,就自己进行创业,进行过多种的尝试,包括卖冰棒、开餐馆、经营服装等,但均未成功,细细数来,其中经受的迷茫和苦难,非常人所能想象。如果你是个普通人,不要想着在企业里没机会自己创业就自由了,创业所需要的资源,更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可以想象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