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自由与枷锁之囚牢 > 第49章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俗话说得好:‘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仅仅“三思而后行”还不足以确保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还需要“谋定而后动”,即制定出明确的计划和策略,确保我们的行动是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确保我们的行动能够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宁致远一直告诉自己,要保持一种冷静的处事态度。当面对重要的抉择时,首先需要冷静下来,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需要思考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利益,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评估,才能确保自己的决定是符合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能够赢得他人的支持和信任。

凡事先作谋划,三思而后行,貌似慢、实则快。宁致远又不禁想起了自己这几天读的历史书上的智慧。

《北史》有云:‘审而后发,犹未为晚’,意思是说:仔细瞄准了,再把箭射出去,这样虽多费点时间,也不算迟误。射箭如此,做事同理:在付诸行动之前,要审慎思考,反复分析利弊、权衡得失、研判形势,这样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更稳更快地走向成功。

“审而后发”是筹谋在前、周密准备,然后有的放矢、分步实施。

唐代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提出,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就是在说,事前做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人,实施起来会相对轻松,更容易取得成功;而盲目行动,先干后想,没有计划的人,往往会失败,并且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这与《中庸》提到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观点一致,都是在强调动前先思、“发”前先“审”、“砍柴”之前先“磨刀”,虽然前面多费了些功夫,但有利于后面稳妥应对各种问题,有条不紊地推动事情进程,不仅不误事,反而能成事。

“审而后发”是系统思维,不只顾眼前、还要虑长远,不只看局部、还要谋全局,如此才能提高洞察力、增强预见性,这也正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关于这一点,**有个形象的说法: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正所谓“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凡事想深一步、想远一些,做好统筹谋划、做到全局在胸,才能预判形势,当好领导,下好先手棋。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想要做到做到“谋深”“虑远”,就要克服急躁心理,下足“审”的功夫,审慎地调研、审慎地规划、审慎地布局,行动之前把困难预想得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深入一些,想好各种应对的策略和方法,然后保持定力,耐住性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这样才能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害,稳中求进,实现既定目标。

宁致远一步一步的认真分析着,之前所有的人生经历,当下所有的线索信息,就这么在他脑海里一页页、一帧帧的闪过,他聚精会神的整理着、连接着、思考着。

既然集团是早有预谋的,不管这个预谋是什么,也不管自己能否看清、能否看出这个预谋,集团已经做好了详细的步骤,就算有些步骤上面可能会存在属于自己的机会,但是,以集团的资源和实力,也足以将事件的发展拉回到自己想要的轨道上。

没办法,这就有点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看不清现实和不承认现实是两码事,前者是能力问题,而后者是意愿问题;前者跟智慧有关,后者跟智慧的反面有关。

有时候,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只有放弃才能取得不放弃的效果,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这就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

自己的‘战略退却’所造成的丧失是放弃,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每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当然,做出这个‘战略退却’的决定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在实际的选择上,这个关乎自己的眼力,更关乎自己的能力。刚开始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想,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面临那样突如其来的城办被抓的时候,应该都是有急躁病的,都想着要快点出去,在那样的情境下,很难有能力通观全局,是吧。

也就是说,‘战略退却’的时机你可以抓不住,你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说服自己,可是,‘战略退却’的终点,你就一定要掌握主动权,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个终点绝不能依靠别人(集团内部的人也好,跟自己关系较好的客户也好)的近视。自己应该学习的是别人在斗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总结出来的聪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自己的眼力不够,就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别人的经验就是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宁致远很感谢从自己出事以来一直给自己在思想上指导的、以及在跟别人聊天过程中别人愿意将自己的生存智慧毫不保留的讲给自己听的人,像哥哥集团的外联部经理,像在里面的中学教师、白胡子老头、还有简老师,甚至还有承办和检查官里的那两位老者。

靠自己,就是自己要通过手上现有的所有线索,分析出、或者说预测出集团背后的阴谋,或者说计划;然后找出可以破坏这个计划、或者说可以对这个计划起到消极作用或影响的点,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针锋相对的去执行。至于结果,不去管它,先只管自己努力就好。

宁致远反复看着哥哥宁明志写来的信件,他认真回忆着、编织着哥哥在外可能面临或者说经历的遭遇,刚开始哥哥肯定是抱着要走四处奔波想要找各种人情来争取集团谅解的这条路,估计在这条路上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丝曙光,那种求爷爷告奶奶的低声下气哥哥肯定没少受,也受够了;

可是,也许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也许真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事情往往在绝望处又产生了转机。也许哥哥腆着脸去找他公司领导搭线咨询了公司的外联部经理求取了经验,就在刚要为怎么去做调查研究发愁时,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啊,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逄经理就找上了门,既然逄经理能联系上哥哥,那自然是要有H经理在其中牵线搭桥,毕竟三人在之前喝酒时就加了微信,在外时时不时也有联系的,都说是‘无巧不成书’,世上有些事还真的是无法说的清楚。

再接下来,可能哥哥和宋律师也一直想寻找突破的点,就是怎么样让之前警察没有录口供的那5个客户,能愿意站出来,证明在有些资金往来上,是和弟弟宁致远一样的说法,就是单纯的劳务费的性质,这样的话有些资金往来就能排除了是利用职务之便的性质,也就无法全部作为赃款来进行量刑。

哥哥肯定早就给他们5个打过电话,如果不接当时的想法那就是发短信,来争取一下,死马当活马医,当然他心里也有数的,机会不是很大,外联部经理一直说要了解一个人的人性,真正了解了之后就会对他的行为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关键是在这件事情上,本身宁致远就已经处于妥妥的劣势了,想要翻身,很难。

毕竟这是利益之争,你只能用利益的工具去打败利益,除此,其它工具不是不好用,是根本很难拿的起来,情感的工具?好用是好用,但是不是能用本身是取决于对方的主观意愿,自己没有主动权,那就有点像命运是在别人的手里一样的,难免会有无力感。

就像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难免带这些悲剧的色彩,带着些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不得不接受之后的强烈反抗,本质上还是被动的,没有主动的选择那么有冲击力,比如谭嗣同的一心求死,那就是主动选择,更让人热血澎湃。

到最后,可能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有着这样或着那样的不便也好、局限也好,总之肯定是很难变成现实了。宁致远从哥哥的信里面感受到了一种努力之后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结果的无奈感,深深的无奈感。

这也是为什么宁致远选择了‘战略退却’的原因。人这一辈子,总归很多事情要靠自己想清楚,弄明白。自己的孤独就自己去承受吧。郑板桥有句话说的好,他五十二岁得子,但从不溺爱,七十三岁临终之际把儿子叫到跟前,要吃儿子亲手蒸的馒头。

等儿子将馒头做好,端到眼前,发现他已经故去。哭泣的儿子发现桌上有张字条,原来是老先生留给儿子的遗教:“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宁致远认真思考着,目前来讲,他对于整个事件的认知,也就只能到这种程度了。那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猜测出来的集团老总的计划,看一下自己在哪个阶段、在哪个方面可以找出漏洞,并不是说要给集团老总的计划致命的一击,毕竟像集团老总这样的人物,手上的资源足以应对自己计划之中产生的任何风险。自己既然只是作为一个大的计划之中的棋子,那就算是自己能翻了天,对其来讲,也都是小事情。

但是,对自己来讲,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宁致远心想,我承认,你们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深谋远虑,但是,想要让所有小人物都成为你计划的垫脚石,而且还要心甘情愿的,那就不可能的了,最起码在自己这里肯定是不可能的。

自己所作出的反击,就是让你们这些大人物明白,就算是小人物,也不是你们可以轻松拿捏的,也不是你们想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自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对你们进行抗议,让你们看到一个小人物战斗的姿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既然自己猜测,集团老总是想通过务虚和务实两方面来进行‘戴维斯双击’,提升集团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然后等着三年的解禁期一到,就可以结合外部大环境来择机进行高位减持,谋取巨额利益。那就从这两方面入手,来看看有什么可以进行局部打击的。

首先是务虚的这部分,也就是讲故事,也就是利用‘集团反腐’这一噱头来吸引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眼光,来提高集团在资本市场上良性的发展预期。这里面的逻辑链条是怎么样的呢?宁致远根据自己这段时间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操作理念和运作规则的学习理解,在脑海中一一复盘着。

集团反腐,投资者会提升对集团未来发展良好前景的预期,是觉得反腐这一动作可以提升集团的管理效率和透明度,这一点无可厚非,也是正常逻辑。但是,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点就在于,这只是局部,也就是说,投资者只能看到集团这个动作的表面,并无法看到集团内部的全貌,更无法判断这件事情对集团长期的综合影响。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看问题的逻辑,那就是从A到B,这个过程是不是一定会达到,这中间的过程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是要认真思考的。

这里不得不先插入一点宁致远对于之前看过的哲学书的思考。

在自然科学当中,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这些规律你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怀疑,比如最有名的就是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疑问;‘你怎么知道太阳明天会照常升起’?他提出这个疑问虽然乍一看很无理,但是,人的思想是无边无沿的,他也不是凭空乱说的,他是依据‘射手’假说和‘农场主与火鸡’理论来提出的。

这两个理论来自于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他是这么说的:“在科学边界的学者们进行讨论时,常用到一个缩写词:SF,它不是指科幻,而是上面那两个词的缩写。这源自两个假说,都涉及到宇宙规律的本质”。

“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 。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农场主假说”则有一层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个农场里有一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目前所看做铁一般不变的规律,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也许就像是一个射手或者火鸡得出来的规律一样,谁能保证这是不是比我们更加高等的生物制造出来的假象?所以休谟才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我们今天不是要探讨理论上的无边无沿,我们先达成一项共识,就是我们先把这个自然规律就当成是铁律,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下面的事情。

那自然科学有这样的铁律对吧,那在现实中做实验的时候,就相当于你有了一个不变的参照物,那就是类似于‘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一样的自然规律,这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做一个自然实验,验证是不是由A就能得到B,因为你是自然实验,依据的是自然规律,那我们可以说是由A到达B,或者说,B是由A产生的,这样没什么问题。

作用于自然现象的法则与任何人类的想法都是相独立的一尽管这些法则的公式和选择使用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在领域的主流思想所决定的。对于一个评判标准的可行性,要确定科学假说的有效性是否可以根据科学方法评判。

但是,这只限于在自然科学中,在经济学或者说行为学上并不能这么说。

为什么呢?

这就是金融大鄂索罗斯在他的《金融炼金术》里提出来的‘反身性’理论。

因为在经济学和行为学中,活动的主体是人,一旦任何活动有人的参与,那就不是简单的从A到B了,那就是从A到人再到B了,可是,人的思维不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轮回交替’这样是铁律,而是不断变化的,这样的话,A到B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

也就是说,在现实当中,市场参与者的思维与市场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参与者的认知与市场永远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参与者的偏向以及认知的不完备性造成均衡点遥不可及,而趋势也只是不断地朝着目标移动参与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市场情景,往往会造成市场诸多的不确定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反身性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思考者试图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获得一个他们想象中的结果。

这两种过程起到的作用相反:在求知的过程中现实是已知量,然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的思想成为了已知量。在提出哪些是已知的而哪些是未知的时候,这两种作用会相互干涉。

我们可以把反身性想象成参与者的思想和参与者所参与的情景间的反馈循环,反身性导致参与者对于现实的理解是不完美的,同时参与者的行为也会产生他们无法预知的后果。但这种求知过程与参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求知过程与参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并不简单,而对于它可能带来的结果也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我们语言的构建方式,许多的因素最终导致我们的认识是不完美的;我所说的不完美是因为我们身为参与者而产生的。当我们作为局外的旁观者时我们自我的主张可以有选择性地影响或不影响事实情况,而当我们身为参与者时,哪怕仅仅是去试图理解事实情况的行为都已经改变了现实情况。

基于这种因果关系,我们所做的决策是不能以书本知识为依据的。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们懂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但是知识本身是不足以成为做决策的依据的。

我们面对的情况具有不可知性,而知识只能解释真实存在的事物,事实上,这些都是根据参与者对现实情况的认识而决定的。

如果参与者的认识是符合事实的,那事实就不会是不可知的,这样参与者就可以根据知识来做出行动。

但是这不是真实情况。事实是不可知的,因为参与者的认识往往不对应事实。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像是循环逻辑,那么你就理解对了。参与者面对的是一种循环反馈的情况,这就是我所说的反身性,试图去理解这种情况所做的一切只会导致参与者一以及我们这些试图去理解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的观察者一陷入循环逻辑,这就是我想要进一步阐明的部分。

传统的符合真理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用真命题表达的:当且仅当X所描述的事实会真实发生时,X命题才是真的这样的事实必须独立于该命题,才能构成真实可信的判断。

但是参与者的意识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未来是根据不同个体当前抉择的不同而不同的。因此,未来的事实不能作为独立的真实依据,也就不能被现在的参与者当作知识来使用。

虽然这些结果可能符合某些参与者的预期,但是这种预期也不能够被称为知识,因为这种符合的关系是众多参与者决策的结果。认为预期是基于知识就意味着否定了反身性在事情发展中发挥的全部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但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不是完全符合真实的世界。合理预期理论自己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我们的预期会偏离现实很远。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一我们是参与者。

我们对现实的解读与现实的差别是在真实世界中加入了不确定性的元素,这又听起来像循环推理,但是这准确地表达了现实情况和有思维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在人们的思维受到现实限制的情况下,思维是不足以做出完美的决策的。而当思维干扰了决策的情况下,思维就无法控制现实的走向。

说的简单一点,那就是因为有了人类这一参与者,因为人的思想是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有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认为我们很准确的预测到了未来,实则未来只不过是由于我们之前的预期而做出的行为塑造出来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宁致远想着想着,就发现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是可以给‘集团反腐-管理效率的提高-看好未来公司发展的前景-股价得到提升’这一链条施加些影响的。如果说这个链条的后半部分‘看好未来公司发展的前景-股价得到提升’在当下的资本市场上已然近乎成了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更改的话,那前半部分‘集团反腐-管理效率的提高’则因为有了人的参与,而变的更加不确定。

宁致远就打算从这个方面入手。因为通过哥哥信中逄经理的遭遇,宁致远可以断定,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的子公司跟自己相同职位的区域经理,大概率都受到了跟自己一样情况的约谈,而约谈的内容自己是知道的,如果集团会对他们法外开恩不进行司法程序,那就必须要服从集团的安排,也就是把之前跟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全部讲清楚,并且,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资金要上交集团处理。

别人可能不会知道,但宁致远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他明白,集团这样的全国加盟连锁的商业模式,离不开像宁致远这样岗位的中层干部,他们是集团业绩的创造者,集团可以突破一万家门店,这背后,都是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的子公司跟自己相同职位的区域经理与客户沟通完成的,集团现在拿这部分开刀,于情于理都肯定是迫不得已,估计是碰上了什么暂时过不去的坎,才会出此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所以,这个反腐表面上看,或者从投资者的角度上看,可能是利好;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从企业经营发展的本质推动力量来看,却恰恰相反,是个极大地利空,因为它是以牺牲为集团长期创造业绩来源的中层干部为代价的,这样无异于像把一个正在茁壮生长的大树从中间挖空了一样,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实际,这棵树的生命力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一点,宁致远虽然现在没有机会说出去,可是,等开庭的时候,是有机会详细说说的。毕竟,集团刚上市不久,在这个时候还是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青睐的,现在集团这么高调的想通过进行内部整顿来释放企业利好,那肯定会有部分投资者甚至于资本方来旁听自己的开庭,宁致远心里想着。

这是在务虚的方面,还有务实的方面,那就是接下来,等集团把在全国范围内的子公司跟自己相同职位的区域经理之前拿的客户的钱全部收回到集团手上后,自己被抓的时间是12月份,刚好距离上市公司每年必须在4月底之前披露财报还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这笔钱可以做成营业外收入,来提升财报上的利润增长率。

因为很多投资者看财报,也就是看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一个是净利润的增长。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正常情况下,主营业务的增长必须要带来净利润的增长,或者反过来说,净利润的增长来源最好是靠主营业务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才是良性的,才是可持续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家公司主营业务的增长,靠的不是消费者对于该公司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而是靠产品的降价大促销带来的,那这样的话,体现在财报上面,公司的主营业务可能会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净利润反而会有下滑的趋势,或者说利润率就算增长,也不如主营业务增长的幅度大。

净利润下滑是因为你价格下降了,利润率就低了,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利润率就算没有下滑,因为公司还可以通过节省开支,降低管理上的各项费用来降低运营成本,但是,就算你一边降价促销,一边降本增效,你可以保持净利润增长,但增长的幅度绝对跟不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幅度。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营业外收入的大幅增加,那是可以在业绩不发生增长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净利润的增长的,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财报,看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和净利润的增长,方法是没有问题的,既简便又快捷。可是,如果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系,不根据两者数据背后所体现的具体情况,只是看到两者增长了就觉得企业未来有前景了,那是境界很低的投资者。

那也就是说,就算集团在务实的这方面,也就是财报发出来之后,主营业务是增长的,净利润也是增长的,也不见得就一定具有很好的持续性。资本市场上看的是预期,如果大家没有发现这个净利润的增长没有可持续性而给了很高的估值,也就是相信企业在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当下就可以对股价的上涨起到助推作用。

可是,换句话讲,当下股价的上涨其实已经透支了投资者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经营发展良好的前景,那也就是说,只有这家企业真的在未来能够达到当下投资者对其预估的良好发展前景,如果未来没有达到投资者当下对于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预期,那在未来,股价势必会大跌,不符合预期,就是拔腿就跑。

有一个道理大家要明白,股价的走势是要真金白银去对对出来的,不是想想就可以的。但是,这样的话,股价涨上去不易,但跌落下来就很容易。就好比说,你举起一个很重的球需要很大的力气,但你想要它下来,放手就行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这样的利润来源,虽然说符合会计准则,但是,出发点毕竟是不真诚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带有‘欺骗’性质的。这一点,也可以在法庭上说一说,这是事实,无论是说自己想要报复集团也好,还是说真心想要提醒下投资者也好,主观的东西总是无法言说,做自己就好了,宁致远心想。

好吧,就是这样。这就是属于自己的‘战略退却’策略,放弃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让家里人劳碌奔波、点头哈腰的去求别人了,自己犯下的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一切都靠自己吧,尽人事,听天命。

在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应对策略之后,宁致远闭上眼睛,抬了抬头,深呼吸了几下。

后面还有妻子的信要看,宁致远心里清理,妻子的信里肯定是女儿成长的点滴,想到这里,宁致远不禁眼眶湿润,所有的烦恼都抛之脑后,脑海里全是之前妻子寄来的信件中女儿照片的景象,这些照片是他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象着睡觉的美好。

就这样,他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妻子的信件。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