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英宗朱祁镇幼年时的伴读宦官。他自阉入宫后,靠着阿谀奉承和善于揣摩主子心意,成为太子朱祁镇的亲信。英宗登基后,王振逐渐掌控朝政,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代专权宦官。
宣德二年(1427年),紫禁城东宫的书斋里,四岁的太子朱祁镇正拿着毛笔在纸上乱涂,一旁站着个二十多岁的宦官,身穿青色内侍服,手里捧着《论语》,轻声细语地哄劝:“太子殿下,咱们再读一会儿书,读完了,奴婢就陪您玩蹴鞠,好不好?”这个宦官,就是刚被调往东宫不久的王振。
王振入宫前,是蔚州乡下的一个秀才,屡试不第,恰逢宫里招识字的宦官,便狠下心自阉入宫。永乐末年入宫后,宣德皇帝朱瞻基见他识文断字、做事稳重,便把他派到东宫,负责陪伴太子读书。
那时朱祁镇,还只是个懵懂孩童,对严厉的太傅们敬而远之,却唯独喜欢王振。王振对他百依百顺,就算是督促他读书,也是想尽办法哄着他,不像太傅们古板严厉。久而久之,朱祁镇对王振产生了依赖,连睡觉都要王振在身边陪着,还一口一个“王先生”地叫着,把他当成了最亲近的人。
宣德十年(1435年),宣德皇帝驾崩,九岁的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英宗继位后,想提拔王振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却被张太皇太后拒绝了。张太皇太后特意召王振入宫,当着英宗的面,厉声斥责他:“你不过是个宦官,若敢干预朝政,我今日就杀了你!”说着,还让身边的宫女拿出剑来,吓得王振当场跪地磕头,连喊“奴婢不敢”。
王振表面顺从,暗地里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利用英宗的信任,推荐自己的同乡、亲信担任地方官。这些人上任后,不断给王振送钱送物,王振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势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壮大。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这座压在王振头上的“大山”一倒,王振终于露出了獠牙。此时“三杨”也已年老体衰:杨荣病逝,杨士奇因儿子犯罪被牵连,很少上朝,杨溥独木难支,再也无力约束王振。王振趁机夺取了朝政大权,成为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宦官。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毁掉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这块铁牌立在宫门之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明朝宦官的“紧箍咒”。王振让人偷偷把铁牌拆下来,扔进了皇宫的御河里。
没了铁牌的约束,王振更加肆无忌惮。他在司礼监设立“内厂”,专门负责监视大臣和百姓,只要有人对他稍有不满,就会被抓进内厂,严刑拷打。有个名叫刘球的翰林院编修,因上奏弹劾王振“擅权误国”,被王振派人抓进内厂,不仅被打断了双腿,还被秘密处死,尸体扔进了护城河。大臣们得知后,都吓得不敢再说话,连“三杨”都对王振避之不及。
王振还大肆贪污受贿。地方官进京述职,必须先给王振送礼,否则不仅得不到升迁,还会被找茬治罪。有个叫徐曦的官员,为了当上兵部尚书,一次性给王振送了大量白银,王振果然在英宗面前大力举荐,徐曦很快就如愿以偿。王振的家产也越来越丰厚,他在蔚州老家修建的府邸,比亲王的王府还要豪华,里面藏着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多得数都数不清。
英宗从小就依赖王振,如今亲政,很多事情都拿不定主意,总觉得“王先生”的话最有道理。英宗甚至在朝堂上公开称呼王振为“先生”,还允许王振在宫里骑马。大臣们见皇帝如此看重王振,更是不敢得罪他。
王振的专权,不仅让朝政混乱,还影响到了边境防务。他为了讨好瓦剌首领也先,私自提高了与瓦剌的马市价格,还经常收受也先送来的礼物。而也先则借着马市的机会,不断试探明朝的虚实,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入侵明朝。大臣们察觉到瓦剌的威胁,多次上奏提醒王振,让他加强边境防御,可王振觉得“瓦剌不过是个小部落,翻不起什么大浪”,根本不当回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派使者到明朝朝贡,为了多骗取赏赐,故意把使团人数从两百人虚报成三千人。王振得知后,觉得也先“欺人太甚”,不仅削减了赏赐,还把马市价格压到了最低。也先以此为借口,兵分四路,大举入侵明朝:东路军攻打辽东,西路军攻打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军由也先亲自率领,攻打大同,另一路攻打宣府(今河北宣化)。
瓦剌大军来势汹汹,大同守军节节败退,接连丢失了好几个据点,将领吴浩战死。消息传到北京,朝堂上下一片恐慌。英宗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兵部尚书邝埜建议:“瓦剌兵力强盛,我军准备不足,应先派大军增援大同,再坚守城池,等待时机反击。”侍郎于谦也附议说:“陛下,边境守军兵力薄弱,不可轻易出战,应尽快调遣京营精锐前往边境,同时招募新兵,加强防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