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五王”后,武三思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与韦后私通愈发公开,还与安乐公主勾结。安乐公主自小备受中宗与韦后宠爱,性格骄横跋扈,野心极大,竟向中宗请求立自己为“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凭借这层关系,武三思与安乐公主往来密切,他不仅支持安乐公主当“皇太女”,还多次在中宗面前夸赞安乐公主有“吕雉之才”,劝中宗满足安乐公主的请求。
中宗虽昏庸,却也知道“皇太女”不合礼法,并未应允,但也没有斥责安乐公主与武三思,只是含糊其辞地应付过去。武三思见中宗态度暧昧,便认为有机可乘,开始暗中谋划,欲待时机成熟,废掉太子李重俊,拥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自己则以“外戚”身份辅政,甚至取而代之。
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其母身份低微,并非韦后所生。韦后因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又担心他将来继承皇位后会威胁自己与安乐公主的地位,便多次在中宗面前诋毁李重俊,劝中宗废黜他的太子之位。安乐公主与武崇训更是将李重俊视为眼中钉,经常当众羞辱他,甚至称呼他为“奴”。
武三思掌权后,也多次针对李重俊,他不仅在朝堂上公开反对李重俊参与朝政,还暗中散布谣言,说李重俊“非嫡非长,不堪为太子”,试图动摇李重俊的太子之位。李重俊见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沆瀣一气,步步紧逼,深知自己若不反抗,迟早会被他们害死,便决定发动政变,诛杀武三思等人。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初六,李重俊暗中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等人。李多祚是历经太宗、高宗、武周、中宗四朝的老将,曾参与神龙政变,因不满武三思专权,对韦后与安乐公主的骄横也早有怨言,便答应协助李重俊。李重俊又召集了三百余名忠心于自己的羽林军士兵,制定了详细的政变计划:先杀武三思父子,再入宫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最后逼中宗退位。
当天夜里,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三百余名羽林军,手持兵器,悄悄从宫城北门出发,直奔武三思的府第。此时的武三思,正与儿子武崇训在府中设宴,与宾客饮酒作乐,丝毫没有察觉危险的降临。羽林军士兵冲入府中时,府中的侍卫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制服。武三思见士兵手持兵器冲入宴会厅,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想要起身逃跑,却被一名羽林军士兵一刀砍倒在地,当场身亡。武崇训见状,想要拔剑反抗,也被士兵斩杀。随后,李重俊下令将武三思与武崇训的首级割下,悬挂在城门上示众,以泄心头之恨。
诛杀武三思父子后,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羽林军转向皇宫,冲入宫门,直奔中宗与韦后所在的玄武门楼。宫中的侍卫发现有人发动政变,纷纷上前阻拦,却被羽林军士兵击退。上官婉儿得知政变的消息后,急忙跑到玄武门楼,对中宗与韦后说:“太子此举,显然是想先杀我,再杀皇后,最后杀陛下啊!”中宗与韦后闻言,吓得面色惨白,急忙登上玄武门楼的城楼,躲避羽林军的进攻。
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士兵追到玄武门楼前,李多祚高声呼喊,要求中宗交出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中宗站在城楼上,看着楼下的羽林军士兵,知道这些士兵大多是宫中的宿卫,对自己仍有敬畏之心,便对着士兵们喊道:“你们都是朕的宿卫之士,为何要跟随李多祚谋反?只要你们能斩杀谋反之人,朕必不会亏待你们,保你们富贵!”
羽林军士兵听到中宗的喊话后,纷纷动摇。其中一名士兵突然调转矛头,向李多祚砍去,其他士兵见状,也纷纷倒戈,向李多祚、李思冲等人发起进攻。李多祚等人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士兵斩杀。李重俊见局势失控,知道政变已经失败,便带着几名亲信骑兵,从宫城西门逃出长安,向终南山方向逃去。
中宗得知李重俊逃跑后,立即下令派兵追捕。李重俊逃到终南山后,身边的亲信见大势已去,担心被牵连,便趁李重俊熟睡之际,将他斩杀,带着他的首级返回长安,献给中宗。中宗下令将李重俊的首级悬挂在城门上示众,随后又将其首级送到武三思的灵前祭奠。
武三思死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并未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干预朝政。她们大肆提拔亲信,排除异己,甚至毒杀了中宗,试图效仿武则天称帝。最终,在景龙四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拥立睿宗李旦复位,武氏势力彻底被清除,李唐社稷才得以稳定。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