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7章 王莽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7章 王莽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09 14:18:22 来源:全本小说网

王莽的父亲王曼是王政君(元帝皇后、成帝生母)的弟弟,但是死的很早,所以相较于其他堂兄弟的锦衣玉食,王莽一家比较清贫。少年时,他便承担起养家之责,侍奉寡母极尽孝道,供养亡兄的遗孀与孤侄更是无微不至。他拜名儒陈参为师,潜心钻研《礼经》,言行举止皆以儒家典籍中的“君子”为标尺——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与名士交游不卑不亢,即便后来官职渐高,仍坚持布衣素食,将俸禄多用于接济宾客与儒生。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大司马王凤病重,王莽衣不解带地伺候他,几个月不曾宽衣安睡。这让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特意告诉王政君与成帝,要关照这个侄子。凭借此事,王莽得以入仕,任黄门郎,从此踏入西汉的政治舞台。

在黄门郎任上,王莽广结善缘,上至公卿大臣,下至门客侍从,无不以礼相待。久而久之,“贤德”的名声传遍长安,就连以刚直着称的大臣孔光,都多次在成帝面前举荐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后又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这时的王莽依旧保持着“谦恭”的姿态:每逢休沐日,他从不去**,而是在家中与儒生讨论经义;面对赏赐,他大多转赠给下属与贫民;甚至在自己的女儿被选为平帝皇后时,他坚决推辞厚重的聘礼,只接受十分之一,剩余部分全部分给宗室子弟与百官。

这些举动,让他成为了“道德标杆”。可这份谦恭的背后,藏着对权力的极致渴望。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病逝,哀帝即位,外戚傅氏、丁氏得势,王氏家族暂时失势,王莽主动请求卸职,隐居新都(今河南新野)。隐居期间,他的次子王获因小事杀死家奴,王莽得知后,当着众人的面怒斥王获“草菅人命,有违礼法”,最终逼迫儿子自杀。

此事传开后,朝野震动。时人皆赞王莽“公正无私,严于律己”,数百名官吏与儒生联名上书,请求哀帝召回王莽。哀帝迫于舆论压力,只得下诏让王莽回京。这次“以子博名”的操作,让王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病逝,没有子嗣。作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第一时间赶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并急召王莽入宫,任命他为大司马,主持朝政。王莽重掌大权后,第一件事便是清除异己——他以“依附外戚、扰乱朝纲”为由,将傅氏、丁氏家族的官员全部罢免,甚至逼死了哀帝的宠臣董贤。随后,他拥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平帝,而自己则以大司马的身份总揽朝政。

为了巩固权力,王莽开始编织“天命”的谎言。他深知,西汉自武帝以来,谶纬之学盛行,百姓与官吏皆信“天人感应”。于是,他暗中指使党羽伪造“符命”,声称“汉德已衰,王氏当兴”。元始元年(公元1年),益州太守上报“蛮夷献白雉”,王莽借此宣称这是“周公辅成王”的祥瑞,暗示自己便是“当代周公”。群臣心领神会,纷纷上书请求封王莽为“安汉公”。

成为安汉公后,王莽一方面继续推行“仁政”——扩大太学规模,为儒生修建宿舍;减免灾区赋税,安置流民;甚至将自己的封地捐出,用于救济百姓。这些举措让他获得了底层民众与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他加紧控制朝政,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年满14岁,逐渐对王莽的专权产生不满。王莽察觉后,在腊月的大宴上,暗中下毒,将平帝毒杀。平帝死后,王莽为了继续“摄政”,故意挑选了年仅2岁的广戚侯之子刘婴为继承人,号“孺子婴”,而自己则以“假皇帝”(代理皇帝)的身份临朝称制,改元“居摄”。

“假皇帝”的称号,显然无法满足王莽的野心。居摄三年(公元8年),一个名叫哀章的梓潼人,穿着黄色衣服,捧着一个铜匮,来到高祖庙,声称铜匮中藏有“天书”,内容是“汉高祖传位给王莽”。王莽得知后,立刻前往高祖庙,打开铜匮,“痛哭流涕”地表示“天命不可违”,随后宣布接受“禅让”,废黜孺子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

登基之日,王莽特意派人向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这才看清王莽的真面目,怒不可遏地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一角被摔碎。她痛骂王莽“忘恩负义,篡汉逆贼”,西汉二百一十年的统治,就此终结。

王莽称帝后,深知自己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试图通过推行“新政”,重现“太平盛世”,以此巩固统治。他的新政,以儒家典籍中的“井田制”“大同社会”为蓝本,涵盖土地、奴婢、经济、币制等多个领域,看似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实则脱离现实,最终沦为“祸民之政”。

王莽认为,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于是颁布“王田制”,规定:全国土地归国家所有,称为“王田”,禁止私人买卖;男子年满八岁,可分得一百亩土地;超过规定数额的土地,必须分给宗族、邻里或贫民;无地农民由国家授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一政策看似公平,却严重触动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当时的豪强地主大多是官僚、宗室子弟,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土地,怎会甘心将土地交出?于是,他们纷纷抵制王田制,要么隐匿土地数量,要么勾结地方官吏,继续兼并土地。而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国家根本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供授田,所谓的“授田”不过是一纸空文。更糟糕的是,禁止土地买卖后,农民因天灾**需要变卖土地时,只能私下交易,一旦被官府发现,便会被冠以“违法”之名,轻则罚没财产,重则流放边疆。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在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下,不得不下诏废除王田制,恢复土地买卖。这场历时四年的“土地改革”,不仅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豪强地主借机疯狂掠夺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沦为流民,仅关中地区的流民就多达数十万。

与王田制同时推行的,还有“奴婢私属”政策。王莽规定,奴婢不得买卖,改称“私属”,禁止主人随意杀害奴婢。他试图通过这一政策,遏制奴婢数量的增长,体现“仁政”。

但现实同样打了他的脸。当时的奴婢大多是因贫困卖身为奴的农民,禁止奴婢买卖后,他们失去了脱离奴籍的机会,只能终身为奴。而对于奴隶主来说,他们虽不能公开买卖奴婢,却通过“赠送”“抵押”等方式,继续变相交易奴婢,官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讽刺的是,王莽自己的府中就有数百名奴婢,他从未想过释放这些奴婢——所谓的“奴婢私属”,不过是用来标榜自己“仁君”形象的工具。

为了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王莽效仿汉武帝的“均输平准”政策,推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负责调节物价:物价低于成本时,由官府按成本价收购;物价过高时,由官府平价出售,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六筦”则是将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开采、五均赊贷六项经济活动收归国家垄断经营。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完全变了味道。王莽任命的“五均司市师”大多是富商大贾或贪官污吏,他们与地方豪强勾结,不仅不调节物价,反而故意抬高物价,然后以“平价”之名低价收购百姓的货物,再高价卖出,从中牟取暴利。而“六筦”的垄断经营,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盐价被抬高十倍,铁制农具质量低劣却价格昂贵,百姓买不起盐、用不起农具,只能忍饥挨饿。

更糟糕的是,王莽为了确保“五均六筦”的推行,规定凡违反政策者,轻则罚款,重则判处死刑。仅因“私贩盐铁”被处死的百姓,就多达数万人。百姓怨声载道,纷纷感叹“新朝不如旧汉”。

王莽在位期间,共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每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改革(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废除西汉的五铢钱,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新币,其中“一刀平五千”的价值相当于五千枚五铢钱,而其实际重量仅为五铢钱的两倍。这种“虚值货币”的发行,本质上是对百姓财富的掠夺——百姓用五铢钱兑换新币,无异于被官府盘剥。

此后,王莽又多次更改币制,先后发行了“小钱直一”“么钱一十”“幼钱二十”等二十余种货币,货币种类繁多,换算复杂,百姓根本无法辨别。到了新朝末年,物价飞涨,一石米的价格高达二千钱,是西汉末年的数十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新政的失败,让新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与此同时,天灾也接踵而至——天凤元年(公元14年),关中地区发生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天凤三年(公元16年),长江流域爆发洪水,淹没大片农田;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范围内爆发蝗灾,蝗虫所过之处,庄稼尽毁。

天灾**之下,百姓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天凤四年,荆州南阳郡(今湖北枣阳一带)的饥民聚集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推举王匡、王凤为首领,发动起义,史称“绿林军”。绿林军提出“杀王莽,复汉室”的口号,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响应,短短数月,起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

王莽得知绿林军起义后,起初并未重视,认为不过是“小股盗贼”,只派了少量军队镇压。但绿林军战斗力极强,多次击败官军,甚至攻占了南阳郡的多个县城。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前往镇压。

官军抵达南阳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绿林军则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与官军展开决战,最终击败官军,廉丹战死,王匡逃走。经此一役,绿林军声威大震,各地起义军纷纷前来归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同年,另一支起义军“赤眉军”在山东爆发,首领樊崇率领起义军转战山东、河南一带,队伍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绿林军与赤眉军遥相呼应,形成了夹击新朝的态势。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改元“更始”,建立“更始政权”。刘玄即位后,任命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率军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王莽得知后,惊恐万分,派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四十二万大军,号称“百万”,前往宛城镇压,妄图一举消灭绿林军。

官军行至昆阳(今河南叶县)时,与刘秀率领的数千绿林军遭遇。王寻、王邑自恃兵多将广,根本不把绿林军放在眼里,下令将昆阳城团团围住,昼夜攻打。刘秀见官军轻敌,亲率十三名骑兵突围,前往定陵、郾城调集援兵。随后,刘秀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迂回到官军后方,突袭官军大营。

当时,昆阳城内的绿林军也趁机出城反击,官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更巧合的是,天降暴雨,狂风大作,屋顶的瓦片都被吹飞,官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王寻在乱军中被杀,王邑仅率数千残兵逃回长安。昆阳之战,绿林军以少胜多,彻底摧毁了新朝的军事力量。

昆阳之战后,绿林军乘胜追击,兵分两路攻打长安。一路由刘演率领,攻打洛阳;另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直取长安。王莽得知官军大败的消息后,惊慌失措,只能招募囚徒、奴隶组成“新军”,前往抵御绿林军。但这支临时组建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刚一交战就四散奔逃。

地皇四年十月初一,绿林军攻入长安外城,王莽逃入未央宫的渐台,试图依靠少量侍卫负隅顽抗。绿林军士兵涌入渐台,与王莽的侍卫展开激战,侍卫们纷纷战死,王莽被商人杜吴发现,杜吴一刀将其杀死,随后割下王莽的头颅,交给绿林军将领公宾就。公宾就将王莽的头颅悬挂在长安街市上,百姓纷纷上前唾骂、踩踏,甚至有人割下王莽的舌头吃掉——这个曾经以“谦恭”闻名的帝王,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王莽死后,新朝灭亡,历时仅十五年。而他的头颅,被后来的东汉政权收藏在武库中,直到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武库失火,才被烧毁。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