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5章 酿酒祖师爷·杜康:秫酒初成醉日月,糟醅酿出万家欢

夏朝初年,中原大地刚从部落联盟走向王朝,农耕已渐成主业。但那时的人们储存粮食,全凭地窖或陶罐,每逢阴雨连绵,秫米(高粱)、稻谷便容易受潮发芽,甚至腐烂发臭。部落首领们常为此头疼,舜帝的后裔杜康,时任夏朝的“庖正”(掌管膳食的官),更是天天对着变质的粮食犯愁。

杜康住在洛水之滨的空桑涧,这里土地肥沃,每年收的秫米堆积如山。一日雨后,他去地窖查看存粮,发现角落里一陶罐秫米因渗水发了霉,罐底竟积着些浑浊的液体,散发出奇异的香气。杜康皱着眉凑近,那气味初闻带点酸,细品却有股甘醇,勾得人心里发馋。他犹豫片刻,用手指蘸了点尝——先是微微发麻,随即一股暖意从喉咙淌到肚里,浑身都松快起来。

“这腐米泡出的水,竟有这般滋味?”杜康又惊又喜。他把陶罐搬回屋,仔细观察:发霉的秫米上长着一层白膜,液体清澈中带点黄,摇一摇还起细泡。

从此,杜康开始琢磨这“神水”的酿法。他先试着把秫米蒸熟,故意洒上水让它发霉,再装进陶罐密封。可过了半月打开,只有酸馊味,没有那股香气。他不气馁,又想:空桑涧的泉水清甜,是不是水的缘故?于是换了泉水再试,这次虽有了点酒味,却淡得像水。

某天,他见孩童把吃剩的熟黍米丢进老桑树的树洞里,过了几日,树洞渗出的水竟也带着那股香气。杜康扒开树洞一看,里面的黍米不仅发了霉,还混着些树皮碎屑和尘土。“难道要让粮食接触草木?”他灵机一动,采来桑树叶、甘草,和蒸熟的秫米拌在一起,装进陶罐埋进土里。

这一次,他每天都去查看。埋到第二十一天,他听见罐里有“滋滋”的声响,挖出来一开盖,浓郁的香气瞬间漫了满院。液体呈琥珀色,比上次醇厚得多,尝一口,辛辣中带着甘甜,后劲十足,喝得他脸颊发烫,却浑身舒坦。杜康大笑:“成了!这东西能解乏,能提神,该叫什么好?”他望着洛水,想起那液体是“水”中精华,便取“水”旁加“酉”(地支中代表傍晚,正是饮酒之时),定名“酒”。

消息传到夏王禹那里,禹召杜康献酒。宴席上,百官尝过酒后,无不拍案称奇——往日聚餐只有清水、果浆,哪有这等能让人眉开眼笑、话多起来的佳酿?禹虽赞其美味,却也告诫:“此物虽好,多饮则乱性,不可贪杯。”但他仍命杜康在全国推广酿酒之法,让百姓共享其利。

杜康酿酒,最讲究“三选”:选料必用饱满的秫米、稻谷,说“瘪粒出淡酒”;选水要取山涧活水,说“泉清酒才醇”;选时必在春秋,春气温和,秋气干燥,皆利于发酵。他还发明了“酒曲”——把发霉的粮食晒干磨粉,作为引子,能让酿酒速度更快、味道更浓。他把这些法子编进《酒诰》,刻在石碑上立于作坊前,让想学酿酒的人都能照着做。

有了酒,世间添了许多新气象:春耕前,农人饮一杯壮胆,犁地更有力;祭祀时,以酒敬天地先祖,仪式更显庄重;亲友相聚,举杯对饮,话也说得更投机。就连远行的商队,也会带上几坛酒,既是解乏的良药,也是途中结交朋友的信物。人们都说:“杜康造的不是酒,是让日子有滋味的甘露。”

杜康晚年,回到空桑涧,教乡邻酿酒。他见有人为多产酒,往里面兑水,或是用劣质粮食,便召集酿酒人定下“三戒”:不欺客,不掺假,不售与孩童。他说:“酒是诚心酿的,心不诚,酒就会变味。”他还留下规矩:新作坊开酿前,要在酒窖里埋一捧从空桑涧取的土,以示不忘本源。

传说杜康去世后,人们在他酿酒的老桑树下建了祠堂,每年正月二十一(传为其诞辰),酿酒人都会停工祭拜。他们供上秫米、酒曲、新酿的酒,磕头时念:“祖师杜康,教我酿浆;味正香纯,客来四方。”祭拜后,掌柜会给每个工匠斟一杯新酒,大家饮下,再开始新一年的酿造。

到了商周,酿酒术更精,有了米酒、果酒之分,还出现了专门掌管酒政的官员。《礼记》里记载的宴饮礼仪,处处离不开酒;诗人屈原在《九歌》中,也用“奠桂酒兮椒浆”描绘祭祀场景。汉代的酒肆里,挂着“杜康遗风”的幌子;唐代诗人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喝的虽不是杜康亲手酿的酒,却延续着那份酣畅。

河南汝阳的杜康庙,至今留有一副对联:“秫酒酿成缘古法,糟醅香溢润新程。”这对联道尽了杜康的功绩——他从变质的粮食里找出了酿酒的奥秘,用一双巧手将寻常谷物变成了能慰藉人心的佳酿。这酒,敬过天地,庆过丰收,解过忧愁,也见证过无数悲欢。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