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章 泥瓦匠祖师爷·有巢氏:构木为巢始筑屋,砖瓦遮雨护苍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那时的人还住在山洞里,岩壁渗着冰水,夜里能听见虎狼在洞口嗥叫。有个年轻人总睡不着,扒着洞口往外看——树上的鸟儿缩在巢里,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比人过得舒坦。

“人怎么还不如鸟?”他摸着冻裂的脚踝,心里不服气。

这人没名字,部落里的人都叫他“大木”,因他总爱跟树木较劲。见他天天盯着鸟窝发呆,族老敲着石杖骂:“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穴居才安全!你这小子,是想让野兽把咱们叼走吗?”

大木不吭声,第二天揣着块燧石进了山。

山里头树高千尺,枝桠盘错。大木选了棵五人合抱的古树,踩着藤蔓往上爬。树皮划破了手心,血珠滴在苔藓上,他浑然不觉——树顶的鹰巢筑得真妙,枯枝编底,软草铺心,边缘还留着排水的斜度。

“有了!”他一拍大腿,扯断藤蔓当绳子,折了些结实的树枝,在树杈间搭起个架子。起初是乱糟糟的,风一吹就晃,他仿着鹰巢的样子,把粗枝当梁,细枝当栏,再用藤蔓捆得死死的。

三天后,一个半人高的“树屋”成了形。他爬进去试了试,稳当得很。

部落里的人来看稀奇,有个小娃吵着要上去,他娘揪着娃耳朵骂:“摔下来会断腿的!”大木抱过娃,稳稳托上树屋。小娃在上面咯咯笑,指着远处的河流喊:“娘,我看见大河了!”

那天夜里,山洞里的人被狼群的吼声惊醒,唯独树屋里的大木睡得安稳。天亮后,族老望着树屋上凝结的霜花,沉默半晌,把石杖递给大木:“你领着大伙,都上树吧。”

这便是“构木为巢”的开端。后来人们叫他“有巢氏”,“有巢”二字,就是“有了住的地方”的意思。

树屋虽能避野兽,却挡不住暴雨。有回连下三天雨,树屋漏得像筛子,人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有巢氏盯着地上的泥块发呆——雨水泡过的泥巴,晒干后硬得像石头。

“泥巴能挡雨?”他挖来湿泥,糊在树枝编成的墙面上。太阳一晒,泥墙果然结得牢牢的,再下雨时,水珠顺着墙面往下淌,屋里竟干爽了许多。这便是最早的“泥墙”,后来瓦匠们常说的“泥能护家”,就从这儿来的。

他又发现,泥土掺上稻草,糊墙时不容易裂。于是教族人“和泥”:三分黄土,一分细沙,再掺碎稻草,加水拌匀,像揉面团似的揉到黏手为止。有巢氏说:“土是地的肉,草是地的筋,合在一处,才更结实。”

至今乡下泥匠和泥时,还会往泥里撒把稻草,嘴里念叨:“祖师爷传的法子,裂不了!”

住在树上终究不便,后来人们搬到平地建房,用泥墙搭起方形的屋,可屋顶还是漏雨。有巢氏看着晒谷场上的陶片——那是族人烧陶罐时剩下的碎片,光滑不渗水。

“能不能用泥做些片片,盖在屋顶上?”他照着陶片的样子,把和好的泥捏成巴掌大的薄片,边缘捏出波浪形的边,摆在太阳底下晒干,再搬到火塘边慢慢烤。

烤出来的泥片硬邦邦的,往屋顶一铺,波浪形的边互相咬合,雨水顺着片儿往下流,屋里果然不漏了。这便是最早的“瓦”,虽然还有点不结实,却让“屋”真正成了“家”。

有巢氏教族人给瓦分类:铺在屋顶中间的叫“板瓦”,要大而平;盖在屋脊上的叫“筒瓦”,要弯而圆,能把雨水引到两边。他还在瓦上钻个小孔,用绳子串起来固定在屋顶,免得被风吹跑。现在瓦匠铺瓦时,还讲究“板瓦压筒瓦,风雨都不怕”,这规矩正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有巢氏还教族人“打地基”:先把地基的土夯实,泼水浸透,再铺层碎石,上面才砌泥墙。有巢氏说:“房子像人,脚站稳了,才不会倒。” 后来瓦匠们总结出“三夯三浸”的法子——夯一遍土,泼一遍水,如此三次,盖的房子才能稳稳当当,大风也刮不倒。

有个故事流传甚广:上古时洪水频发,好多房子被冲垮了。有巢氏领着族人在高处建房,地基打得比往常深三尺,墙根处还糊了三层厚泥。洪水来的时候,别的房子都塌了,唯独他们的屋稳稳立着。人们这才明白,“根基深,房子稳”不是空话。

有巢氏还发明了“斜屋顶”。最初的房子顶是平的,雨水积在上面,容易把屋顶压塌。他观察山的形状——山顶都是尖的,雨水顺着山坡流得快。于是把屋顶改成三角形,两边斜斜的,雨水一落就滑下来。这“斜屋顶”的智慧,至今仍是建房的基本道理。

瓦匠和泥匠的工具箱里的工具,是有巢氏的传承。

最显眼的是泥抹子——一块平整的木板,安上个木柄。这物件是仿有巢氏当年糊泥墙用的“泥板”做的,只是当年的泥板是随便找的石块,如今的抹子打磨得光溜溜的。老瓦匠说,抹子要“平、直、沉”,平才能抹出光墙,直才能找对角度,沉才能压住泥。

瓦刀的形状也有讲究,刀刃是斜的,像有巢氏捏瓦时的手指弧度。新徒弟学用瓦刀,师傅会先让他捏一百个泥瓦,说:“祖师爷是用手捏出第一片瓦的,你得先懂泥性,刀才听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盖房子时,墙角要挂“线锤”——一根绳子坠着铅块,用来找垂直。这法子是从有巢氏那儿学的,他当年搭树屋,就用绳子坠着石头,看架子直不直。现在线锤的绳子上常系块红布,说是能“辟邪”,其实是提醒匠人:“墙要直,心要正。”

泥匠和瓦匠都敬“土神”,而土神的牌位旁,总会摆块“老泥”——从老房子墙上敲下来的旧泥块,据说带着有巢氏的灵气。新工程开工前,师傅要把老泥掺进新泥里,谓之“接气”,意思是“祖师爷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

还有个特别的符号是“瓦当”——屋檐最前端的瓦,常刻着花纹。最早的瓦当是有巢氏刻的,他在瓦头刻上太阳和月亮的图案,说能“日夜护家”。后来瓦当的花纹越来越多,但核心的意思没变:“瓦当在,家就在。”

每年三月初三,传说是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的日子,各地都会祭“巢祖”。祭祀时,供桌上要摆三样东西:一块新采的黄土,一捆干净的稻草,一片老瓦。黄土代表“根基”,稻草代表“筋骨”,老瓦代表“传承”。

仪式由老瓦匠主持,他会拿起泥抹子,在供桌前的地上抹出一块平整的泥面,嘴里念:“有巢祖师,教我筑屋;黄土为基,青瓦为护;风雨不侵,子孙安住。” 念完,所有匠人对着泥面三鞠躬,然后把供品埋在土里,说是“还给土地爷”。

新屋上梁时,一定要请泥匠来“撒土”。泥匠抓一把掺了五谷的黄土,往梁上撒,一边撒一边唱:“一撒土,根基固;二撒土,家和睦;三撒土,福禄驻。”

盖房子遇到地基不稳,或是老房子漏雨,人们会请瓦匠来“作法”——其实是用传统手艺解决问题。瓦匠会在墙角埋块刻着“巢”字的木牌,再浇上和好的“祖师泥”(掺了稻草和头发的泥),说这样能“请有巢氏来镇宅”。

有个故事说,明清时有户人家盖房,总在夜里听到屋顶有响声,吓得不敢住。请来的老瓦匠检查后,重新铺瓦,在屋脊正中摆了片刻着鸟形的瓦当,说:“有巢氏当年是学鸟儿筑巢的,鸟儿在,家就安宁。” 果然,那房子再没出过怪事。

有巢氏的年代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泥和瓦,更是“家”的概念。从树屋到瓦房,从泥墙到高楼,变的是材料,不变的是“遮风挡雨”的初心。就像老人们说的:“有巢氏给了人第一个屋檐,从此人间才有了‘回家’的念想。”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