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65章 百日维新推行急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65章 百日维新推行急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2:45:14 来源:全本小说网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1898年6月11日),紫禁城太和殿里,二十八岁的光绪帝载湉亲手将一道朱笔谕旨交予军机大臣。这道被后世称为《明定国是诏》的诏书中写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清德宗实录》卷418)通俗讲就是说:这些年大臣们都在讨论变法自强,从今往后,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都要努力进取,既要学好圣贤道理打好根基,也要广泛学习对国家有用的西方学问,切实改变空谈误国的弊病。

诏书宣读的那一刻,站在阶下的康有为忍不住攥紧了拳头。这位刚被光绪帝召见不久的工部主事,三个月前,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疾呼:"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如今,皇帝的诏书终于回应了他的呐喊。

变法诏书如同雪片般从紫禁城传出。六月十五日,光绪帝连发三道谕旨:将阻挠变法的协办大学士翁同龢开缺回籍,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规定此后二品以上官员授新职须向太后谢恩。这看似矛盾的举措,实则暴露了年轻皇帝的急切与妥协——他既想剪除身边的守旧势力,又不得不向慈禧太后做出让步。

住在南海会馆的梁启超对此忧心忡忡。这位二十四岁的维新派骨干正忙着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他在给妻子李蕙仙的信中写道:"皇上圣明,举动雷厉风行,中外欢欣鼓舞...惟旧党之阻力甚重,恐难有成。"(《梁启超家书》)信写完还未寄出,新的谕旨已送到: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这道诏书在江南贡院激起了轩然大波。苏州举子王先谦捧着抄录的谕旨,手指几乎戳穿了纸页:"千年成法,一旦尽废,士心何在?"(《葵园四种》)他身后,数千名准备应试的举子哭骂声震彻街巷,有人将笔墨纸砚掷入秦淮河,高呼"宁死不考洋时务"。而在广州,十七岁的汪精卫却对着谕旨焚香跪拜,他对同学说:"八股亡,则少年中国兴矣!"

光绪帝全然不顾朝野的骚动。七月初,他召见梁启超,命其办理译书局事务,当天便谕令"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紧接着,设立农工商总局、矿务铁路总局,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冗余机构,甚至下令八旗子弟"各习四民之业,以资生计"。短短四十天,颁布的新政谕旨已达一百一十多道,平均每日超过两道。

总理衙门章京张元济在日记中惊叹:"上每日视朝,召见臣工,多至十数人,谕旨时常自拟...夜分不寐,尤勤批阅。"(《张元济日记》)这位后来创办商务印书馆的有识之士,亲眼目睹光绪帝在七月二十日的朝会上,因守旧大臣孙家鼐反对设立制度局,竟拍案怒斥:"汝以祖宗之法不可变,朕独谓祖宗之法当变则变!"

七月二十八日,光绪帝谕令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堂官全部革职,同时破格提拔赞同变法的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宋伯鲁等。这是清朝历史上罕见的人事大地震,消息传出,内务府大臣立山在颐和园向慈禧哭诉:"皇上连老佛爷的人都敢动了!"

此时的颐和园,成为了守旧派的避难所。怀塔布的妻子跪在慈禧面前,将光绪帝的谕旨一件件念出,说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不得阻挠"时,慈禧手中的佛珠戛然停住:"他是要把天下人都召来骂我吗?"一旁的荣禄低声附和:"新政太急,已致人心惶惶,直隶绿营兵丁都说,再裁兵饷就要哗变了。"

紫禁城的南书房,光绪帝正与康有为彻夜长谈。康有为力主"设议院以通下情",光绪帝却叹息:"太后不允,奈何?"(《康南海自编年谱》)君臣二人最终商定,先从经济、教育入手,待时机成熟再议政治改革。但年轻的皇帝显然已按捺不住,八月初,他竟直接谕令袁世凯编练新军,"着即酌带所部,迅速来京",试图掌控军权。

这一举动让荣禄大为惊恐。他连夜从天津赶回北京,在颐和园密奏慈禧:"袁世凯野心勃勃,若为帝所用,恐生大变。"(《戊戌纪略》)慈禧随即下令:"九月初,朕将赴天津阅兵,着荣禄届时调度各军。"

此时的京城已如沸腾的油锅。吏部主事陈三立(曾国藩之孙)在给父亲陈宝箴的信中描述:"每日朝堂之上,新旧两党如同水火,御史杨崇伊连日递折,请太后训政,言辞甚急。"(《散原精舍文集》)

九月初,光绪帝的谕旨更加密集。他下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堂",又谕令"八旗蒙古汉军各旗,均改练洋枪队"。最激进的是,他竟准备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这直接触动了奕匡等亲王的利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康有为意识到危机迫近,他在八月底的密信中对梁启超说:"今而知皇上孤掌难鸣,守旧党已联结荣禄,将在天津发难。"(《戊戌政变记》)他冒险找到了袁世凯,许以兵部尚书之职,劝其在阅兵时保护圣驾。袁世凯表面应承,转头却向荣禄告密。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亲临颐和园向慈禧请安,请求批准设立"懋勤殿"作为新政中枢。慈禧厉声回绝:"你要设新机构,用新人,是要把祖宗的家业都败光吗?"(《清稗类钞》)两人争执至深夜,光绪帝回宫后,连夜写下一道密诏:"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光绪朝东华录》)

九月十八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劝说袁世凯起兵勤王,袁世凯"佯诺之,退即密告荣禄"(《清史稿·袁世凯传》)。九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帝寝宫,将其软禁于瀛台。她对着瑟瑟发抖的皇帝冷笑:"你要变法,我让你变个够!"

当天,一道"训政"谕旨传遍天下:"现在国事艰难,庶政待理,朕(慈禧自称)不得已仍行训政。"(《清德宗实录》卷427)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在颁布了一百八十多道谕旨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落幕。

政变发生时,梁启超正躲在日本公使馆。他望着窗外搜捕维新派的兵丁,想起光绪帝召见时的情景:"皇上垂询变法事宜,至三刻之久,言及国势艰难,泪落如雨。"(《饮冰室合集》)而康有为已在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下,乘轮船逃往香港。

瀛台的玉澜堂内,光绪帝望着水中残荷,手中紧攥着未及发出的最后一道谕旨,上面写着:"朕变法之心,至死不渝。"(《戊戌纪略》)而颐和园的昆明湖畔,慈禧正与荣禄商议:"那些新党,该杀的杀,该流的流,让天下人看看,乱法者是什么下场。"

这场仅持续一百零三天的改革,如同一道划破晚清黑暗的闪电,虽未照亮中国的前路,却在无数国人心中埋下了火种。正如谭嗣同在狱中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全集》)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