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9章 洋务运动图强国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59章 洋务运动图强国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2:45:1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与太平天国的持续冲击,构成了洋务运动的双重动因。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留下奕欣在京与列强周旋。这位年仅27岁的亲王在《统筹全局折》中痛陈:"夷情变幻多端,非事事亲历,难以臆度......若不乘此创巨痛深之际,亟图振兴,则悔之晚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他提出"外敦信睦,内图自强"的方针,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

与此同时,在南方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更深刻体会到清军武器的落后。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常因"火器窳劣,远逊贼军"(《曾文正公全集·奏稿》)而吃尽苦头——太平军从洋人手中购得洋枪洋炮,火力远胜清军的鸟铳、抬枪。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感叹:"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若不及早师法,恐终难制胜。"(《曾国藩家书》)

正是这种"创巨痛深"的危机感,促成了洋务派的形成。以奕欣、文祥为代表的中央权贵,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联手,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即坚持儒家纲常与君主**(中学为体),同时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与工业制造(西学为用)。同治元年(1862年),奕欣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以通"夷情",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正式启动。而这场运动的核心目标,首在"自强",即建立近代军工企业,打造新式军队。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陷安庆,随即在此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安庆机器局"),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军工企业。他在奏折中阐明创办宗旨:"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这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构想:从购买到仿制,最终实现自主制造。

军械所选址于安庆城外的白泽湖,初期规模简陋,"屋宇十余间,工匠数十人"(《江南制造局记》),既无机器设备,也无外国技师,全凭中国工匠手工仿制。曾国藩特意从江浙一带招募了一批"智巧之匠",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徐寿与华蘅芳。

徐寿(1818-1884)是江苏无锡人,虽为秀才,却弃科举而攻格致(物理、化学),曾自制指南针、象限仪等仪器;华蘅芳(1833-1902)是江苏金匮人,精于数学与机械原理,二人被誉为"晚清科技双星"。曾国藩对他们极为倚重,在信中写道:"徐君寿、华君蘅芳,皆博学多能,若能助我制造火器,功不在克城之下。"(《曾国藩全集·书信》)

军械所的初期成果,集中在仿制西式武器。同治元年(1862年),徐寿、华蘅芳率工匠仿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长不过三尺,围约二尺有余",却能"以火试之,气贯轮机,机转如飞"(《格致汇编》)。同年,他们又仿制出西式开花炮,"炮身重千斤,射程可达三里,弹内装火药,爆炸时碎片四散,威力远胜旧式土炮"(《湘军志·营制篇》)。这些武器随即投入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场,在安庆、南京等地的战役中发挥了作用。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轮船制造。同治二年(1863年),军械所启动"黄鹄号"轮船的研制。徐寿等人没有图纸,仅靠拆卸一艘外国小火轮,"量其尺寸,绘其图形",再参照《博物新编》等西方书籍,逐一攻克船体设计、蒸汽机制造等难题。他们用手工锻打钢铁、熔铸汽缸,甚至"以算学推算汽机马力,以化工提炼火药"(《清史稿·艺术传》)。历时一年多,"黄鹄号"终于建成,船长17米,载重25吨,以蒸汽机为动力,时速约12公里。试航时,曾国藩亲自登船,在日记中写道:"船行甚稳,时速虽缓,然为华人自制第一船,殊可欣慰。"(《曾文正公日记》)

"黄鹄号"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艘轮船本身。它证明了中国人无需依赖洋人,也能掌握近代工业技术,为后续的军工企业提供了技术与人才储备。徐寿之子徐建寅在《欧游杂录》中回忆:"安庆所造器物,虽简陋粗疏,然开中国机器制造之先河,其后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皆由此发轫。"

安庆军械所的发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军械所经费全靠湘军军饷拨付,而湘军长期与太平军作战,军饷常捉襟见肘。曾国藩在奏折中诉苦:"每月仅能筹银数千两,购料、雇匠皆感拮据,往往停工待款。"(《曾文正公全集·奏稿》)为节省开支,工匠月薪仅"数两至十余两",远远低于西方工厂的工资水平。

其次就是技术问题。没有精密机床,零件加工全凭手工,导致武器精度不高;缺乏标准化生产,同一种火炮的零件也无法互换。华蘅芳在《学算笔谈》中坦言:"洋人机器,尺寸毫厘不差,我之工匠,仅凭目力手感,造十器而九不同,此乃最大差距。"此外,清廷内部的守旧派不断发难,大学士倭仁曾奏称:"师事洋人,可耻孰甚!若学其技术,必致人心败坏,纲常沦丧。"(《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这种舆论压力,使得洋务派的每一步探索都步履维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即便如此,安庆军械所仍为中国近代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它首创了"官办"模式,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为后续军工企业提供了制度范本;它培养了第一批近代技术人才,除徐寿、华蘅芳外,李善兰(数学家)、冯焌光(机械师)等都曾在此效力,这些人后来成为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的骨干;它还开启了中西技术融合的尝试,如将传统锻铁工艺与西方蒸汽机原理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道路。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军械所的部分设备与工匠随之迁移,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粒种子",意义深远。正如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言:"自安庆军械所起,中国人才知'机器'为何物,知'工业'为何事,其破荒之功,不可磨灭。"

四、历史回响:自强之路的启示

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到安庆军械所的实践,折射出晚清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艰难起步。这场运动以"自强"为目标,却始终未能触及制度层面的变革,正如李鸿章所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文忠公全集·奏稿》)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注定了洋务运动难以挽救清王朝的颓势。

但安庆军械所代表的近代工业萌芽,却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天工开物"的传统观念,引入了"科学技术"的近代思维;它催生了产业工人阶层,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职业结构;它更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同治年间的安庆城,机器的轰鸣声虽微弱,却已打破了农业文明的寂静。当"黄鹄号"的烟囱在长江上冒出第一缕黑烟时,一个古老的帝国,终于在阵痛中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走得如此蹒跚而沉重。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