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8章 官怯民勇显人心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38章 官怯民勇显人心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2:45:14 来源:全本小说网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1841年5月),靖逆将军奕山的帅帐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一桌杯盘狼藉——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清军统帅,刚与幕僚们喝完“庆功酒”,庆祝一场子虚乌有的“夜袭胜利”。而几里外的英国舰队正摩拳擦掌,次日黎明,炮声将再次撕裂广州的天空。当清军在炮火中溃散时,广州北郊三元里的乡勇们正举起大刀长矛,用最原始的武器,打响了一场属于平民的抗英之战。

1841年3月,奕山抵达广州时,英军已占据虎门炮台,兵临广州城下。道光帝给的谕令是“痛击英夷,收复失地”,但奕山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康熙帝曾孙),一生从未打过仗,到任后“终日宴饮,不问军务”,反而抱怨“粤民皆汉奸,不可信”(《筹办夷务始末》卷二十一)。他麾下的清军更是乌合之众:从各省调来的绿营兵“沿途劫掠,百姓避之不及”;八旗兵“佩刀骑马尚不稳,更遑论操炮”。

幕僚们给奕山出了个“馊主意”:趁夜袭扰英舰,若能侥幸得手,便可谎报“大捷”。奕山大喜,于四月初一夜(5月21日)下令“火攻英舰”——派水勇乘坐小船,携带火箭、火罐,趁南风偷袭珠江中的英舰。不料当晚风向突变,火箭反而烧了自家小船,英舰警觉后开炮还击,清军水勇“未近敌舰便溃散”。

次日黎明,英军发起报复。“威里士厘号”等十余艘战舰炮轰广州城,城墙被炸开数处缺口;陆军则从泥城登陆,直逼城北越秀山。清军在山上的炮台未战先溃,奕山吓得“从城墙缺口爬出,躲进巡抚衙门”。广州知府余保纯(曾协助琦善妥协)跪地哭求“速请和,否则城破在即”。

四月七日(5月27日),奕山派余保纯与义律签订《广州和约》:清军退出广州城六十里;缴纳“赎城费”600万银元;奕山向英军“道歉”。为掩盖败绩,奕山上奏道光帝,谎称“英夷震慑天威,乞降求和,已缴银赔款”。道光帝竟信以为真,下旨“准其通商,罢兵息战”(《清宣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三)。这场荒唐的“抗英”,终以屈辱的妥协收场。

屈辱的《广州和约》,点燃了广州民众的怒火。英军在广州城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记载,英军在城北萧冈乡“调戏妇女,挖掘坟墓,抢走耕牛”,甚至“将婴儿挑在枪上取乐”。四月九日(5月29日),一股英军闯入三元里村,调戏村民韦绍光的妻子,被愤怒的村民围殴,打死数人。

韦绍光知道英军定会报复,连夜召集乡邻商议:“官怕夷人,我们不怕!”村民们决定联合附近103乡的百姓,共同抗英。他们以“社学”(乡村教育组织,兼具团练功能)为纽带,用“三星旗”为号令,约定“一村有警,各村响应”。乡勇们自备武器:农民带锄头、镰刀,猎户持鸟铳、弓箭,士绅捐出铜锣、旗帜,甚至连妇女儿童都参与进来,负责送饭、传信。

农历四月十日(5月30日)清晨,数千名乡勇假装溃败,将英军引诱至三元里北面的牛栏岗。这里丘陵起伏,芦苇丛生,是预设的伏击圈。正午时分,雷雨骤至,英军的燧发枪因受潮无法开火,乡勇们“乘势冲锋,呼声震天”。韦绍光手持长矛刺死英军军官,村民颜浩长斩杀英军少校毕霞。英军被困在泥泞中,“四处逃窜,被乡勇砍杀无数”,直到傍晚,义律率援军赶到,才将残部救出。此役,英军被打死打伤数十人(英方记载“死亡5人,受伤23人”,中方记载“歼敌百余”),被缴获火炮2门、刀枪数百件。

次日,广州附近数万乡勇包围了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义律派人向广州知府余保纯求救,余保纯竟亲赴现场,用“朝廷已议和”为由,强令乡勇解散。村民们怒斥:“官帮夷人,天理何在!”但终究不敢违抗官府,抗英队伍被迫散去。三元里抗英虽未改变战局,却留下了“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的民谣,彰显了中国民众“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

《广州和约》签订后,英军退回香港,但英国政府对“战果”仍不满意。1841年8月,璞鼎查抵达澳门,取代义律成为全权代表,带来了更庞大的舰队(新增战舰10艘、士兵2000人)。他的任务明确:“攻占厦门、定海、宁波,直逼长江,迫使清政府签订更苛刻的条约。”

厦门之战是璞鼎查北犯的第一站。1841年8月26日,英军进攻厦门鼓浪屿。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此时暂守厦门)率士兵抵抗,“亲自开炮,击沉英舰一艘”,但清军炮台“炮位固定,无法转向”,很快被英军摧毁。总兵江继芸战死,陈化成突围退守同安,厦门陷落。英军在厦门“劫掠府库,焚烧民居”,将鼓浪屿作为新的据点。

1841年10月1日,英军再次进攻定海(1840年曾被占领,后因疾病撤退)。守将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5000清军死守。葛云飞“身先士卒,手刃数夷”,胸部中弹仍高呼“杀敌”;王锡朋在激战中“臂断仍持大刀砍杀”;郑国鸿坚守竹山门,直至弹药耗尽战死。三总兵同日殉国,定海再次失陷。这场战役持续六天,清军“无一人投降”,英军也付出“死亡39人、受伤130人”的代价(《英军战报》),是鸦片战争中清军抵抗最激烈的战役之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镇海与宁波的溃败则暴露了清军的无能。1841年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海,两江总督裕谦(主战派)登城督战,亲自点燃火炮。但总兵谢朝恩战死,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清军溃散。裕谦见城破,投水自尽,留下绝命诗:“城亡与亡,臣节如斯。”(《裕谦年谱》)十日之后,英军占领宁波,“掠走库银12万两,丝绸、粮食无数”,甚至在宁波府衙贴出告示:“愿为英王服役者,免罪赏钱。”

我军?”(《筹办夷务始末》卷二十五)这种认知的滞后,使其始终无法制定有效的战术。

战争带来的苦难,最终落在平民身上。英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厦门被掠走商船300余艘,定海百姓“十室九空”,宁波“妇女投河自尽者数百人”。《申报》(追溯记载)描述:“沿海村落,炊烟断绝,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但中华民族是不会屈服的民族。除三元里外,厦门民众组织“小刀会”,袭扰英军据点;宁波渔民驾小船夜袭英舰,“以火罐烧毁英舰帆布”;甚至江浙一带的“盐枭”(私盐贩子)也加入抗英,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打击英军。这些自发的抗争虽规模有限,却表明:当朝廷无力保护百姓时,民众会用自己的方式扞卫家园。

士大夫阶层也开始反思。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痛斥“清军腐朽,不抵百姓一怒”,呼吁“合民心以固边圉”;姚莹(台湾兵备道)在《康輶纪行》中主张“学夷之长技,练精兵,固海防”。这些思想虽未立即改变战局,却城为后来的“洋务运动”的思想启蒙。

1841年冬,璞鼎查在宁波休整,准备下一步进攻——沿长江而上,攻占镇江、南京,切断清廷的漕运命脉(江南粮食通过长江、运河运往北京)。他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控制长江,便可迫使中国政府彻底屈服。”

清廷此时才意识到“江南危矣”,急调奕经(另一位宗室贵族)为扬威将军,率各省军队赴浙“收复失地”。但奕经比奕山更荒唐,他“驻军苏州,沉迷酒色”,甚至靠“求神拜佛”制定战术——梦见“英军必败”,便决定在1842年3月10日(壬寅年正月二十九,据说是“虎日”,克“羊”(洋))发动反攻。

这场被称为“浙东反攻”的战役,最终沦为笑柄:清军夜袭宁波、定海、镇海,因“信号错乱,自相残杀”,英军趁机反击,清军“死亡数千,溃不成军”。奕经狼狈逃回杭州,上奏谎称“遇伏失利”。道光帝至此彻底绝望,密令“着伊里布(主和派)前往浙江,设法议和”。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