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0章 英国使团进北京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30章 英国使团进北京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2:45:14 来源:全本小说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支奇异的船队——五艘悬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舰船,在清军水师的引导下缓缓驶入海河。

18世纪末的英国,正经历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棉纺织业、冶金业、造船业蓬勃发展,急需扩大海外市场。而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人口三亿,物产丰饶”,自然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彼时中英贸易存在严重失衡:英国向中国出口毛织品、棉花等,年交易额不足百万两白银;而中国向英国出口茶叶、丝绸、瓷器,年交易额达数百万两,英国不得不以白银填补巨额逆差。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马戛尔尼的训令中明确指出:“必须设法消除贸易壁垒,使我英商能在广州之外的港口通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附录)

除了经济目的,英国还希望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实行“朝贡体系”,将所有外国视为“藩属”,与英国的近代外交观念格格不入。英国政府希望通过使团访华,“在京设立使馆,派驻使节,以平等地位与中国交涉”(《马戛尔尼使团档案》)。为此,乔治三世精心准备了礼物:包括蒸汽机模型、织布机、地球仪、榴弹炮、步枪等,共计600余箱,试图以工业文明成果展示英国实力,打破清朝的“天朝上国”偏见。

乾隆帝最初接到奏报时,以为又是“远夷来朝贡”,在谕旨中写道:“英吉利国遣使航海来朝,恭顺可嘉,着沿海督抚妥为接待,护送进京。”(《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五)。

马戛尔尼使团的航行历时九个月,从英国朴茨茅斯出发,经大西洋、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抵达澳门。两广总督长麟按“朝贡使团”规格接待,却在两个细节上与使团产生分歧:一是长麟要求使团船只悬挂“英吉利贡使”的旗帜,马戛尔尼拒绝,称“我等为国王使节,非贡使”;二是长麟安排使团走“贡道”,马戛尔尼坚持“按国际惯例由官员陪同”(《东印度公司档案》)。最终双方妥协:船只不挂“贡使”旗,但路线仍走“贡道”。

七月,使团抵达天津,直隶总督梁肯堂准备了“八抬大轿”供马戛尔尼乘坐,被其以“不习惯”为由拒绝,坚持乘坐自备的马车;宴席上,清朝官员行“跪礼”向使团“赐宴”,马戛尔尼则以“脱帽鞠躬”回应。梁肯堂在给乾隆帝的奏折中写道:“英夷举止乖张,不识天朝礼仪,然其恭顺之心尚在,可徐徐教化。”(《乾隆朝朱批奏折》)而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则评价:“中国官员将我们视为朝贡者,这种傲慢令人不快,我们必须坚守平等原则。”(《马戛尔尼日记》)

清朝官员初见蒸汽机、榴弹炮等“奇技淫巧”,虽觉新奇,却难掩轻视。负责接收礼物的工部侍郎金简对人言:“这些器物虽精巧,终不及我天朝瓷器、丝绸实用,不过是夷人炫耀之物。”(《啸亭杂录》卷五)而马戛尔尼原本希望乾隆帝能亲自观看火器演示,却被和珅以“天朝不重火器”为由拒绝。这种对工业文明的漠视,让马戛尔尼深感失望。

八月,使团抵达北京,暂住圆明园附近的宏雅园。乾隆帝明确谕示:“凡外藩使臣觐见,必行三跪九叩之礼,此乃天朝定制,英夷不可例外。”(《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七)所谓“三跪九叩”,即跪地三次,每次叩首三次,是清朝臣子对皇帝的最高礼仪,象征着“君臣之分”。

马戛尔尼对此坚决反对,提出“按中英两国平等礼仪,行单膝跪地、免冠鞠躬之礼,如见英国国王之仪”。他在给和珅的照会中写道:“敝国与中国同为大国,彼此君主地位平等,使臣之礼亦当平等,若我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回国后必向英国国王行同样之礼,此非平等之道。”(《英使照会译文》)

双方就此展开交涉。和珅亲自与马戛尔尼谈判,软硬兼施:“天朝自有法度,外夷入觐必守定制,若尔等遵行,皇上必厚加赏赐;若固执己见,恐伤两国和好。”马戛尔尼则寸步不让,甚至提出“可让随行的童仆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以示尊重,但本人作为使节,只能行平等之礼”(《马戛尔尼使团回忆录》)。

乾隆帝得知后颇为不悦,在谕旨中斥责:“英夷不识大体,妄谈平等,着和珅等严词开导,若仍固执,不必强其入觐,令其回国可也。”(《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八)此时距乾隆帝八十大寿(八月十三日)仅剩数日,清廷不愿因礼仪问题影响庆典,和珅最终提出折中方案:马戛尔尼觐见时“单膝跪地,不必叩头”,马戛尔尼勉强接受,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举行八十大寿庆典,马戛尔尼使团的觐见成为仪式的一部分。据《乾隆朝起居注》记载,觐见时:“英吉利正使马戛尔尼免冠,单膝跪地,呈递国书,皇上赐其起身,温言慰问。”马戛尔尼将乔治三世的国书(用黄金装潢)献给乾隆帝,国书中希望“增进通商,建立外交关系”,乾隆帝虽面带微笑,却未细看,转交和珅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觐见后,乾隆帝设宴款待使团,赏赐马戛尔尼“龙袍一件、玉如意一柄、绸缎百匹”,对其他成员也各有赏赐。表面上,“天朝怀柔远夷”的剧本顺利上演,但双方的认知鸿沟并未弥合。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皇帝看似和蔼,实则对我国国情一无所知,赏赐的物品多为丝绸、瓷器,对我们带来的工业产品毫无兴趣。”

庆典期间,马戛尔尼趁机提出六项请求:一是允许英国在广州、宁波、天津等地通商;二是在京设立商馆,存放货物;三是在舟山、广州附近划地供英商居住;四是减免英商关税;五是允许英国传教士在华传教;六是中英官员平等往来。这些请求直指清朝的闭关政策,触及了“朝贡体系”的核心。

乾隆帝在认真研究(实则由和珅代拟)后,发布了着名的《赐英吉利国王敕书》,逐条驳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九)明确拒绝了所有请求,尤其强调“天朝疆土,寸尺不可让人”,警告英国“勿再提此类妄求”。这封敕书体现了清朝对世界格局的无知,也暴露了“天朝上国”的傲慢。

九月,马戛尔尼使团带着乾隆帝的“敕书”和赏赐,踏上归途。乾隆帝命军机大臣“沿途护送,不得苛待”,但暗中嘱咐“密切观察其动向,防其窥探内地虚实”。

马戛尔尼在报告中写道:“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靠着精明的船长才勉强航行,一旦遇到风浪,便会沉没。”他注意到清朝的军备废弛(“士兵使用的弓箭、刀枪,远不及我军火器”)、民生凋敝(“沿途多有乞丐,农民衣不蔽体”)、官场**(“官员勒索外商,贪污成风”),认为“中国的强大只是表面,实则外强中干”(《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而清朝官员的奏折仍在粉饰太平。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报:“英夷归国时,对天朝富庶赞叹不已,感恩戴德,誓言永为藩属。”(《朱批奏折》)。

使团带来的礼物中,乾隆帝仅对地球仪稍感兴趣,其余多被弃置在圆明园仓库,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攻占圆明园,才发现这些“被遗忘的武器”——其中部分榴弹炮的性能,远超清军装备。

马戛尔尼访华是中英两国首次正式外交接触,却以“礼仪之争”和“请求被拒”告终。其影响深远:对英国而言,这次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和平交涉无法打开中国市场”,为日后的武力侵华埋下伏笔。四十多年后,英国议会就是否发动鸦片战争进行辩论时,马戛尔尼的报告成为主战派的重要依据。

对清朝而言,这次事件未能打破其“天朝上国”的迷梦。乾隆帝及其继承者仍坚持闭关政策,对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视而不见。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痛惜:“乾隆季年,英夷来朝,非为朝贡,实欲通商,可惜朝廷以天朝上国自居,拒之门外,失此知彼知己之机。”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