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9章 平台召对问方略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59章 平台召对问方略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30 15:52:4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十七岁的朱由检坐在殿内,眼前摊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奏疏:一份是阉党余孽崔呈秀的“辞呈”,字里行间全是装腔作势的忠心;另一份是刑部主事钱元悫(què)的弹劾,历数魏忠贤十大罪状。

“都起来吧。”崇祯帝挥挥手,声音不大,却让跪在地上的大臣们心里一哆嗦。三天前,他刚下旨把魏忠贤贬去凤阳守陵,没等阉党反应过来,又抄了崔呈秀的家——从这位兵部尚书家里搜出的金银,竟够辽东军饷用半年。此刻的朝堂上,曾经围着魏忠贤喊“九千岁”的官员们,正低着头假装自己是块石头。

“国家到了这步田地,你们就没什么要说的?”崇祯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内阁首辅施凤来身上。这位老臣昨天还在奏疏里写“魏公公辅政有功”,今天却吓得嘴唇哆嗦:“陛下圣明,已除大奸,臣……臣唯陛下马首是瞻。”

“马首是瞻?”崇祯冷笑一声,抓起案上的奏折扔了下去,“辽东丢了广宁,陕西闹了饥荒,国库空得能跑老鼠!你们就只会说‘圣明’二字?”

这位刚登基三个月的少年天子,显然还没学会老祖宗们“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他急啊。宫里的太监告诉他,魏忠贤掌权这几年,光生祠就花了两千万两白银;边关的塘报(紧急军报)天天说后金又在打锦州的主意;陕西巡抚的奏疏更直白:“饥民易子而食,恐生民变。”

崇祯知道,光靠抓人抄家填不满国库,也挡不住后金的铁骑。他想起了一个人——被魏忠贤排挤回老家的袁崇焕。当年宁远之战,正是这个人用红衣大炮轰伤了努尔哈赤,让后金铁骑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天启七年十二月,一道急令送到广东东莞:“袁崇焕即刻起复,以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

次年正月,袁崇焕抵达北京。崇祯没让他先去兵部报到,直接在紫禁城的“平台”召见。这平台是太和门旁边的一处露天月台,通常用来召见边关大吏,当年万历皇帝就是在这里给李如松授过尚方宝剑。

《崇祯长编》详细记载了这场对话,崇祯盯着袁崇焕的眼睛问:“建虏(对后金的称呼)跳梁十余年,卿可有平辽方略?”

袁崇焕往前迈了一步,声音朗朗:“臣若蒙陛下信任,五年之内,必复全辽!”

这话一出,旁边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差点把手里的朝笏掉在地上。谁都知道,后金八旗兵强马壮,辽东镇的明军早已糜烂不堪,五年平辽?这牛皮吹得也太大了。

崇祯却眼睛一亮,往前探了探身子:“卿若能做到,朕不吝封侯之赏!但不知需要多少兵、多少粮?”

“兵需五万,”袁崇焕掰着手指头算,“粮要三百万石,银一百八十万两。更重要的是,辽东人事、钱粮、军政,恳请陛下全权委臣,不受掣肘。”

崇祯想都没想就答应:“准!户部、兵部谁敢刁难,卿直接参奏!”他当即让人取来尚方宝剑,“这把剑赐你,违令者,先斩后奏!”

崇祯当天就下旨,让户部尚书毕自严挪出三百万两银子,又把辽东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等人的任免权全交给袁崇焕。他甚至亲自给袁崇焕写了首诗,里面有句“愿卿早建不世功,朕待捷音频举杯”,字里行间全是少年人的热血。

平台召对后的三个月,崇祯几乎天天召见大臣,从早到晚连轴转。他撤掉了宫里所有雕梁画栋的装饰,把魏忠贤留下的歌舞班子全遣散了,甚至每天只吃两顿饭。

为了筹钱,崇祯想了个招——让大臣们“捐俸”。他先从自己的老丈人周奎下手,这位嘉定伯家里堆着金山银山,却哭着说:“臣只有一万两,还是变卖首饰凑的。”崇祯不信,让太监去查,果然在周奎床底下搜出了几十万两。这事传开后,大臣们更不肯捐了,有的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搬到大街上“卖破烂”,有的故意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朝。

逼不出钱,崇祯又盯上了“阉党逆产”。魏忠贤的党羽田尔耕、许显纯等人的家产被抄没后,一共得银三百多万两,刚够填辽东一个月的窟窿。有官员建议重新丈量土地,打击隐瞒的田产,可这触及了士绅们的利益,东林党出身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带头反对:“陛下,百姓已不堪重负,再增税恐生民怨。”

崇祯没辙了。他看着陕西巡抚发来的“饥民聚众造反”的奏疏,又看着辽东“后金兵围锦州”的塘报,感觉自己像个捧着破碗的乞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却没人肯真心帮一把。

有天夜里,崇祯穿着便服溜出皇宫,想听听百姓怎么说。走到棋盘街时,听见两个卖烤红薯的老汉聊天。一个说:“新皇上倒是想干事,可底下的官还是老样子。”另一个叹道:“魏公公在时,虽然贪,但至少冬天有棉衣穿;现在倒好,税更重了,日子更难了。”崇祯听了,默默转身回宫,一夜没合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崇祯清除阉党时,东林党人拍手称快,觉得好日子要来了。可他们很快发现,这位新皇上比天启帝难伺候多了。

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想当内阁首辅,让门生故吏到处散布“谦益可大用”的流言。崇祯却拿出他当年主考时受贿的旧账,当着百官的面把他训斥了一顿:“你自己都不清白,还想辅佐朕?”气得钱谦益当场辞官。

崇祯对“党争”极其敏感。有次讨论辽东战事,兵部侍郎申用懋(mào)说:“袁崇焕是东林一脉,恐难服众。”崇祯立刻拍了桌子:“朕用的是他的本事,不是他的党派!再敢提党争,严惩不贷!”

可朝堂上的暗流哪是说止就能止的。袁崇焕在辽东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立刻有人弹劾他“擅杀大帅,目无君上”。这些弹劾的官员里,有阉党余孽,也有和毛文龙交好的东林党人。崇祯虽然暂时压下了弹劾,但心里已经有了个疙瘩——他想起袁崇焕平台召对时说的“不受掣肘”,忽然觉得这话有点不舒服。

民间笔记《烈皇小识》里记了个细节:崇祯有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大臣的过失。谁今天迟到了,谁昨天说错话了,谁和谁走得近了,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次吏部尚书王永光推荐了个官员,崇祯翻出本子说:“这人三年前在苏州收过贿赂,你不知道?”吓得王永光当场请罪。

这种多疑的性格,让大臣们越发谨慎。每次召对,大家都捡好听的说,没人敢说实话。有次崇祯问:“陕西流寇(指农民起义军)如何平定?”陕西巡抚汪乔年支支吾吾:“臣已派兵围剿,不日即可荡平。”可实际上,李自成的队伍已经发展到几万人,正在攻打西安。

崇祯二年(1629年)深秋,袁崇焕的塘报送到北京:“后金兵动向不明,恐有奇袭。”崇祯让兵部传令各关隘加强戒备,可宣大总督梁廷栋却回奏:“臣观天象,后金不敢南下。”

十月底,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开袁崇焕布防的锦州、宁远,从龙井关、大安口突入关内,直逼北京。消息传来,朝野震动。崇祯急得三天没睡,一边让各地兵马勤王,一边在平台召见袁崇焕。

这次召对,气氛和上次截然不同。崇祯盯着袁崇焕,声音里带着寒意:“卿不是说五年平辽吗?为何敌兵直逼京师?”

袁崇焕没想到后金来得这么快,一时语塞:“臣……臣罪该万死,但请陛下先让勤王兵马入城休整。”

“不行!”崇祯猛地站起来,“谁知道你是不是和后金串通一气,想趁机夺城?”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这次召对后,崇祯虽然没立刻治罪,但已经下令“收袁崇焕尚方宝剑”。而城外的后金兵故意四处散布“袁崇焕引我们来的”谣言,更让这位年轻的皇帝疑窦丛生。

北京城里的百姓不知道朝堂上的猜忌,他们只看到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杀退了后金的几次进攻,纷纷提着茶水点心去慰劳士兵。

可他不知道,崇祯的案头,弹劾他的奏疏已经堆成了小山,里面有阉党余孽的诬告,有政敌的构陷,还有不明真相的官员的猜测。那个曾经被他视为“救星”的袁崇焕,正在一步步变成他眼中的“隐患”。

深秋的风穿过平台的栏杆,卷起地上的枯叶。崇祯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想起刚登基时的雄心壮志,想起平台召对时的“五年之约”,想起那些饥饿的百姓和浴血的士兵。他不知道,自己亲手扶起的希望,会不会最终变成刺向自己的利刃。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