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9章 本草纲目传后世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49章 本草纲目传后世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8 14:34:04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万历六年暮春,蕲(qí)州城外,一个穿青布长衫的中年人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株开紫花的草药,“这是‘紫花地丁’,”他抬头对身边的少年说,“叶子捣烂了能治恶疮。”

这中年人便是李时珍,此时刚过五十,少年是他的小儿子李建元,正捧着个竹编药篓,里面装着刚采的苍术、茯苓,还有几枚带着泥土的何首乌。“爹,您笔记都记了满满三箱子了,还不够吗?”李建元问道。

李时珍笑着摇头:“前朝的《本草》(指《证类本草》)错漏太多啦。就说这地丁,陶弘景(南北朝医药学家)说是‘味苦性寒’,可我试过,其实带点甘味,敷在疮上没那么刺疼。还有那‘葳蕤’,被当成‘黄精’入药,不知害了多少人。”他说着从怀里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草药的形状、气味、药性,连采挖的时辰都标得清清楚楚。

二十年前,那时的李时珍还是楚王府的“奉祠正”(掌管祭祀医药的官员),有天楚王的世子突发急病,上吐下泻,太医们按“中暑”来治,越治越重。李时珍瞧了瞧世子的舌苔,又闻了闻呕吐物,皱眉道:“这不是中暑,是吃了没熟透的河鲜,染上了‘湿毒’。”他开了方子,用紫苏叶配生姜煎汤,世子喝了两剂就好了。

可楚王却说他“妄议太医”,把他打发到太医院当差。这倒给了李时珍机会——太医院的藏书楼里,藏着历代的医药典籍,从《神农本草经》到唐代的《新修本草》,满满当当的书架直抵屋顶。他在那里待了三年,把几千种药材的记载抄了个遍,越抄越心惊:“原来好多药材的名字都弄混了,比如‘南星’和‘虎掌’本是一种,却被当成两种;‘百合’的根能入药,却被写成‘花有毒’。”

有天夜里,他翻到宋代《本草图经》里记载“穿山甲能水陆两栖,食蚁如牛”,第二天就托人从山里弄来只穿山甲,养在院里的缸里。他蹲在缸边看了三天,发现这东西根本不会游泳,吃蚂蚁全靠舌头舔,哪像书上说的“如牛饮水”?气得他在册子上批了四个大字:“着书者臆断!”

也就是那天,他打定主意要重修《本草》。“不能让错误一代代传下去。”他辞了太医院的差事,背着药篓就出了北京城。妻子吴氏连夜给他缝了件耐磨的麻布衣裳,连声嘱咐:“路上小心,分不清的草药别乱尝。”她知道丈夫的脾气——为了辨明“曼陀罗”的药性,他曾让徒弟们各服少许,自己则亲尝三倍剂量,结果头晕目眩,昏睡了一天一夜,醒来后赶紧记下:“曼陀罗花,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后昏昏如醉,诸事不省,可见前人所言非虚,然其毒烈,不可轻用。”这段记载后来原原本本写进了《本草纲目》。

他这一走就是十年,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在武当山,他跟着采药人爬上悬崖,采到了传说中的“七叶一枝花”,那药能治蛇毒,当地人说“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毒蛇见了我,绕道又搬家”。李时珍趴在崖边,仔细画下叶子的形状,连花瓣上的纹路都没放过,还让采药人演示怎么用它敷蛇咬伤,记在册子上:“凡被蛇伤,取根捣汁敷之,立愈。”

在庐山,他遇到个老和尚,用“何首乌”延年益寿,八十多岁还能挑水劈柴。老和尚告诉他,何首乌要选“赤白各半,形如鸟兽状”的,九蒸九晒后吃才有效。李时珍不信邪,专门挖了不同形态的何首乌,分别蒸煮试验,发现确实“赤者补阴,白者补阳”,并非像有些医书说的“单一药效”。他还在寺里见到一种叫“忍冬”的藤,冬天不落叶,老和尚用它的花(金银花)治好了许多风寒病人,李时珍便记下:“忍冬花,又名金银花,甘寒无毒,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yōng jū)疥癣(jiè xuǎn)。”

李时珍在岭南的时候听说有种叫“钩吻”的毒草,长得像金银花,常被人误采。为了分清两者,他冒着生命危险,先让兔子尝了钩吻,兔子没多久就抽搐而死;再让兔子尝金银花,兔子却安然无恙。他在册子上画了两幅对比图,特意注明:“钩吻叶尖而光,金银花叶圆而有毛,不可不辨。”

李时珍不光采草药,还格外留意民间的偏方。在浙江水乡,渔民告诉他,“海马”不是马,是鱼,用它泡酒能治肾虚;在北方草原,牧民教他用“狼毒”根杀虫,说“此药虽毒,埋在粮囤里,老鼠闻了就跑”;甚至在市井街坊,他也蹲在剃头匠旁边,看他们用“皂角”洗头,记下药性:“皂角去垢,胜于肥皂,洗头沐面,能润肌肤。”

十年后回到蕲州,李时珍带回的不只是满满二十箱药草标本和笔记,还有一脑子的故事。他把自己关在“濒湖草堂”里,开始整理这些材料。书案上堆着小山似的书稿,旁边放着个砂锅,时不时熬点草药验证药性。有次他试“巴豆”的泻下作用,吃了半粒就拉得站不住,李建元吓得要去请大夫,他却摆手:“记下来,巴豆‘辛热有毒,半粒即可致泻,过量则伤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编写到第七年,家里的钱快花光了。原来的积蓄都买了药草、请了抄书先生,连吴氏的嫁妆都当了。有天夜里,李时珍对着油灯叹气,李建元忽然说:“爹,我来抄吧,我认识字。”于是父子俩一个写,一个抄,常常到鸡叫才睡。吴氏则每天早上煮一锅稀粥,把药篓里剩下的山药、莲子加进去,笑着说:“咱们吃的都是‘本草’,强身健体。”

万历十八年,他带着书稿去南京拜访王世贞(明代文学家),这位文坛领袖翻看了几卷,拍着桌子叫好:“这部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广博而不繁杂,详细而有要点),简直是医家的《史记》!就叫《本草纲目》,再合适不过!”王世贞还专门写了篇序言,说读这部书“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像进入金谷园,各种花木鲜艳夺目;像登上龙王宫殿,宝藏全部陈列出来)。

可书稿写成了,刻印又成了难题。这么大部头的书,雕版就要几百块,没有书商敢接手。李时珍只好带着书稿四处奔波,直到万历二十一年,才在南京找到一家叫“胡承龙”的书坊,老板也是个懂医的,看了书稿说:“这是积德的事,我赔本也刻!”

万历二十四年,《本草纲目》初刻本终于问世,一共五十二卷,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附了一千一百六十幅插图,还有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药方。书里不光有草药,连金石、鸟兽、昆虫都有记载,比如“铜绿”能治“恶疮顽癣”,“蜂蜜”能“益气补中”,甚至“人的头发”(血余)也能入药,说“煅成灰,能止血”。

可惜李时珍没能看到书的广泛流传。万历二十五年,他病逝在濒湖草堂,临终前还握着李建元的手说:“把书献给朝廷,或许能救更多人。”后来李建元真的把书献给了万历皇帝,皇帝看了说“善哉,此济世之书也”,下令太医院刊行。

没过几年,这本书就传到了国外。朝鲜的医官用它来修订本国的《东医宝鉴》,日本的学者把它翻译成日文,欧洲的传教士带回去,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还引用过它对“鸡的变种”的记载。直到今天,在蕲州的李时珍纪念馆里,还能看到那本泛黄的初刻本。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