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9章 刘大夏藏图拒边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29章 刘大夏藏图拒边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弘治十一年深秋,年过六旬的兵部尚书刘大夏正蹲在积满灰尘的木架前,手指抚过一排排贴着"永乐年间"封条的卷宗。三天前,有边将上奏请求"复设交趾布政司"(即收复安南,今越南),皇帝让兵部找出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地图和粮饷账目,刘大夏却回话:"图纸早已遗失,无从查考。"

其实那套《征安南舆图》就放在他脚边的檀木匣里。刘大夏摸着匣壁,想起二十年前在福建任按察使时,见过那些被征去当兵的百姓,一个个面黄肌瘦,背着比人还高的粮草袋,走在泥泞的官道上,像一群被驱赶的牲口。

提议收复安南的是监察御史何鉴。这年秋天,安南内乱,权臣莫登庸废黜国王,自立为帝,还时不时骚扰明朝边境的思明府(今广西宁明)。何鉴在奏折里写得慷慨激昂:"成祖爷当年平定安南,设布政司统辖,如今逆贼作乱,正是收复故地的好时机。"他还列举了三条好处:"一可扬国威,二可拓疆土,三可获贡赋。"

这话在朝堂上引了热议。武将们大多赞同,尤其是镇守广西的总兵官毛锐,拍着胸脯说:"只要朝廷给我三万兵,不出半年就能把安南拿下来。"户部尚书周经皱着眉反驳:"去年黄河治水刚花了三百万两,现在国库虽有盈余,可打仗就是填无底洞,万一拖久了,百姓又得遭殃。"

孝宗朱佑樘坐在龙椅上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龙椅扶手。他想起小时候听老太监讲的"安南旧事":永乐年间确实派张辅平定了安南,可之后二十多年,当地反抗不断,明朝每年要投入几十万两军费,还折损了上万士兵,宣德年间只好撤兵。他看向站在文官队列里的刘大夏,这人曾参与治水,办事最务实,便问:"刘爱卿怎么看?"

刘大夏往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以为不可开边。"他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安南弹丸之地,得其地不足富,得其民不足役。若兴师征讨,兵连祸结,百姓将流离失所,恐生民怨。"

退朝后,孝宗还是有些犹豫,让太监去兵部调取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档案,想看看当年的粮草、兵额数据。

当天夜里,刘大夏带着两个亲信小吏,悄悄摸到兵部档案库。库门钥匙由他亲自掌管,锁是特制的"九连环",他摆弄了半天才打开。库房里弥漫着樟木和霉味,一排排书架直抵屋顶,上面摆满了卷宗,标签大多褪色,得凑近了才看得清。

"找永乐年间的'安南舆图'和'征讨钱粮册'。"刘大夏低声吩咐,手里举着一盏油灯,火苗在穿堂风里摇晃。小吏们搬来梯子,在最高一层翻找,终于在一堆"漕运旧档"后面,找到了那个檀木匣。

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有幅绢本舆图,标注着安南的山川、关隘,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记着"某处可驻军某处需架桥"。旁边的钱粮册更详细,甚至记着"每石米从广西运至安南,运费需银三钱"。

"大人,找到了。"小吏刚要把匣子抱出来,刘大夏却摆手:"藏起来,就说找不到了。"他指挥着把匣子塞进装旧铠甲的木箱里,上面堆了几件生锈的头盔,又在书架上摆了几本无关的《边镇图》,才锁好库门。

第二天太监来取档案,刘大夏装作四处翻找,最后摊开手说:"实在对不住,许是年深日久,被虫蛀了或是遗失了。老臣有罪,请陛下责罚。"太监回去复命,孝宗听了,沉默半晌,叹道:"找不到就算了,看来天意不让朕开边。"

这事后来被同僚知道,有人骂刘大夏"欺君",说他"为了虚名置国家疆土于不顾"。刘大夏听了,只是淡淡一笑:"我若欺君,是为百姓减一分苦,这罪我认。若因开边让百姓流离失所,那才是万死难辞。"《明史·刘大夏传》里记他当时的话:"天下疲敝,恐生意外,臣故匿之耳。"(天下已经疲惫困苦,怕引发意外,所以我才藏起地图)

刘大夏为什么这么怕开边?这得从他年轻时的经历说起。正统年间,他曾在山西担任兵备佥事(负责边防的官员),亲眼见过开边的惨状。当时朝廷为了防备蒙古,在大同修长城,强征了十万民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病死累死的不计其数,路边的坟头绵延几十里,都是无字碑。

有个叫王二的民夫,跟他哭诉:"我家有三亩地,本来够吃,被征来修长城,地里的麦子都荒了,老婆带着孩子去讨饭,不知道还活着没。"没过几天,王二就冻毙在城墙下。刘大夏当时就对着那些坟头发誓:"若有朝一日我掌权,绝不让百姓再受这开边之苦。"

这次阻止征安南,正是为了践行这个誓言。他知道,一旦开战,首先遭殃的就是广西、云南的百姓——运粮、当兵都得从这些地方抽,家里的壮劳力走了,田谁种?税谁交?说不定还会像永乐年间那样,"十室九空,千里无烟"。

刘大夏知道,光藏起地图还不够,得让皇帝彻底断了开边的念头。他找机会带孝宗去了趟京郊的"养济院"(收留孤寡老人的地方)。院里住着百十个老人,大多是当年土木堡之变后失去儿子的,见了皇帝,一个个哭着说:"陛下,可别再打仗了,我们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孝宗的袖子说:"我儿子当年被征去打蒙古,死在土木堡,到现在连尸骨都没找着。陛下要是再打仗,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家像我这样啊。"孝宗听着,眼圈红了,回头对刘大夏说:"爱卿说得对,百姓苦够了,不能再让他们遭罪。"

没过几天,孝宗下了道圣旨,说:"安南虽有内乱,然其民亦是朕之赤子,何必兵戎相见?着令广西总兵官严守边境,不得擅起边衅(xìn,争端),若安南来降,善待之即可。"这道圣旨一下,朝堂上再没人提收复安南的事,毛锐等武将虽有不满,也不敢再说什么。

刘大夏还不放心,又上奏说:"边境安宁,不在拓土,而在安民。不如趁此机会,减免广西、云南的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孝宗准了,下旨"两广、云南今年税粮减半"。

有人说刘大夏藏图是"欺君之罪",可他自己从不辩解。有次给翰林院的学生讲课,谈到"为官之道",他说:"当官就像撑船,百姓是水,船要稳,就得顺着水势,不能硬来。有时候为了不让船翻,难免要绕点弯,只要本心是为了百姓,就不算错。"

后来武宗继位,有个叫刘瑾的太监翻旧账,说刘大夏"藏匿国典",要治他的罪。可满朝文武都为他说话,连当年反对他的何鉴都上奏:"刘尚书藏图,是为了保民生,虽有过,功大于过。"刘瑾没办法,只好把他贬到福建当驿丞(管理驿站的小官)。

去福建的路上,百姓夹道相送,有人提着鸡蛋,有人送着布鞋,说:"刘大人,您是为我们好,我们都记着。"刘大夏坐在驴车上,看着路边的稻田,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心里想:"只要百姓能安稳种地,我这点委屈算什么?"

在福建,刘大夏还是老样子,关心的不是官帽大小,而是百姓疾苦。他发现驿站的驿卒(负责传递公文的差役)被盘剥得厉害,就上奏改革驿役制度,让驿卒"每月有银三钱,免其杂役",驿卒们都叫他"刘青天"。

晚年的刘大夏回到家乡华容(今湖南华容),种了几亩地,常跟老农聊天,问收成怎么样,赋税重不重。有人问他:"当年藏图就不怕掉脑袋?"他捋着胡子笑:"怕啊,可一想到那些要被征去打仗的百姓,就不怕了。我这条命,换百姓安宁,值!"

正德十一年,刘大夏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