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1章 苏东坡乌台诗案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1章 苏东坡乌台诗案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夏天,汴京城里最热门的话题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大文豪苏轼的“朋友圈”。此时的苏轼刚调任湖州知州,按规矩要给皇帝写封感谢信,这位老兄大笔一挥,写下了传世名篇《湖州谢上表》,里面有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话翻译成白话就是:"陛下知道我脑子笨跟不上潮流,没法陪那些新进的时髦官员玩;看我一把年纪不爱惹事,或许能管管老百姓。"

这话要是放在今天发朋友圈,顶多配个"佛系中年"的表情包,但在北宋官场,这叫"阴阳怪气"。新党骨干何正臣刷到这篇表章,拍着桌子喊:"快看!苏轼这老小子又在内涵新法了!'愚不适时'分明是说新法不合时宜,'老不生事'是讽刺我们变法派瞎折腾!"另一位御史舒亶更狠,连夜翻出苏轼近年来的诗作,逐条批注"黑料":"您看这首《山村五绝》,'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不是骂青苗法让农民都往城里跑吗?还有这首《咏桧》,'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龙是皇帝象征,他说'蛰龙',这是盼着陛下归天吗?"

这套"断章取义"的操作,现在看就像营销号恶意剪辑,但在当时却杀伤力巨大。神宗皇帝本就对苏轼又爱又恨——爱他的才华,恨他老唱反调,一看这些"罪证",当场拍板:"把苏轼给朕抓来问问!"

消息传到湖州,苏轼正在后院给小妾朝云讲笑话,听到公差敲门,脸都白了。他问通判祖无颇:"我就是写了几句诗,不至于砍头吧?"祖无颇耸耸肩:"不好说啊,当年乌台御史连宰相都敢弹劾,何况咱们?"苏轼咬咬牙,穿上官服出门,临走前对朝云说:"要是我回不来,你就把我的文稿烧掉,别给人留下把柄。"

押送苏轼的公差皇甫僎可不是善茬,路上故意刁难:"苏大人,您这行李挺多啊,是不是藏了什么违禁品?"说着就翻箱倒柜,把苏轼的诗稿、信件全抖搂出来。有封信是司马光写的,劝苏轼"莫谈国事",皇甫僎如获至宝:"瞧瞧!这就是结党营私的证据!"苏轼气得发抖,却只能忍着。

到了汴京,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这地儿因为院子里种满柏树,树上全是乌鸦,得了个"乌台"的外号。

接下来就是"文字狱"套餐:白天提审,晚上写"交代材料"。主审官李定一上来就拍桌子:"苏轼!你为什么写'蛰龙'诗?是不是想谋反?"苏轼喊冤:"大人冤枉!龙不一定指皇帝,诸葛亮还自称'卧龙'呢!"李定一拍惊堂木:"少给我扯犊子!诸葛亮是臣,你敢把自己比诸葛亮,这不是觊觎相位是什么?"

更狠的是"疲劳审讯"。有天晚上,苏轼刚睡着,突然进来两个彪形大汉,往他身边一躺,呼噜打得震天响。苏轼吓得一夜没合眼,以为是来杀他的刽子手。天亮后两人拍拍屁股走了,临走前丢下一句:"苏大人睡好了吗?"后来才知道,这是神宗派来观察他的特务,看他有没有反心。

狱中的日子暗无天日,苏轼开始写绝命诗。他想起弟弟苏辙,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人间未了因";想起妻子王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着写着,眼泪就把纸给洇透了。

苏轼在狱里挨揍,外面的救援团可没闲着。第一个跳出来的是退休老干部王安石。当时他在金陵养老,听说苏轼要被砍头,连夜写了封奏折给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意思是"哪有圣明的朝代杀才子的道理?"这话分量极重,因为王安石是新党领袖,连他都替苏轼说话,神宗不能不考虑。

太皇太后曹氏也出手了。这位仁宗的皇后把神宗叫到宫里,哭着说:"我想起仁宗皇帝当年殿试回来,高兴地说'吾为子孙得两宰相',说的就是苏轼、苏辙兄弟。现在你要杀苏轼,对得起先帝吗?"神宗想辩解,曹氏直接绝食:"你要是不赦苏轼,我就不吃饭了!"

最有意思的是新党内部的"倒戈"。章惇本来是王安石的铁杆,却跑到神宗面前说:"陛下,苏轼写诗发牢骚,顶多算'谤讪',够不上死罪。要是因为文字就杀人,以后谁还敢说话?"

苏辙更是豁出去了,上书神宗说:"臣愿以一身官职换兄长性命。"神宗没同意,但也被他的兄弟情打动了。就连辽国使者来朝,都特意问:"听说大宋要杀苏轼,是真的吗?我们辽国人可都盼着看他的新作呢!"神宗这下慌了,杀苏轼要是成了国际事件,面子上挂不住啊。

元丰二年十二月,神宗终于下旨:"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相当于把他贬到湖北黄冈当"编外人员",没有实权,还得定期汇报行踪。

黄州的日子苦啊。苏轼一家几十口人挤在破旧的驿站里,俸禄停发,只能靠朋友接济。他在给弟弟的信里吐槽:"黄州米贱面贵,我家天天吃米饭,连咸菜都快买不起了。"后来干脆在城东开垦了一块荒地,自称"东坡居士",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但苦难往往是创作的催化剂。元丰五年(1082年)的寒食节,黄州下着大雨,苏轼看着锅里冷掉的粥,想起自己半生漂泊,提笔写下《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这字写得真是"墨泪交加",开头还规规矩矩,写到"破灶烧湿苇"时,笔画突然狂放起来,仿佛能看到他一边写一边掉眼泪。最后"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几个字,墨色干枯,像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谁能想到,这幅"哭出来"的草稿,后来成了"天下第三行书",连乾隆都在上面盖了二十多个章。

在黄州,苏轼还干了件"吃货"必做的事——发明东坡肉。当时黄州猪肉便宜,富人嫌脏不肯吃,穷人又不会做。苏轼琢磨出个做法:把猪肉切成方块,用酱油、料酒、冰糖慢炖,结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他还写了首《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此,"东坡肉"成了杭帮菜的招牌,苏轼也成了"吃货界"的祖师爷。

黄州最神奇的地方,是有个"假赤壁"。苏轼闲着没事就去那儿转悠,看着长江奔腾,想起周瑜火烧赤壁的壮举,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词里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其实写的是黄州的江景,但经他这么一写,假赤壁也成了文化圣地。

更绝的是前后《赤壁赋》。元丰五年七月十六,苏轼和朋友划着小船夜游赤壁,看着"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突然领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理。他不再纠结于仕途得失,而是懂得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这篇赋写得太美,连船夫都听得入了迷,忘了划桨。

在黄州的四年,苏轼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以前他是锋芒毕露的才子,现在成了宠辱不惊的智者。有次他出门遇雨,没带伞,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他慢悠悠地走着,还哼起了小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态,才是他最厉害的"武功"。

乌台诗案是北宋最着名的文字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也照出了文化人的风骨。

对苏轼来说,这场劫难是不幸中的万幸。要是真被砍了头,我们就看不到"明月几时有"的浪漫,也吃不到东坡肉的美味了。但反过来想,要是没有乌台诗案,没有黄州的苦难,苏轼可能还是那个恃才傲物的苏轼,而不是后来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就像钻石需要打磨,伟大的灵魂往往在绝境中诞生。

对北宋来说,乌台诗案是党争恶化的标志。以前新旧党争只是政策分歧,现在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新党用文字狱打击旧党,旧党上台后又疯狂报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掏空了北宋的根基。就连苏轼都感叹:"吾侪虽不见其祸,然死者不可复生,生者何堪复践其迹?"

但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的"反转"。当年那些弹劾苏轼的人,如李定、舒亶,现在都成了"奸臣"的代名词,而苏轼却成了"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文化偶像。他的诗文书画成了国宝,他的豁达精神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就像他在《赤壁赋》里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真正的文化力量,是政治打压不了的。

今天我们再看乌台诗案,会发现它就像一场荒诞剧:一个天才因为写了几句诗被关进监狱,一群政敌为了权力互相撕咬,最后靠一个退休的政敌领袖和一个老太太救了命。苏轼用他的苦难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乌台",重要的是如何在黑暗中找到光明,把"寒食"过成"盛宴",让"绝命诗"变成"不朽篇"。这,或许就是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智慧。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