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8章 铁面无私包龙图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8章 铁面无私包龙图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庐州合肥县小包村的寒夜里,一场鹅毛大雪正扑簌簌落着。村东头的青砖瓦房内,年过五旬的包令仪得妻子周氏怀胎十月,今晚就要生了。他曾是咸平元年的进士,历任县令,却因性情耿直遭人排挤,三年前辞官归乡,潜心耕读,膝下唯有一子包莹,年已十八,却不料这年秋染了肺疾,在半月前撒手人寰。

“哇——”一声响亮的啼哭刺破雪夜,产婆抱着襁褓冲进来,满脸喜气:“包老爷!是个少爷!哭声恁响,将来必是大富大贵的命!”

包令仪凑近一看,那婴儿皮肤黝黑如铁,眉心竟有一块月牙形的淡青色胎记,在烛火下泛着微光,不像寻常婴孩那般粉雕玉琢,倒似从灶膛里捡出来的炭块。周氏挣扎着要看,包令仪忙道:“好,好,是个壮实孩子。”

包令仪见婴儿虽黑,一双眼睛却亮如寒星,不哭不闹,只是静静望着他,他接过孩子:“此子便取名‘拯’,字‘希仁’,望他日后能拯民于水火,仁心济世。”

包拯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严苛教诲与母亲的慈爱中度过的。包令仪亲自教他识字,书房里常常传来父子俩诵读《论语》《孟子》的声音。包拯天资聪颖,过目成诵。

村里的孩童却常笑他“包黑子”,拿土块砸他。包拯从不还手,只默默捡起书本回家。母亲周氏见状,便将他揽在怀里,用手帕擦去他脸上的泥污:“拯儿,脸黑不打紧,心要白。你看那墨锭,越黑越能写出清白字。”她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爹爹在树上刻了‘清白传家’四个字,你要记牢。”

包拯仰头望着树上斑驳的刻痕,似懂非懂。直到十二岁那年,他随父亲去邻县探亲,路过一处市集,见一个衙役正抢夺老汉的柴担,老汉跪地哀求,衙役却扬鞭便打。包拯冲上前拉住衙役的手:“你怎能如此欺压百姓!”衙役见是个黑瘦少年,扬手要打,却被包令仪喝止。事后,包令仪摸着儿子的头道:“拯儿,方才做得对。但你要记住,光有血气不够,还要有本事为民做主。”

那晚,包拯在油灯下抄录《史记·酷吏列传》,忽然问:“父亲,郅(zhì)都、张汤执法严酷,却为何被称为酷吏?”包令仪放下书卷,正色道:“执法者,当如秤杆,不偏不倚。若一味用刑,便是暴虐,非正义也。”这番话,如同一颗种子,埋进了少年包拯的心里。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赴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父亲包令仪递给他一方砚台,砚背刻着“守正”二字:“京城繁华,勿迷心窍。此去若得功名,当牢记‘清、慎、勤’三字。”

包拯跪在父母面前,磕了三个响头。他知道,这一去,是全家的指望。自哥哥包莹死后,父母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他身上。

会试三场,包拯文思泉涌,尤其在策论中,他直陈“今百姓困于徭役,官吏贪于贿赂,当澄吏治,宽民力”,考官阅后拍案称奇,将其列为甲等。殿试时,真宗见他虽容貌黝黑,却举止沉稳,对答如流,钦点为甲科进士,授大理评事,外放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喜讯传回小包村,包令仪夫妇非常高兴。然而,当任命文书送到时,包拯却跪在父母面前,叩首道:“父母年事已高,孩儿愿辞官归家,侍奉左右。”

包令仪惊道:“拯儿,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前程!”

“父亲教诲,儿不敢忘。”包拯抬头,眼中泪光闪烁,“若为功名而舍父母于不顾,纵做高官,于心何安?”

原来,包令仪近年风湿缠身,周氏也因忧思过度染了眼疾。包拯心意已决,屡次上书朝廷,请求改任近地,以便奉养。朝廷感念其孝,改授他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离家稍近。但包拯到任后,见父母仍需人照料,竟再次辞官,携妻董氏(他二十岁时所娶,庐州名门之女)回乡,一待便是三年。

这三年里,包拯亲自下地耕种,为父母煎药喂饭,晚间则在窗前苦读,常常至深夜。乡邻们见他放着官不做,甘当农夫,有人称赞“孝哉包郎”,也有人暗笑“迂腐书生”。包拯却毫不在意,每日清晨,必去父母床前问安,傍晚则陪父亲在老槐树下谈古论今。

一日,包令仪指着院中晾晒的稻谷道:“拯儿,你看这稻穗,越是饱满,头垂得越低。为人处世,亦当如此。”

包拯点头:“父亲所言极是。儿近日读《汉书·循吏传》,见龚(gōng)遂、黄霸治民,以教化为本,不尚严刑,方得百姓爱戴。将来若有机会为官,儿当以循吏为范。”

包令仪捋须微笑,咳嗽数声后道:“我儿有此心,我死亦瞑目。只是……”他欲言又止,“你天生异相,又性本刚直,日后入仕,恐多荆棘。切记,刚不可折,需辅以柔;直不可肆,需济以智。”

这番话,包拯记了一辈子。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包令仪病逝,享年六十有五。包拯按礼制守孝三年。三年后,周氏亦溘然长逝。包拯将父母合葬于村西的祖坟,在墓旁结庐而居,又守孝一年,直至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才在亲友的劝说下,收拾行囊,踏上赴京的道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包拯的第一任实职,是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以产端砚闻名,历任知州多借“进贡”之名,搜刮数十倍于贡品的砚台,馈赠权贵。包拯到任后,首先命人查清历年进贡数目,立下规矩:“每年贡品,仅此数,多一方亦不可!”

一日,亲信幕僚李通捧着一方雕琢精美的“双龙戏珠”砚台进言:“大人,此乃匠人新制,温润如玉,可作送给三司使的见面礼。”

包拯接过砚台,触手生温,确是上品。他沉吟片刻,将砚台递还:“李通,你随我多年,当知我心意。端砚虽好,却不能磨黑了良心。”他指着公堂匾额“清砚堂”三字,“我改此堂名,便是要警示自己:为官如砚,需端方正直,容不得半点瑕疵。”

任满回京时,百姓夹道相送,有老砚工捧来一方朴素的砚台:“大人,这是小人自家磨的砚,没刻花纹,望大人不弃。”包拯推辞不过,收下砚台。行至西江渡口,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裹里取出那方砚台,竟挥手掷(zhì)入江中。幕僚大惊:“大人,这是百姓心意!”

包拯望着砚台落水处泛起的涟漪,沉声道:“我若收此砚,与那些搜刮民脂的贪官何异?心意领了,砚台却不能留。”后来,据说那方砚台落水处渐渐隆起,形成一座小岛,百姓称之为“掷(zhì)砚洲”,至今犹存。

回京后,包拯因在端州政绩卓着,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后升为监察御史。这一职位,专司弹劾(hé)百官,动辄得罪权贵。同僚劝他:“御史言事,当委婉含蓄,何必锋芒毕露?”包拯却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若知而不言,是为尸位素餐。”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夏战争爆发。宋军屡败,朝野震动。包拯上书《论边事疏》,直指“将不知兵,兵不知战,军政废弛”,建议“选良将,明赏罚,操练士卒,充实边储”。他又弹劾(hé)镇守陕西的范雍“庸碌无能,丧师失地”,虽范雍是仁宗乳母的儿子,包拯亦毫不留情。

最令人震惊的,是他弹劾(hé)宰相宋庠(xiáng)。宋庠(xiáng)任相七年,无所作为,时人称为“木头宰相”。包拯连上三道奏疏,痛陈“宋庠(xiáng)尸位素餐,败坏朝纲”,言辞激烈,朝野哗然。仁宗犹豫再三,最终将宋庠(xiáng)罢相。自此,“包拯弹劾(hé),雷霆万钧”的名声传遍京城,官员们见了他,无不屏息敛声,时人谓之“包弹”,与“笑比黄河清”并称——据说想看包拯一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

有人说包拯过于严苛,不通人情。他却在文中写道:“人言我刚,我谓人柔。刚者,守国法;柔者,恤民情。二者不可偏废。”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包拯知开封府。消息传来,汴京百姓奔走相告。开封府号称“天下第一府”,权贵云集,积弊最深,历任府尹少有能任满一年者。包拯到任当日,便命人拆了府门前的登闻鼓,改为“立石告状”——百姓可直接将状纸投至石匣中,避免了衙役刁难。

一日,有百姓状告惠民河两岸的权贵霸占河道,建造花园水榭,导致汛期河水泛滥,淹没民宅。包拯亲自带人丈量河道,发现确有数十处违建,其中竟包括宰相富弼(bì)、枢密使晏殊(shū)的别院。属官劝道:“大人,这些都是朝廷重臣,得罪不起啊!”

包拯迎风而立:“河道乃国家之地,岂容私人侵占?若不治此风,何以安民?”他下令限期拆除所有违建,逾期者严惩。富弼(bì)派人送来名帖,包拯看也不看,掷于地上:“若再求情,一并弹劾!”最终,惠民河得以疏浚,百姓称其为“包公河”。

最着名的,当属“陈州放粮案”。时陈州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而转运使王逵与国舅张尧佐(仁宗张贵妃之弟)却克扣赈灾粮,将霉米充作好米发放,私吞巨额粮款。包拯接到诉状后,力请前往陈州查案。

他带着展昭微服南下,见陈州百姓啃食观音土,饿殍遍野,不禁潸然泪下。他暗中搜集证据,查获王逵与张尧佐的密信,又找到被克扣的好米藏匿处。回开封后,他在御前力陈二人罪状,张贵妃在后宫哭闹求情,仁宗一时动摇。

包拯跪在金銮殿上,从清晨到黄昏,不肯起身:“陛下若姑息奸佞,臣宁死不奉诏!”他的额头磕破了,鲜血染红了玉阶。仁宗最终被其赤诚打动,下旨将王逵、张尧佐交开封府问罪。

行刑那日,开封府外挤满了百姓。包拯身着绯袍,端坐公堂,喝令:“取龙头铡来!”张尧佐吓得瘫软在地,高呼“姐姐救我”。包拯厉声道:“你克扣赈灾粮时,可曾想过陈州百姓的儿女?今日,便是你的报应!”

刀光落下,鲜血溅湿了“明镜高悬”的匾额。百姓们见状,纷纷跪地叩首,山呼“包青天”。自此,“包黑子”的威名传遍大江南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包拯在开封府任职虽仅两年,却革除弊政,平反冤狱。他离任时,百姓倾城相送,献上万民伞。包拯推辞道:“伞乃遮雨之物,我何德何能,受此大礼?若要谢我,便请记住:遵纪守法,莫做亏心事,便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嘉佑(yòu)六年(公元1061年),包拯升任枢密副使,成为执政大臣。此时的他,已是花甲之年,鬓角染霜,脸上的皱纹如刀刻般深刻,唯有那双眼睛,依旧黑亮如昔。他深知位高权重,更需谨慎,家中屏风上,亲手书写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每日观之自省。

他的家中,陈设极为简朴,妻子董氏穿着布衣,亲自下厨。儿子包繶(yǐ)娶了三朝元老崔立的女儿,包拯却告诫儿媳:“崔家世代簪缨,更要恪守家训,不可仗势欺人。”包繶(yǐ)婚后一年病逝,儿媳崔氏守节未嫁,抚养幼孙包文辅(包繶之子),包拯对其极为敬重,称她“有古烈女之风”。

嘉佑(yòu)七年(公元1062年)五月,包拯巡视南京(今河南商丘),途中染病,返回汴京后,病情日益加重。仁宗亲自到家中探望,见他居住的房屋低矮狭小,陈设简陋,动容不已。

包拯躺在床上让儿子取出早已写好的遗嘱,呈给仁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仁宗看罢,泪水夺眶而出。同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溘(kè)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噩耗传出,汴京百姓罢市哀悼,连乞丐都在街头烧纸痛哭。灵柩归乡之日,沿途百姓自发设祭,队伍绵延数十里。

包拯死后,仁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孝”者,念其侍奉双亲;“肃”者,赞其执法严明。在合肥的包公墓中,出土了一方墓志铭,由枢密(shū mì)副使欧阳修撰写,其中写道:“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这便是包拯,一个生于寒微却志在天下的书生,一个孝顺父母却不徇(xùn)私情的儿子,一个弹劾权贵却心系百姓的御史,一个铁面无私却心怀仁爱的法官。他的黑面,并非天生异相,而是刚正不阿的象征;他的月牙,不是天上星辰,而是照破黑暗的明镜。他“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提醒着后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良知,什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