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7章 龙阙纳谏开盛世,贞观垂范耀千秋

龙椅新承血未干,烽烟初定万民看。

纳谏如流开盛世,贞观气象古今叹!

列位看官,且说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长安城的太极宫还浸在晨雾里,玄武门的铜钉上却凝着血珠。秦王李世民按剑立在宫墙下,玄甲军的甲叶在残月微光中泛着冷光。

您道李世民此时是何模样?但见他:

头戴冲天紫金冠,身披锁子连环甲,外罩赭黄团龙袍,足蹬粉底乌靴。面如满月,目若朗星,三绺墨髯衬得龙颜庄重,唯有眉宇间那道斜疤(当年讨窦建德时所留),透着几分沙场杀伐之气。腰间悬挂的宝剑,剑鞘上的宝石还在滴着血珠,正是方才亲手斩落李建成时所溅。

“陛下,臣……”李世民踏入临湖殿时,李渊正与裴寂对弈,棋盘上的棋子被震得乱滚。见次子浑身浴血,李渊手中的玉棋子“啪”地跌碎,颤声道:“世民,你……”李世民“噗通”跪倒,额头碰着青砖:“建成、元吉构陷忠良,意图谋反,臣不得已举兵诛之,愿受国法处置!”

此时殿外杀声渐息,尉迟恭身披甲胄,持矛闯入,甲叶上的血水滴在金砖上,蜿蜒成线:“启禀陛下,东宫、齐王府兵已溃散,臣特来护驾!”李渊望着这班虎狼之将,又看看李世民眼中不容置疑的锋芒,长叹一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注:投杼之惑指曾母投梭,喻流言可畏)说罢,将手中的“天子八玺”推到案前。

三日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登基大典那日,朱雀大街上挤满了百姓,见新皇乘六龙辇而来,皆山呼万岁。李世民掀开车帘,向百姓挥手,阳光照在他脸上,那道伤疤竟似化作金龙鳞片,闪闪发光。正是:

血染宫墙龙位定,一朝天子换新人。

谁言玄武多戾气?却开贞观万古春!

贞观元年秋,突厥颉利可汗率二十万铁骑直逼长安,驻军渭水北岸,旌旗遮天蔽日,马蹄声震得长安城墙都在发颤。朝堂之上,封德彝等大臣主张迁都避敌,唯有李世民按剑而起:“突厥欺我新立,若迁都,正堕其志!”

次日,李世民亲率房玄龄、高士廉等六骑,出玄武门直抵渭水桥头。但见突厥营中尘土大起,颉利可汗率百余名骑士出阵,见唐皇仅带数人,不由惊愕。李世民立马桥头,指着颉利喝道:“我与可汗曾有盟约,为何背信?今我亲来,可汗若要战,我这六骑便与你决一死战;若要和,便下马叙旧!”

您道这颉利是何模样?他头戴兽角金盔,身披貂皮战甲,腰间悬着狼牙箭囊,面上刺着狼头图腾,胯下一匹纯白突厥马,果然是草原枭雄。此刻他见李世民虽只数人,却气定神闲,身后唐军旌旗隐约,似有千军万马,不由心生怯意。

正僵持间,李世民身后突然尘土飞扬,李靖率三千玄甲军赶到,甲光如练,刀枪如林。颉利见状,惊得差点落马——他本以为长安空虚,不料唐军精锐尽在眼前。李世民见状,放缓语气:“可汗若愿罢兵,我大唐愿赠金帛,重修旧好。”

颉利沉吟良久,见唐军军容严整,知难取胜,便下马歃血为盟。渭水桥上,唐皇与突厥可汗斩白马立誓,两岸士兵皆高呼“万岁”。盟毕,李世民解下腰间玉带赠予颉利,颉利则献上草原名驹。待突厥大军退去,房玄龄擦着冷汗道:“陛下真乃天威!”李世民笑道:“朕若示弱,彼必纵兵抢掠;朕今示强,彼知不可犯,此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渭水之盟”。经此一役,李世民深知突厥必为大患,暗中命李靖整军备战,埋下了日后北击突厥的伏笔。正是:

单骑匹马退胡尘,龙威震慑万军魂。

莫谓天子只文治,亦有沙场铁血心!

贞观二年,长安城大旱,粟米价涨至斗米千钱。一日早朝,李世民见谏议大夫魏征穿件打补丁的朝服,便笑道:“魏爱卿,朕赐你的紫袍呢?”魏征肃然道:“陛下,今岁大旱,百姓流离,臣穿华服,如坐针毡。”说罢,从袖中掏出一卷奏折,“此乃关中灾民图谱,恳请陛下开仓放粮。”

您道这魏征是何模样?他生得方面大耳,眉如卧蚕,头戴进贤冠,身穿青色朝服,虽已花甲之年,双目却炯炯有神。最奇的是他说话时鼻音极重,每言必带“咳”声,却字字如金石落地。此刻他展开图谱,上面画着灾民啃树皮、卖儿鬻女的惨状,看得李世民眉头紧锁。

“陛下,”魏征又道,“闻陛下欲修洛阳宫,此乃劳民伤财之举,望陛下以隋为鉴。”李世民闻言不悦:“朕修宫室,乃皇家体统,与百姓何干?”魏征立刻顶了回去:“隋炀帝大修宫殿,民怨沸腾,陛下忘了?当年陛下兵临洛阳,曾下令毁其宫殿,今为何自食其言?”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连房玄龄都替魏征捏把汗。不料李世民忽然起身,走下龙椅,扶起魏征:“爱卿所言是也。朕险些重蹈覆辙!”当即下旨:停修洛阳宫,开长安、洛阳官仓,赈济灾民;免关中两年赋税。满朝文武见状,尽皆拜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又有一次,李世民欲亲征高句丽,魏征力谏:“陛下承隋末大乱,民生未复,若再动干戈,恐蹈隋炀帝覆辙。”李世民不听,魏征竟当廷痛哭:“陛下若不听臣言,臣死不瞑目!”李世民拂袖而去,次日却下令取消亲征,并赐魏征金盆洗手,笑道:“朕怕了爱卿的眼泪,罢兵便是!”

据史载,魏征在贞观年间共进谏二百余事,多被采纳。李世民曾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正是有此纳谏之君,方有贞观之治的根基。

贞观四年,河内发生一起盗案,有百姓联名状告县令包庇盗贼。李世民命大理寺卿孙伏伽彻查,不料查出县令竟是自己的表叔。孙伏伽犯难,李世民却道:“法者,天下之法,非朕一家之法。”下令将表叔杖责八十,革职为民。

您道这孙伏伽是何许人?他本是隋朝小吏,归唐后敢言直谏,是贞观朝有名的“铁面法官”。此日升堂审案,见被告是皇亲国戚,却毫无惧色,惊堂木一拍:“唐令曰:‘盗者,赃满三匹者死。’你包庇盗贼,按律当连坐!”那县令还想狡辩,孙伏伽掷出物证——竟是他收受盗贼的十两黄金,当即哑口无言。

此事传开,百姓皆称“贞观法严”。更有甚者,贞观六年,李世民亲录囚徒,见三百九十名死囚皆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竟下令全部释放,约定次年秋来就死。次年九月,死囚皆如期而至,无一人逃亡。李世民感其诚信,尽皆赦免。此事被载入《贞观政要》,号为“死囚归狱”。

贞观法治最妙处,在于“恤刑慎杀”。李世民下令:“凡死罪,虽下令处决,仍需五覆奏。”(注:死刑需五次上奏)又亲撰《贞观律》,将隋律中的死刑条目减少一半,徒刑、流刑也多有减轻。时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因带刀入宫,按律当斩,李世民却道:“无忌误犯,非故也。”改为削职为民,流放岭南。

正是这“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治世理念,使得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据《通典》记载,贞观四年,全国仅判死刑二十九人,米价降至斗米三钱,牛马遍野,百姓行旅不带干粮,皆可沿途取食——此等治世景象,亘古罕见。

贞观三年,李靖率十万大军北击突厥。雪夜之中,李靖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出发,奔袭千里,直捣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您道这李靖如何用兵?但见他:

头戴银狐帽,身披玄狐裘,胯下“的卢”马,手中亮银枪。面如寒玉,目似朗星,虽已花甲之年,骑在马上却如少年般矫捷。雪片落在他肩头,片刻便凝作冰晶,他却视若无睹,只盯着前方的突厥营寨。

将军,突厥营中有火光!”亲卫禀报。李靖冷笑:“颉利必以为大雪封山,我军不敢来犯,此刻定在帐中饮酒!”下令:“人衔枚,马摘铃,分左右翼包抄!”三千骑兵如黑色闪电,冲入突厥营寨。突厥兵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唐军刀光如雪,喊杀声震得雪地都在发颤。

颉利可汗醉眼朦胧,被亲卫架出帐外,见唐军已遍地皆是,慌忙跨上白骆驼逃窜。李靖率军追杀二十里,斩突厥名将阿史那思结,俘虏男女十余万,牲畜数十万头。捷报传至长安,李世民正在太庙祭祖,闻报后喜极而泣:“朕今竟能灭突厥,雪渭水之耻矣!”

贞观四年,颉利可汗被俘至长安,李世民在顺天门外举行受降仪式。颉利着胡服叩拜,李世民笑道:“昔隋文帝辱尔父,朕今不尔辱,当赐尔田宅,永居长安。”颉利感激涕零。从此,突厥、回纥、靺鞨等族共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

同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来朝,求娶公主。李世民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机智过人,便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一路经陇西、青海,直至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带去的农耕技术、医药书籍,使得吐蕃文明大进,唐蕃自此“和同为一家”。

至贞观末年,大唐疆域东抵大海,西至龟兹,北达大漠,南及林邑(今越南),四方诸国遣使来朝者达七十余国。长安城里胡商云集,西市中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天竺的佛经随处可见,真个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贞观年间的文治,更是光耀千古。李世民在弘文殿设“弘文馆”,收天下图书二十余万卷,令房玄龄、魏征等大儒编纂《群书治要》,辑录经史子集精华,以为治国之鉴。又改革科举,增设进士科,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时有山东才子马周,出身寒微,曾做过州吏,因受辱而西游长安,在酒肆中题诗道:“空腹一盏粥,饥食有鱼羹。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此诗被李世民闻知,当即召见,见马周对答如流,便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马周感激涕零,此后直言进谏,多有建树,官至宰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命孔颖达修《五经正义》,统一儒家经典注释;又命阎立本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表彰开国元勋。您道这二十四功臣是何模样?且看那画像:

长孙无忌羽扇纶巾,如诸葛在世;

尉迟恭持鞭按剑,若门神降凡;

李靖身披战袍,犹带沙场杀气;

房玄龄秉笔凝思,尽显宰相风度……

每幅画像皆栩栩如生。

在经济上,李世民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使“耕者有其田”;又疏通运河,设“常平仓”平抑粮价;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年间“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商旅野宿焉”——此等景象,后世唯有开元可及。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至病榻前:“朕居位二十三年,得失几何?”褚遂良泣道:“陛下拨乱反正,功高万古,唯有征高句丽,稍损圣德。”李世民叹道:“朕年少从军,颇知兵事,然征高句丽,实乃一失。”说罢,取过魏征的遗折,上面写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禁老泪纵横。

五月己巳,李世民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临终前,他握着太子李治的手:“汝当以仁治国,勿忘贞观之政。”消息传出,长安百姓罢市痛哭,连西域诸国使者都割耳流血,以表哀悼。下葬那日,灵车经过咸阳桥,数万百姓自发赶来,哭声震野,连草木都似含悲。

贞观之治,虽仅二十三年,却奠定了大唐三百年的基业。其纳谏之勇、法治之明、爱民之深、威服四夷之盛,皆为后世楷模。直至今日,提起“贞观”二字,犹令人想见那政通人和、万邦来朝的盛世气象。正是:

龙驭上宾已千年,贞观遗风代代传。

试看青史谁堪比?唯有唐宗李世民!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