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0章 牛僧孺对策激党争

一、元和三年制举考场:寒士笔尖戳破天

元和三年早春的长安曲江池,春水刚化开薄冰,贡院槐树下却透着刺骨寒意。三十岁的河南考生牛僧孺展开素绢,笔尖在砚台里蘸足浓墨,抬眼瞥见主考官李吉甫紧绷的脸,深吸一口气写下首句:“如今的朝廷,权柄旁落臣下,政令出自多门,这可不是国家的福气啊!”

牛僧孺,字思黯,打小没了父亲,全靠母亲纺织供他读书。《旧唐书》说他“少孤贫,力学强记”——家里穷得叮当响,却把书念得滚瓜烂熟。这年他参加制举考试,科目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说白了就是皇帝让考生挑朝政的刺儿。同场的皇甫湜(shí)凑过来看,倒抽一口凉气:“思黯,你写‘权移于下’,是说藩镇还是宦官啊?”牛僧孺苦笑:“都没放过。”接着笔尖一沉:“河朔三镇节度使,父死子继,简直是国中之国;神策军的宦官们握着兵权,倒像是‘皇帝的皇帝’了。”这话直戳时弊,旁边的考官惊得放下茶杯,手指在桌案上敲得“笃笃”响——河朔藩镇割据是宪宗的心病,神策军更是皇帝倚仗的亲军,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

二、宰相拍案:紫宸殿上的官场地震

放榜那天,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三人被评为上等。宪宗在紫宸殿召见考官,正要嘉奖,宰相李吉甫突然冲出来,手里攥着考卷副本吼道:“陛下!这几个人诽谤朝政,动摇国本,怎么能录用?”

李吉甫是李德裕的父亲,正主张强硬削藩。他指着“藩镇跋扈”那句喊:“这些寒士不懂打仗的难处,却瞎议论边防!要是重用他们,陛下的削藩大计就全毁了!”宪宗翻到“宦官专权”那段,见写着“刑罚赏赐全由他们定,连宰相都敢欺压”,脸色瞬间沉下来——神策军是他的心头肉,哪容得如此批评?《唐语林》记了个狠细节:李吉甫越说越气,当着皇帝的面甩了主考官杨于陵一巴掌,骂道:“你们录取这种人,是想把我放在什么境地?”宪宗连忙拦住,却还是下旨:“牛僧孺等人虽然有才,但说话太冲,不能马上重用。”三人随即被贬为县尉,牛僧孺去了伊阙(今河南洛阳),临走前在驿站墙上题诗:“马蹄踏碎长安月,谁念寒士鬓上霜。”——长安城的月光被马蹄踩碎了,可谁又在乎我们这些穷书生的白发呢?

三、长庆科场恩怨:宿敌之子的复仇局

长庆元年,牛僧孺已是户部侍郎,却在这年科举栽了跟头。当时李宗闵主持考试,录了杨汝士等十人,大多是士族子弟。时任御史中丞的李德裕立刻弹劾:“考试不公平,请重新考!”复试结果出来,杨汝士等七人被刷掉,李宗闵贬去剑州当刺史。牛僧孺为好友鸣不平,朝堂上跟李德裕吵起来:“德裕公,科举选人才,怎能掺杂私怨?”李德裕冷笑:“牛公还记得元和三年吗?当年你骂藩镇,今天却护着朋党,不觉得矛盾吗?”(《新唐书·牛李传》)

野史《云仙杂记》说,复试那天,李德裕故意让书吏在考场外放鞭炮吓考生,还偷偷调换考卷。牛僧孺则联络翰林学士元稹,在宪宗面前弹劾李德裕“公报私仇”。这场科场案成了牛李党争的导火索——就像两堆干柴,元和三年的火星没熄灭,现在终于烧起来了。

四、四十年党争棋局:寒士与士族的拉锯战

从长庆到大中年间,牛李两党斗了整整四十年。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的寒士,主张对藩镇睁只眼闭只眼;李党多是士族子弟,坚持硬刚削藩。《旧唐书》总结得明白:“牛党看重科举,李党看重门第;牛党讲究宽和,李党讲究威严。”

太和三年,牛僧孺当上宰相,头一件事就是罢免李德裕的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在蜀地干得不错,曾收复维州(今四川理县),牛僧孺却以“守信最重要”为由,把维州还给了吐蕃。《资治通鉴》说,吐蕃赞普听了直乐:“牛公真是仁厚,比李德裕强多了。”这话听着像夸人,其实是笑话牛党软弱。

到了会昌元年,李德裕拜相,反手就把牛僧孺贬去循州当长史。他在诏书中写:“牛僧孺早年靠考试混进朝堂,却勾结权贵,迷惑圣上。”(《李德裕文集》)牛僧孺接到贬书时,正看见窗外梅花飘落,对家人叹道:“当年曲江池写对策时,就该想到有这么一天。”

五、甘露之变冷眼:党争里的生存哲学

太和九年的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杀了宰相王涯等千余人,朝堂血流成河。牛僧孺当时被罢相在家,侄子牛丛劝他:“叔父怎么不上书救救大臣们?”他摇摇头:“这是宦官跟李训、郑注的争斗,我要是插手,下一个死的就是我。”(《唐阙史》)

他的冷静是党争逼出来的。甘露之变前,李党支持李训,牛党保持中立,结果两边都被宦官收拾了。事变后,仇士良请牛僧孺出山,他装病不去,跑到洛阳建了座“归仁园”,天天跟白居易、刘禹锡写诗玩。白居易在《赠牛相公》里写:“宦海浮沉四十年,回来还带着满肚子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六、会昌灭佛之争:政见背后的文化较量

会昌年间,李德裕支持武宗灭佛,拆了四万多座寺庙,二十六万僧尼还俗。牛僧孺却上奏:“佛教虽是外来的,但讲慈悲,何必全毁掉?”他建议“留大寺,精简僧尼”,被李德裕怼回去:“牛公又想和稀泥!”(《佛祖统纪》)

这事儿本质是文化路线之争。李党推崇儒家礼法,瞧不上佛教;牛党不少人受禅宗影响,主张包容。牛僧孺在洛阳建了座“石竹寺”,亲自给佛像写碑文,说:“佛不是外人,关键在慈悲,毁寺庙不如教化人。”这温和劲儿,跟李德裕的强硬正好相反。

七、身后评说:历史天平上的两败俱伤

大中元年,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今海南三亚),第二年就病死了。临死前写《穷愁志》,还在骂牛党:“牛僧孺这些人嫉贤妒能,把国家都搞坏了!”牛僧孺在洛阳听说消息,让人摆了酒席,却对着空座位叹气:“德裕公啊,你我斗了一辈子,最后谁也没赢。”(《云仙杂记》)

《新唐书》评价得公道:“牛李都是贤相,可惜被朋党蒙蔽,最后两败俱伤。”宋人宋祁在传后说:“朋党这事儿,从科举开始,因权位壮大,最后把国家都坑了。”这场党争掏空了中唐的家底,等到黄巢起义时,牛李两党早没影了,只留下一句感叹:“赶走河北的叛贼容易,赶走朝廷的朋党难啊!”(《资治通鉴》)

八、千年余响:科举与门第的世纪博弈

如今河南伊川的牛僧孺墓,墓碑早风化得模糊了,只剩“唐故太子少师牛公之墓”几个字能认。当地百姓叫他“牛丞相”,传着“牛李斗智”的故事:说两人在洛阳下棋,牛僧孺用“马”代表科举寒士,李德裕用“车”代表士族门阀,下了三天三夜没分胜负,最后棋盘变成了龙门石窟的“下棋石”。

从元和三年的对策到会昌年间的贬谪,牛僧孺的一生串起了中唐党争的核心矛盾——科举寒士和士族门阀的权力较量。今天再读他的对策,还能感受到那份“直言极谏”的勇气,而他与李德裕四十年的恩怨,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朋党案例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的:“朋党这祸害,开头是君子争政见,最后却被小人利用,这就是唐朝衰落的原因啊。”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