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8章 玄奘万里取真经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8章 玄奘万里取真经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的长安城西,一个身着灰色僧袍的僧人牵着一匹瘦马,站在开远门的城楼下。他抬头望了望城门上「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石刻,又摸了摸怀中的通关文牒——那上面并没有朝廷的印章。这个名叫玄奘的僧人知道,自己即将开始的,是一场没有官方许可的万里孤征。此后十七年,他将穿越八百里流沙,翻越喜马拉雅,在异国的佛国里求法问道,最终带着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到长安,完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文化远征。

一、净土寺里的少年沙弥

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他的家族是儒学世家,父亲陈慧曾做过县官,但玄奘自幼偏爱佛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他十岁时因父亲去世,随哥哥长捷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出家,剃度那天,大理寺卿郑善果问他:「出家何为?」他回答:「愿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要继承佛陀的事业,弘扬佛法。

隋末大乱时,玄奘随哥哥到四川避难,在成都大慈寺听经。他记忆力惊人,能背诵《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典,被称为「神童沙弥」。有次一位老和尚讲《涅盘经》,玄奘当场提出十几个疑问,老和尚惊叹:「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回到长安,发现当时佛教各派说法不一,尤其是关于「成佛」的条件,争论不休。他向多位高僧请教,得到的答案却相互矛盾。《续高僧传》记载,他感叹:「经义纷纭,莫知适从,若能得睹真经,庶几解惑。」于是萌生了西行天竺(今印度)求法的念头。

二、偷渡出境的「违法僧人」

当时唐朝刚建立,边境管控严格,禁止百姓私自出境。玄奘多次申请通关文牒,都被驳回。但他决心已定,偷偷跟着一支商队从长安出发,走到秦州(今甘肃天水)时,被官府发现。州吏问他:「你是僧人,为何私渡?」玄奘回答:「为求**,不顾性命。」州吏被他的虔诚感动,放他西行。

走到瓜州(今甘肃安西)时,玄奘遇到了第一个难关——五烽。这是唐朝边境的五个烽火台,中间是八百里莫贺延碛(qì)大沙漠,俗称「流沙河」。他在瓜州遇到胡人石磐陀,收为弟子(传说中孙悟空的原型之一),两人半夜出发。石磐陀走到一半害怕了,拔出刀对着玄奘说:「前路险恶,沙河阻远,又无水草,不如回去。」玄奘发誓:「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石磐陀这才作罢,但第二天还是偷偷溜走了。

莫贺延碛是真正的死亡之地。《大唐西域记》记载,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玄奘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五天四夜没喝一口水,一度昏迷。醒来后他继续前行,忽然看到一片绿洲,才得以活命。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时顾影唯一,心猿意马,神魂恍惚,几致殒命。」

三、高昌王的「求法同盟」

走出沙漠后,玄奘来到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高昌王麴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听说唐僧来了,亲自带着王妃、大臣出城迎接,还把他请到王宫的重阁宝帐中供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麴文泰对玄奘说:「弟子愿以全国财力供养法师,求勿西去。」

玄奘拒绝了,坚持要去天竺。麴文泰于是想出一招——把他软禁在王宫。玄奘便开始绝食,三天后水米未进,奄奄一息。麴文泰被他的决心感动,跪地谢罪:「任法师西行,弟子愿结香火因缘。」两人于是在佛前立誓:玄奘回国时要在高昌讲经三年,麴文泰则为他准备了「法服三十具,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还写了二十四封介绍信给沿途各国国王。

离开高昌时,麴文泰派了二十五名随从、三十匹马护送,还让一个叫欢信的小沙弥做他的弟子。这支小小的求法队伍,从此踏上了更艰险的旅程——他们翻越天山山脉的凌山(今帕米尔高原),那里「风雪杂飞,虽履重裘,不免寒战」,随行人员冻死过半,连玄奘的弟子欢信也没能挺过去。

四、那烂陀寺的「大乘天」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玄奘终于抵达天竺的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这座佛教最高学府已有七百年历史,当时有僧人一万多人,主持戒贤法师年近百岁,早已不讲经,但听说玄奘来自东土,特意为他开讲《瑜伽师地论》,一讲就是整整一年。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成为寺中十大高僧之一。他不仅精通大乘佛教,对小乘经典也了如指掌。有个叫般若毱多的小乘论师写了本《破大乘论》,声称无人能驳倒,玄奘于是写了《制恶见论》反驳,论点精辟,让般若毱多哑口无言。

最精彩的是曲女城辩经。戒日王为玄奘举办**会,邀请天竺十八国国王、三千多僧人参加。玄奘登上讲坛,宣讲大乘教义,并声明:「若有能破我一字者,愿斩首相谢。」结果十八天过去,无人敢应战。《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众人欢喜,咸称大乘天」,玄奘从此被尊为「大乘天」,名震天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五、载誉归国的「佛经翻译家」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决定回国。戒日王为他举办了盛大的送别仪式,送他「大象一头,金装鞍辔,骏马三十匹」,还派士兵护送。他走的是南路,经过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抵达长安。

长安城万人空巷,迎接这位传奇僧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载经像于上,金棺银椁,绮绣幢幡,震耀天地」,光是搬运佛经就用了二十匹马。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宫接见他,感慨地说:「法师孤征天竺,今得归来,可谓空前绝后!」

玄奘此后的十九年,都在翻译佛经。他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设立译场,组织了大批高僧,用「新译」的方法翻译佛经。他翻译的《大般若经》《心经》《瑜伽师地论》等,不仅准确,而且文采斐然。《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他的译笔。

李世民曾劝他还俗做官,玄奘拒绝了:「玄奘守戒,若还俗,无异于鱼离开水。」但他与皇室保持着良好关系,太子李治为他修建了大雁塔,用来存放佛经。他还应李世民的要求,口述了西行经历,由弟子辩机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后来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

六、唐僧取经的「历史与传说」

玄奘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六十五岁。他的遗体安葬在白鹿原,送葬的百姓超过百万人。后来武则天为他迁葬到少陵原,修建了兴教寺,至今仍是佛教圣地。

关于玄奘的传说,最着名的就是《西游记》。书中的唐僧虽然以玄奘为原型,但加入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虚构人物,还把取经故事神化成降妖除魔的冒险。比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情节,都是吴承恩的艺术创作。但历史上的玄奘,其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心动魄——他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翻译的佛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他创立的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虽然流传时间不长,但对后来的禅宗、净土宗等都有影响。他翻译的《大般若经》是般若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心经》则成为流传最广的佛经之一。

1942年,在南京报恩寺遗址发现了玄奘的顶骨,后被分为多份,分别供奉在南京、西安、台湾等地,甚至远渡日本。这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求法僧人,用一生的孤征,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象征。

从偷渡出境的「违法僧人」到名震中外的「大乘天」,玄奘用十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改变中国佛教史的远征。当他在那烂陀寺的讲坛上宣讲大乘教义时,当他在大雁塔下翻译佛经时,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的故事将被后世演绎成神话,而那些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将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他的取经之路,不仅是寻找佛法的旅程,更是一场对信仰的终极实践——在万里荒漠与崇山峻岭之间,丈量出人类精神能够抵达的最远边界。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