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四章 三马食槽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四章 三马食槽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一、兄终弟及:晋王幕府的权柄接力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之乱后,因眼疾复发薨于许昌。临终前,他将大将军印绶交予弟弟司马昭,留下遗言:“淮南之变,非止军事,乃天命转移之兆。今曹氏气数将尽,汝当承父兄之志,慎勿懈怠。”(《晋书·文帝纪》)此时的司马昭年方四十,早已在兄长帐下历练多年,其权谋之深,较司马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马昭接掌大权后,首先面临的是朝野对司马氏专权的质疑。为稳固地位,他效仿汉初萧何故事,“镇之以静,抚之以和”(《资治通鉴》),一方面提拔王祥、何曾等素有清名的老臣,另一方面又以“谋反”罪名诛杀夏侯玄、李丰余党,形成“恩威并施”的政治格局。民间流传一则轶事:司马昭曾在府邸设宴,命伶人表演《三马食槽》杂剧——三匹骏马低头啃食木槽,暗合“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之名,而“槽”谐音“曹”,暗示司马氏终将吞噬曹魏天下。宾客中有人面露惊惧,司马昭却抚掌大笑:“此优伶妄言耳,诸位何必当真?”(《魏氏春秋》注:时人以“三马食槽”为谶,始见于曹操梦兆,至是复演于市朝。)(“镇之以静,抚之以和”出自《道德经》,此处指司马昭以宽和手段稳定政局。“优伶”指古代乐舞艺人,汉代以后多称戏曲演员,此杂剧为民间对司马氏专权的隐喻。)

二、灭蜀之役:钟会邓艾的奇正之争

甘露二年(257年),蜀汉大将军姜维趁司马昭初掌大权,再次北伐曹魏,兵出祁山,围攻南安。司马昭派安西将军邓艾迎击,双方在段谷(今甘肃天水)展开激战。姜维因粮草不继败退,蜀汉国力自此由盛转衰。司马昭敏锐察觉到灭蜀时机已至,于景元四年(263年)秋,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邓艾为征西将军,分兵十八万伐蜀。

(一)钟会的“明修栈道”

钟会率主力从斜谷、骆谷进逼汉中,临行前,他效仿韩信“明修栈道”之计,扬言要直取成都,实则以优势兵力强攻剑阁天险。蜀汉守将姜维依托险要据守,钟会大军受阻月余,粮草将尽,众将皆有退意。此时,钟会作《移蜀将吏士民檄》,文中历数蜀汉“阉竖专权(指黄皓)、姜维黩武”之罪,宣称“王师所至,如汤沃雪”(《三国志·钟会传》),试图从舆论上瓦解蜀军斗志。

《世说新语》载,钟会伐蜀时,曾梦到自己站在高山之巅,俯视江水东流,醒后请术士解梦。术士曰:“山为‘出’,水为‘川’,‘出川’即‘蜀’字,此乃克蜀之兆。然山高水险,恐有内患。”钟会不以为然,后果然与姜维共谋叛,应了“内患”之说。

(二)邓艾的“暗度陈仓”

当钟会与姜维在剑阁对峙时,邓艾率三万精兵从阴平(今甘肃文县)出发,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行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三国志·邓艾传》)。将士们用毛毡裹身从悬崖滚下,终于奇袭江油,兵临成都城下。蜀主刘禅不战而降,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邓艾此举被后世称为“兵家奇谋”,但亦极具风险。

灭蜀之后,钟会自恃功高,又受姜维挑唆,企图割据蜀地自立。司马昭早有防备,亲率大军屯驻长安,遣使诏钟会入朝。钟会知事败露,遂假称受郭太后遗诏讨司马昭,结果部将哗变,钟会与姜维一同被杀。邓艾亦被诬陷谋反,在押解途中遇害。这场灭蜀之役,最终以“二将争功,身名俱灭”的悲剧收场,时人叹曰:“司马昭之谋,非独灭蜀,实亦除将也。”(《汉晋春秋》)

三、高贵乡公之变:龙袍下的热血与无奈

蜀汉灭亡次年(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加九锡,离皇位仅一步之遥。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甘为傀儡,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入宫,愤慨而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三国志·三少帝纪》)

(一)“天子仗剑”的末路

曹髦说罢,便拔剑登辇,率殿中宿卫及僮仆数百人,鼓噪着从宫中冲出。王沈、王业吓得立刻跑去向司马昭告密,唯有王经伏地苦谏:“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愿陛下详思之!”(《汉晋春秋》)曹髦不听,执意出宫,行至南阙,正遇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引军拦住去路。

曹髦仗剑大呼:“吾乃天子,尔等敢弑君乎?”士兵们慑于天子名分,纷纷后退。贾充厉声对太子舍人成济说:“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成济闻言,挺矛纵马,将曹髦刺死于辇下。时年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年仅二十岁。(“鲁昭公不忍季氏”典出《左传》,鲁昭公因不满季氏专权而讨伐,反被驱逐。王经以此劝曹髦隐忍,然曹髦血性方刚,终致杀身之祸。“畜养”此处指豢养、供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野史记载:曹髦遇弑前,洛阳童谣曰“青头鸡,青头鸡,夜半三更啖(dàn)黍鸡”——“青头鸡”指“鸭”,谐音“押”,“啖黍”谐音“禅暑”,暗指司马昭将在夏日逼帝禅位。

(二)“宁作高贵乡公鬼”的民谣

曹髦之死震动天下。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济兄弟作为替罪羊,诛灭三族。成济不服,裸身爬上屋顶,大骂司马昭为“奸贼”,被士兵乱箭射死(《魏氏春秋》:“济不肯就刑,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但民间对曹髦的遭遇充满同情,流传起“宁作高贵乡公鬼,不为司马座上宾”的民谣,甚至有太学生在宫门前张贴诗赋,暗讽司马昭“以臣弑君,甚于董卓”。

司马昭为掩盖弑君恶名,一方面威逼郭太后下旨,称曹髦“谋逆不成,自贻其祸”,将其降为庶人礼葬;另一方面又力邀名士嵇康作《天子孝经》,企图用“孝道”粉饰政权合法性。嵇康拒不应命,后因受吕安案牵连,被司马昭处死,临刑前索琴弹奏《广陵散》,成为魏晋风度的绝唱。(历史评注: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曰:“曹髦之死,非死也,其志可哀,其节可纪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知之,而天下莫能讨,晋之祚安得长哉?”)

四、禅代前夜:晋王冕旒下的舆论铺陈

弑杀曹髦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史称魏元帝。为淡化“得国不正”的污点,他开始大规模进行舆论造势:

1. 制礼作乐:命贾充主持修订《晋律》,强调“以孝治天下”,将“忠”与“孝”捆绑,为司马氏代魏寻找伦理依据;

2. 笼络士族:分封子弟及功臣为郡公、县侯,允许士族“荫客占田”,换取门阀支持;

3. 神化祖先:授意史官编造“司马懿为玄狐之精”“司马昭出生时有赤光绕室”等祥瑞故事,收录于《玄石图》等谶纬书中。

《搜神记》载,司马昭受封晋王时,有人在洛阳西市发现一只三足羊,献给朝廷。太史令奏曰:“羊者,祥也;三足,鼎足之势,预示晋王将鼎立天下。”司马昭大喜,厚赏献羊者。时人私下议论:“三足羊,乃‘未羊’也,‘未’属西南,正应蜀汉灭亡之兆。”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于洛阳,终年五十五岁。临终前,他握着儿子司马炎的手说:“昔魏武(曹操)不敢代汉,吾兄(司马师)未及践祚,今天命在吾家,汝当顺天应人,勿学匹夫之仁。”(《晋书·武帝纪》)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曹奂禅位,立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史称西晋。从司马懿“龙潜晋邸”到司马炎“泰始开国”,司马家族历经三代,终于完成了“三马食槽”的预言。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