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2章 依势而谋郭奉孝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32章 依势而谋郭奉孝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建安十二年(207年)的北征乌桓途中,郭嘉(字奉孝)裹着厚重的貂裘卧在马车内,望着塞外漫天飞雪,突然咳出一口黑血。此前他力劝曹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此刻却因水土不服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强撑病体写下遗策,字迹未干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八岁。曹操得知噩耗,捶胸痛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傅子》)

一、初出茅庐:择主袁绍而又弃之

郭嘉早年曾北投袁绍,在幕府中观察数月后,却对同乡辛评、郭图道:“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意为:明智的人会审慎选择主公,袁绍表面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用人之道,事务繁杂却抓不住关键,喜欢谋划却难下决断,难以成就霸业)

这段精准的评价,展现出郭嘉超凡的洞察力。离开袁绍后,郭嘉赋闲六年,直到经荀彧举荐,面见曹操。两人纵论天下时,曹操大喜:“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营帐后亦叹:“真吾主也。”(《三国志》)这种君臣相得的场景,在乱世中极为罕见。

二、奇策频出:助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

1. 软禁刘备:识破枭雄之志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兵败投靠曹操,程昱劝杀之,郭嘉却提出不同见解:“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三国志》,意为:刘备有英雄之名,若因他困窘来投就杀害,会损害明公声誉,让贤才寒心。不可因小失大)

但郭嘉同时建议:“古人有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傅子》,意为:应尽早控制刘备)可惜曹操爱惜人才,未采纳软禁之策,最终让刘备借机脱身,成为日后大患。这段争议,也体现郭嘉谋略中“刚柔并济”的特点。

2. 十胜十败:提振官渡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因兵力悬殊心生忧虑。郭嘉提出着名的“十胜十败论”:

- 道胜:袁绍繁文缛节,曹操顺应自然;

- 义胜:袁绍违逆君臣,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

- 治胜、度胜、谋胜等其余八胜。(《三国志》注引《傅子》)

这番论断看似虚言,实则切中袁绍集团的致命弱点:内部派系林立(如审配与许攸不和)、战略优柔寡断(如拒绝田丰奇袭许都之计)。郭嘉的分析,不仅坚定了曹操的决心,更成为后世研究官渡之战的重要视角。

3. 遗计定辽东:算死袁氏兄弟

北征乌桓大胜后,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公孙康处。众将请战,郭嘉却已料定结局:“今公远征在外,若引兵攻康,康必并力拒守,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必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康自会杀尚、熙,献首而来。”(《魏书》)

曹操依计撤军,公孙康果然畏惧曹操兵威,斩杀袁氏兄弟。此计被后人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感叹:“郭嘉之算,可谓妙矣!”

三、英年早逝:赤壁之败的历史回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战败,退回许昌后痛哭:“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这句话被后世反复引用,成为郭嘉“智绝”的佐证。但细究史料,赤壁之败的核心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疫病流行,即便郭嘉在世,恐也难以扭转战局。

不过,郭嘉的早逝确实对曹魏集团影响深远。他擅长“因势而谋”,常能在局势混沌时抓住关键。如曹操南征刘表时,恰逢刘表病死,郭嘉若在,或能劝曹操速取荆州,而非驻军不前,给刘备喘息之机。

四、性格争议:“不治行检”的背后

《三国志》称郭嘉“不治行检”,意即不拘小节,甚至可能有违礼之举。陈群曾多次当众弹劾他,曹操却“爱其才,不忍黜也”。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郭嘉的独特人格:

- 狂放不羁:与荀彧的谨守礼法、荀攸的藏锋守拙不同,郭嘉更似魏晋名士,重才情而轻俗规;

- 直击人心:他能精准把握曹操的心理,如劝曹操“轻兵袭乌桓”时,抓住曹操“兵贵神速”的用兵理念,而非空谈利弊。

这种“**型谋士”的形象,让郭嘉在后世更具传奇色彩。民间甚至流传他“夜观星象,预知孙策遇刺”的故事(虽无正史依据),足见其智慧被神化的程度。

五、历史迷雾:真实的郭嘉与文学形象

1. 野史与演义的神化

《三国演义》中,郭嘉被塑造成“未卜先知”的神人,如遗计定辽东被渲染为“锦囊妙计”。毛宗岗在评本中更将其与诸葛亮对比:“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文学加工,让郭嘉的形象远超历史原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2. 正史中的务实谋臣

从《三国志》《傅子》等记载来看,郭嘉的核心能力是“审时度势”:

- 分析袁绍时,抓住“多谋无决”的致命伤;

- 北征乌桓时,提出“兵贵神速”的战术;

- 对待刘备,既反对杀之失人心,又警惕其潜在威胁。

这些谋略均基于现实利益,而非玄奇之术。他的早逝之所以引发曹操痛哭,除了智谋过人,更因两人私交甚笃——曹操远征常与郭嘉同车共帐,这种信任在君臣关系中极为罕见。

六、身后余波:鬼才之名的千年回响

郭嘉死后,曹操再未遇到如此契合的谋士。其子曹睿即位后,追封郭嘉为贞侯,命其子孙世袭爵位。后世文人多为其早逝惋惜,如李商隐诗云:“郭奉孝在,不使神州陆沉。”

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视角。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郭嘉深阻而险诈,虽为操谋,而必不能为操终也。”(《读通鉴论》)这种评价直指郭嘉“只为主公谋,不为天下谋”的局限性。

结语:

郭嘉的一生,如流星划过乱世夜空。他以超凡的洞察力和不拘一格的谋略,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程中留下深刻印记。其英年早逝既成就了“鬼才”的传奇,也留下“若奉孝在,历史将如何改写”的千古遐想。在真实与虚构交织的历史迷雾中,郭嘉的故事始终提醒后人:乱世中最稀缺的,不仅是智谋,更是能与主公心意相通的机缘。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