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0章 青史余韵,石马无言警后人(全文完)

风波彻底平息后的景城,仿佛被春雨洗过一般,透着一股劫后重生的清新与安宁。杏花村的杏花开了又谢,枝头挂满了青涩的果实;田里的禾苗绿油油地迎风摇曳;官道上的车马行人,脸上不再有惊惧,只有为生活奔波的从容。

沈家小院,也比往日更加热闹了些。时常有乡邻过来坐坐,或是请教沈仲书木工技巧,或是与沈文秀探讨些书本上的学问,言谈间充满了对这家人的感激与敬佩。那幅“义士之门”的匾额,被沈仲书郑重地悬挂在堂屋正中央,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鞭策。

经历此事,沈文秀似乎成熟了许多。他不再仅仅沉湎于书本中的圣贤之言,而是对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乡民、流传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情感。他深知,这段由“石马妖”引发的曲折离奇的经历,以及其中蕴含的警示意义,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淡忘。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与父亲、母亲以及夫人庄的表舅柳承宗商议后,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他利用闲暇时间,精心撰写了一篇记述文,将事件从头至尾,从石马妖初次现身的迷雾,到董空如阴谋的败露伏法,详详细细、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文中既肯定了冯道作为乡先贤的历史地位,也揭露了贪婪人性的可怕,更颂扬了乡民们守望相助、尊崇先贤的正气。

文章写就,他请来最好的石匠,将这篇文字工工整整地镌刻在一方巨大的青石碑上。碑成之日,在孙里正、柳承宗以及众多乡邻的见证下,这方凝聚了真相与警示的石碑,被隆重地立在了石人洼那尊修复一新的石马像旁。

石碑矗立,与无言的石马相伴,面向官道,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向每一个路过的人,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往事。自此,牧童樵夫经过,会指着石碑对后生说:“看,这就是当年石马妖的故事,沈家父子智勇双全,揪出了真凶……” 过往客商驻足,读罢碑文,也会慨叹一声:“贪字头上一把刀啊!”

冯道的墓园,也因此事而声名远播。官府鉴于其历史价值及此次事件的教训,特意拨下银两,对墓园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修缮,立了标识,并安排了专人定期洒扫看守。这位生前毁誉参半的长乐老,在其身后数百年,其埋骨之地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保护。香火虽不鼎盛,但也不至于断绝,常有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或好奇的乡民,前来凭吊这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思索其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与功过是非。

景城的百姓们,在茶余饭后,依旧会传颂这个故事。他们感念沈仲书父子的智慧勇敢,称赞柳承宗的通力协作,更唾弃董空如、刘三之流的贪婪忘义。故事的口耳相传中,历史的细节或许会模糊,但其中蕴含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敬畏先人、莫生贪念”的核心价值观,却深深地烙印在了一代代乡民的心中。

正如先高祖诗云:“青史空留字数行,书生终是让侯王。刘光伯墓无寻处,相国夫人各有庄。” 冯道个人的功过是非,在浩如烟海的青史之中,或许终究只是寥寥数行,任人评说。其具体的墓葬所在(指最初之秘),亦如刘光伯墓般难寻真迹,只余相国庄、夫人庄等地名,暗示着曾经的过往。

然而,在这民间乡野的口耳相传里,冯道护佑乡里的精神内核,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得以延续。而那尊石马的意象,也完成了它的蜕变——它最初是令人恐惧的“精怪”,继而是忠勇的“守护灵”示警,最终,它与那方石碑一起,升华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无言的警示:警示着后人需敬畏历史,尊重先贤,更警示着世人,贪欲如火,不遏则燎原;诡计如沙,终将散于真相的阳光之下。

故事会流传,石碑会风化,石马会继续沐浴风雨,但那份关于正义、勇气与贪婪、欺诈的朴素道理,将如同景城大地下的根系,深植于这片土地的人心之中,亘古长存。

——全文完——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