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章 雾锁景城,南畔惊现异形踪

瀛州景城地界,自古便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处。五代乱世,此地曾出了一位传奇人物——冯道,历仕四朝十帝,官至相国,人称“长乐老”。其人为官之道,后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圆滑世故,是“官场不倒翁”,也有人赞他心系黎民,于乱世中巧妙周旋,保全了无数百姓,尤其在契丹铁骑南下之时,曾力谏劝阻,使景城一带免遭兵燹之祸。这冯相国死后葬于何处,正史野史均语焉不详,成了笼罩在景城上空的一层历史迷雾,也为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我们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景城周边,杏花、相国、夫人三庄五村之间。杏花村,顾名思义,村中多植杏树,每逢春日,粉白杏花如云似霞,掩映着数十户青瓦泥墙的人家,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祥和。

村中有户沈姓人家,当家的名叫沈仲书,年方四十有二。他本是个地道的庄稼把式,侍弄着祖传的十几亩田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不懈怠。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手祖传的好木匠活计,斧、凿、锯、刨,在他手中使得出神入化。农闲时节,他便背着工具匣子,走村串乡,为人打制桌椅箱柜,甚至婚嫁的拔步床、老人备下的寿材,也做得极为考究。因此,沈家日子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温饱不愁,年年有余。

沈仲书的妻子柳氏,是本乡夫人庄人氏,性情温婉柔顺,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侍奉婆婆,相夫教子,邻里无不夸赞。夫妻二人育有一子,名唤沈文秀,年方十八,生得眉目清朗,身形颀长。这孩子自小不喜田间泥泞,却偏爱读书识字,虽因家境所限,未能延请名师专攻举业,却也凭着自己的聪颖好学,将村塾先生那点学问掏了个干净,四书五经皆能通读,在乡里也算是个难得的“文化人”。沈家还有一位老母亲,年近古稀,却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平日里烧火做饭,照看门户,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这一家四口,父慈子孝,婆媳和睦,日子过得如同村边流淌的小溪,平静而安然。茶余饭后,沈仲书常听村里老人们聚在村头老槐树下,讲述冯相国的种种轶事。有的说冯道清廉俭朴,一件官服穿多年,俸禄多用于接济乡里;有的则引欧阳修《新五代史》之言,斥其“愚顽无耻”,历仕数朝是为不忠,死后连坟墓都羞于示人,藏得隐秘。沈仲书是个务实的人,对这些前朝旧事,他只听个热闹,心中并不深信。在他看来,地里庄稼的长势、手中木料的纹理,远比那些虚无缥缈的传说更为真切。

然而,这平静的日子,在明成化年间的一个春日,被彻底打破了。

那日,沈仲书接下了北村张大户家打造寿材的活计。寿材讲究时日,需得尽快开工。他起了个大早,天际还是墨蓝一片,仅有几颗疏星闪烁。他麻利地穿上妻子前一晚备好的干净短褂,扛起锯子,又将那柄用了多年、木柄被手掌磨得油光发亮的利斧别在腰后,悄无声息地掩上院门,踏着尚未褪尽的月色,走上了通往北村的官道。

官道两旁是茂密的杨树林,晨风穿过,叶片簌簌作响。东方天际,刚刚泛起一丝极淡的鱼肚白,将天地间的黑暗冲开了一道缝隙。浓重的晨雾如同乳白色的牛乳,弥漫在田野、树林和道路之上,数步之外,便难辨物影。四周万籁俱寂,只有他自己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几声早鸟啼鸣。

沈仲书埋头赶路,心中盘算着寿材的用料与工式。正行走间,忽听得前方传来一阵异样的风啸之声!这风声不似寻常,来得极其迅猛,带着一股撕裂空气的尖利,仿佛有什么巨大的东西正以极快的速度破空而来。

他心头一紧,猛地抬头望去。只见前方官道弥漫的浓雾之中,赫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黑影!那物昂着头颅,离地竟有丈余高,形态似马非马,头顶之上,长长的鬃毛(或者说类似鬃毛的飘带状物体)在疾驰中狂乱飞舞,在朦胧的晨曦与雾气映衬下,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灰白色。它没有四肢踏地的声响,整个躯体仿佛悬浮于雾气之上,风驰电掣般向着东方疾奔而去,速度快得惊人,几乎是眨眼之间,便没入了更深沉的雾霭之中,消失不见,只留下那令人心悸的风声余韵,在耳边嗡嗡作响。

沈仲书僵立在原地,浑身汗毛倒竖,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顶门心。他张大了嘴,却发不出半点声音,只觉得手心冰凉,冷汗涔涔而下,连腰间那柄平日里给他无限踏实感的斧头,此刻也感觉沉重无比,险些脱手掉落。

过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直到天光渐亮,晨雾开始缓缓消散,他才如同大梦初醒般,长长吁出一口气。他用力揉了揉眼睛,望向怪物消失的东方,那里只有寻常的田野村落,哪还有半点异状?

“莫非是起得太早,眼花了?”他喃喃自语,试图用最合理的解释来安抚狂跳的心脏。他定了定神,继续赶路,但这一整天,在北村张大户家做活时,他都有些心神不属,那丈高怪物、飘飞长鬃的影子,总在他眼前晃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傍晚时分,沈仲书拖着疲惫又困惑的身子返回杏花村。刚走到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便见一群村民围在那里,议论纷纷,脸上都带着惊惧之色。卖豆腐的王老汉正拍着大腿,声音洪亮地说道:“……千真万确!我今早卯时过南畔官道,亲眼瞧见的!那家伙,足有一丈多高,跑起来带着风,长鬃飘飘,根本不是寻常牲口,莫不是深山里成了精的怪物跑出来了?”

他这话一出,立刻有人附和:“王老哥这一说,我想起来了!前几日天不亮我去赶集,好像也瞥见个影子,嗖一下就往东边石人洼那边去了,当时雾大,还以为是看差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皆是关于清晨官道怪影的传闻,描述与沈仲书所见大同小异。这时,村里那位读过几年私塾、说话总爱拽文的老秀才周先生,捋着几根稀疏的山羊胡,摇头晃脑地开口了:“依老夫之见,此物绝非山精野怪。诸位莫忘,那东边的石人洼,相传正是冯相国的埋骨之地!年代久远,石翁仲、石马、石羊等多已残破,散落荒草之中。想那石马,受日月精华,天地灵气滋养,年深日久,成了气候,化作精怪出来游荡,也是有可能的。此必是冯墓石马成精矣!”

“石马成精?”众人闻言,皆是倒吸一口凉气,纷纷点头,觉得周先生此言大有道理。沈仲书在一旁听得真切,心中那点“眼花”的侥幸彻底破灭,原来自己所见非虚,那怪物确有其事,而且已被定性为“石马精”!

他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中,妻子柳氏已备好晚饭。饭桌上,沈仲书将清晨所见及村中议论告知家人。柳氏一听,吓得脸色发白,手中筷子差点掉落,连声道:“他爹,往后可不敢再起早贪黑走那南畔官道了,太吓人了!”老母亲也放下碗筷,双手合十,连念了几声“阿弥陀佛”,忧心忡忡地道:“造孽啊,这精怪出世,怕是不太平了。”

唯有儿子沈文秀,听完父亲讲述,清秀的眉头微微蹙起,脸上却并无多少惧色。他放下碗筷,语气沉稳地说道:“父亲,母亲,祖母,且先宽心。子曰:‘敬鬼神而远之’,然子亦不语怪力乱神。世间哪有什么石头成精的道理?依孩儿看,无非三种可能:一是有人以讹传讹,夸大其词;二是有人故意装神弄鬼,有所图谋;三则,或许是某种罕见的野兽,在特定光线下,被人看走了眼。待我明日起早,亲自去那官道左近查看一番,定要探个究竟。”

沈仲书深知儿子秉性,聪慧而有主见,见他如此说,虽仍担心,却也点头应允:“你去看看也好,务必小心,只在远处观望,切莫靠近那石人洼。”

这一夜,沈家氛围凝重,窗外风声鹤唳,都仿佛带着那石马精的嘶鸣。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