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0章 心灯不灭永流传(全文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历史的烟云最终沉淀入厚重的典籍,当济南府的城墙变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当“光绪年间”成了一个需要特意解释的历史名词,赵三笑与“良心灯”的故事,也早已褪去了最初那些神异、惊悚的色彩,沉淀为一种纯粹的文化符号,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记忆。

在现代的济南,一座以传承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内,柔和的射灯聚焦在一个独立的玻璃展柜上。柜中铺着深色的丝绒,上面静静地安放着一盏锈迹斑斑、造型古朴的桐油灯。旁边的展牌上,清晰地写着:“清代‘良心灯’(仿制品),相关文物。源于济南民间传说《油灯笑阎王》,象征……”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叽叽喳喳地围在展柜前。他们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那盏其貌不扬的破旧油灯,听着讲解员阿姨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那个关于“笑面货郎”赵三笑的古老故事。

“……所以,小朋友们,”讲解员阿姨微笑着总结,“这盏灯,据说能照出人心里的善与恶。但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盏这样的‘灯’,那就是我们的良知,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要我们经常擦拭它,不让它被不好的念头蒙蔽,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举起手,大声问:“阿姨,那心里的灯,会不会像这个灯一样,也会灭掉啊?”

讲解员阿姨蹲下身,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说:“心里的灯啊,如果你一直不用,不去做正确的事情,它可能会变得很暗,好像要灭了一样。但是呢,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把它重新挑亮!就像故事里说的,‘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嘛!”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但那句“心里的灯”和“灯不挑不亮”,却像一颗小小的种子,落在了他们纯净的心田里。

与此同时,在网络上,一个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初心”的讨论帖下,一条引用赵三笑故事的回复,获得了数万点赞。回复者写道:“……也许世上并没有真正能照妖的‘良心灯’,但当我们面对诱惑、面临抉择时,何不问问自己:此举是善是恶?是正是邪?此心能安否?这自我叩问,便是点亮了心中那盏灯。油灯赵三笑燃尽自身,守护的或许从来不是一盏具体的灯,而是我们每个人进行这种自我叩问的勇气和能力。”

在某个社区举办的“道德讲堂”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正以《灯鉴录》中的片段为引,与居民们探讨当代社会的诚信问题。他说:“赵三笑的时代过去了,但贪欲、不公、欺诈这些现象,换了个形式依然存在。我们无法指望一盏神灯来替我们分辨善恶,最终要靠的,是我们内心那杆秤,那盏灯。守护好它,便是对赵三笑们最好的纪念。”

甚至在商业领域,也有企业家将“油灯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诚信经营、回馈社会视为企业必须守护的“心灯”。

时光流转,场景变幻,但内核始终如一。

那盏具体的桐油灯,早已锈蚀,其仿制品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诉说着过去。但“心里那盏灯”的比喻,却跨越了时空,依然鲜活,依然有力。

它提醒着得意者,莫忘来路,坚守底线。

它鼓舞着失意者,心存善念,必有光明。

它告诫着迷茫者,理越辩越明,灯越挑越亮。

赵三笑,这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货郎,用他短暂的一生和身后的传奇,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他将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变成了一个可感、可传、可生生不息的文化意象。他的笑容,凝固在塑像上,更融化在千千万万向往光明的心灵里;他的灯,虽已不再燃烧,但其光焰,却化入了民族精神的星河,永世长存。

故事的结尾,或许可以回到那首古老的童谣,它穿越了百年的风霜,依然在某个夏夜的巷口,由祖母轻声哼唱给孙儿:

“小货郎,笑呵呵,担上挂盏良心灯……

擦亮心头灯一盏,走遍天下都不慌……”

油灯虽锈,其光不朽;货郎已逝,其笑长存。这,便是“心灯不灭,永流传”的真谛。

——全文完——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