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3章 山雨欲来 - 第一道敕令与僧界的不安

会昌二年(842年)的春寒,似乎比往年更为料峭,迟迟不肯离去,一如笼罩在长安城各大寺庙之上的沉重阴霾。自去岁庆阳节紫衣之辱后,一种无声的恐惧便在僧侣间悄然滋生、蔓延。皇帝那不悦的眼神、尖锐的质问,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不知何时便会斩落。

这股寒意,对于长安西明寺的年轻僧人玄净而言,感受尤为真切。他刚过二十,出家不过五载,尚存着几分青年人的敏锐与不安。这些日子,他时常在做晚课时走神,目光越过袅袅香烟,望向殿外沉沉的暮色,心中总萦绕着一种大祸临头的预感。他的师傅,寺中一位年迈的讲经首座,近来讲经时也常常语带机锋,叹息“末法时代,障深业重”,要求弟子们更加精进持戒,以备不测。

预感很快变成了现实。

初春的一天,一队身着皂衣、腰挎横刀的京兆府胥吏,在一名面无表情的官员带领下,径直闯入西明寺这座百年古刹。他们没有像寻常香客那样礼拜佛像,而是直接找到了寺院的监院,出示了一道盖有中书门下大印的敕牒。

“奉天子敕令,清查天下寺院僧尼籍贯、戒行!”官员的声音冰冷,不容置疑,“凡有犯罪前科、戒行有亏、持律不精、乃至妄言休咎、行妖幻之术者,一律登记在册,听候发落!”

整个西明寺瞬间鸦雀无声,所有僧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功课,惊疑不定地望着这群不速之客。监院试图上前周旋,却被胥吏毫不客气地推开。官吏们迅速占据了寺中的账房,搬出厚厚的僧籍册,开始逐一核对查验。

玄净和师兄弟们被勒令聚集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等候盘问。春寒吹过,卷起地上零落的香灰,让人遍体生寒。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

盘查进行了整整三天。胥吏们细致得近乎苛刻,不仅核对度牒真伪,还反复询问出家前的履历、师承、平日行为,甚至暗中向一些香客打听某些僧人的风评。

恐惧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每一个人的心。玄净看到,平日里几位因性格乖张或行为不甚检点而遭人非议的师兄,面色惨白,冷汗直流。

终于,在第三日下午,灾难降临在了一位法号“慧明”的僧人头上。慧明师兄年纪稍长,出家前曾是市井游侠儿,性情豪爽,也好勇斗狠,曾因与人殴斗致人伤残而吃过官司,后来为避祸才投入空门。这些年来,他虽已收敛许多,但那段过往,如同烙印般记录在官府的档案里,此刻被胥吏毫不留情地翻检出来。

“僧慧明,俗名张猛,元和十二年曾因伤人罪羁押万年县狱半月,可有此事?”为首的官员冷眼扫过僧籍册,又抬眼盯着浑身微微发抖的慧明。

慧明张了张嘴,脸色灰败,最终合十低首,颤声道:“……确有此事。然贫僧早已悔过,一心向佛……”

“不必多言!”官员粗暴地打断他,“敕令明示,犯法之前科者,勒令还俗!拿下!”

如狼似虎的胥吏一拥而上,当场剥去慧明身上的袈裟,摘掉他的念珠。慧明挣扎着,哭喊着:“我佛慈悲!弟子知错了!求大人开恩,让我留在寺中吧!”

但他的哀求无人理会。胥吏们将他粗暴地拖行出去,同时开始查抄他僧房中的私人财物——几件旧僧衣、一些积攒的香火钱、几卷经书,全部被登记造册,装入麻袋,充公入库。

玄净站在人群中,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双手冰凉,微微颤抖。慧明师兄虽有过去,但这些年诵经礼佛,并无大过,竟落得如此下场!那身被强行剥下的袈裟,像一片凋零的枯叶,被践踏在尘土之中,象征着某种尊严和秩序的崩塌。

“看见了吗?这就是陛下的旨意!”官员环视全场惊惧的僧人,声音提高了八度,既是宣告,也是警告,“佛门乃清净之地,容不得藏污纳垢!尔等当引以为戒,严守清规!若再有作奸犯科、行为不端者,这便是下场!”

清查结束后,胥吏们带着几名如慧明一样被揪出的僧人和几大袋“赃物”扬长而去。西明寺却陷入了一片死寂的恐慌之中。往日的晨钟暮鼓、诵经梵唱,都仿佛失去了力量,被一种巨大的不安所吞噬。

僧人们窃窃私语,忧心忡忡。

“这……这只是开始吧?”

“陛下是不是真的要对我们动手了?”

“听说不仅是犯罪,连戒律考核不过关的,也要还俗……”

“我们该怎么办?”

玄净回到僧寮,发现同寮的师兄们都在默默检查自己的物品,似乎害怕留下任何可能被视为“私财”或“不端”的痕迹。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深深攫住了每一个人。

与此同时,大明宫深处,那股推动着这场风暴的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蓬莱殿丹房内,烟气缭绕,炉火正旺。道士赵归真恭敬地侍立在武宗身旁,看着皇帝小心翼翼地将一份朱砂投入丹炉。武宗的气色似乎比前段时间更好,眼神中燃烧着一种对“金丹大道”的炽热渴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陛下,”赵归真见时机成熟,低声进言,声音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魔力,“丹道贵在纯净,忌杂秽之气。然如今释教弥漫,邪气充斥寰宇,与吾道玄元正法相冲,恐于陛下金丹之成,有碍啊。”

武宗投药的手微微一顿,眉头皱起:“哦?竟有此事?”

“千真万确!”赵归真语气变得沉痛,“释教乃西来之胡教,不拜君王,不敬父母,空谈寂灭,不事生产,耗竭民力,其说虚妄,其气污浊。正是这等邪秽之气,遮蔽天日,干扰陛下沟通天地,汲取精华。若欲金丹早成,龙体永固,非清荡释教,弘扬正道不可!此乃天意所示!”

他将佛教的存在直接与武宗最渴望的长生不死对立起来,这一招极其阴险,也极其有效。武宗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冰冷,对佛教的厌恶又加深了一层。赵归真看着他表情的变化,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而在政事堂,宰相李德裕面对的则是更加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他的案头,堆满了来自户部和兵部的文书。

“相公,泽潞刘稹拒不奉命,反意已彰,朝廷必须尽快筹备征讨事宜。”兵部侍郎焦急地汇报,“然国库空虚,若加征赋税,恐民变先于兵变!”

“相公,京兆府清查僧尼劣迹,初步统计,可令还俗者数千人,其所退田产、财物虽暂解燃眉,然于浩大军费,仍是杯水车薪。”户部官员递上新的报表。

李德裕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地图上泽潞镇的位置重重一敲。他深知战争的消耗有多么巨大。皇帝对佛教的恶感,赵归真等人的煽风点火,于他而言,都是可以利用的东风。他要做的就是将皇帝的宗教情绪,引导到解决帝国财政危机的实用轨道上来。

他起草奏疏,语气冷静而务实:“……僧尼耗国蠹民,已非一日。今泽潞悖逆,国力维艰。请陛下念苍生之困,固守前诏,沙汰僧尼,收其资财,以充军国之用。此乃剜却痈疽,滋补元气,非为毁法,实为护国……”

他的奏疏,没有赵归真那套玄之又玄的宗教话语,全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实实在在的利害关系,恰恰迎合了武宗既要长生又要功业的复杂心理,也为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提供了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最坚实的政策支持。

敕令一道接一道地从宫中发出,越来越严厉。长安、洛阳两街的功德使加强了巡查,各寺观的管理被严格管控。市井之间,关于朝廷要大规模沙汰僧尼的流言愈传愈盛。

世俗百姓对此反应各异。那些深受寺院经济之苦的农户、以及需承担沉重赋税的中小地主,大多拍手称快,期待朝廷能从寺庙手中夺回财富,减轻他们的负担。而许多虔诚的佛教徒,则忧心忡忡,焚香祷告,希望这只是一场风波,很快就能过去。

西明寺的玄净,在一次外出采买时,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分裂。茶肆里,有人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哪个寺庙的和尚被还俗了,田产充了公;而路过某些信众家门口时,却能听到里面传来低沉的诵经声,充满了不安与祈求。

他抬头望向阴沉的天空,灰蒙蒙的云层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山雨欲来风满楼。他知道,慧明师兄的遭遇,仅仅是一个开始。那柄高悬的利剑,正在缓缓落下,目标将是整个佛教世界。一种巨大的、未知的恐惧,攫住了他年轻的心。

这场由帝国最高权力发起的“外科手术”,正逐渐变成一场席卷一切的狂风暴雨。僧俗两界,恐惧与期待,绝望与贪婪,在这座伟大的帝都上空剧烈地交织、碰撞,等待着最终爆发的那一刻。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