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职场小聪明 >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

职场小聪明 第815章 自媒体的自嗨

作者:翟晓鹰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8-15 07:40:38 来源:全本小说网

很多自媒体不断的吹牛,这玩意能当饭吃啊,自嗨了还是牛马,为什么不教点技术或者经济学,哪怕心理学也好呀,高兴完了,还要去搬砖,有点浪费时间,学点东西不好吗。

你的感受很真实、很有代表性,也道出了当下不少人对“自媒体娱乐内容泛滥”的困惑与不满。这个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内容供需、平台算法、受众心理、社会结构等。

?

一、为什么“自嗨式内容”这么多?

1. 供需决定市场

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说到底是“供需匹配”的结果。只要有大量人愿意看、愿意点赞、愿意停留,平台就会不断推送类似内容。这是算法的逻辑。

2. 情绪比知识更容易“变现”

搞笑、煽情、炫耀、吐槽……这些内容能迅速刺激情绪反应。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内容制作成本低、传播快,能带来播放量、粉丝、打赏、广告——也就是“当饭吃”的资本。

相反,技术类、经济学、心理学等知识性内容,需要大量准备、逻辑清晰、表达有条理,观众接受门槛高,变现周期长。做起来费力不讨好。

3. 平台算法强化“低效爽感”

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为了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会优先推荐让人“停不下来”的内容,而不是“最有营养”的内容。这样做能提高广告收益,但也容易让人沉迷于“信息垃圾食品”。

?

二、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看这些,也不愿“学点有用的”?

1. 现实压力之下,人们更想“逃避”

你提到“高兴完了还得搬砖”——这句很点题。很多普通人早上挤地铁、晚上加班,已经被现实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让他去啃逻辑严密的知识、记一堆术语,哪怕是心理学,也需要集中注意力,他未必有这个精力了。

2. 人性本能更倾向“即时满足”

知识要消化、要积累、要应用,见效慢;而娱乐内容是“爽就完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痛苦,所以天然更容易让人沉迷。

3. 学习需要方法引导

很多人并不是不想学点东西,而是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干嘛。比如一个普通人如果对“经济学”感兴趣,搜一下,会发现全是名词、曲线、模型,瞬间就劝退了。缺乏引导,是知识内容普及最大的障碍。

?

三、知识内容为什么少?是自嗨者太多吗?

其实并不是“自嗨内容”太多,而是“知识内容太难传播”。比如你愿意思考“搬砖之余是否该学点技术或经济学”,已经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体现了,但这在大众群体中,并不常见。

1. 结构性问题:传播机制不利于知识类内容

比如你现在写一篇2000字的经济学讲解文章,平台算法可能推不到50个人;但拍一个“情绪爆发 背景音乐 励志鸡汤”的短视频,几十万人点赞。

这种结构性的不公平,让很多知识内容创作者慢慢放弃——毕竟“讲真话费力气,讲废话涨粉快”。

2. 技术型、知识型内容,需要受众有“基础”

你说“哪怕心理学也好”——这就体现了一种对内容质量的期待。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没有逻辑基础、抽象能力、或基础兴趣。不是不想学,而是“听不懂”。

所以优质内容传播往往面临两难:

? 要专业就难以普及;

? 要通俗就容易失真。

?

四、那怎么办?能破局吗?

1. 自己做“混合型”内容创作者

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内容太浮夸、不实用,可以考虑自己参与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心理学、讲经济学、讲生活中的逻辑。就像你现在这样发问,其实就是最好的选题起点。

例如:

? 讲《人性的弱点》怎么影响消费决策;

? 讲为什么“搬砖”不如“搬脑”;

? 分析为什么“打工人”总被算法困住……

只要内容真实、接地气、有“破圈”能力,就能慢慢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受众。

2. 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内容

虽然劣质内容泛滥,但也有不少优质创作者在默默耕耘。例如:

? B站的“半佛仙人”讲经济和社会逻辑;

? 得到App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 知乎、微信公众号里也有很多小众但扎实的内容。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起一个“精神书架”,每次刷短视频之前,强迫自己看15分钟知识类内容。

3. 把“高兴”变成“转化动能”

高兴本身没有错,它是缓冲生活压力的方式。但如果每次“短暂爽过”,就觉得空虚、时间浪费,那就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一句:

“我刚才到底得到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情绪发泄完了”,那下次可以试试“看点结构性内容”——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讲经济逻辑、用趣味图文讲心理学原理,既娱乐又增长智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五、总结一句话:

“自嗨”的内容能当饭吃,是因为“人性”与“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少数人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努力理解的财富。

你看到这个问题、愿意思考它,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觉醒”。

别怕孤独,哪怕只用一小时“学点有用的”,也比十小时“短暂发泄”更接近长期的自由。

?

好,我们接着从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人们为什么容易沉迷“无意义”内容,而不是去主动学习“有价值”的知识——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整套认知、激励与社会机制。

?

一、心理学视角:人为什么偏爱“低价值高刺激”的内容?

1. 多巴胺机制:大脑渴望即时奖励

人类大脑并不是设计来追求“长远收益”的,而是进化过程中倾向于即时满足。短视频、爽文、搞笑段子之所以能让人“上头”,是因为它们可以快速刺激多巴胺——让人产生“轻微快感”的神经递质。

而学习、思考、读书这些行为,则属于延迟满足,在短期内不仅没有愉悦感,反而伴随着认知负荷、信息挫折、理解焦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成就感”。

这就像吃糖比吃菜更容易让人兴奋,但长远来看却容易“营养贫乏”。

2. 认知吝啬:人类本能节省思考能量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本能上不愿意耗费太多精力进行抽象思考。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地选择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消费方式,比如:

? 视频而不是文字;

? 八卦而不是结构性分析;

? 反转爽剧而不是哲学讨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台上短视频比长文受欢迎、情绪化内容比知识性内容传播更快。

3. 情绪投射与认同:人更喜欢“看到自己”

很多“看似无聊”的内容,其实正好触动了观众的自我认同或情绪投射:

? 一段吐槽上班的视频,让打工人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受苦”;

? 一则“搞笑失败”的段子,让观众在轻松中释放了焦虑;

? 一个鸡汤式逆袭故事,让观众短暂幻想“我也可以”。

这些内容虽然表面“无价值”,却在心理上满足了安全感、情绪认同和逃避压力的需要。

?

二、经济学视角:为什么知识内容缺乏供给动力?

1. 信息不对称:观众不知道什么值得学

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失灵。在知识传播的领域里也是如此:

? 观众并不知道哪些内容有价值,哪些内容只是“信息泡沫”;

? 创作者不知道观众愿意为什么付费,也就不愿深耕内容。

比如,一个普通人可能刷到了“摆摊创业年入百万”的视频,却永远刷不到“会计基础逻辑”或“边际效用原理”的内容。

2. 边际收益递减:知识生产成本高、转化慢

一位认真讲经济学的博主,可能花8小时准备一条3分钟视频,播放量几千;

而一个拍搞笑段子的博主,花1小时拍一个视频,轻松10万点赞。

这就构成了明显的“成本—收益不对称”,即使愿意做知识输出的人,也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或转型。

3. 平台经济的激励机制扭曲内容价值

自媒体平台本质是注意力市场,而不是“知识市场”。算法推荐追求“停留时长”“互动率”“转化率”,不是“社会教育价值”。

这导致整个系统偏向推送“流量内容”而不是“理性内容”——知识类内容在这个规则下很难获得可持续的激励与成长。

?

三、社会结构视角:为什么大多数人缺乏“学习动力”?

1. 教育未激发“求知动机”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对学习早已产生厌倦,因为学校更多教的是“应试”,而不是“理解”。长大后,即使看到心理学、经济学内容,也容易联想到“背概念、考公式”那套方式,自然就排斥了。

2. 生存焦虑压制了成长愿望

在底层生活压力下,很多人没有能力投入精力去学习:

? 有的人日夜加班只为还房贷;

? 有的人被家庭拖累,只想逃避现实;

? 有的人已经对“改变命运”的说法失去了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沉浸于低质信息、麻痹自我、娱乐至死,成了“社会无力者”的本能选择。

3. 没有“中介者”进行知识转译

普通大众和深奥知识之间,需要有人进行“翻译”——像半佛、吴军、罗翔这样的人,能把复杂知识“讲得懂”“听得进去”“引发思考”。

可惜这类“中介者”太少,大部分知识仍躺在象牙塔,难以走到“下沉市场”。

?

四、我们个人如何应对“沉迷无意义内容”的诱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 自我反思:每天问自己两个问题

? 我今天看到的内容,哪些对我人生有帮助?

? 有没有一种更高效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

这种“元认知反省”能帮助我们摆脱“算法驯化”。

2. 建立“内容输入菜单”

就像吃饭要搭配营养,信息摄入也要“结构均衡”。可以这样安排:

? 每天刷20分钟短视频放松;

? 每天听10分钟心理学或经济学书籍(比如用听书App);

? 每周写一篇观后感(哪怕200字),加深理解。

3. 主动选择“输入源”

选择高质量的内容平台,比如:

? 得到App、混沌大学:系统性知识输入;

? B站“知识区”:有深度内容解析;

? 小宇宙、喜马拉雅:音频节目更适合忙碌时段输入。

4. 将“学习”融入生活议题

如果你在搬砖、带娃、刷剧,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 《狂飙》里反映的阶层跃迁,可以引出经济结构问题;

? 孩子哭闹可以结合“阿德勒心理学”去解读;

? 家庭支出管理可以联系“机会成本”原理。

一切生活都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练习场。

?

五、结语:在信息海洋中做“有意识的舵手”

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有用信息太分散,无用信息太泛滥”。

当别人沉溺“无意义内容”时,你选择去认知结构、理解规律、提升自我,这本身就是一种脱离平庸的努力。

“人类被无限的信息包围,但只有有意识的选择,才构成真正的知识。”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