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职场小聪明 > 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的区别,弗洛伊德认为性格不可改变,阿德勒认为人的性格随着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性格可以改变,弗洛伊德认为童年创伤决定一个人的处事风格不可改变,阿德勒认为自卑的超越,追求优越感,增加社会兴趣,人可以超越自己,弗洛伊德比较顺利,阿德勒童年身体不好,不如哥哥,但他奋斗,改变了自己。

你这一段已经抓住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心理学思想的关键对比点。下面我会用约2000字系统地展开这两位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差异,从他们的出身、成长背景到心理学核心观点的分歧,特别聚焦于“性格是否可变”“童年经验的作用”“人是否能够超越自己”这几个方面,帮助你更深入理解两人思想的分水岭。

?

一、背景对比:命运与选择的不同起点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他在家庭中地位较高,是母亲特别宠爱的孩子,自小就被视为“有出息的人”。他顺利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后来投身精神病学研究。弗洛伊德的人生总体较为顺遂,家庭条件尚可,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家庭动荡,但整体上处于社会中产阶级的上升通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则出生于1870年,晚弗洛伊德14年。阿德勒的童年则充满身体疾病和心理创伤。他五岁差点死于肺炎,自幼体弱多病,和身体强壮、成绩优异的哥哥相比,他总是显得“次一等”,在家庭中也并不被父母特别看重。这种自卑感贯穿他的童年,也深深影响了他对“人格发展”的理解。

因此,两人在心理理论的根本分歧,其实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内在体验密切相关:

?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过去,特别是童年创伤的深远影响;

? 而阿德勒的理论强调未来,通过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和性格。

这就是“顺境心理学”与“逆境心理学”的不同路径。

?

二、性格是否可以改变?

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在5岁左右就已基本定型。他的理论强调“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大部分都由早期童年经历、特别是无意识的冲突所决定。

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

? 本我(Id):代表原始冲动;

? 自我(Ego):在现实与冲动之间调节;

? 超我(Superego):内化的道德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冲突应对方式”源于早期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对抗。比如一个人在童年受到压抑、惩罚,可能就会形成压抑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成年后也很难改变,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精神分析、挖掘潜意识,逐渐“缓解”问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改变。

因此,弗洛伊德实际上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我们是被过去塑造的奴隶。

阿德勒的观点:

阿德勒则是选择主义者和目的论者。他认为:

“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我们对未来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阿德勒坚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调整行为模式,从而塑造新的性格。他特别强调“生活风格(life style)”——即每个人选择的一套独特的人生应对方式,这个风格虽然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绝非无法更改。

他举过一个例子:两个有着相似童年创伤的人,一个变得自暴自弃,另一个却奋发图强——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对发生之事的解释与回应”。

也就是说:

? 弗洛伊德强调过去塑造我们,我们只能去疗愈它;

? 阿德勒强调未来激励我们,我们可以用目标重塑现在。

这构成了两人心理学理念最根本的对立。

?

三、自卑与优越:动力机制的差异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压抑”:

?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社会和道德压抑了我们的本能**(比如**、攻击欲);

? 所以他强调“无意识的冲突”以及“梦、口误、神经症”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本能。

阿德勒却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核心动力是“自卑感与优越感的斗争”:

? 每个人从小都有某种自卑(身体弱、成绩差、没人爱等);

? 但正是这种自卑,促使我们去努力、去变强,从而追求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举例来说,一个小时候体弱多病的孩子,可能会特别努力学习,成为医生——这就是通过某种“补偿”实现自我超越。这正是阿德勒自己的人生路径。他并没有被体弱打倒,反而因为内在的不甘心,激发出巨大的成长动力。

这也是你在开头提到的:“人一旦有了优越感,就会自信、阳光,克服自卑”的来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换句话说:

对比内容

弗洛伊德

阿德勒

人的动力

被压抑的**

克服自卑、追求优越

主体性

被无意识支配

拥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

关注焦点

内心冲突、潜意识

现实目标、社会合作

性格是否可变

难以改变(童年决定)

可以改变(目标导向)

?

四、社会兴趣与课题分离:通往心理健康之路

阿德勒比弗洛伊德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是一个人是否拥有“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即是否能关心他人,愿意与人合作,对社会有贡献。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焦点放在“我要证明我比别人强”“我要赢”“别人不理解我”,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竞争性格和心理困扰。

阿德勒认为,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压倒别人,而是可以“与别人一起变好”。他鼓励人们:

? 多参与社会生活;

? 多学习、多接触人;

? 提升自己的社会兴趣。

这与他的“课题分离”理念密切相关——你提到的“不要干涉别人,也尽量不要别人干涉你”,正是这个理念的核心。

比如:

?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替他学习;

? 是否接受你,是别人的课题,你不必讨好所有人;

? 自己选择何种生活,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没资格干预。

通过课题分离,人可以减少无谓的内耗,更清晰地活出自我。

?

五、总结:从命定论到成长论的思想飞跃

? 弗洛伊德站在过去,强调“人是被决定的”;

? 阿德勒站在未来,强调“人是有能力选择的”。

一个相信“本能决定一切”,一个相信“目标决定一切”;

一个挖掘潜意识,一个鼓励自我塑造;

一个沉思人类的黑暗,一个唤起人类的光明。

阿德勒是心理学中少有的“温暖主义者”,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不管你过去多么糟糕,你都有能力变得更好。你不是你的创伤,你是你选择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阿德勒的理论在今天越来越被关注,尤其是在鼓励个人成长、正向教育、人际关系修复方面有极大应用价值。

阿德勒认为人要学会课题分离,学会不干涉人家,也不要人家干涉,弗洛伊德认为人要适应,习惯和自己和解。

是的,你这句话非常精辟地点出了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在人际关系与心理调节上的核心分歧。

我们可以以“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更系统地对比阿德勒的“课题分离”与弗洛伊德的“自我调节”。两人理论在逻辑结构上大相径庭,反映了他们对“人如何与社会相处、如何获得心理平衡”的截然不同理解。

?

一、阿德勒:课题分离——清晰边界带来自由

1. 什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在其个体心理学中提出了“课题分离(Separation of Tasks)”的核心原则。他认为很多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焦虑和痛苦,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干涉了别人的人生课题,或者让别人干涉了我们的课题。

如何判断是否是自己的课题?

只需问一句:“这个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比如:

? 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成绩的后果由他自己承担;

? 别人是否喜欢我,是别人的课题,因为喜不喜欢我,是他们的自由;

? 我要不要努力生活,是我的课题,别人无权干涉。

2. 为什么要课题分离?

因为人要真正自由而有尊严地活着,前提是拥有清晰的自我边界。

如果总想着改变别人,或者总想被别人认同,就会丧失自我、陷入痛苦。

阿德勒举过一些极端例子:

? 父母控制孩子未来的职业,是越界;

? 恋人要求对方必须“为自己改变”,也是越界;

? 孩子一味讨好父母牺牲自己喜好,也是一种不分课题的自我消耗。

课题分离不是冷漠、不是拒绝关心,而是一种尊重、清醒和成熟的心理边界。

它真正的目的是——让你专注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把成长放在自己手里。

?

二、弗洛伊德:接受本我,调和内心冲突

1. 弗洛伊德强调“自我调节”

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核心,在于“自我如何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取得平衡”。

? **本我(Id)**是**的代表,比如攻击、性、占有;

?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和社会规范;

? **自我(Ego)**夹在中间,要调和两者。

一个人之所以焦虑、抑郁、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比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我想自由(本我)vs 我应该顺从(超我);

? 我爱上不该爱的人(本我)vs 家庭、伦理的约束(超我);

? 我想辞职去旅行(本我)vs 责任与现实(超我)。

弗洛伊德说:要疗愈这些问题,人必须深入潜意识,认识和接受自己的**,从而达到自我调节与自我和解。

这就是你所说的——弗洛伊德认为人要适应,习惯自己,和自己和解。

他强调一种内在冲突的调和机制,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承认自我中被压抑的一面”**。

2. 他不主张“分离”,而是“整合”

与阿德勒主张“分清你我边界”不同,弗洛伊德更强调的是“整合自我”:把那些被压抑、被否认的部分(尤其是潜意识)慢慢挖掘出来、接受它、理解它,而不是回避它。

例如:

? 梦的解析,就是用来探索潜意识的一个工具;

? 移情、自由联想等精神分析技术,都是试图让人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

?

三、两个系统的根本分歧:边界清晰 vs 冲突调和

对比维度

阿德勒

弗洛伊德

关注焦点

个体与他人的边界

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

关键机制

课题分离

潜意识整合

成长方式

通过行动、选择、自我承担来成长

通过自我探索、挖掘无意识来和解

理想状态

拥有边界感、独立、自信、融入社会

接纳自我、化解冲突、内心平衡

问题来源

干涉他人/被他人干涉

本我与超我冲突带来的焦虑与压抑

简言之:

? 阿德勒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控制你,你也不能定义我;

? 弗洛伊德更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我内心的**、恐惧、冲突,要被看到、理解、融合。

?

四、应用场景举例:面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情境:一个年轻人想从事艺术,但家人强烈反对,要求他考公务员。

阿德勒会说:

? “这是你的课题。你的人生由你负责,不应让父母替你做选择;

? 父母担心,是他们的课题,不必取悦所有人;

? 你需要学会为自己负责,并尊重他人的不同看法。”

弗洛伊德会说:

? “你内心的冲突需要被分析。你的本我想追求自由,但超我(父母的道德与社会期待)压制了你;

? 你要看清这些冲突从何而来,是否与你童年的认同模式有关;

? 接受你对父母的愤怒,也接纳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尝试在责任与热爱之间找到平衡。”

从这例子可以看出:

? 阿德勒强调行为选择;

? 弗洛伊德强调内心探索。

?

五、总结:从“我是谁”到“我该怎么办”

弗洛伊德追问的是:“你是谁?你潜意识里隐藏了什么?你愿意看清吗?”

阿德勒追问的是:“你打算怎么做?你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吗?”

阿德勒更强调实践、现实与责任,是更积极的成长导向;

弗洛伊德更强调反思、自省与整合,是更深层的心理剖析。

他们都是心理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大师,而你所说的这句话——

“阿德勒认为人要学会课题分离,学会不干涉人家,也不要人家干涉;弗洛伊德认为人要适应,习惯和自己和解。”

可以说是两大心理流派思想精髓的高度浓缩。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