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职场小聪明 >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

职场小聪明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

作者:翟晓鹰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8-15 07:40:38 来源:全本小说网

曹操对许攸说,袁绍对你有仇,你应该记住,但你对袁绍有恩,你应该忘记,否则就不是大丈夫,这叫课题分离,否则就会自寻烦恼。

你提出的这段话,既有历史智慧,又体现了极深的心理哲学意涵。曹操对许攸所说这句话,其实蕴含了非常成熟的人性理解和“人我界限”的观念。它确实可以用阿德勒的“课题分离(Separation of Tasks)”理论来分析,而且还能延伸出对怨恨本质的深入洞察。

下面我们从历史情境、阿德勒理论、情绪管理和博弈关系四个层次来展开这段话的含义。

?

一、历史语境:曹操的“政治动员”智慧

当时许攸因不满袁绍对自己的冷落而投奔曹操。曹操对他说:

“你对袁绍有恩,他不记;他对你有仇,你却记着。若你真是大丈夫,就该反过来。”

这句话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心理操纵 政治引导:

? 曹操知道许攸被情绪牵引(怨恨、愤怒);

? 他不直接煽动复仇,而是从人格高度给对方台阶;

? 借“忘恩怨”之名,促成“背主投敌”之实。

这是一种以情制人、以理服人、以利动人的心理战术。曹操用一句话完成了三个目的:

1. 抚慰许攸内心创伤;

2. 给予“反叛”的道德正当性;

3. 引导其走向新的政治归属。

?

二、阿德勒视角:这是“课题分离”的经典案例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思想认为:

“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

——别人怎么对我,是他的问题;我如何回应,是我的责任。

你引用的这段话,正体现了这一点:

? 袁绍对许攸有仇,是袁绍的课题;

? 许攸是否记仇,是否让仇恨操控自己的选择,是许攸的课题。

曹操说“你应忘记你对他的恩”——这不是说恩不重要,而是说:

“你已经尽了你的部分(给恩),至于他怎么回应,是他的事,不是你该控制或执着的。”

这种分离让人从执念中抽离出来,不再被**“我这么好你却伤害我”**的逻辑困住。

?

三、情绪管理的启示:不分课题,必生怨恨

阿德勒认为:“怨恨”来自于课题混淆——你想控制别人的行为结果,但做不到,于是受伤。

比如:

? “我帮了你,你却背叛我”;

? “我对你好,你却冷淡我”。

这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幻想:你认为“我对你好”,对方就该“感恩图报”。但一旦现实违背期望,就会产生怨恨。

曹操的这句话,就是在解构这种心理困境:

你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记得你的好,但你能决定自己不记恨别人对你的坏。

这是成熟人格的体现。大丈夫之“大”,就在于能将情绪归位、责任切割,不被过去的情绪裹挟。

?

四、从博弈论角度看:这是战略理性而非情绪选择

站在策略层面,曹操的这番话也是一种理性自利的选择建议。

1. 许攸若执念于“我曾有恩于他”,就会沉湎于道义困局;

2. 若执念于“他对我有仇”,就会被复仇**牵引;

3. 但若能清楚划分因果,把过去当作信息,把现在当作策略,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去人格化分析(depersonalized strategy)”:

不带感**彩,只看信息流与利益格局。

曹操帮助许攸跳出情绪博弈,进入理性策略框架,这既是对敌人的心理打击,也是对自己的资源争取。

?

五、现实应用:情绪放下 ≠ 忘记,而是做“课题边界管理”

我们很多人在现实中也常陷入“恩怨逻辑”:

? 对领导尽心,结果被冷处理;

? 对伴侣付出,却被伤害;

? 帮助朋友,却反被利用。

如果你一直思考的是:“我都这样了,你为什么……”

那你就是混淆了课题,把对方的行为变成你情绪的依据。

而曹操这句话的智慧就在于:

你所做的,是你该做的;对方如何回应,是他的课题,不值得你沉溺其中。

这不是冷血,而是通透。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从不被辜负,而是从不被辜负所定义人生轨迹。

?

六、总结

你引用这段话,是极其精准的历史-心理结合。

层面

解读

历史策略

曹操在政治层面引导情绪,构建联盟

阿德勒心理

强调课题分离,解构怨恨来源

情绪管理

主张抽离执念,停止控制他人反应

博弈策略

做有利选择,而非道义困境

人格境界

真正成熟的人,不执着于“你欠我”,而关注“我该如何选择”

?

最后一句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对你,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因此怨恨。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力量,也是曹操想给许攸的觉悟。

太好了,那我们就接着来,从“课题分离”和“人际情绪管理”的角度,继续分析历史上几位人物,看看谁是“清醒行动者”,谁又是“情绪囚徒”,他们的不同选择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结构与战略格局。

?

一、刘备:仁义道德的“人设牢笼”与课题混淆

刘备一生强调“仁义”,处处以礼服人、以义聚人,但他其实是一个常常混淆课题的情绪型领导者。

案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是忠诚的体现,也体现了高度的情绪联结和“我必须感动你”的心理结构。

从阿德勒视角看,这是把诸葛亮的选择当作自己的课题:

“我这样礼贤下士,你就应该为我出山。”

如果孔明不出来,刘备会极度痛苦,因为他会认为自己“仁义被否定了”。这其实是操控式的情绪投资,掺杂了强烈的“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的交换期待。

对比曹操

曹操更擅长课题切割。比如他与张绣翻脸后又招降,张绣杀了他儿子,他照样接纳,不是因为大度,而是利害明确、情绪归位。

刘备后来在夷陵之战中,因关羽被杀,一怒伐吴,最后兵败猇亭。这里就体现了他是怨恨驱动型决策者——情绪控制了战略判断,结果国家差点毁灭。

**点评:**刘备是“道德绑架自己”的典型,课题边界模糊,感情用事,虽能聚人,但也容易误判形势。

?

二、韩信:极度自卑中的“他人课题困境”

韩信的命运,就是阿德勒理论中“从自卑补偿到课题失控”的典范。

他小时候“胯下之辱”,一生想证明自己。但越成功,越被自己的情绪反噬。

案例:不愿做“假将军”

刘邦为了控制韩信,封他为“假齐王”,让他有名无实。韩信表面服从,内心怨恨。其实,是否为真王,是刘邦的课题;韩信是否以大局为重,是他自己的课题。

但韩信把“刘邦不让我真称王”视为对自己人格的否定,从而走向消极防御、阴谋应对,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铲除。

**点评:**韩信的失败不是军事,而是心理。他没有做好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轻视当作对自己存在的审判,最终陷入自我毁灭。

?

三、司马懿:冷静克制的“课题切割高手”

说到课题分离的巅峰操作,非司马懿莫属。他一生最出名的品质是——隐忍。

案例:装病十年、等到曹爽自毁

司马懿看到权力斗争中,对手步步紧逼,他没有冲动反击,而是切割情绪:“他要害我,那是他的选择;我该怎么保存实力,是我的课题。”

他装病十年,就是在用最极致的理性来回应不公。他从不因为“别人误解我”而急于辩解,从不因“被压迫”而提前反抗。

结果:曹爽放松警惕,他一招翻盘。

**点评:**司马懿是心理战中的大师级人物。他理解课题分离的精髓:不要在别人该承担的错误中浪费自己的情绪。

?

四、李斯:抱怨失势而不自省,课题边界崩溃

李斯是秦朝名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在秦二世时期陷入权力斗争,最终被赵高陷害处死。

案例:与赵高互斗、权力焦虑

他本有机会识破赵高的阴谋,但始终犹豫不决,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焦虑,常问:

“我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不能得善终?”

这是典型的把赏罚归于自己的“道德债权人”心理——他认为“我为你付出,就该有回报”。

但现实是:帝王用人,是他们的课题;你愿不愿继续冒险,是你自己的课题。

李斯在课题模糊中进退失据,最后惨死。

?

五、荀彧:理想主义者的课题冲突与抑郁

荀彧是曹操的幕僚,智慧过人,但始终保持“王佐之才”的气节。

当曹操要称魏王时,荀彧认为这是僭越礼制,违背汉室正统,于是忧愤成疾而死。

从阿德勒视角看:

? 曹操是否称王,是曹操的课题;

? 荀彧是否愿意继续效忠,是他的课题。

但他却将自己的理想主义标准强加给他人,希望曹操“按我认可的方式行为”,这就是课题混淆。

**点评:**荀彧是悲剧性的理想人格。他看得太高,管得太多,放不下课题归属,最终自我消耗。

?

结语:分清你该控制的,放下你控制不了的

“课题分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方法论,更是历史人物命运分水岭的隐性逻辑。

人物

课题边界

结果

曹操

精准切割,用情绪博弈赢得资源

成为枭雄

刘备

情感化代入,过度投资感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