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 > 第75章 三峡纪录片 上

[“李登海育出的紧凑型杂交高产玉米新种子,累计推广面积约12亿亩,为国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依旧每天忙活,不是在玉米地里,就是在实验室里,有时会还会在山东、东北、海南的试验地里来回转,每天的生活都忙忙碌碌。

他看着憨厚朴实,说起自己的玉米时眼睛就有了光,语言诙谐风趣,用最简单的话来讲述他的工作。]

洪武朝和永乐朝已经在琢磨怎么出海寻找这个玉米和土豆了,而禁海但是私人船队多的很的正德朝和嘉靖朝,海禁是祖宗立的,已经很多年了,直接开肯定反对的人一堆,他们在思考要不要直接花钱招人出海先找到这两种作物。

康熙年间的北方,已经能吃上玉米、土豆的人家,想想自己种玉米时那些大片展开的叶片,在看看天上片片朝上的紧凑型玉米,渴望在眼里闪过。

董如意拉了拉她爹娘的衣服,提议道:“明年种玉米我们也看看什么玉米长得比较好,自己给它们传粉,来养不一样的新玉米吧。”

他们挨过饿,也遇到过荒年,只是很幸运的一家人都活了下来。她不喜欢吃这些粗糙的、干巴巴的玉米,所以她也想让它们变成主播手里的,一捏就能柔软地碾开的玉米。

她年纪虽小,但也记得昨天那位牛玉琴的故事。

同样只是农家的普通女孩,她们家里好歹还能种田,不是风沙漫天的沙漠,人家都能反过来让沙子安静下来,她们为什么就不能也让玉米一代代品种变好呢?

大人们沉默了,没有说话。

一家人当然都很想要自己院子里也能堆满金灿灿的玉米,但是他们什么都不会,万一自己授粉没弄好,颗粒无收了怎么办?

最后还是家里的最老的长辈说,这个事情不能自己家没头没脑的干,一代一代玉米种下来,要花的时间可都不少,必须得去和村里说一下,大家看看能不能一起想办法来干。

前两天还对着那位袁先生称赞‘国士无双’的萧何:对不起,袁先生,国士好像真的有双。

当然,以上只是玩笑,对李先生,萧何一样敬佩,两位先生都是真真切切为了天下所有人再无饥饿的伟大之人。

上午的第一轮抽奖结束了,主播一张卷子也做完了,是不是可以给他放三峡的那什么纪录片了。

【小小当然也记得这件事情。

对李先生的事情了解的也不多,她跟着看的时候也很认真,作为对李爷爷的回报,她决定中午就去把那两根玉米煮了,绝不浪费。

做好决定,她就翻出讲三峡的记录片,准备一边写英语作文一边看。】

不同时空念书的学子们:……这才这么早,你是真的一点也不打算休息一下吗?我们这些念书的看天幕,再看你在认真学习,真的心很慌啊。

夫子们虽然蠢蠢欲动,也很想让学生们一遍看天幕一遍写写观后感,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觉得这样一心二用才是浪费时间,让学生们先老老实实看天幕。

而其他和 萧何一样,也心心念念记着这个三峡人都再次拿起笔,准备重点看看里面是怎么建造、怎么安排民众搬迁的。

又是不一样的音乐响起,蓝天白云快速运动。大家算是都发现了,除了那些几分钟的视频,后世看个什么东西都有个先放音乐的片头。

[音乐结束,镜头前的就是一株株放的极大,粒粒饱满的金黄麦穗,接着是一大片平整的麦田,红色的收割机上面跑动。

以一个小村民清晨的活动,旁白开始介绍起了簰洲湾,再引出了三峡大坝。]

“这个红色的家伙在割麦子!”

不同于和人还能齐高的播种机,正在麦田里收割麦子的红色机器太大了,大到坐在里面人都显得像是关进了一个小房子。

红色的机器平稳移动,前面的黑色滚轮把麦子尽数割掉,然后麦秆和麦子分离。

镜头拍的很清楚,连分离的麦秆和麦穗都粒粒分明,大家很容易就能看懂这个机器是在干什么。

墨尚未:“之前那是播种机,这台,应当是割麦机?”想找主播要详细图纸看看的东西又多了一样。

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不只是这个在割麦子的大家伙,还有田地上这些金黄饱满、粒粒分明的麦子,明显也是改良过的优良麦种,他们更想知道。

[雷声响起,雨滴在黄泥地上溅开,奔腾的水流急速在岸边拍打起浪花。

“1998年月1日晚七点,簰洲大堤合镇段中堡村魏家码头,距离堤底40米处出现强力管涌,100米堤段突然崩塌……”

翻涌的水流往下淹没,轻松就从一层高的小房子上盖过,也把路边的那些铁盒子冲走。而在这种时候,还有不少人只穿着裤子,**上身,扛着一袋袋不知什么东西往堤坝上放去。]

见识过水冲毁堤坝是什么可怖景象的人,被天幕拍摄的大水再次激起了从前那些回忆,一个个都开始替天幕上的后世人着急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请大家收藏:()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水来了,快跑啊!”

“那么大的洪水,他们怎么还不跑啊!”

“他们好像还特地往水那边去……”

有见识的人已经从这短短几秒钟的画面,看出来了这些扛着袋子往前冲的汉子似乎并不是村民,他们各个都精干有力,扛着袋子的手肌肉鼓起,所有人都是面不改色往前冲的模样,神情、步伐、举止都太过相似。

不像是松散的民,倒像是有组织、有训练的、有目的在做事情的……兵?

想到这里,不少人纷纷摇头。

遭了灾的地方有兵都是要防止民变调过去镇压的,那里有兵会不配兵器,一个个光着膀子往洪水里冲呢。

[王展平回忆当年那场恐怖的灾难,给家里父母的遗像面前上香。那场洪水带走了四十多条人命,也包括了他的父母亲。]

不同时空的不少人对此感同身受,每次天灾,他们这些人数最多的普通人,也总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

也有一些人不满:“才死了几十个人而已,什么时候遭灾了不死些人,这有什么?”

[浑浊的大水流淌在方正楼的下面,红色的旗帜飘扬。

“也是在1998年,也是在离簰洲湾不远的地方,一处江堤溃口处,死亡1526人,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1660多亿元……”

统一穿着绿色衣服、头戴绿色帽子,身上都橙色救生衣的人排排站在水里,神情坚毅。]

才抱怨着洪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不说话了,一千多个人的死亡当然不被这些人放在心上,他们是在计算那些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

就算后世良种那么多,但是受灾人数也足够多,后续的赈济、安排、恢复……每一桩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通点财政的官员们算了一下,他们这里要想受灾这么多,怕不是得直接水淹都城了。后世一场洪水就这么多损失,要么是洪水实在太大,要么就是他们不少地方都已经很繁华了,也有可能是他们受灾的算法可能少了很多。

而之前还在猜那些拿袋子人身份的人,看见水里统一着装的人,发现他们可能的确是猜得最不可能的身份。

但是……怎么可能会是兵?他们一个个不跑在水里面干什么?救灾吗?

[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委会一样,这里的人很多也都是对着不同的电脑检测。

2010年7月16日,监测近期气象情报的徐卫立分析完数据,一场大暴雨即将来临。 数据上报,国家和长江流域防汛部门和沿江的水文气象部门,联合三峡集团调度中心立即召开紧急视频会议……

穿着不同衣服的男男女女坐在不同的办公室里,一块大屏幕上他们都在其中,隔着不同的距离一起商讨事宜。]

“黄河委员会、长江委员会、防汛部门、沿江气象部门……”记下这些不同的部门,李斯也在头疼,这后世光是水文需要的人才就这么多,他们的官吏又到底得有多少人啊,后世这怎么管的过来的。

看着能‘视频会议’的他们,李斯十分羡慕。这种方式能直接和不同地方的官吏沟通即刻下达政令,省去的时间足够朝廷办足够多的事情了。

怪不得后世朝廷能管比他们大秦大那么多的国家呢,这些方式实在是有用,他们还是先等墨家的纸造出来再说吧。

和李斯一样羡慕的人不少,之前已经知道主播的手机可以做到千里传音、千里传画,现在一想,连这么多人时时开会,主播的手机应该也是能做到的。

越想越羡慕,又想找主播买手机了,或者下次送幸运礼物能不能送手机啊,主播。

“真好,要下大雨了、发大水了,后世里他们都能提前知道……”

看着会议PPT上的中期预报,不只是天气,连不同流域,不同日期,大致的水流洪峰都能预测。

“那个新闻联播是什么,怎么那些人一个个都在水边上?”

“看他们都在说关于长江的事情,好像是说给我们听的一样……”

[“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从1993年开始施工准备,到2009年三峡工程日期建成投产,中国人用了整整十七年。

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模型实验、地质勘探工作,还借鉴了国内外修建大坝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讲述着曾经在建设大坝的往事,彩色的水又变成黑白,一个又一个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们在水流旁勘测,带着草帽搬运设备。]

看了这几天了,大家也都明白那些漂亮的、彩色的画面都是主播她们现在的,模糊一点的,或者黑白的,都是他们几十年前。

只要动脑子想想,就几十年的时间,还是黑白的或者不能动的东西,已经是颜色光鲜,清楚又能动了,这发展的速度叫人心惊。

有人说:“华东水利大学毕业,一听就是学怎么治水的,这大学教的东西也太神奇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请大家收藏:()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旁人奇怪:“他们大学专业那么多呢,连治沙都教,你忘了那个水保专业了吗?”

那人点头又摇头:“毕竟是治水啊……”

无论是那个时空,华夏文明的他们都是是农耕文化圈的,吃饭就是所有人都第一等重要的大事,耕作更是重中之重。

而最影响耕作和日常生活的,无疑就是水。

擅长治水、治水帮助民众的人物,每一个几乎都是被当地人所铭记的,大禹、李冰、郑国、马臻、苏轼……

但他们都不是平民,生下来就是可以享有教育资源的。

可后世里,这么重要的治水知识,只要你能通过高考考上大学,也是可以学习到的,怎么培育良种的方法也是一样。

无论是之前的袁先生、李先生、还是这些在三峡上工作的人,他们都是出身普通,靠着学习和努力做出一番真正的事业的人。

也有人感叹,这后世一毕业,学习到了专业的知识,就能给分配到和专业相关的地方,四十多年治水,黑白照片的青年到彩色照片的老年,一直都围着长江,完全不会蹉跎浪费时间,这才是人尽其才。

正德年间的京城王家,王华看着天上的郑守仁,在看看自己家这么多年都性子没怎么变化的大儿子,老父亲啧了一声,头一次有了不满。

王守仁没对父亲的眼神有什么意见。

同样叫守仁,天幕上的后人从年轻到年迈都在和水利打交道,干的事情也是轰轰烈烈、利国利民;考中个进士在京城做官他比起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他低下头,思索要不要去找皇帝把自己外放去地方算了,和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做真正有意义又重要事情的后人比起来,整天呆在京城做的事情,他是真觉得没什么意义……

生产力高些的朝代还好一些,秦汉和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食不果腹还朝夕不保的普通平民们,看着看着天幕上那些带着帽子,挑着担挖着土的平民,在想他们为什么那么有劲。

连坐在草垛边休息的老妇们,一脸疲劳之态,也是喝了水就去干活。

明明没有官差监督他们干活啊……

喜欢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请大家收藏:()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