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 > 第73章 杂交玉米之父 上

二王的书法?

这都不只是李世民想揍儿子了,连晋朝往后的,谁听了也都很馋啊。

认出这李泰应该就是唐太宗的爱子的人,一点都不怀疑他能不能真的拿出王家父子的书法,但是谁不知道太宗皇帝喜欢王家的书法啊,这能让你拿来换吗?

李治看着上面哥哥的名字,也想起了这个在他的世界死了十多年的哥哥,以前的确是他父皇的爱子之一。

但能说出这种话,果然,应该是年纪还没过十岁吧,他阿耶这还不要揍孩子?。

不少人都惦记的李世民冷笑两声,是想揍儿子,但也要等主播回答完再说,如果可以的话,二王的书法能直接换来良种,那他也不是不能割爱。

【被所有人期待的小小一开始也确实是被二王的书法砸到了,但她很快就想清楚了,交换什么的暂时好麻烦,目前她走路都还不能走呢,每天都要复习,以后再说吧。

“目前不支持哦,想交换的话,等过了明年六月份再说吧。好了,第七位幸运观众鲁直可以发言了。”】

李泰有点失落,但想想,只要在等一年就能和主播换东西了,他又觉得自己可以了。不就是一年吗,他等的起!

李承乾戳戳他肚子上的软肉,示意他抬头看。

看着李世民和善的微笑,李泰咽了咽口水,赶紧就往长孙皇后身后躲。

李唐的父慈子孝放在一边,宋朝的鲁直是太原人士,他惦记着之前主播搜赵光义的视频很久了,关于金人辽人的事情主播也说的够清楚了,无能的朝廷会怎么做他也不知道,但他就是想让主播翻一下,那个《太原电视台:没啥,就是想骂赵光义》的视频,他们太原城的遭遇不能就这么被遗忘了。

【小小同意了,“视频时间有一小时多,这几天晚上找个时间给你们放吧。下一位幸运观众”。】

鲁直很满意,等着这几天天幕给历朝历代的大家讲讲太原的遭遇。

而北宋初年,已经被废黜所有身份和官职的赵光义心里又是一咯噔。

政治生涯已经全部完蛋的他,最近还在提防别人找他哥告状呢,一晚上都兢兢业业睡不踏实,现在都是鼻青脸肿身上酸痛,就这样了居然还有人惦记着要折腾他。

老天,这到底凭什么啊!

而后面两个时空的明朝人,看着上面八号幸运观众唐寅的名字,一个个神色微妙。

在朱厚照的时空,唐寅六年前还是应天府的乡试解元,才气名气都大名鼎鼎的角色,只是一朝卷入了徐经科场案,原本的天之骄子无缘官场,被罢黜为吏,现在是纵情酒色,靠卖字画为生。

除了皇帝,也就他是个一上榜就人人皆知的角色,现在看来,还真是否极泰来。

虽然现在和友人关系不好,但看见他这么幸运,文徵明还是为他感到开心,希望他能抓住机会,振作起来。

而已经失意好几年的唐寅也知道这是自己翻身的一个机会,但他已经失去了父母、妻儿、妹妹与好友,纵使能再入仕途,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抬起头,看向天幕,问:“后世人,是如何看待我唐寅的呢?”

【小小确定他的资料后说:“痛苦的一生,换来诗书画三绝的才子。”

关于唐伯虎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都尽量避开了他痛苦的后半生,只把光环停留在他高中解元的那一刻。

诸葛浩然喜欢看电视的时候给孩子扯扯真实历史,上面小小说的那句话也是他的原话。

怕自己说的有点伤人了,她补充道:“我们喜欢的才子有很多,唐朝有李白、杜甫,宋朝有苏轼,明朝的话,最有名的就是唐寅了,我们一般都习惯叫他唐伯虎。

我们喜欢他不拘礼法、藐视世俗的态度,喜欢他的才情,喜欢他的真性情。几百年到现在,都是小说、戏曲和影视剧的有名的主角呢。”

她顺手搜了一下唐伯虎字画的拍卖,2017年一幅《月泉图卷》,9200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2013年,唐伯虎国画《庐山观瀑图》,在苏富比拍卖行经过120轮较价后,以5.9亿美金的价格成交,约合人民币35.9亿元。

“35.9亿元,我们之前看过的贵州天眼,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造价是11.5亿人民币。”】

之前看星空介绍天文望远镜的时候,大家都记得那口在深山里巨大的“锅”,那些望远镜价格他们也大概看到过,是看一眼都觉得神乎其技的东西。

唐寅的一幅画,居然能后世至少建三个那个天眼?

我们历朝历代也是喜欢追求风雅,但是也不至于买个字画要花几万万啊,就算是几千万也是天价了好吗!

是你们后世钱太多,还是他唐寅真的以后这么有名啊?

嘉靖朝和康熙朝,有唐寅字画的纷纷决定把自家有的消息捂好,一定要好好收藏,传到后世留给子孙。

而正德朝,大家已经开始准备拿上钱,这就去找唐寅润笔创作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请大家收藏:()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开始被主播说‘痛苦一生’,唐寅还没忧郁一会,就有听到了后面的夸赞,虽然狂傲,但也不觉得自己能和李太白、东坡先生这些大才相提的唐寅,看到主播搜出来的书画数字,他也陷入了怀疑。

一个曾经出名过,现在活的潦倒又痛苦,被后人也定义一生痛苦的才子,看到自己未来的作品居然这么受欢迎,世事无常的荒唐和讽刺感,叫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罢了,总归来说,后人眼里他不是潦倒一生,一事无成的人,这也不错。

到了九号,嘉靖年间的一个普通学生秦桑对着天幕行礼,问出了他看这些生物题里一直想问的问题。

“主播,为什么人看见酸梅分泌唾液,这个过程会有‘电-化学-电’的转化?”望梅生津而已,和电到底有什么关系?

【小小找了一张彩色的图出来,解释了一下什么是神经元和它的结,以及兴奋的过程产生。

“所有神经传导,都必须通过称为离子的带电粒子穿过细胞膜的流动而产。

看见酸梅的时候,我们会兴奋,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所以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

(专业术语太多了,我是废物,不会简单提炼o(╥﹏╥)o)】

哪怕是专业的大夫们,听这个也听得云里雾里。

他们对视一眼,有人忽然问道:“所以这个神经元是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里,中枢神经系统又是由脑和脊髓构成,他们是怎么观察到那么更细小的神经元细胞的?”

咽了口口水,大夫们眼神迟疑,也许、应该、不至于,要开脑吧……

最后一位幸运观众董如意还记得自己和弟弟的约定,在全家人的期待下,她问天幕,主播的玉米和它们现在的玉米很不一样,他们是怎么培育成现在这样品种的。

【“我们现在吃的玉米,大都是我们国家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的研究成果。”

小小对于李老和玉米的研究成果知道的不多,也打算跟着一起看着视频学习了解一下。】

[“李登海,山东莱州人士,共和国同龄人也,矢志农学、研习育种,尤以种植玉米为长。

嗟夫,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座右铭,担国家粮食安全之重任,夫四十余载,钻研不辍,寒暑以继,利遍群生,泽被九州,业内尊为‘杂交玉米之父’,享南袁北李之誉。”

画卷展开,一道清正的男声朗声念着李先生的荣誉视频里的老人短发花白,穿着普通的灰色衣服,笑着轻轻拈起一颗玉米粒,镜头在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上移动,颗颗穗粒饱满的黄色玉米挂在杆头,轻轻摇摆。]

没一会儿之前,主播给他们看的玉米模样历历在目,但是那些大片大片的玉米稻田还是给予了他们难以言喻的震撼。

和之前的牧草一样,一颗颗玉米被投入机器,转瞬间就从另一个口子,化为了剥好的玉米粒飞出。

“南袁北李,之前的袁先生应该就是南袁,能和他齐名,这位李先生的功绩,应该也是让他足以备受敬仰。”

十六岁的海瑞看着天幕上和蔼可亲的老人,目光敬佩地发出感叹。

同时他也在想一个问题,粮食的确很重要,他们后世已经是不缺粮食,人人能吃得起饭、念得起书了,那‘国家粮食安全’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山东莱州湾的海边叫后邓的渔村里,一对李姓夫妇夫妇也有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在山东莱州,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让粮食产量大幅度下跌,玉米甚至成了人们的救命口粮。

饥饿,是李登海儿时最清晰的记忆。“

面容朴实祥和的老伯操着他的家乡口音,说着自己小时候几岁时干农活的趣事,拿着小筐子拾鸡粪制肥,推着磨还用手抠磨眼里的玉米这些,还有他从小就对粮食重要性的感知。]

他很普通,生活的经历是历朝历代每个乡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从他的诉说中就可以知道,他的的确确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从小甚至都吃不饱饭。

就是这样的一个看上去普通的人,却能在未来做出那么伟大的成就。

不同时空的莱州人看着他,听着他熟稔或者差别很大的乡音,心情负责地为他们莱州孩子自豪。

有老人叹息:“这要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该有多好。”

老伴摇摇头:“我们现在的孩子,遇到饥荒,只会把他饿死,做不出来的。”

[1958年的夏天,掖县西由人民公社以小麦亩产500斤和玉米300多斤的成绩,被国务院授予‘先锋人民公社’荣誉称号。

这份由周总理亲自颁发的荣誉,引起了当地搞育种创高产的极大热情。这一年,李登海9岁。

在人们搞粮食育种创高产的氛围里,李登海从小学上到初中。1966年的夏天,他毕业于掖县第八中学六级一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请大家收藏:()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最质朴的愿望,是希望儿子能通过改变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在母亲的支持下,1970年,李登海加入村子里刚成立的农科队。]

不知道公社是什么,但看级别只是属于小县城底下管辖的一部分。

大人们不解,一个这么小的行政单位,也值得能颁布《黄河保护法》的国务院,亲自授予他们荣誉称号?

就算这些产量的确在他们看来也很高了,但就没人会觉得这是假的吗?或者以后年年都要种出这么多的粮食了怎么办?

天幕上还有放出画面斑驳的影像资料,上面农人穿着已经与主播她们的打扮也不一样,男女老少挑着担在田垄间行走,被晒的油亮的脸上,他们的亮亮的眼睛极为出彩。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不是什么扮演者,他们就是农人。但这些农人脸上的神采,是以往时空里的人未曾见过的。

“他们,为什么看上去那么有盼头?”

大家疑惑,不解。

“在不是他们的地上种出粮食来了,这些粮食他们难道全是他们的吗?”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当年春天,烟台市农科所的专家带来了一份有关美国玉米的考察报告。

报告里,美国的玉米产量已经达到了亩产2500多斤,同时期的我们只有两三百斤。

看到这种极其明显差距,李登海立志发奋,也要让我们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他说,美国农民可以干到的,我们中国农民也可以。]

两千五百多斤,两三百斤,这种都快十倍的差距,要怎么追赶?

他们知道,能让主播放出来的视频,定然是李先生已经成功了,他怎么成功的?

君王们拿起地图,找到了这个叫美国的国家。而在主播给李三水的航海地图上,美洲却并没有这个国家。

一个之前都没有的国家,展露出来这点的冰山一角就是这般骇人的粮食产量,这很不寻常。

喜欢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请大家收藏:()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