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 第129章 霜刃试冰,远略初定

泰昌四年的初冬,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紫禁城的窗棂。暖阁内,朱常洛并未像往常一样批阅奏章,而是站在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目光越过辽东,久久凝视着那片被标注为“朝鲜”的半岛和其东方隔海相望的群岛。他的眼神深邃,不见波澜,却仿佛有暗流在冰封的海面下汹涌。

户部尚书李汝华和兵部尚书崔呈秀垂手立于一旁,感受到一种不同于讨论边饷或内政的凝重气氛。皇帝的目光所及,似乎预示着帝国的视线,即将投向更遥远的彼方。

暖阁内寂静无声,只有炭盆中偶尔爆出的轻微噼啪。朱常洛终于转过身,缓步走回御案,手指轻轻拂过案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文书——那是翰林院一位负责整理典籍的侍读,例行呈报的《永乐大典》部分散佚卷册追查情况的奏疏。奏疏本身内容平淡,无非是“查无线索,恐已毁于战火或流散民间”云云。

然而,朱常洛开口,声音却带着一丝冰冷的寒意:“李爱卿,崔爱卿,你们可知,朕近日偶翻旧档,看到一则前朝野史笔记,提及万历年间,曾有朝鲜使团入贡,其副使私下重金贿赂司礼监某位小太监,欲求观《永乐大典》中《舆地》、《营造》诸篇,虽未得逞,其心可诛。”

李汝华和崔呈秀皆是一怔。这等细微旧事,若非皇帝特意提起,早已淹没在故纸堆中。他们不明所以,只能谨慎应道:“陛下,蕞尔小邦,仰慕天朝文化,或有逾矩之举,然终究未成事实……”

朱常洛打断他们,语气渐重:“未成事实?若其心不止于‘观’呢?朕近日又得密报,言对马岛乃至倭国西海岸某些大名,近些年竟能仿制我大明嘉靖年后改进的火铳,其形制之准,非图纸精良不能为!而我大明,严控火器工艺外流,即便朝贡之国,亦绝不轻授。这图纸,从何而来?”

他目光如刀,扫过两位重臣:“永乐大典,包罗万象,岂止舆地、营造?军械、火药、舟船、矿冶,无所不载!若有心怀叵测之徒,窃取其中精华,资于外邦,是何后果?”

暖阁内气氛骤然紧张。皇帝将一桩陈年旧闻、一则火器仿制的密报,与《永乐大典》的散佚联系起来,虽无直接证据,但其间的逻辑链条,却足以让人脊背发凉。这已不是简单的文化仰慕,而是指向了可能存在的、针对帝国核心技术的窃取与威胁。

朱常洛的声音低沉下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朝鲜,世受国恩,却纵容使节行此鬼祟之事,其国内是否有人与倭寇暗通款曲?倭国,狼子野心,昔日嘉靖朝倭乱之痛未远,今又觊觎我天朝技艺,其意欲何为?仅凭火器仿制一事,或可斥责,但若加上这文化瑰宝可能遭窃的疑云……”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李汝华和崔呈秀都已明白。皇帝这是在为未来的行动,编织一个“大义”的由头。这个由头,目前还建立在“疑云”和“关联”之上,显得有些牵强,但对于一个决心将战略目光投向海外的帝国来说,已经足够在道义上占据一个制高点。毕竟,天朝上国的文化瑰宝和军事技术,岂容藩属觊觎、倭寇窃取?

几乎在朱常洛于暖阁内抛出惊人之语的同时,鸭绿江对岸的朝鲜王国首都汉城(今首尔),景福宫内,气氛同样压抑。

朝鲜国王李倧(仁祖)面色忧虑地看着面前几位心腹大臣。明朝近期在辽东的强势整顿,尤其是对建州女真残余势力的清剿和对边境贸易的严格管控,已经让朝鲜感到了压力。而更让李倧不安的,是一些从明朝京师传来的、若隐若现的风声。

“诸位卿家,”李倧的声音带着疲惫,“近日明国京师似有流言,牵涉前朝使团旧事,甚至……影射我邦对天朝典籍有所图谋。此等无稽之谈,本不足虑,然观明帝近日行事,雷厉风行,绝非庸主。若其借此生事,我朝当如何自处?”

一位老成持重的大臣出列道:“殿下,明国乃我父邦,世代忠贞,从未有失臣节。些许流言,必是小人构陷。我朝当谨守藩篱,更加恭顺,遣使解释,以消弭误会。”

另一位较为激进的年轻官员则道:“殿下,明国近年来新政频出,其势日盛,恐非单纯满足于藩贡。昔日倭乱,明国虽出兵相助,然事后亦多有索求。今其若以莫须有之罪名相逼,我朝亦需早做防备。尤其是与倭国对马岛之间的贸易往来,需更加隐秘,以免授人以柄。”

李倧眉头紧锁。朝鲜夹在明国与倭国之间,处境微妙。一方面,他们必须紧紧依靠明朝这棵大树,以抵御倭国的潜在威胁和维护自身正统;另一方面,又对明朝可能的过度索求和控制心存警惕。与对马岛的私下贸易,是朝鲜获取白银和某些必需品的重要渠道,却也成了可能被明朝指责的“污点”。

“加强与明国的沟通,遣使上表,重申忠诚。同时……”李倧沉吟片刻,“暗中整备军械,加固沿海防线,尤其是与对马岛相对的口岸。但切记,一切需隐秘进行,万不可刺激明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请大家收藏:()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半岛的统治者,已经敏锐地嗅到了来自北方大陆的不寻常气息,在恭顺的表象下,开始了忐忑不安的未雨绸缪。

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正处于江户幕府统治初期,表面太平,实则暗流涌动。九州岛西北部的平户港,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尽管官方实行锁国,但走私贸易猖獗),商船往来频繁。

一间临海的隐秘宅院内,几名身着和服的商人(实为九州某强藩的家臣)正与一位皮肤黝黑、操着生硬闽南语的明朝海盗(亦商亦盗)密谈。桌上,摆着几锭成色极佳的白银,以及几卷用油布包裹的图纸。

“范先生,这次的货,家主很满意。”一个家臣模样的日本人低声道,“特别是这份‘火龙出水’的改进图解,比之前的更精细。价钱,好商量。”

那被称为“范先生”的海盗头子咧嘴一笑,露出被槟榔染黑的牙齿:“好说好说!俺老范做事,最讲信誉。不过,下次除了银子,俺家主上对你们石见国那座银山的开采法子,也很感兴趣。若能弄到……”

日本家臣脸色微变,石见银山是幕府和当地大名的命根子,技术岂能外泄?他勉强笑道:“范先生,银山之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眼下,还是先谈这批火铳的买卖……”

双方各怀鬼胎,进行着危险的交易。明朝严禁流出的军事技术,通过走私渠道,源源不断流入日本西南诸藩手中,换取着他们急需的白银。而这些藩主,一方面利用这些技术增强自身实力,以在幕府体制下获得更大话语权;另一方面,内心深处未尝没有重现昔日倭寇辉煌、甚至挑战明朝秩序的野心。远在江户的德川幕府,对这类边境地区的私下勾当,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纵容,以此消耗外样大名的力量。

白银的流动,滋养着野心;技术的窃取,磨砺着獠牙。东海之上,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杀机已悄然弥漫。

暖阁内,朱常洛屏退了寻常奏对的阁臣,只留下了提督东厂太监王安和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炭盆里的火映照着三人神色各异的脸庞,空气因皇帝即将下达的指令而显得格外凝重。

“近日,朕思及辽东以东之事。朝鲜,世受国恩,然其国中动向,倭国,狼子野心,久未平复。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况乎海外?”

他的目光先投向王安:“王伴伴,东厂职司缉探,于外藩事务,多有渠道。朕要你遣派得力干员,以商贾、僧侣等身份为掩护,潜入朝鲜及倭国。朝鲜方面,细察其朝廷对大明真实态度,特别是与对马岛倭人往来之深浅,有无暗通款曲、违禁贸易之情事。倭国方面,不必急于求成,先摸清其西南诸藩如萨摩、长州等之势力消长,军备概况,尤其留意其水军船只、火器配备。另有一事,”朱常洛顿了顿,“留心探查《永乐大典》散佚篇章是否曾有流往外域之蛛丝马迹,此事虽渺茫,亦不可放过。”

“老奴遵旨。”王安躬身领命,神色肃然。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东厂的触角将首次大规模伸向海外,需要挑选最精明可靠、通晓夷情的人手。

接着,朱常洛看向骆养性:“骆卿,锦衣卫之责,在于肃清内氛。此番对外谋画,初启阶段,国内稳字当头。你要加派人手,严密监控京畿及沿海各要地,凡与朝鲜、倭国使臣、商贾过从甚密之官员、士绅、海商,皆需留意其动向,严防其间或有里通外国、泄露我朝虚实之事。特别是东南沿海,昔日倭乱区域,更需警惕有无新的勾结苗头。”

“臣明白!定当加强侦缉,确保内部无虞,为陛下远略扫清障碍。”骆养性沉声应道。他的任务看似辅助,实则是确保对外行动背后有一个稳固的根基,防止内外勾结,祸起萧墙。

朱常洛微微颔首,对两人的反应表示满意。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此事,眼下尚在布局。如同下棋,需先布下几着闲子,静待其变。尔等所遣之人,首要任务是‘看’和‘听’,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举妄动,暴露意图。一切情报,需秘密呈报,不得经由通政司。”

“臣谨记!”王安与骆养性齐声应道。

他们没有多问皇帝更深层的意图,是羁縻、是威慑、还是未来可能的征伐?那将是更久远之后,基于他们此刻收集回的情报才能决定的国策。此刻,他们只是帝国最锋利的暗刃,奉命出鞘,无声无息地指向海外,开始编织一张针对潜在对手的情报网络。

两人退下后,朱常洛又沉思片刻,提笔给远在天津的王承恩写了一道密旨。旨意中,他要求王承恩在继续勘测港口、绘制海图的同时,开始秘密搜集、研究日本沿海的水文、气象资料,并留意、招募熟悉日本情况的通译、向导,甚至……那些被倭寇掳掠后又逃回的大明子民。

帝国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东方的大海。出兵征伐,时机远未成熟,但情报的触角、战略的谋划,必须提前布局。朱常洛很清楚,对朝鲜和日本的经略,绝不能像对付蒙古或建州那样简单粗暴。跨海作战,补给艰难,民心向背至关重要。他需要更充分的理由,更精准的情报,更强大的海军,以及……一个能够凝聚内部共识的、足够响亮的“名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请大家收藏:()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成都的冬天阴冷潮湿,但总兵府内的气氛更显冷峻。秦良玉以“点验军资、核查空饷”为名进行的内部清洗已近尾声,数名涉案军官被明正典刑,血淋淋的人头高悬营门,极大地震慑了军中心怀异志者。流言虽未根绝,但公开的质疑和阳奉阴违已近乎绝迹。

校场一角,几名忠贞营的女兵在匠人的指导下,终于成功将改良后的“信鸢”放飞。那巨大的木鸟借着北风,摇摇晃晃地升上数十丈的高空,虽飞行姿态仍显笨拙,且很快因操控不便被迫收回,但这短暂的升空,已让在场众人兴奋不已。

秦良玉远远看着,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是对身旁的马祥麟吩咐道:“告诉她们,继续改进操控之法,增加稳定性。若能飞得更高更远,将来用于边境传递简短军情,或窥探敌阵,当有大用。” 她看到的不仅是新奇玩物,更是未来战场上可能带来优势的工具。蜀中的稳定,需要铁腕,也需要这些悄然滋长的新芽。

靖安堡外,黑龙江彻底封冻,成为一片坦途。李永芳站在堡墙上,单筒望远镜中,对岸林线边缘,偶尔能看到微小的人影晃动——那是罗刹人的侦察兵,同样在利用严寒带来的“便利”进行窥探。

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大队人马不再轻易出动,但小股精锐的侦察与反侦察、巡逻队的遭遇战,却变得更加频繁和残酷。雪原上,无声的杀戮时有发生,鲜血染红白雪,很快又被新的降雪覆盖。这是一场意志与耐力的比拼,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来年春天冰消雪融之时,可能到来的更大规模冲突。李永芳下令加固工事,储备物资,这个冬天,注定无法安宁。

这个冬天,北京城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朝堂上关于新政的争论因皇帝的强硬态度和“昭信股票”实际带来的饷银而暂时平息,但水面下的漩涡并未停止。格物院的灯火依旧每晚亮到深夜,宋应星和他的弟子们无视外界的谤议,埋头于技术的改进与知识的传播。

东宫书房内,炭火温暖。太子朱由楧对那幅巨大的舆图越发着迷,常常用小旗标记他听说的各处消息——北疆的靖安堡、蜀中的成都、东南的大海。他甚至开始试图用稚嫩的笔触,画出想象中的“能自己抽水的铁牛”和“能飞得很高看很远的大鸟”。杨涟在一旁看着,心中的忧虑与惊叹交织,他隐约感到,这位太子的思维疆域,正在以一种他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迅速拓展。

朱常洛偶尔会来考校,不再局限于经史,而是问一些“若北地大旱,如何调粮”、“若海疆不靖,水师当如何”之类的问题。太子的回答虽显稚嫩,却往往能跳出常规,结合他从《万物图说》和格物院模型中学到的知识,给出一些令人惊异的、务实甚至带有技术色彩的设想。

喜欢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请大家收藏:()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