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17章 谁在替天行针?

针灸鼻祖涪翁传 第217章 谁在替天行针?

作者:字游世界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19:07:0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秋风裹挟着山间的寒意,无声地拂过三十六村的每一寸土地。

这份异样的安宁,像一层薄冰,覆盖在所有人的心头。

女医堂派出的探子返回,带来的消息令人费解:“柳溪村内,人人康健,并无疫症。”可这份回报,非但没有驱散疑云,反而让百草盟的气氛愈发凝重。

江畔,夜凉如水。

一个眼覆白纱的盲童侧卧在竹席之上,风声、水流声、虫鸣声,万籁交织,在他耳中却清晰分明。

忽然,他身下的竹席传来一阵极其细微的共振,那不是大地的脉动,而是一种被极致压抑后的呼吸,断续如游丝,藏在风的缝隙里。

他猛然坐起,侧耳凝神,将全部心神沉入这片寂静的海洋。

一夜未眠,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他终于从无数杂音中剥离出那缕诡异的频率——来自西北方向,十七里外的柳溪村。

那里的心跳,成百上千,竟齐整得如同军阵鼓点,分毫不差。

这不是健康,这是被无形枷锁操控的死寂。

次日,盲童执意要前往柳溪村。

柳妻,百草盟中以智谋着称的女医,亲自前来劝阻:“阿音,探子已回报无恙,你又何必涉险自扰?”

盲童摇了摇头,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声音却异常坚定:“柳姨,《针歌》有云:‘安者非安,静者非宁’。他们……太安静了。”

就在盲童动身的同时,一道黑影如鬼魅般蛰伏在俯瞰柳溪村的山脊之上。

程高,这个游离于百草盟之外的神秘传承者,已经在这里静观了三日。

他从不入村,只信自己的眼睛和感知。

夜半时分,他猛地驻足,瞳孔骤缩,死死盯住柳溪村的方向。

只见村中几户人家的烟囱里,炊烟笔直地升起,如同一根根灰色的标枪,刺向夜空,竟无一丝风吹的歪斜。

风起而不乱烟,除非……人心平息。

程高身形一晃,如墨滴入水,悄无声息地潜行至村外的密林。

他没有靠近村落,而是俯下身,将宽大的手掌贴在一条虬结的老树根上,闭目凝神。

刹那间,大地的微弱震动通过树根传入他的掌心。

百余人的呼吸,百余颗心脏的搏动,被调校成同一个频率,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扼住了所有人的喉咙,操控着他们的生死节律。

这脉象,他在师门绝学《心火录》中见过——“郁闭之象”,心火被强行压制,生气渐绝,乃大凶之兆。

他不打算闯入这片死寂。

思忖片刻,程高折下三段长短相若的竹枝,走到村口那条必经的小径中央,将竹枝摆成一个“井”字。

随后,他从怀中取出一页泛黄的《心火录》残页,用一块卵石压住一角,使其半掩半露地躺在“井”字中央。

做完这一切,他再次退入林中,身影迅速被浓雾吞噬。

盲童阿音抵达柳溪村时,看到了一幅令他毛骨悚然的景象。

村民们正在田间列队劳作,无论是挥锄还是播种,动作都如出一辙,整齐划一,仿佛提线木偶。

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交谈,脸上是同一种麻木的平静。

而村中最中心的祠堂,本该是香火鼎盛之地,此刻却大门紧锁,从地窖的通风口隐隐传来微弱的呻吟——病者,竟被当成异类锁了起来。

阿音没有去敲任何一扇门,他知道不会有回应。

他只是走到村口那块大青石上坐下,将那根探路的竹杖,轻轻地、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

笃,笃笃,笃……然后,他开口了,哼唱起《针歌》中最狂放不羁的一节——“风从东方来,吹我心火开!不问生死路,但求一念快!”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这潭死水。

起初,无人理会。

村民们依旧麻木地劳作,仿佛他是空气。

阿音不急不躁,日复一日,只在村口敲杖,哼唱。

第三天黄昏,一个正在织布的妇人手中穿梭的木梭,突然“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维持了数日的平稳节奏,第一次出现了错乱。

第五天清晨,一个踢着毽子的孩童,踢着踢着,竟不自觉地跟着阿音的调子哼唱起来。

时机到了。

阿音停下竹杖,用尽全身力气,朝整个村庄高声喊道:“你们,多久没哭过了?”

这一声问,如惊雷炸响在每个人心头。

田间的锄头停了,织布机旁的妇人僵住了,所有人的动作瞬间凝固。

他们怔怔地站着,麻木的表情开始龟裂。

终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再也抑制不住,捂住脸,发出了第一声压抑了太久的呜咽。

这声呜咽,如同堤坝上崩开的第一道裂口。

瞬间,山洪暴发。

整个柳溪村,上百名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齐刷刷地跪倒在地,伏地痛哭。

哭声震天,充满了委屈、恐惧和被释放的狂喜。

那郁结在天地间的死气,随着这惊天动地的哭嚎,轰然泄去。

祠堂地窖的门,被人从里面撞开,几个面色灰败的病者爬了出来,大口呼吸着久违的空气,气息竟也渐渐活络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传回百草盟,议政堂内一片震动。

众医官群情激愤,纷纷请命,要求立刻派遣医队进驻柳溪村,用针药“矫正心疾”。

“不可!”柳妻清冷的声音响起,力排众议。

“此病非药石可医,亦非外邪入侵。此乃‘惧乱成习’。他们经历过大疫,害怕失控,害怕混乱,所以用最严苛的秩序压住了一切——连悲伤都不敢有,因为悲伤也是一种失控。”

她走到堪舆图前,目光扫过三十六村。

“我有一策,不派一药,不设一诊,不立一规。”她下达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命令:“传令与柳溪村接壤的七个村落,命其轮值者,每日黄昏,在柳溪村外吹笛一段。曲调不限,随心所欲,或喜或悲,皆可。”

众医官哗然,这算什么疗法?

柳妻眼神锐利如刀,亲笔写下一道盟主令:“不准治愈,只准听见。”

七日后,柳溪村自行推举了一位代表,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百草盟。

他带来的,不是谢礼,而是一本用粗麻纸装订的册子,上面用炭笔写着四个字:《哭声记事册》。

册子第一页,只有短短一行字:“癸卯年秋,九月十七,全村哭尽一夜。天明后,有人笑了。”

又过了数日,一个深夜,柳溪村中一名少年突发急症,手足冰冷,气息断绝,脉象闭塞如死,正是医书上所说的“厥逆”之症。

村中无医,众人围着少年,慌乱无策,刚刚建立起来的生气仿佛又要被恐惧吞噬。

就在这时,一位曾用歌谣救活过自家孙儿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上前,将干枯的手掌抚上少年的胸口,口中哼唱起那段古老而温暖的调子。

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童子,有样学样,也跑到少年身边,用胖乎乎的指节,模仿着盲童阿音当初的节奏,轻轻叩击着少年的脊背。

紧接着,又有三人围拢过来,将少年紧紧拥在中间,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他冰冷的身体。

没有针,没有药。只有声音、节奏和体温。

半个时辰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那少年猛地睁开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梦见……有人用声音,扎了我一针。”

远处,听到村民传信的盲童阿音,正拄杖立于村口。

他闻言,抚着自己的心口,脸上露出了了然的微笑:“原来,针,早就不在手里了。”

同一时刻,涪江源头,程高凭虚而立。

他遥望下游柳溪村方向,那里的灯火不再是死寂的一片,而是如繁星般错落闪烁,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暖意。

忽然,他心口那处师门传承印记微微发热,却不是灼痛,而是一种温润的感觉,仿佛有万千道看不见的细流,从天地四方汇入他的血脉。

他缓缓低头,看向脚下清澈的江水。

水中的倒影,竟不再是他孤身一人,而是无数模糊的身影——有拄杖而歌的盲童,有哼唱古调的农妇,有摆下“井”字阵的封井老医,有伏地痛哭的村民……他们每一个人手中,都仿佛执着一根无形之针,刺向一个个无形之穴。

“师尊……”他对着江水轻声自语,“您当年说,‘针入三息定生死’,讲的是一针之威,一人之力。可如今……”

他的话音渐渐消散在风中。

“这天下,已无人执针。可每一寸沉默被打破的地方,都是落针。”

风过江面,唯见万顷波光轻轻颤动,如万针齐鸣,替天而行。

几天后,柳溪村那位带着《哭声记事册》的代表,在百草盟的授意下,郑重地踏上了归途。

他身后,跟着数名抄录员,他们将带着这本册子的抄本,前往其余三十五村。

柳溪村的村民们自发地送到村口,看着代表的身影消失在山道尽头。

他们相信,他们用眼泪和哭声写下的东西,将成为拯救更多人的良方。

这是一种全新的力量,源自最本能的情感宣泄。

只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当一本记录痛苦的册子被当成治愈的圣典,当一种自发的宣泄被塑造成必须遵循的仪式,那被打破的枷锁,或许正在以另一种更加坚固、也更加隐蔽的方式,重新被铸造起来。

一场源于“寂静”的瘟疫刚刚退去,而另一场以“喧哗”为名的风暴,已在酝酿之中。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