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165章 针锁京华,权谋初显

针灸鼻祖涪翁传 第165章 针锁京华,权谋初显

作者:字游世界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19:07:04 来源:全本小说网

晨雾未散时,程高已在江边备好竹筏。

他望着师父裹着粗布麻衣从崖顶下来,腰间那只褪色的蓝布针囊随着步伐轻晃——往日里总别着的青玉坠子没了,连针囊里叮当作响的银针,也只剩最普通的九枚。

师父,程高攥紧腰间自己的针囊,指节发白,青针卫的人追得紧,至少带五个护院。

当年楚平的徒弟能摸到鹰嘴崖,这一路......

当年楚平的针囊该随他下葬,可韩慎之偏要刨出来。涪翁弯腰捡起竹筏上的斗笠扣在头上,檐角垂下的草绳扫过眉骨,你当他养死士是为杀人?

是为立威。

我若带护卫招摇,他正好借刀杀人,坐实我妖医惑众的罪名。

竹筏划破江面,程高望着师父被晨雾模糊的背影,突然想起昨夜崖顶那道黑影。

紫漆针囊在月光下泛的幽光,与太医院正堂那盏镇院铜灯的颜色,竟像极了。

长安的青灰色城墙在正午时分撞入眼帘。

涪翁跟着民间医师团挤过朱雀门时,鼻尖掠过一缕熟悉的腥甜——是紫针上淬的毒雾。

他垂眸盯着脚边的青砖缝,看见两双皂靴停在五步外,靴底绣着极小的青针暗纹。

李青针?守城兵卒的矛尖挑起他的布囊,太医院审定大会的凭证?

涪翁摸出程高连夜刻的木牌,指腹在牌底那道细痕上按了按——那是用归元针挑的《针经》首句观人经络,如观江河。

兵卒扫了眼木牌,正要放行,斜刺里伸出只戴翠玉扳指的手。

且慢。

涪翁抬头。

穿绯色官服的男子站在阴影里,腰间紫漆针囊闪着幽光——正是昨夜鹰嘴崖的黑影。

李青针?男子的目光扫过他的粗布麻衣,落在针囊上,哪座山野草医?

涪水畔,打渔的。涪翁笑,声线压得粗哑,听说太医院要烧《针经》,来讨口热粥喝。

男子的指尖在针囊上敲了三下。

涪翁耳尖微动——这是青针卫的暗号,三长两短是,三短一长是。

他垂在身侧的手轻轻勾了勾,针囊里一枚普通银针滑入袖管。

进去吧。男子突然收回手,当心太医院的门槛,硌着您的赤脚。

太医院的偏殿里,檀香熏得人发闷。

韩慎之端坐在主位,玄色锦袍上绣着金线医官纹,见人进来便拍了拍案上的《黄帝内经》:诸位都是我大汉医林栋梁,今日审定医典,旁门左道的东西......他瞥向涪翁的方向,该烧的烧,该禁的禁。

韩大医您说《针经》是旁门左道?涪翁站了起来,斗笠檐下露出半张被晒得黝黑的脸,那我这打渔的倒要问问——您说它误人子弟,可敢当场试试?

殿内霎时静得能听见烛芯爆裂的轻响。

韩慎之的瞳孔缩了缩——这声音,像极了二十年前天禄阁里,那个抱着半本残卷冲火场里钻的校书官。

试就试。他冷笑,去把后园那个瘫了三年的老仆抬来。

老仆被抬上木榻时,右腿的裤管已经烂成布条,小腿细得像根干柴。

涪翁解下针囊,指尖掠过那枚归元针——它在囊底发烫,像当年在天禄阁火场里,替他指认未烧尽的医典残页时那样。

百会、风府、委中。他捻起银针,三息。

第一针扎进百会穴时,老仆的眼皮跳了跳。

第二针透入风府,他的喉间发出模糊的呜咽。

第三针刚触到委中穴,老仆突然弓起背,右腿重重砸在榻上——竟能自己蜷起来了!

走两步。涪翁退开半步。

老仆扶着榻边颤巍巍站起,一步,两步,第三步时竟能甩开手,摇摇晃晃走到韩慎之案前,扑通跪下:大医令,小人能走了!

殿内炸开一片抽气声。

有年轻太医冲过去摸老仆的腿,指尖刚碰到委中穴,就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针感......像赤焰灼邪!

赤针境!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韩慎之的茶盏地裂了道缝。

他盯着老仆发颤的右腿,又看向涪翁腰间的蓝布针囊——那针囊此刻正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像藏着头活物。

脉诊比试。他猛地站起来,锦袍下摆扫落案上的《内经》,你说《针经》能治病,那我让三个病人站出来,你若能凭脉断症......

三个?涪翁弯腰捡起地上的《内经》,随手翻到被虫蛀的一页,够了。

第一个病人是个面白的妇人。

涪翁搭脉三息,抬眼:风寒入肺,夜间咳得厉害?妇人点头,眼眶瞬间红了。

第二个是个壮实的汉子。

涪翁的指尖在他腕上顿了顿:最近和人吵架?

肝郁气滞,右胁下疼?汉子挠头:前日和屠户争猪肉......

第三个病人被扶进来时,韩慎之的喉结动了动。

涪翁的手指刚搭上他的脉,瞳孔突然一缩——这脉像乱麻里裹着根细针,表面是脾虚的虚浮,底下却藏着若有若无的滞涩。

他中了乌头毒。涪翁松开手,每日寅时泄泻,辰时发热,你当是脾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殿内霎时安静。

韩慎之猛地转头看向那病人的随从——那随从正下意识去摸腰间的紫漆针囊。

来人!有老太医拍案而起,把这病人押去太医院药房,灌甘草汤解毒!

涪翁望着韩慎之青白的脸色,袖中的归元针微微发烫。

韩大医令。他忽然开口,既然要审定医典,是不是该让我们看看太医院的秘档?

当年天禄阁烧了的医经,说不定......他顿了顿,还剩半本在库里?

韩慎之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他望着涪翁斗笠下若隐若现的眉眼,突然想起十年前那场大火——那个抱着残卷冲进去的校书官,也是这样,用最淡的语气,掀翻最沉的盖子。

明日巳时。他咬着牙挤出几个字,秘档库,钥匙在我手里。

涪翁转身时,袖底的银针碰出轻响。

但他更知道,当钥匙插进锁孔的那一刻——那些被封了二十年的真相,该醒了。

巳时三刻的阳光透过秘档库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切出金箔般的光斑。

韩慎之攥着铜钥匙的手在抖,钥匙齿刮过锁孔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像极了十年前天禄阁房梁坍塌时的裂响。

吱呀——

门开的瞬间,霉味混着纸页陈香涌出来。

涪翁的目光扫过架上蒙尘的典籍,最后落在最里层那排朱漆书匣上——匣身刻着天禄遗珍四个字,与当年他在宫廷校书时见过的御用书匣纹路分毫不差。

李校书......韩慎之突然开口,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当年天禄阁大火,这些是太医院冒险抢出的残卷。

抢出的?涪翁的指尖拂过匣上的封条,封泥上赫然盖着韩慎之的私印,那为何《阴阳应象大论》的注疏里,阴在内,阳之守也被改成了阳在内,阴之守也

他抽出一卷泛黄的《黄帝内经》残本,翻到被虫蛀的第三页,指节重重叩在注文上:韩大医令可知,这一句改了,后世医家调阴阳时便要颠倒表里?

韩慎之的喉结上下滚动。

他望着涪翁从怀中取出那枚青铜古印——印面此刻泛着幽光,医道传承印四字纹路清晰如刻,而印底浮起的残句,竟与眼前《内经》原本的注疏一字不差。

这是......有老太医凑过来,老花镜滑到鼻尖,当年刘向校书时的批注!

我在天禄阁见过拓本!

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涪翁将古印按在《内经》残卷上,青铜与纸页相触的刹那,印面文字像活了般渗入纸背,与被篡改的注疏重叠,露出底下被墨汁覆盖的真迹。

抢出的残卷涪翁抬眼时,斗笠檐下的目光像淬了冰,韩大医令改医典、造伪注,怕不是想让天下医者都按你的规矩扎针把脉?

韩慎之的玄色锦袍被冷汗浸透。

他盯着那枚青铜古印,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火场里,那个抱着半卷《针经》冲进来的校书官——原来当年他不仅抢出了残卷,更把刘向父子校书时的批注,都刻进了这枚传承印里。

一声,韩慎之手中的钥匙掉在地上。

他后退两步撞在书匣上,朱漆匣子倾倒,露出底下压着的一叠密信——最上面那封的落款,是新莽王朝的少府令。

通敌!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几个年轻太医冲过去捡起信笺,读着读着脸色煞白:他把太医院的医典抄本卖给新朝,换黄金百两!

拿下!老太医拍案而起,押去大理寺!

韩慎之突然暴喝一声,抓起案上的镇纸砸向涪翁。

涪翁侧身闪过,袖中银针地射出,正钉在韩慎之手腕的内关穴上。

他踉跄着跌坐在地,手腕像被火烤般灼痛,连一根手指都抬不起来。

急什么?涪翁弯腰捡起地上的密信,好戏才刚开场。

子时的长安街空无一人,只有更夫的梆子声在青瓦间回响。

涪翁走在回客栈的巷子里,程高的身影在屋顶若隐若现——这是他早让徒弟布下的暗哨。

小心!程高的声音从头顶砸下。

涪翁旋身,看见三道黑影从两侧墙根窜出,腰间紫漆针囊在月光下泛着幽光——正是白日里守在韩慎之身边的青针卫。

为首的刺客手持淬毒短刃,直取他咽喉。

涪翁不退反进,左手扣住刺客手腕,右手的玄针已点在对方膻中穴上。

刺客的短刃当啷落地,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脖颈上的青筋暴起如蛇。

回去告诉你们主子。涪翁的声音压得极低,吐息拂过刺客耳畔,医道不是他的棋盘,更不是新莽的筹码。他屈指一弹,玄针微微颤动,刺客突然踉跄着后退,撞在墙上晕了过去。

程高从屋顶跃下,望着地上的刺客皱眉:师父,要报官吗?

报什么官?涪翁弯腰捡起刺客腰间的紫漆针囊,囊底绣着极小的字,韩慎之的手,早伸到大理寺了。他将针囊揣进怀里,明日面圣,这些就是证物。

次日卯时,太极宫的金銮殿里,皇帝的龙案上摆着涪翁呈的《针经》副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笔在观人经络,如观江河句下画了道粗线,墨迹未干,散着淡淡松烟香。

朕当年在南阳染疟,太医院的药灌了半缸都不见好。皇帝合上卷册,目光扫过阶下噤声的韩慎之,倒是民间郎中有个扎针的,三针扎下去,烧就退了。

涪翁跪在丹墀下,听见殿外传来此起彼伏的喧哗。

抬头望去,朱雀门外密密麻麻跪满了百姓——有被他治过腿疾的老仆,有昨日在太医院见过的妇人,甚至还有抱着病儿的村妇。

他们举着写有医道不灭的布幡,喊声响彻云霄。

李卿。皇帝的声音里带了丝感慨,你说医道不可私藏,朕准了。

太医院的秘档库,从此对天下医者开放。

涪翁叩首时,额角触到冰凉的汉白玉。

他想起天禄阁火场里的焦土,想起涪水江畔夜抄残卷的寒星,想起程高在风雪里跪了三年的身影——那些被火焚的、被篡改的、被遗忘的医道,终于要重见天日了。

出宫时已近黄昏。

涪翁站在朱雀门下,望着天边如血的晚霞,忽然皱起眉头。

风里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腐臭,像极了......瘟疫初起时,病人身上散发的尸气。

他转头看向程高,徒弟的脸色同样凝重:师父,西市那边有几个染病的,说是上吐下泻,浑身起红斑......

先回客栈。涪翁的手按在腰间针囊上,归元针在囊底发烫,今夜,得把《诊脉法》里的瘟疫篇再抄一遍。

太医院的楼顶,韩慎之望着涪翁远去的背影,指甲深深掐进青砖里。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