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朕的摸鱼哲学 > 第54章 考功司的账簿与太后的敲打

西苑校场的沙盘推演,如同一场头脑风暴,洗礼了军中将领的用兵思维。当那些参与演习的将军们带着满脑子的“SWOT分析”、“兵种协同”、“战场模拟”回到各自营中,迫不及待地将这些新玩意儿应用到日常操练里时,一股锐意求新、注重实效的风气,开始在京营乃至北境边军中悄然滋生。

然而,陈默很清楚,强兵离不开富国,而富国,更需要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来支撑。大雍的官僚系统,历经百年,早已盘根错节,暮气沉沉。安王之乱虽清除了一部分明面上的反对者,但更多尸位素餐、敷衍塞责、甚至阳奉阴违的官吏,仍充斥于各级衙门。如何撬动这块最硬的顽石,是他推行所有新政最终能否落地的关键。

农业有劝农司,经济有户部(和张岩这个半路出家的金融学家),军事有正在蜕变的都督府,那么,这遍布天下的文官体系,该用什么来“刷新”?

答案,在陈默心中酝酿已久。他再次祭出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法宝——绩效考核与末位淘汰。

这一日,他召见了吏部尚书,以及几位素以刚正、实干着称的御史和给事中,在乾清宫偏殿举行了一场小范围会议。与会的官员发现,皇帝陛下的御案上,除了奏章,还摆着几本装帧朴素、却透着森严气息的蓝色封皮簿册,封面上写着《京官考功簿试行条例》。

“诸位爱卿,”陈默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寒暄,“安王之乱,暴露朝纲之弊,非止于一二逆臣,更在于这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赏罚不明,乃至让蛀虫有了滋生之所。以往吏部考核,多凭资历、人脉、风评(而这风评往往可操弄),于实绩,却模糊不清。长此以往,何以激励干才?何以震慑庸碌?”

他拿起一本蓝色簿册,示意内侍分发给与会的每一位官员。

“此《考功簿》,便是朕为这天下官吏,量身定做的……业绩标尺。”

官员们接过簿册,入手微沉,翻开一看,里面并非空泛的道德文章,而是密密麻麻、分门别类的表格与条款。

首先,是明确的“量化指标”。例如,户部官员,需考核其管辖范围内税银征收完成率、账目清晰度、库银周转效率;工部官员,则看其负责工程的进度、质量、预算控制;刑部官员,考察其结案率、重案要案侦破情况、卷宗规范程度;即便是看似务虚的礼部,也有祭祀典礼筹备、外交文书往来、教化宣传成效等具体评估项。

其次,引入了“差异化权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考核侧重点不同。比如劝农司,新农具、新作物推广面积和增产效果,就是核心权重;而边境州府的官员,保境安民、稳定民心、配合军需的权重则大大提高。

最后,也是最让官员们心头一震的,是“年度述职与绩效面谈”制度。规定每年年末,四品及以上官员需向吏部与皇帝进行当面述职,详细汇报本年工作,对照《考功簿》自评得失。吏部考功司将结合其自评、同僚评议、以及独立暗访(由御史台和重新整肃后的暗卫部分负责)的结果,给出最终绩效等第,分为“优、良、中、差”四等。

“考绩列为‘优’者,擢升、重赏,其事迹昭告天下,以为楷模。”陈默的声音平静,却带着金石之音,“考绩‘良’、‘中’者,留任观察,勉励进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骤然紧张起来的面孔,缓缓吐出最后一句:“至于连续两年考绩为‘差’者……不论其资历多老,背景多深,一律……末位淘汰!或贬谪,或革职,永不叙用!”

“末位淘汰”四个字,如同惊雷,在偏殿中炸响!

几位官员手一抖,差点没拿住那本沉甸甸的《考功簿》。自古以来,官场虽也有升降,但多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或是犯了弥天大罪。何曾有过这等……按“业绩”排队,排在末尾就直接踢出局的道理?这简直是……这简直是……

“陛下!”一位老成持重的御史忍不住开口,声音干涩,“此法……此法是否过于……严苛?官吏乃朝廷体面,若因些许实务未达标准便遭黜落,恐……恐伤士大夫之心,引致朝局动荡啊!”

“严苛?”陈默看向他,眼神锐利,“若一名县令,在其位不谋其政,治下百姓困苦,冤狱丛生,税赋难征,仅仅因为他‘无过’或者‘会做人’,便可安坐其位,这难道不才是对朝廷、对百姓最大的不公与残忍吗?士大夫之心?若心中无社稷、无百姓,只想着安稳度日、钻营人际,这样的‘心’,伤了又何妨!”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打在每个人心上:“朕要的,是能做事、肯做事、做成事的官!不是只会吟风弄月、清谈误国的禄蠹!这《考功簿》,就是筛子!要把金子筛出来,也要把沙子和烂泥,给朕筛出去!”

“此事,朕意已决!”陈默斩钉截铁,“即日起,于吏部下设‘考功司’,专司此事。先在京官中试行一年,查漏补缺,明年,推广至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朕的摸鱼哲学请大家收藏:()朕的摸鱼哲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皇帝的态度如此坚决,提出的方案又如此具体、前所未有,与会官员虽心中波涛汹涌,却也明白,这已非人力所能挽回。那位开口的御史,也只能喟然一叹,默默收起了质疑。其余几人,有的眼神闪烁,暗自计算着自己部门的“指标”能否完成;有的则面露振奋,觉得这才是匡扶社稷的正道。

《京官考功簿试行条例》如同另一道惊雷,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各个衙门。引起的震动,比之前的陛下宝钞和军事演习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拍手称快,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有人惶惶不可终日,看着自己那摊烂账和积压的公务,额头冒汗;更多的人,则是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不适,开始被迫学着用这种全新的、冰冷的“数字”和“指标”来审视自己的工作。

整个京城的官僚系统,仿佛被投入了一个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开始了剧烈而痛苦的重新排序。

就在这人心惶惶、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当口,皇后苏玉衡,在一个午后,被太后召去了慈宁宫。

慈宁宫内,檀香依旧,太后的气色似乎比前些日子好了些,但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忧色,却似乎更浓了。她看着恭敬行礼的苏玉衡,没有立刻让她起身,而是沉默地捻着佛珠,目光落在皇后那张平静无波、却隐约透出几分坚毅的脸上。

良久,太后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皇后,近日皇帝推行新政,动作频频,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你这后宫之主,可知外界如何评说?”

苏玉衡心头微凛,知道这是太后借着由头,要敲打自己,或者说,敲打皇帝了。她垂眸,语气恭谨而平稳:“回母后,臣妾身处深宫,于前朝之事所知有限。只知陛下夙兴夜寐,一心为社稷百姓操劳。日前‘慈恩义卖’,亦是为解陛下之忧,尽臣妾本分。”

“本分?”太后轻轻重复了一句,语气莫名,“你的本分,是统领六宫,为皇帝绵延子嗣,安定内宅。前朝之事,自有皇帝与大臣们操心。我听说,那‘考功簿’一出,多少老臣夜不能寐,人心浮动。皇帝年轻气盛,锐意革新是好事,但过刚易折,水至清则无鱼啊。你这做皇后的,有时也该在皇帝身边,多劝谏着些,讲讲这‘中和’之道,莫要让他……把这朝堂的人心,都折腾散了。”

这话语,看似关切,实则重若千钧。既点明了皇帝新政引发的反弹,暗示皇后之前的“义卖”有干政之嫌,更将“稳定朝局”的责任,隐隐压在了皇后身上。

苏玉衡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感受到那股无形的压力。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太后的意思,更是背后那些因新政利益受损的宗室、勋贵乃至部分老臣,通过太后向她,也是向皇帝传递的信号。

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迎上太后的视线:“母后教诲,臣妾谨记。然,臣妾以为,陛下所为,非为折腾,实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安王之乱,殷鉴不远。若因顾忌人心浮动,便纵容庸碌、姑息养奸,只怕他日动荡更甚。臣妾愚见,陛下之心,在于长远。至于朝堂人心……若心中无愧于朝廷,无愧于百姓,又何必畏惧一把公正的‘尺子’呢?”

她语气不卑不亢,既维护了皇帝,也委婉地顶回了太后的“劝谏”。

太后的脸色微微沉了一下,捻动佛珠的手指停顿了片刻。她看着苏玉衡,这个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儿媳,此刻展现出的棱角与主见,让她感到有些意外,也有些……不悦。

殿内的气氛,一时变得有些凝滞。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慈宁宫的首领太监匆匆而入,面带急色,在太后耳边低语了几句。

太后的脸色骤然一变,握着佛珠的手猛地收紧,失声低呼:“什么?!”

苏玉衡心中一动,垂首不语,耳朵却仔细捕捉着那边的动静。

那太监的声音虽低,但几个关键词还是隐约飘了过来:“……礼亲王……在府中……晕厥……太医已过去……”

苏玉衡的心猛地一沉。礼亲王,在这个敏感的时刻,突然晕厥?

是巧合,还是……又一次以“病”为名的政治表态,甚至是……更激烈的反抗前兆?

太后已然起身,脸上再无方才的从容,只剩下惊怒与担忧,她看了一眼仍跪在地上的苏玉衡,挥了挥手,语气带着一丝烦躁:“你先退下吧。”

“臣妾告退。”苏玉衡行礼,缓缓退出慈宁宫。

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她回头望了一眼那笼罩在暮色与檀香烟气中的宫殿,心中波澜起伏。

皇帝的“KPI”大刀刚刚举起,太后的敲打便如期而至,而礼亲王的“晕厥”,更是给这本就复杂的局面,添上了一层浓重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阴影。

这前朝后宫的暗流,似乎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也变得愈发汹涌了。

陛下,您的这把“尺子”,真的能量出这天下的忠奸,压下这所有的反对之声吗?

喜欢朕的摸鱼哲学请大家收藏:()朕的摸鱼哲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