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4章 六四 · 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译文: 君王在岐山举行祭祀,吉祥,没有灾祸。

含义: 上升至关键阶段,得到君王或上位者的重用(王用亨于岐山),吉祥无咎。象征借助贵人之力,举行重要仪式,巩固地位。

六四故事:

菖蒲邑三年扎实的政绩,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地处偏远,激起的涟漪却渐渐传到了权力的中心——都城临淄。

吏部的考功文书上,那句“治绩卓异,民望甚孚”的评语,引起了朝中一些有心人的注意。这其中,就包括当年那位微服访贤、如今已官拜司徒的晏恒。

这一日,升明接到调令,命他即刻返京,听候任用。

离开菖蒲时,万民相送的场景犹在眼前。升明心中并无太多升迁的喜悦,反而充满了对那片倾注了心血土地的眷恋,以及一丝对未知京城的谨慎。

重返临淄,气象已然不同。

他不再是那个蜷居在悦来客舍通铺、为人抄写信件的寒门士子,而是有着实打实政绩、经吏部核验的能吏。虽然官职未定,暂寓驿馆,但已有昔日同窗、甚至一些品阶不低的官员前来拜访结交。

这一日,晏恒府上的仆人送来请柬,邀升明过府一叙。

升明整理衣冠,郑重前往。司徒府邸并不奢华,却自有一种庄重沉静的气度。晏恒在书房接待了他,依旧是那副清癯儒雅的模样,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位居中枢的威仪。

“菖蒲邑三年,辛苦你了。”晏恒屏退左右,亲手为升明斟了一杯茶。

“分内之事,不敢言苦。”升明恭敬接过。

“分内之事,能做得如此扎实,便是难得。”晏恒目光如炬,看着他,“可知如今朝中局势?”

升明微微摇头:“学生离京日久,不敢妄言。”

晏恒叹了口气:“国君近年颇重祭祀,尤慕周室礼乐文明。今岁欲效仿古制,于岐山行祭天大典,追念先祖功业,亦彰显当今文治武功。此乃国之大典,非同小可。”

升明静静听着,心中已然明了晏恒提及此事的用意。岐山,乃是周室龙兴之地,在此祭祀,政治意义深远。

“祭典需撰祝文,不仅要文采斐然,更需深谙礼制,通达史事,能阐发周室德政精髓,贴合当今时势。”晏恒目光落在升明身上,“老夫向国君举荐了你。”

升明心中一震。岐山祭典,乃是君王亲自主持的国祀(王用亨于岐山),能参与其中,已是殊荣,若负责撰写核心祝文,更是莫大的信任和机遇!

“学生……才疏学浅,恐难当此重任。”升明并非谦逊,而是深知其中分量。

晏恒摆摆手:“你在菖蒲,能体察民情,务实肯干,此乃‘坤’德;昔日临淄求学,能融汇百家,文采见识俱佳,此乃‘巽’才。坤巽相合,正是地风升象。祝文之事,非徒具华美,需有厚德载物之根基,顺时应势之智慧。老夫观你,可堪此任。”

这便是上位者的认可与提携,是上升至关键阶段的“借势”之机。

升明不再推辞,深深一揖:“学生必竭尽所能,不负司徒举荐之恩。”

接下重任,升明便住进了礼部专门辟出的静室。他闭门谢客,将自己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不仅反复研读《周礼》、《尚书》中关于祭祀的篇章,更深入考究周室先祖古公亶父、文王、武王的事迹与治国理念。

他伏案疾书,又屡次推翻。既要符合古礼规制,又要避免陈词滥调;既要歌颂先祖功德,又要引申出对当下治国安邦的启示。常常是通宵达旦,几案上烛泪堆积如小山。

他回想起在菖蒲邑看到的民生疾苦,那些渴望活下去的眼神,那些得到公平后的泪水。他将这种对“民本”的切身体验,融入对周室“敬天保民”思想的诠释之中。

他写的不仅仅是祭文,更是他多年所学、所行、所思的凝聚。

半月后,初稿已成。升明呈送给晏恒审阅。

晏恒仔细阅读着竹简上工整而有力的字迹,时而凝思,时而颔首。读到文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昔周之兴也,修德惠民,故天命归之……”等段落时,他眼中露出了激赏之色。

“好!引史鉴今,落脚于‘民’,深得治国精髓!文辞庄重典雅,气韵充沛,更是难得!”晏恒抚掌赞叹,“升明,此文必能打动君上!”

祭祀之期日渐临近。国君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前往岐山。

岐山脚下,祭坛高筑,旌旗招展,仪仗森严。庄重的礼乐声中,国君身着冕服,缓步登坛,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其后,气氛庄严而肃穆。

升明作为祝文撰写者,亦身着礼官服饰,立于坛下指定位置。他望着那高耸的祭坛,望着蓝天白云下猎猎飘扬的旗帜,心中一片澄静。他尽力了,剩下的,便是等待。

主祭官高声唱诵,仪式一项项进行。到了诵读祝文的环节,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一位声音洪亮、仪态端庄的老宗伯,恭敬地请出升明撰写的祝文玉版,面向祭坛,运足中气,朗声诵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浑厚而清晰的声音,在岐山空旷的山谷间回荡,仿佛上达天听,下彻地只。

祝文追溯周室先祖肇基王业、修德安民的丰功伟绩,阐述“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大道,进而引申至当朝,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德政广被。

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又有对现实的殷切关怀。文采与义理完美结合,庄重与情感浑然一体。

坛上坛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篇祝文所蕴含的力量所吸引,所感动。

国君立于坛顶,听得尤为专注。当听到文中关于“民为邦本”的精辟论述时,他微微颔首;当听到对当下施政的期许与祝愿时,他目光闪动。

诵读完毕,余音袅袅。

国君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坛下的百官,最后落在了升明身上。他虽未见过升明,但晏恒早已向他详细禀报过此人背景与才干。

“撰此祝文者,可是原菖蒲邑县丞升明?”国君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升明立即出列,躬身行礼:“微臣在。”

国君看着他,年轻的面庞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眼神清澈而坚定。良久,国君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

“此文追古述今,深明大义,非洞悉世事、心怀黎庶者不能为。朕心甚慰。擢升明为春官宗伯丞,参与邦礼,即刻入职。”

吉,无咎——因文采与见识得到君王赏识(王用亨),不仅获得了吉祥的结果(吉),更巩固了地位,避免了可能因出身或资历不足而带来的潜在风险(无咎)。

“臣,谢君上隆恩!”升明叩首谢恩。

周围投来无数道目光,有羡慕,有祝贺,也有审视和探究。升明知道,从这一刻起,他才真正步入了这个国家的权力中心,他的上升之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关键的阶段。

退至一旁,晏恒悄然走近,低声道:“升之至四,借势而行,如风托云,吉无不利。 望你谨记今日,持守本心,莫负君恩,亦莫负平生所学。”

升明郑重地点了点头。他明白,岐山祭祀的机遇(借势),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将他这艘原本在基层默默航行的小船,托上了更为广阔的海域。前路漫漫,唯有继续以柔顺(巽)之心,依附于厚德(坤)之道,方能行稳致远。

通过描绘升明因在菖蒲邑的扎实政绩获得司徒晏恒举荐,得以在国君亲自主持的岐山祭天大典中承担撰写核心祝文的重任(王用亨于岐山),并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对民本的洞察以及出色的文采赢得国君赏识,被破格提拔入朝任职的过程,生动阐释了升卦六四爻辞“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的深刻内涵。在上升的关键阶段,借助德高望重贵人的引荐之力(借势),把握住参与重大仪式的机遇,充分展现自身才华与价值,从而获得最高权力者的认可与重用,便能迎来吉祥的结果,并巩固已有的上升态势,避免灾祸。这深刻说明了在个人成长或事业发展的上升途中,善于识别并抓住关键机遇,借助权威平台展现自己,是实现阶层突破和地位巩固的重要智慧。然而,其根本仍在于自身拥有与之匹配的德行与能力。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