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2章 六二 · 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译文: 前进时充满忧愁,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承受此大福,来自于王母般的尊者。

含义: 晋升过程中遇到困难,心生忧愁(晋如愁如),但只要守正不阿(贞吉),就能获得来自上层(如王母)的福佑和赏识(受兹介福)。

六二故事:

回到都城,并未如文晋想象般立刻迎来坦途。

他被分配至礼部,担任一名负责整理和校对典籍的“典籍郎”。

这职位,比他在郚邑的邑史听起来清贵,实则更显边缘。

礼部衙署深广,堂皇肃穆。同僚们大多出身世家,言谈间自带一股优越感。他们客气地称他一声“文郎”,但那客气里,是泾渭分明的疏离。

他的值房,位于衙署最深处,紧邻着散发着陈年墨香和淡淡霉味的藏书阁。终日与堆积如山的竹简、木牍为伴,耳边只有自己翻阅书卷的沙沙声。

工作繁琐到了极致。核对先王典制,厘清礼仪条目,修补残破简牍,将混乱的记载分门别类……日复一日,不见天日。

晋如愁如——前进的路上,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忧愁与停滞感。

偶尔,他能从同僚的闲谈中,听到一些消息。当年与他同期入仕的几人,有的外放做了县令,主政一方;有的在更有实权的部门任职,风生水起。

唯有他,仿佛被遗忘在这片故纸堆里。

夜深人静时,文晋独坐于租赁的小屋灯下,望着窗外都城的万家灯火,心中不免泛起一丝苦涩。

自己当年在郚邑,虽条件艰苦,却能实实在在做些事情,为民解忧。如今回到这权力中心,却似困守于无涯学海,一身抱负,无处施展。

这忧愁,如同细微的蛛网,缠绕心头,挥之不去。

但他很快警醒。

“不行,岂能如此消沉!”他对着摇曳的灯焰,低声告诫自己,“郚邑之苦尚能坚守,如今身处礼乐中枢,典籍浩瀚,正是增广见闻、夯实根基之时,岂可因职位卑微而自弃?”

贞——守持正固。即使在失意忧愁中,亦不能偏离正道。

他将那点愁绪,狠狠压了下去,转化为钻研的动力。

既然职责在此,他便要做到极致。

他不再将整理典籍视为枯燥任务,而是当作一场与古人先贤的对话。他不仅校对文字,更深入研究每一项礼仪背后的历史渊源、制度沿革和精神内核。

他发现,许多典籍因年代久远、多次传抄,存在大量错漏、矛盾之处。前人整理,多敷衍了事,只求表面整齐。

文晋不然。

他找来不同版本的记载相互印证,查阅相关史书,甚至大胆推测,小心求证。为了一个祭祀用器的规制,他可以翻阅数十卷相关记载;为了一处宾礼的站位次序,他能推演数个时辰。

他的几案上,除了摊开的竹简,便是他密密麻麻写满注释和心得的麻纸。他用不同颜色的笔墨,标注出存疑、确认、需补充之处。

值房角落里,被他修正过的错简、补全的残卷,越来越多。

他沉静的身影,几乎与那浩瀚的书海融为一体。

同僚们起初觉得他迂腐,甚至有些可笑。整理典籍而已,何必如此投入?但时间久了,见他心无旁骛,并非故作姿态,那点轻视便也淡了,只当是个不通世务的书呆子。

文晋不以为意,依旧每日最早到署,最晚离开。

贞吉——守持正固,终会导向吉祥。这吉祥,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充实与安宁。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这年,恰逢太王太后七十整寿。太王太后乃先帝嫡母,当今国君的祖母,德高望重。国君至孝,欲为祖母举办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寿典,以彰显王室孝道,教化天下。

寿典由礼部全权承办。然而,在拟定具体仪程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

太王太后出身南方古国,其母国有一套独特的、源自上古的“桑寿之礼”,融合了祈祷、乐舞与献祭,寓意深远。太王太后年轻时曾提及,深以为念。国君有心在寿典中融入此礼,以慰祖母心怀。

可时过境迁,那古国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桑寿之礼”的完整仪轨,即便在礼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也仅存只言片语,残缺不全。

礼部尚书召集精通礼仪的官员,限期复原此古礼。众人面面相觑,翻遍所能找到的记载,皆不成体系,要么顺序混乱,要么关键环节缺失。

期限日渐临近,方案却迟迟拿不出来。尚书大人急得嘴角起泡,若因礼部疏漏,导致寿典有失,谁也担待不起。

整个礼部,都被一股焦灼的气氛笼罩。

这一日,文晋抱着一摞刚刚校对完毕的《地方风物志》,前往主事堂归档。恰逢几位郎中、员外郎又在为“桑寿之礼”争论不休,个个愁眉不展。

“……《夏官纪》中只提了一句‘执桑而舞’,这舞容如何,全然不知!”

“《古礼拾遗》倒有‘献茧于尊’之说,可献于何位?用何器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还有那祝祷之辞,更是渺茫!”

文晋放下书卷,正准备悄声退出,忽然听到一位老郎中叹道:“若是能找到《南音古纪》或与之相关的注疏,或有一线希望。可惜,此类冷僻杂书,恐已散佚……”

《南音古纪》?

文晋心中一动。他记得,自己在整理一批前朝收集的、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方杂记时,似乎见过这个书名!

他立刻躬身道:“诸位大人,下官……或曾见过《南音古纪》。”

堂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平日默默无闻的典籍郎身上。

“你说什么?在何处?”尚书大人猛地站起身。

“回大人,应在丙字第七号书架的顶层,与一些地方乐谱杂处。”文晋清晰地回答。

立刻有书吏循着指引去找。不多时,果然捧回几卷颜色古旧、边缘破损的竹简,正是《南音古纪》!

众人如获至宝,围拢上来。然而打开一看,心又凉了半截。竹简残损严重,文字古奥难懂,且多有缺失。

“这……这依旧难以窥其全貌啊。”有人失望道。

文晋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和:“大人,此卷虽残,但其《祀寿篇》中,有关于‘桑舞’步伐与‘献茧’方位的描述。下官此前校勘时,曾见《河间乐书》残卷中,有古舞图谱,似可与之对应。另外,《昭明文抄》辑录的古人笔记里,有一则轶事,提及古国巫祝祷辞的惯用句式……”

他侃侃而谈,将平日整理典籍时,于不同书籍、不同角落看到的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碎片信息,一一串联起来。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他用无形的线,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他不仅指出了关键信息的来源,还根据礼制通例,对缺失的环节进行了合乎逻辑的推测和补全。

一个完整、详实,且考据充分的“桑寿之礼”复原方案,在他条理分明的叙述中,逐渐呈现。

满堂皆惊。

尚书大人看着他,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文晋……你……你立刻将方才所言,详尽写下!不,你亲自负责,据此拟定寿典相关部分的完整仪程!”

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承受此大福,来自于王母般的尊者。

太王太后寿典当日,王宫张灯结彩,钟鼓齐鸣。

当那古朴庄重、又带着神秘南国风韵的“桑寿之礼”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太王太后看得怔住了。

那熟悉的乐舞节奏,那记忆深处的仪式环节,尤其是那依照文晋考证复原的、用古音吟唱的祝祷辞响起时,老人家的眼眶湿润了。

她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少女时代,回到了故国的桑林之下。

礼成,太王太后心情激荡,特旨召见负责此礼的官员。

当衣着依旧朴素的文晋,被引至太王太后驾前时,这位见惯风雨的尊者,温和地询问了他的姓名、官职。

文晋一一恭敬回答,言辞清晰,态度不卑不亢。

太王太后对身旁的国君赞道:“此子心细如发,博闻强记,于冷僻处见真功夫,乃实学之才也。能在繁琐职守中沉心钻研,尤为可贵。”

国君颔首称是。

不久后,嘉奖旨意下达礼部。文晋因“稽古有功,明礼知义”,被太王太后亲自点名嘉奖,赐下帛书金笔,并破格擢升为礼部主客司郎中,专司诸侯朝觐、外宾接待等紧要事务。

贞吉——守持正固带来的吉祥,在此刻彰显。

一夕之间,文晋从默默无闻的典籍郎,成为了礼部新晋的红人。

站在新的值房里,窗外是喧闹的街市。文晋抚摸着案上太王太后赏赐的金笔,心中感慨万千。

那段时间的忧愁与沉寂,如今看来,竟是那般珍贵。若非将愁绪化为深耕的动力,若非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坚守“贞”道,又岂能在这关键时刻,把握住这来自“王母”般的尊贵者所赐予的“介福”?

他的晋升之路,在忧愁的洗礼后,迎来了一片新的光明。

通过文晋调回都城后,被安置于礼部典籍库这一清冷职位的经历,生动演绎了晋卦六二爻辞“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的深意。眼见同期纷纷显达,自身却困守故纸堆,文晋内心难免产生忧愁与停滞感(晋如愁如)。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消极情绪,而是将之转化为恪尽职守、潜心钻研的动力(贞),在繁琐的典籍整理中力求精深,打下了无人能及的扎实根基。当太王太后寿典遭遇古礼复原的难题时,文晋平日的积累瞬间迸发,其博闻强识与考据能力解决了众人的困境,从而获得太王太后这位“王母”般尊者的赏识与破格提拔(受兹介福),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机(贞吉)。此章深刻阐释了:晋升之路并非总是坦途,中间常有看似停滞、令人忧愁的阶段。真正的智慧在于,不因境遇不顺而懈怠,不因他人显达而焦躁,坚守本职,精进不休,将“愁”化为“专”。当个人的“贞”积累到一定程度,自会感应外在机缘,获得超越常规的赏识与福佑,从而突破瓶颈,迈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