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正是凭借《库楚克—凯那尔吉和约》作为干涉奥斯曼帝国国内东正教事务的法理依据。
尼古拉一世一直都对这个借口爱不释手,“保护信仰”
这面旗帜曾经是干涉希腊独立战争的号角,也可以是争夺巴尔干契机,当然也能是拿回君士坦丁堡的希望。
他一直都对自己是在履行守护东正教徒的神圣职责,而非单纯的领土扩张感到自豪。
尼古拉一世早就想好了,只要《康斯坦察条约》1855年6月17日一到期他就直接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到那个时候想必奥地利帝国方面也该想通了,接受自己的建议...
“陛下,您的做法确实很伟大,但现在君士坦丁堡或者说东色雷斯地区已经没有多少东正教徒了...”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征伐,巴尔干地区的大多数东正教徒已经在俄国境内,而且奥斯曼人也不是傻子,之前是因为东正教徒太多处理不了,现在东正教的群体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奥斯曼人可不想重蹈覆辙。
奥斯曼政府为了减少国内的东正教徒可以说是费尽心机,由于害怕成为俄国人的干涉借口,奥斯曼人也不敢来硬的,他们只能对国内的东正教徒循循善诱,甚至许诺会派兵护送他们,并为每人提供50卢布的安家费。
50卢布相当于绝大多数奥斯曼人半年的工资,对当地的东正教徒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只不过当年谢夫凯芙扎太后信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那套说辞,结果搞得东色雷斯地区残收留了不少逃难而来的东正教徒。
此外就不得不提一下俄军的行为了,他们所过之处基本上就会把所谓的大斯拉夫梦和宗教梦踏个粉碎。
凡是见识过或者听说过俄军暴行的人,无论他信仰什么都不会再前往俄占区。
奥地利帝国最初占领两公国时,瓦拉几亚还好早就被渗透的千疮百孔,而摩尔达维亚地区虽然上来就被弗兰茨斩首行动打没了领导层。
但底层民众和乡村地区的抗争就没停过,他们高举着效忠沙皇做俄国人的大旗战斗,直到俄军过境之后这群人才消停下来...
1850年2月,摩尔达维亚南部的一个村庄内,村中唯一识字的教师瓦西里站在中心空地上一脚踢飞偷偷溜进村子的郊狼,他高声呐喊。
“兄弟们!
我们都是斯拉夫人!
我们血脉相连、心意相通,坚守着的同一教义!
就在多瑙河对岸,我们伟大的父亲——沙皇尼古拉一世陛下正注视着我们!
他不会放弃我们,更不会让我们继续受苦受难。
正如我们不会让他蒙羞!
我们要把奥地利人和懦弱的格里戈雷·亚历山德鲁·吉卡赶出我们的土地!
救赎即将到来!
而我们必将迎来新生!”
“兄弟”
“沙皇”
“救赎”
这些词语就仿佛有着魔力一般可以抚慰村民们的心灵,他们早就受够了那无穷无尽的税赋,横行霸道的官员和蛮横的士兵,以及挨饿、受冻的日子。
傍晚,瓦里西回到家中,他的妻子伊娃正在灶台旁忙碌,单薄的衣衫让她显得更加瘦削。
锅里正冒着热气,里面基本都是一些自己采摘的野菜、浆果和蘑菇,再配上一些混合面儿。
这便是此时最常见的糊糊。
“伊万,你又去村里说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这不是幻想!
这是我们民族的宿命!”
面对伊娃的调侃,伊万立刻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