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人的命运还不得而知,虽然他们的抗争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并且在历史上也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弗兰茨并不认为他们能再一次创造奇迹。
十九世纪终究是一个靠力量说话的时代,而毛利人的实力要远逊于英国。
历史上的毛利人之所以能成功,一部分是由于英国新西兰当局的软弱,但最主要是毛利人向英国人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让英国觉得得不偿失进而选择了和平谈判。
然而此时毛利人所面对的却是素来以强硬着称,并且一心想回到伦敦的帕麦斯顿。
他对毛利人让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更不会在乎区区损失。
首先,帕麦斯顿不觉得自己会常驻新西兰,所以他只要给这群人打鸡血,让他们和土着拼命成为自己的功绩就好。
至于新西兰人的命运如何自有后人的智慧来解决。
其次,帕麦斯顿是典型的鹰派思维,拓展领土、排除威胁、巩固统治在他看来比什么都重要。
帕麦斯顿并不会陷入自我怀疑,相反他会更加不择手段、不遗余力地完成这一切。
你可以在道德上批判帕麦斯顿这个人,但却不能否定他的能力,更不否定那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道出了近代外交的本质,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所以毛利人一开始就可能会面对历史同期数倍的压力,这种碾压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外交手腕上。
英国国内的那些人道组织和民众请愿很难影响到帕麦斯顿这种人,他并不会收敛,相反还会为了快刀斩乱麻而加大力度。
至于英国在新西兰的移民的损失在帕麦斯顿看来完全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没有长期的积淀毛利人也很难像历史上那般决绝。
弗兰茨倒不是没有办法收拾帕麦斯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新西兰所发生的事情,而等他得知之时已经是至少四个月之后,到时候再来操作就很可能来不及了。
这也不能怪弗兰茨太大意,毕竟帕麦斯顿此时已经69岁高龄,再加上这一世屡次遭贬,计划多次被破坏,政治资源几乎被清空。
如果换个自尊心强或者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估计早就自杀了,即便没有自杀弗兰茨也不觉得身在新西兰的他还能再有东山再起之日。
哪怕东山再起也不见能活着回到伦敦,帕麦斯顿大概也应该没有几年好活。
应该...
实际上帕麦斯顿活到了1865年,在1863年波兰起义时还在上蹿下跳。
如果一切都按照历史的走向,那么帕麦斯顿毫无疑问会为英国彻底征服新西兰,毛利人也会如同北美的印第安人一般寂于无名。
帕麦斯顿也会如他所愿立下大功成功回到伦敦,继续搅动欧洲风云。
然而此时英国首相虽然并不是十分厌恶他的约翰·罗素,但作为新首相的乔治·汉密尔顿·戈登也不怎么喜欢这位过于强势的外交家。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弱势的首相之一,他连自己的内阁都搞不定,他绝对不会想让一个定时炸弹回到自己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