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阳光晒得谷穗沉甸甸地弯了腰,村东头的玉米也抽出了红缨,远远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宋阳站在地头,看着空间里刚收割的第三茬谷子堆成小山,又看了看外界田地里饱满的麦穗,心里踏实得很——这是他们扎根废村以来,第一次迎来粮食富余。
“空间的谷子够吃两年,外界的小麦和土豆收上来,至少能再存半年的余粮。”宋阳在心里盘算,目光落在晾晒场上多余的谷粒上,“得想办法利用起来。”
粮食多了,自然要琢磨点“额外”的用处。宋阳想起现代的知识——粮食能酿酒,低度米酒不仅能驱寒,最重要的是能消毒,在缺医少药的乱世里,这可是能救命的东西。
“王哥,张嫂子,你们来一下。”宋阳回到院子,把正在翻晒谷粒的王二柱和张寡妇叫到一边,“咱们粮食有多的,我想试试酿酒。”
“酿酒?”王二柱眼睛一亮,“那玩意儿喝着暖身子!俺以前在村里喝过一次,辛辣辣的,一口下去浑身都热!”
张寡妇却有些犹豫:“粮食酿酒,是不是太浪费了?”
“不浪费。”宋阳解释,“这酒不光能喝,伤口发炎了,用酒擦一擦能消炎;冬天冻着了,喝两口能驱寒。用处大着呢。”
他找来几个最大的陶罐,又让王二柱劈了些干净的木柴,开始动手。选颗粒饱满的谷子,淘洗干净,上锅蒸熟,晾到温热,拌上从山里找的酒曲(宋阳认出是适合酿酒的甜酒曲),然后装进陶罐,压实,中间挖个小坑,用布封口,埋在灶膛边的温土里发酵。
“得等七天。”宋阳拍了拍陶罐,“这期间不能动,得让它慢慢发起来。”
王二柱天天蹲在灶边看,比照料自己的庄稼还上心,嘴里念叨着:“啥时候能好啊?俺都闻到味儿了……”逗得大家直笑。
七天后,宋阳揭开陶罐的封口,一股清甜又带着微醺的酒香立刻飘了出来。陶罐中间的小坑里,积着半坑淡黄色的酒液,清澈透亮。
“成了!”宋阳用竹筒舀出一点,尝了尝——酒精度不高,带着谷子的甜香,正是他想要的低度米酒。
“给俺尝尝!”王二柱抢过竹筒,咕咚喝了一大口,咂咂嘴,“甜的!不辣!比俺以前喝的好喝!”
张寡妇也尝了一点,笑着说:“这酒温和,冬天给孩子们冲点水喝,能暖暖身子。”
宋阳把米酒装进干净的陶罐,密封好:“大部分留着当‘药’,伤口消毒用;少部分,每月分粮时给大家分点,解解乏。”他特意留出两罐,埋在阴凉的地窖里,“这酒越存越香,说不定以后还有大用处。”
酿酒的同时,采药制药也提上了日程。
张寡妇出身草药世家,小时候跟着父亲识过不少药草,只是后来流离失所,很多都忘了。宋阳便鼓励她:“嫂子,你多想想,山里常见的止血、消炎的草,咱们采回来存着,万一有人受伤,也能有个应对。”
张寡妇点头应下,带着陈氏、二丫和几个孩子,挎着篮子往山里去。她记性好,走在路上,指着路边的植物一一辨认:“这是蒲公英,叶子能消炎,根泡水喝能败火;那是艾草,晒干了烧成灰,能止血;还有这个,三七,叶子捣碎了敷在伤口上,好得快……”
孩子们学得认真,铁蛋拿着小铲子,专挑张寡妇说的药草挖,嘴里还念叨着:“蒲公英,消炎;艾草,止血……”
采回来的草药,宋阳会挑出最鲜嫩的,用灵泉水洗干净,一部分直接晒干,储存在布包里;另一部分,比如三七、蒲公英,他会用灵泉水浸泡片刻(悄悄提升药效),然后和着融化的猪油(王二柱猎到野猪后炼的),在石臼里捣成膏状,装进陶罐,这就是简易的金疮药;艾草烧成灰,混合着凡士林(宋阳用空间里的油脂和蜂蜡熬的),做成治疗冻伤和感冒的药膏。
李氏找了个结实的木盒子,把晒干的草药分门别类放好,贴上宋阳写的标签(“蒲公英——消炎”“三七——止血”),又把药膏陶罐摆在旁边,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小药箱”,放在土屋最干燥的角落,由张寡妇专门看管。
“上次石头砍柴划伤了手,用这三七膏敷了两天,就结疤了。”张寡妇拿着药膏,对宋阳说,“比以前用灶灰管用多了。”
石头伸出手,手腕上的疤痕已经很浅,他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不疼了,好得快。”
这天傍晚,王二柱扛着锄头回来,不小心被荆棘划破了胳膊,渗出血来。张寡妇赶紧拿来米酒,给他冲洗伤口,又涂上三七膏,用干净的布条缠好。
“你看,这就用上了吧?”宋阳看着处理好的伤口,对王二柱说。
王二柱咧着嘴笑:“还是宋小哥想得周到!以前划破了,就只能用土捂,好几天都流脓,现在有这‘药’,踏实!”
院子里,陶罐里的米酒散发着清甜的香气,木盒里的草药透着淡淡的苦涩,孩子们围着小鸡小鸭嬉闹,大人们坐在屋檐下,看着晾晒场上的粮食,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
酿酒,是为了驱寒消毒,给生存加一道保障;制药,是为了应对伤病,让日子过得更踏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额外”准备,像一条条细密的线,把这个小团体的安全感,织得越来越密。
宋阳望着天边的晚霞,心里清楚:生存,从来不止是填饱肚子。有粮,有药,有能应对意外的准备,才能在这乱世里,真正站稳脚跟。
而他们,正在一步步做到。
喜欢玉佩求生之路请大家收藏:()玉佩求生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