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以医破局 > 第290章 她不被供奉的灶台,饭才敢热得踏实

哑女往灶膛里添了把干松枝,火星子噼啪炸响,照亮她沾着紫苏汁的指尖。

陶锅里的糙米正咕嘟冒泡,紫花在米汤里舒展成小伞,蒸汽从没盖严的竹篾锅盖缝隙钻出来,先是一缕白,接着凝成细若星子的光点——像极了二十年前那场瘟疫里,殷璃悬在病榻前的医铃,摇起来时碎成满室金芒。

她手顿在锅沿,竹勺浸在米汤里,水面倒映着她微颤的眼尾。

从前每回煮饭,她总在灶头供三柱香,香灰落进米里都舍不得淘,总觉得那是向医仙借的暖。

可这三日,她忘了换供案上的旧药囊,连初一十五的祷词都卡在喉咙里——不是怕,是忽然明白,有些暖不用求。

光点在蒸汽里打了个旋,往梁上飘去。

哑女抄起竹勺搅了搅米汤,米粒裹着紫花在勺底翻涌,她听见自己喉咙里溢出声轻笑,像春溪破冰时的脆响。

这笑她憋了三十年,从前哑着时不敢发,后来能说话了又总觉得该敬着、供着,此刻倒像被风推着,自然就漏了出来。

阿姐!院外传来小药童的喊,三个光脚的娃娃扒着门框,鼻尖沾着野菊粉,闻着香了!哑女掀锅盖的手一顿,米香混着紫花的清苦地涌出来,最皮的小豆子吸了吸鼻子,突然瞪圆眼睛:我、我不咳嗽了!他上个月还咳得睡不着,此刻站在灶前,胸脯一起一伏,竟真没了那撕心裂肺的喘鸣。

哑女摸了摸他的后颈,掌心触到温热的汗,想起昨日给这娃诊脉时,脉息里还缠着股阴寒的疫气——定是方才蒸汽里的光点散了那最后一丝病气。

她垂眼看向灶膛里的火,柴枝烧得噼啪响,火星子往上蹿,倒比供着香时的烟火气更暖。

原来你不是怕冷灶。她用指节轻轻叩了叩冰凉的灶沿,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是等我们敢,自己生火。

北境的风裹着松脂味灌进新砌的灶膛。

青年蹲在未完工的灶台前,徒弟小栓正举着刻刀要往灶心刻字,刀尖刚碰着砖面就被他按住手腕:放下。

师父!小栓急得脸通红,这是咱们北境第一百零三座医灶,刻上医仙名讳才——才什么?青年松开手,指腹蹭掉砖面上的刀痕,饭不认名,只认火候。他记得十年前在雪地里冻僵时,是口热粥救了命,那粥是个老妇用破陶锅煮的,她连二字都没听过,只说娃可怜,该热乎。

夜更深时,青年独自守在灶前。

新劈的桦木柴烧得正旺,火光在他脸上跳,忽的扭曲成道侧影——素衣,发间插着根药锄模样的木簪,手里还攥着半卷残书。

他盯着那影子,喉结动了动,没跪,也没喊,只从脚边捡了根新柴添进灶膛。

火势地腾起,影子被火光揉碎,残书的边角却像活了似的,在火焰里翻了一页。

青年凑近些,看见纸页上的字迹时瞳孔微缩——是《反灸法》,他在古籍里见过残篇,说灸火需逆,破滞如抽丝,可具体手法早失传了。

次日清晨,他用竹片挑开灶灰,半页纸沾着草木灰躺在里头,字迹时隐时现,随灶膛余温明灭。

小栓扒着他肩膀看,惊得差点打翻药罐:这是...医仙留的?青年把纸页小心收进怀里,抬头时看见东边山尖的日头,忽然笑了:是火留的。

乱葬岗的月亮爬过老槐树时,阿福正往锅里添水。

他爹蹲在灶前扇风,灶火忽的变了颜色,蓝幽幽的,像鬼火。阿福攥着锅铲后退半步,这火...

苦的。他爹没抬头,用木勺舀了勺新酿的米酒,你闻闻饭气。阿福吸了吸鼻子,果然有股说不出的苦,像当年殷璃焚典时,那堆医书烧出的焦味。

他爹把米酒倒进锅里,蓝焰一声窜高,苦气散了,飘出股清甜的米香。

为啥不祭她?阿福盯着咕嘟冒泡的粥,从前您总说,是咱们家祖上烧了她的医典...

祭是旧债。他爹把最后半块柴推进灶膛,火星子溅在他手背的旧疤上——那是当年跟着族人烧医典时留下的,饭是新命。

粥熟了。

父子俩蹲在门槛上,捧着粗陶碗扒饭。

阿福突然抬头:爹,你看灶火!

蓝焰里闪过道虚影,素衣,袖角沾着药渍,正弯腰往药罐里添什么。

他爹夹了口菜放进他碗里,轻声道:吃你的。虚影只晃了一瞬,就被火焰吞了进去,像从来没出现过。

极北的天还没亮透,七岁的小禾就爬起来烧早饭。

老巫医蹲在院外的草垛后,眯着眼睛看——这娃没像往年那样,在灶头贴符念咒,反而撅着屁股往灶膛里塞松枝,嘴里还哼着跑调的童谣。

松枝烧得噼啪响,烟往天上飘,老巫医摸了摸怀里的青铜铃,铃身竟比往日暖了些。

阿公看什么?小禾突然探出头,手里端着冒热气的陶碗,吃粥不?

老巫医干咳两声,背着手往村外走,靴底碾碎了片霜花。

他没看见,小禾转身时,灶膛里的火星子正往上蹿,其中一粒闪着幽蓝,像谁落在火里的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以医破局请大家收藏:()以医破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极北的晨雾还未散尽时,老巫医的羊皮靴已经碾过三垄霜花。

他缩在草垛后,枯树皮似的手指抠着草茎——小禾那娃今儿没在灶头贴镇火符,松枝烧得东倒西歪,灶膛里的火像被风吹乱的毛线团,陶锅里的粥水才滚了半开,米粒还硬邦邦硌着锅底。

要糊了。他喉咙里发出闷响,青铜铃在怀里撞着心口。

十年前那场寒疫,他靠这铃引动山火才救下半个村子;三年前小禾他娘咽气前,还攥着他手腕求:阿公,教娃引火诀。可此刻小禾正踮着脚往灶膛里添柴,松枝断成两截,火星子溅在她花布围裙上,她也不躲,反而把脸凑过去,鼻尖沾了黑灰。

阿公别过来!小禾突然扭头,眼睛亮得像淬了星子,松树说,火要自己学会烧。老巫医的手刚摸到铃绳,被这声喊定在半空。

他看着灶膛里的松枝突然炸响,原本零散的火苗像是被谁用线串起来,腾地窜起三寸高,粥水咕嘟咕嘟翻着白泡,米香裹着松脂味扑进鼻腔。

小禾舀了勺粥吹凉,递到他跟前:阿公尝尝?老巫医接过碗的手在抖,陶碗底还带着灶膛的余温。

他抿了口粥,滚烫的米浆滑进喉咙,竟比往年用引火诀催熟的粥更甜。

指尖无意识抚过灶沿,忽然触到细密的震颤——是地脉在自己呼吸,像春泉破冰时的轻响,不再需要他摇铃引导。

原来...他望着小禾蹲在灶前添柴的背影,喉结动了动,是火先学会了,人才能学会。

当极北的晨雾散成薄纱,南边的夏夜正浸在溪水里。

老药师蹲在溪畔,看扎着羊角辫的小桃踮脚教弟弟小柱煮药。

陶壶里的苦楝叶打着旋儿,小柱举着蒲扇要扇火,被小桃拍开手:火不救人,只熬药。

那她呢?小柱指着灶头——从前这里总供着殷璃的木牌,如今只摆着半把缺齿的木梳,阿奶说她是医仙。

小桃用竹片拨了拨灶里的枯枝,火星子溅起来,在她眼睛里跳:她在火最旺的时候。

老药师的手指刚触到溪石,水面突然静得像面镜子。

他看见自己的倒影旁,浮起道素衣身影——袖角沾着药渍,发间别着根药锄模样的木簪,正弯腰往陶壶里添药。

不是他念了召魂诀,不是小桃姐弟在祷告,是溪水自己映出的影。

你们敢烧焦饭,才是我真正的滋味。

老药师的手浸入溪水,虚影碎成星子。

他望着重新流动的溪水,忽然笑出了声——这是他自殷璃焚典那日起,头回笑得这么松快。

秋意裹着松脂香漫过山脊时,药阵旧址的荒草正翻涌成浪。

老药师跪在新翻的沃土前,指尖刚要探进草根测地脉,被哑女轻轻按住。

她的手还沾着紫苏汁,温度透过老药师的粗布袖口渗进来:此非阵,是地在呼吸。

话音未落,最顶端的草叶轻摆三下。

老药师看见——南境东头的枯井地涌出清泉,北境张铁匠家的小儿子不再滚床喊热,乱葬岗那棵老槐的枯枝上,冒出了米粒大的新芽。

唤璃玉在他心口发烫。

这枚祖传的玉牌,十年前就碎成了粉,此刻竟从草根里渗出一缕青丝,细得像蛛丝,却亮得像月光。

老药师抬手去接,那缕青丝却绕过他指尖,往南境方向飘去。

你不是走了,他望着青丝消失的方向,声音轻得像落在草叶上的露,是终于敢,不靠任何痕迹活着。

风起时,草浪翻得更欢了。

无人察觉那缕青丝穿过山涧,掠过竹筏,最后停在南境最老的屋檐下——那里晾着串干紫苏叶,最末尾的那片叶尖,被青丝轻轻缠了个结。

暮色漫上瓦当的时候,那片干叶随着风的呼吸,微微起伏。

哑女的竹楼里,油灯芯响了一声。

她刚要去拨灯花,小徒弟阿竹提着药篓撞进门:阿姐!

西头王婶家的娃又咳了——话没说完,就见哑女对着将熄未熄的灯芯笑了笑,伸手把灯芯往下按了按。

灯焰晃了晃,竟比方才更亮了些。

喜欢以医破局请大家收藏:()以医破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