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626集:糖锅里的“时光机”

逸霄 第626集:糖锅里的“时光机”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11 17:27: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温如霜收到“小糖豆”投稿的那天,窗外正飘着细雪。办公桌上的非遗资料摊了半桌,最上面是陈老刚寄来的糖艺口诀手稿,墨迹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她点开投稿框里的附件,先是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年轻男人站在土灶前,蓝布衫的袖口卷到肘弯,手里握着一把铜勺,糖锅里的麦芽糖冒着朦胧的白汽,灶台上还摆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

下面是一段语音,点开后,柴火噼啪声先钻出来,接着是铜勺碰撞铁锅的“当啷”声,混着一道沙哑的男声,哼着不成调的曲子:“糖儿甜,糖儿香,熬到浓时忆故乡……”最后是个稚嫩的声音,应该是小糖豆:“温姐姐,这是爷爷年轻时熬糖的录音,他现在眼睛看不清了,总说想再看看当年的糖锅。我想在虚拟工坊里,让爷爷‘走回去’。”

温如霜把手机贴在耳边,反复听那段录音。柴火声里,似乎还能闻到麦芽糖的焦甜,她忽然想起去年去陈老的糖坊,老匠人掀开糖锅时,那股热气裹着甜香扑满脸颊的感觉。“不能让这份念想散了。”她抓起外套,直奔风痕的技术部。

风痕正在调试“真实纠错模式”的竹编触感反馈,看到温如霜闯进来,手里的传感器还没放下:“怎么了?这么急。”

“我们做个‘时光复刻模块’。”温如霜把照片和录音递过去,声音里带着没压下去的激动,“你看这张照片,这个老糖匠,现在眼睛不好了,他孙子想让他再‘看’一眼自己年轻时熬糖的样子。我们要复原当年的场景,不只是画面,还要有声音、触感,甚至……糖的香味。”

风痕盯着照片里的土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传感器:“土灶的火焰跳动频率、铜勺的重量感、糖液搅动的阻力……这些都得精准。”他忽然抬头,眼里亮起来,“我记得城郊有个老糖坊,还保留着这种土灶,我们明天就去拍素材,录真实的柴火声、糖沸声,再测测铜勺的重量——虚拟里的手感,得跟真的一样。”

第二天清晨,两人就开车去了老糖坊。糖坊的主人是个姓王的老匠人,听说他们要为老糖艺复原场景,立刻开了门。土灶就砌在糖坊中央,灶膛里的柴火刚点燃,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噼啪”的脆响。王师傅拿起一把铜勺,递给温如霜:“你试试,这勺柄上的包浆,是几十年熬糖磨出来的,握在手里得有沉劲,搅糖时才稳。”

温如霜接过铜勺,果然比想象中重。她学着王师傅的样子,往锅里倒了些麦芽糖稀,刚搅动两下,糖稀就粘在勺底,发出“滋滋”的轻响。“熬糖得看火、听声、摸勺。”王师傅在旁边指点,“火太旺,糖会焦;火太弱,糖熬不稠。你听,糖稀‘咕嘟’冒泡时,才是正好的火候。”

风痕的团队扛着设备,把土灶的每一处细节都拍了下来——灶台上的裂纹、锅沿的糖渍、铜勺柄上的三道划痕,甚至连柴火的纹理都录了特写。录音设备贴在灶壁上,把柴火的噼啪声、糖稀的沸腾声、铜勺碰撞的脆响,都清晰地收了进去。临走时,王师傅给他们装了一小罐刚熬好的麦芽糖,“你们带着,闻着这个味调虚拟场景,才够真。”

回到工作室,风痕的团队连夜攻关。他们根据照片里的土灶比例,用3D建模还原了灶台的每一处细节,连灶台上那个缺角的粗瓷碗,都按1:1复刻出来。为了模拟真实的搅糖手感,风痕在平板里加了重力感应模块——当用户握住平板搅动时,会感受到不同的阻力:糖稀刚下锅时,阻力小,搅动轻快;熬到浓稠时,阻力变大,得用点劲才能搅动,就像真的在熬糖。

温如霜则抱着那罐麦芽糖,一点点调试“嗅觉反馈”——她联系了一家气味研发工作室,把麦芽糖的甜香、柴火的草木香、甚至老糖坊里的木头味,做成了可挥发的香氛卡片,随虚拟场景的启动同步释放。“小糖豆说爷爷现在看不清,但嗅觉还灵。”她跟风痕说,“闻到这个味,他说不定能想起更多当年的事。”

测试那天,小糖豆抱着爷爷,坐在工作室的屏幕前。老人穿着深蓝色的棉袄,手里攥着一块磨得发亮的铜片——那是他当年熬糖时用的刮糖刀。温如霜把香氛卡片放在旁边,轻轻按下启动键。

屏幕亮起来的瞬间,土灶的火焰先跳了出来,橘红色的火苗跟老照片里一模一样,柴火的噼啪声从音箱里传来,混着淡淡的甜香。接着,年轻的“爷爷”出现在屏幕里,蓝布衫、铜勺,连握勺的姿势都跟照片里分毫不差——风痕的团队特意根据小糖豆描述的“爷爷左手扶锅沿,右手搅糖”,调整了虚拟人物的动作细节。

“爷爷,你看!”小糖豆兴奋地指着屏幕。老人的头慢慢抬起来,浑浊的眼睛盯着屏幕,手指微微颤抖。当虚拟人物拿起铜勺,开始搅动糖锅时,老人忽然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屏幕上的糖锅,像是在摸当年的铁锅。

“对,就是这个火候。”老人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激动,“当年我熬糖,灶火要‘旺而不烈’,你看这火苗,跳得刚好;糖要‘搅而不粘’,每搅三圈停一下,让糖稀裹住勺子——你看,虚拟里的样子,跟我记得的一模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温如霜悄悄把平板递给小糖豆。小糖豆握着平板,跟着虚拟人物的动作搅动:刚开始,他搅得太快,糖稀在虚拟锅里溅了出来,屏幕弹出提示:“你爷爷当年熬糖时,搅得慢,要让糖‘听话’。”老人在旁边轻声指导:“慢点,再慢点,跟着糖的节奏走——听,糖在‘咕嘟’了,这是在跟你说话呢。”

小糖豆放慢了速度,当他搅到第三圈,按老人说的停了一下时,屏幕弹出一行字:“恭喜!你学会了你爷爷的熬糖习惯——当年他就是这样熬出最甜的麦芽糖。”音箱里还传来年轻“爷爷”的声音,正是录音里那段不成调的曲子:“糖儿甜,糖儿香……”

老人的眼睛里慢慢泛起光,他侧着头,像是在仔细听。忽然,他抓起小糖豆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一起握着平板:“来,爷爷教你,搅糖要画‘圆’,不能画‘方’,圆的糖才匀,方的会糊底。”祖孙俩的手一起动着,屏幕里的铜勺跟着节奏搅动,糖锅里的麦芽糖渐渐变得浓稠,甜香也似乎更浓了些。

测试结束后,小糖豆抱着平板,跟爷爷说:“爷爷,以后我每天都陪你看这个,我还要跟着学,以后给你熬真的麦芽糖。”老人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小糖豆的头,手指无意间碰到了温如霜放在旁边的麦芽糖罐,他打开罐子,捏了一点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忽然说:“就是这个味——跟我当年熬的一模一样。”

温如霜看着祖孙俩的背影,忽然觉得鼻子发酸。她想起之前整理非遗资料时,很多老匠人都跟她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不怕老,就怕手艺跟着我们一起老,最后没人记得。”而这个“时光复刻模块”,就像一口不会凉的糖锅,把那些快要被时光带走的画面、声音、味道,都重新温热,让老匠人能“重逢”青春,让年轻人能“触摸”过往。

风痕站在旁边,悄悄给温如霜递了张纸巾:“你看,技术不是冷冰冰的代码,是能装下时光的罐子。”他指着屏幕里还在跳动的灶火,“以后,会有更多人,通过这个罐子,看到那些藏在手艺里的故事。”

第628集:剪刀下的岁月褶皱

“时光复刻模块”测试成功的消息,很快在虚拟工坊的社群里传开了。上线当天,后台就收到了两百多条用户申请,其中一条来自“剪剪”——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孩,她的投稿附件里,是一把锈迹斑斑的铁皮剪刀,还有一段她奶奶剪纸的视频。

“我奶奶今年八十七了,手抖得没法剪纸了。”“剪剪”在留言里写,“这把剪刀是她十八岁时,我太爷爷给她的嫁妆,她用这把剪刀剪了一辈子窗花,从给我爸爸剪虎头鞋,到给我剪生肖贴。我想复原她年轻时剪纸的场景,让她再看看自己当年的手。”

温如霜看着那把剪刀的照片——剪刀柄上缠着深色的布条,是常年握着磨出来的痕迹,刀刃上还有几个小缺口,“剪剪”说,那是奶奶当年给生产队剪红旗时,不小心剪到铁丝弄的。她立刻联系“剪剪”,约好周末去家里拍素材。

“剪剪”的家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树干上还贴着去年奶奶剪的福字,纸边已经有些卷了。奶奶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那把铁皮剪刀,看到温如霜,慢慢把剪刀递过来:“这把剪刀,陪了我六十年了。当年我嫁给你爷爷,太爷爷说‘女人得有门手艺,饿不着’,就把这把剪刀给了我。”

温如霜接过剪刀,能感觉到柄上的温度,布条被磨得软乎乎的,贴合着掌心的弧度。“剪剪”在旁边翻出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奶奶年轻时的剪纸——有给孩子剪的虎头帽纹样,有过年贴的窗花,还有当年生产队表彰大会上的红旗剪纸,每一张都剪得细致,线条流畅得像流水。

“我奶奶年轻时,手可巧了。”“剪剪”指着一张剪纸上的凤凰,“这是她二十岁时剪的,当时整个县城都没人能剪这么复杂的凤凰尾。现在她手抖,连直线都剪不直了。”奶奶听到这话,轻轻叹了口气,把剪刀贴在胸口:“老了,手不听使唤了,可我总想起当年在灯下剪纸的样子,屋里就我一个人,只有剪刀‘咔嚓’响,剪完一张,就往窗台上放,最后窗台堆得像小山。”

风痕的团队用高清相机,拍了剪刀的每一个细节——刀刃的缺口、柄上的布条、开合时的角度,还录了奶奶回忆里的“剪纸声”:“剪直线要‘咔嚓咔嚓’,快而稳;剪曲线要‘咔——嚓’,慢而柔。”为了还原奶奶年轻时的手型,“剪剪”还找出了奶奶二十岁时的照片,团队根据照片里的手部轮廓,调整了虚拟人物的手指比例和动作细节。

复原场景时,温如霜特意让团队加了个细节:虚拟场景里的窗台,会随着奶奶剪纸的动作,慢慢堆起窗花——先是虎头鞋纹样,再是凤凰,最后是红旗,跟奶奶回忆里的“窗台小山”一模一样。还在场景里加了盏煤油灯,灯光的晃动频率,是根据老相册里“奶奶在煤油灯下剪纸”的描述调的,暖黄的光会随着剪刀的动作,在剪纸上投下淡淡的影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测试那天,奶奶坐在屏幕前,“剪剪”握着她的手,一起看着屏幕。当虚拟场景里的煤油灯亮起,年轻的“奶奶”拿起那把熟悉的铁皮剪刀,开始剪虎头鞋纹样时,奶奶的手忽然不抖了。她盯着屏幕里的手,手指跟着虚拟动作一起动,嘴里还轻声念叨:“剪虎头要先剪耳朵,圆乎乎的才好看;剪眼睛要留个小白点,这样虎眼才亮。”

虚拟场景里,年轻“奶奶”剪完一张虎头纹样,随手放在窗台上。奶奶看到窗台,忽然笑了:“对,就是这样,我当年剪完一张就放着,你爷爷总说我‘把窗台当仓库’。”她转头对“剪剪”说,“你看,我当年剪的虎头,跟你小时候穿的虎头鞋一模一样——你满月时,我就是用这个纹样,给你剪的鞋底。”

“剪剪”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她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奶奶就会坐在灯下剪纸,她趴在旁边看,奶奶会剪个小兔子给她玩。后来奶奶手抖了,就再也没剪过。现在,看着屏幕里年轻的奶奶,听着熟悉的剪纸声,她忽然觉得,时光好像真的倒回去了。

测试结束后,奶奶让“剪剪”把虚拟场景保存下来,说要每天看。“剪剪”把场景里的窗花截图,打印出来贴在奶奶的床头,奶奶每天都要摸几遍,嘴里念叨:“还是当年的手艺好,剪得真细致。”

温如霜收到“剪剪”发来的反馈时,正在整理其他用户的复刻申请。有个用户想复原父亲的木雕场景——父亲当年雕木龙时,儿子总在旁边看,现在儿子想让父亲再“雕一次”,自己跟着虚拟场景学;还有个用户想复原外婆的皮影戏作坊,外婆年轻时是皮影戏艺人,现在连皮影都拿不动了,孙子想让外婆再“看一次”自己年轻时在幕布后操纵皮影的样子。

“你看,每个老手艺背后,都藏着一肚子的时光故事。”温如霜把这些反馈递给风痕,“我们做的不只是复原场景,是帮他们把这些故事,重新讲给下一代听。”

风痕点点头,指着屏幕里正在调试的皮影戏场景——虚拟幕布上,皮影在跳动,背景音是外婆年轻时唱的皮影戏小调,是孙子特意录下来的。“这些故事,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人心里的念想。”他顿了顿,“我们的模块,就是把这些念想,变成能看见、能听见、能摸到的东西。”

第629集:刨刀下的木龙记忆

“时光复刻模块”上线第三周,温如霜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的邮件。发件人是“阿木”,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邮件里附了一张老照片——一个中年男人蹲在院子里,手里握着一把木刨刀,地上放着半截木雕龙,龙身已经雕出了鳞片,阳光洒在男人的背上,连汗珠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我爸爸。”阿木在邮件里写,“他是个木雕匠人,十年前一场意外,让他的右手没法再握刨刀了。那半截木龙,是他当年给我雕的,说要等我十八岁时,雕完龙头送给我。现在我都二十四了,木龙还放在家里的柜子上,龙头一直是空的。我想复原他当年雕木龙的场景,让他再‘握一次’刨刀,也让我跟着学,把龙头雕完。”

温如霜看着照片里的半截木龙,鳞片雕得细致,龙身的曲线流畅,能看出匠人当年的手艺。她立刻给阿木回了邮件,约好线上沟通。视频接通时,阿木的身后,正好放着那半截木龙——木龙的颜色已经变深,龙头的位置留着粗糙的木料,像是在等一个未完的结局。

“我爸爸当年雕这只木龙时,我才十四岁。”阿木指着木龙,“他每天下班回来,就蹲在院子里雕,我在旁边看,他教我怎么认木纹,怎么握刨刀。他说‘雕龙要顺木纹,就像做人要顺良心,不能硬来’。后来他右手伤了,就再也没碰过刨刀,每次看到这半截木龙,他都要叹口气。”

视频里,阿木的爸爸走了过来,他的右手手指有些变形,握东西时会微微颤抖。他看着屏幕里的温如霜,轻声说:“我这辈子就爱木雕,最遗憾的就是没把这只木龙雕完,没教阿木学完手艺。要是能再握一次刨刀,再雕一次龙鳞,就好了。”

温如霜的心里酸酸的。她让阿木拍了木龙的细节照片——每一片鳞片的弧度、龙身的木纹走向、爸爸当年用的刨刀(刀身已经有些锈了,刀柄上有深深的指痕),还有院子里的老槐树(阿木说,当年爸爸雕木龙时,就蹲在槐树下)。

风痕的团队根据这些素材,开始复原场景。他们先去木材市场,找了跟当年一样的樟木,模拟木龙的纹理和触感——虚拟场景里,用户触摸木龙时,能感受到樟木特有的纹路和气味(团队特意加了樟木的香氛反馈)。再根据阿木爸爸的描述,调整了虚拟人物的握刀姿势:“右手握刨刀,左手扶木料,刨刀要倾斜45度,这样刨出来的木花才薄。”

场景里还加了个细节:院子里的老槐树,会随着时间变化,从春天的绿叶,变成夏天的浓荫——阿木说,爸爸雕木龙雕了半年,从春天雕到夏天。虚拟场景里的木花,会随着刨刀的动作,落在地上,堆成一小堆,跟阿木回忆里“爸爸雕完木龙,地上堆了一地木花”一模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测试那天,阿木的爸爸坐在屏幕前,阿木坐在他旁边。当虚拟场景里的老槐树亮起来,年轻的“爸爸”蹲在槐树下,拿起那把熟悉的刨刀,开始雕木龙鳞片时,爸爸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他伸出右手,想去握屏幕里的刨刀,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像是在感受刨刀的重量。

“雕鳞片要从龙尾往龙头雕,一片压一片,这样龙鳞才像活的。”爸爸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激动,“你看,虚拟里的刨刀角度,跟我当年一模一样——我教过你,刨刀不能太陡,不然会把木纹刨断,就像这一片,你看,刨得多薄,木花像纸一样。”

阿木握着平板,跟着虚拟人物的动作,开始模拟雕龙鳞。刚开始,他的动作很生涩,刨刀的角度总不对,虚拟场景里的木龙鳞片,雕得歪歪扭扭。爸爸在旁边指导:“慢点,手腕再沉一点,跟着木纹走——你看,这片木纹是斜的,刨刀也要跟着斜,这样才顺。”

阿木慢慢调整姿势,当他雕出第一片完整的鳞片时,屏幕弹出提示:“恭喜!你学会了你爸爸的木雕技巧——当年他就是这样,一片一片雕出龙鳞。”爸爸看着屏幕里的鳞片,笑着说:“对,就是这样,比我第一次雕的还好看。”

测试结束后,阿木决定,要根据虚拟场景里的技巧,用真实的樟木,把那半截木龙的龙头雕完。他买了跟当年一样的刨刀,每天下班回来,就蹲在院子里的槐树下雕,爸爸坐在旁边看,偶尔指导他几句。

一个月后,阿木给温如霜发来了照片——完整的木龙摆在院子里,龙头雕得栩栩如生,龙鳞一片压一片,跟爸爸当年雕的一模一样。照片里,爸爸用没受伤的左手,轻轻摸着木龙的龙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

“我爸爸说,这只木龙,终于有了结局。”阿木在消息里写,“谢谢你,让他再‘握’了一次刨刀,也让我学会了他的手艺。以后,我会把这只木龙传下去,也会把爸爸的木雕技巧传下去。”

温如霜看着照片里的木龙,忽然想起风痕说过的话:“手艺不是死的,是活在人心里的。只要有人记得,有人学,手艺就永远不会消失。”她把照片存进非遗资料库里,旁边加了一行备注:“木雕的意义,不只是雕出龙的形状,更是雕出时光里的父爱与传承。”

第630集:皮影幕布后的代际歌

“时光复刻模块”上线一个月时,后台收到了一条特别的申请——来自陕西的“小皮影”,一个十岁的男孩。他的投稿很简单,只有一段录音和一张皮影照片:录音里,是一位老人哼的皮影戏小调,声音沙哑却有力;照片里,是一个磨损的皮影人,穿着红色的戏服,手里握着一把小扇子。

“这是我外婆。”小皮影在投稿里写,“外婆年轻时是皮影戏艺人,现在她记性不好了,连自己唱过的小调都记不清了。我想复原她当年在皮影戏作坊里唱戏的场景,让她再‘唱一次’小调,也让我知道,外婆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温如霜联系小皮影时,才知道他的外婆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每次看到皮影,都会笑着说:“这是我的老伙计。”小皮影的妈妈说,外婆年轻时,是县里皮影戏班的台柱子,唱的《白蛇传》《牛郎织女》,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爱听。后来皮影戏班散了,外婆就把皮影收在箱子里,再也没拿出来过。

温如霜和风痕的团队,特意去了陕西的小皮影家。外婆的家里,还保留着当年的皮影戏作坊——一个不大的房间,墙上挂着各色皮影,中间是一块白色的幕布,地上放着一个旧木箱,里面装满了外婆当年用的皮影和道具。外婆坐在幕布前,手里拿着那个红色戏服的皮影人,手指无意识地摸着皮影的边缘。

“我记得这个皮影。”外婆忽然说,声音很轻,“这是白娘子,我当年最爱唱她。”她拿着皮影,想往幕布上贴,手却没力气,皮影掉在了地上。小皮影赶紧捡起来,递给外婆:“外婆,我们今天看个好玩的,你看屏幕里,有你当年唱戏的样子。”

团队复原的场景,就是外婆当年的皮影戏作坊——白色幕布、旧木箱、墙上的皮影,都跟真实的一模一样。虚拟场景里的外婆,穿着当年的蓝色戏服,手里拿着那个红色的白娘子皮影,站在幕布后。团队还根据小皮影妈妈提供的外婆当年的唱段录音,调整了虚拟人物的唱腔和动作——唱到“断桥相会”时,虚拟外婆会轻轻晃动皮影,让白娘子的袖子飘起来;唱到“水漫金山”时,会有虚拟的“浪花”在幕布上跳动。

最特别的是,团队把小皮影录的外婆现在哼的小调,加进了虚拟场景的背景音里——当虚拟外婆唱到**时,背景里会响起外婆现在的声音,像是两代人的合唱。

测试那天,外婆坐在幕布前,小皮影坐在她旁边。当虚拟场景里的幕布亮起,白娘子皮影在幕布上跳动,熟悉的小调响起时,外婆的眼睛忽然亮了。她跟着小调的节奏,轻轻点头,手指还跟着虚拟外婆的动作,一起晃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是《白蛇传》,是我当年唱的《白蛇传》。”外婆忽然说,声音里带着激动,“你看,白娘子的袖子,要这样飘才好看——当年我就是这样,晃皮影的手腕要轻,不然袖子就硬了。”她转头对小皮影说,“外婆当年唱这个,台下有好多人看,你外公就是在台下看了我唱戏,才跟我提亲的。”

小皮影听得很认真,他以前只知道外婆是皮影戏艺人,却不知道外婆还有这样的故事。他看着屏幕里的虚拟外婆,又看了看身边的外婆,忽然说:“外婆,以后我跟你学唱小调,学耍皮影,好不好?”

外婆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小皮影的头:“好,好,外婆教你——耍皮影要用心,唱小调要用情,这样皮影才活,小调才好听。”

测试结束后,小皮影每天都陪着外婆看虚拟场景,还跟着虚拟外婆学耍皮影、唱小调。外婆的记性虽然不好,但每次看到皮影,听到小调,都会想起一些往事,有时候还会跟小皮影讲当年唱戏的故事。

小皮影的妈妈给温如霜发来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小皮影拿着白娘子皮影,站在幕布前,外婆坐在旁边,教他怎么晃动皮影的袖子。小皮影唱着小调,外婆跟着一起哼,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暖暖的。

“谢谢你,让我妈妈又找回了当年的自己,也让我的孩子,找到了外婆的故事。”小皮影的妈妈在视频里说,“现在,皮影戏不再是箱子里的旧东西,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我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纽带。”

温如霜看着视频,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这一个月来,“时光复刻模块”复原的那些场景——糖锅里的麦芽糖、剪刀下的窗花、刨刀下的木龙、幕布后的皮影,每一个场景里,都藏着一段时光,一份情感,一种传承。

风痕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咖啡:“你看,我们做的这个模块,就像一座桥,把过去和现在连起来,把老匠人和年轻人连起来,把手艺和情感连起来。”

温如霜点点头,看着窗外的阳光。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用户,带着他们的故事和念想,来到“时光复刻模块”——或许是一把老竹刀,或许是一盏旧油灯,或许是一段模糊的录音,但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是一段值得被记住的时光,一份值得被传承的手艺。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时光和手艺,小心翼翼地装进“时光复刻”这个罐子里,让它们在岁月里,永远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