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544集:生态原料

逸霄 第544集:生态原料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9 11:32: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青蔗映云:糖龙生态基地记

温如霜蹲在双生谷的田埂上,指尖捻起一撮褐色的泥土,在阳光下轻轻捻碎。风里裹着刚收割完晚稻的干爽气息,远处老糖农阿桂正扛着锄头走过,竹笠边缘垂下的蓝布带扫过田垄间丛生的狗尾草。“温博士,不是我说,这甘蔗要种得甜,还得靠老法子——施足农家肥,天旱了就挑水浇,哪用得上什么‘智能’?”阿桂的声音带着庄稼人特有的笃定,锄头往田埂上一拄,溅起几点泥星。

风痕从身后的田埂上走来,手里捧着的平板电脑还亮着,屏幕上是刚绘制完的灌溉系统模拟图。“阿桂叔,智能不是要取代老法子,是帮您省力气。”他蹲下身,指尖在屏幕上划开,“您看,这是土壤湿度传感器,埋在甘蔗根旁边,什么时候缺水,手机上能收到提醒,水泵自动转,不用您再半夜起来看田。”阿桂眯着眼睛凑过去,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又飞快缩回来,像是怕碰坏什么精密物件:“这玩意儿……真比我这双眼睛准?”

温如霜把泥土凑到鼻尖轻嗅,泥土里带着腐叶的清香,这是她连续第三周来双生谷调研。自从上次在社区推广“低糖糖龙”时,有家长问起“糖料是不是绿色种植”,她就动了建立生态原料基地的念头——糖龙技艺要传承,源头的原料得干净,就像老匠人熬糖讲究“一锅清水、三斤好蔗”,缺了好原料,再精湛的手艺也出不了好糖。

“阿桂叔,您家种甘蔗用不用除草剂?”温如霜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阿桂挠了挠头:“以前不用,后来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草长得快,不用除草剂跟不上趟。”温如霜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是她从外婆家翻出的民国《糖蔗种植法》,书页上还留着外婆用红笔圈画的痕迹:“您看,这里写着‘蔗田除草,宜用手拔,辅以稻壳覆盖,既可保墒,又能肥田’。”她指着书里的插图,“现在我们可以用粉碎的玉米秸秆代替稻壳,成本低,还能让土壤更松软。”

风痕蹲在田边,用小铲子挖了个浅坑,把一个巴掌大的传感器埋进去,接上旁边的太阳能板:“这个传感器能测土壤湿度、温度,还有pH值,数据实时传到云端。比如甘蔗拔节期需要多浇水,传感器发现湿度不够,会自动打开田间的滴灌带,水直接流到根上,比漫灌省水三分之一。”他掏出手机,点开一个绿色的APP,“您看,这是我给基地做的管理系统,您家的地在哪块,点开就能看数据,不会用的话,我教您孙女弄,年轻人一学就会。”

阿桂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又看了看田埂上刚铺好的黑色滴灌带,沉默了半晌:“要是真能省水省力气,我这两亩地就先试试。”

接下来的一个月,温如霜泡在双生谷的老糖农家,翻遍了他们珍藏的种植笔记,又去县档案馆查了明清时期的《糖业志》。她发现,老辈人种甘蔗有“轮作”的智慧——甘蔗种三年,就改种黄豆或油菜,让土地“歇一歇”,可后来为了提高产量,不少农户连年种甘蔗,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她还在一本清代的《农桑辑要》里看到,当时的糖农会在蔗田边种紫云英,这种草不仅能肥田,还能吸引蜜蜂授粉,“这就是最早的生态种植啊”,温如霜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笔尖顿了顿,又补充道:“可现在年轻人没人知道这些了。”

风痕则带着技术团队在田里忙活,埋传感器、铺滴灌带、装太阳能水泵。有天傍晚,突然下起了暴雨,他想起田边刚装好的控制柜还没做防雨处理,抓起雨衣就往田里跑。等他赶到时,温如霜已经蹲在控制柜旁边,用塑料布把柜子裹得严严实实,裤脚全湿透了,头发上还滴着水。“你怎么来了?”风痕把自己的雨衣递过去。“我看雨下得大,怕你这‘宝贝’淋坏了。”温如霜笑着接过雨衣,“刚跟阿桂叔聊,他说以前遇到暴雨,蔗田会积水,得连夜挖沟排水,现在有你装的水位传感器,积水到一定高度就会报警,还能自动打开排水阀,他说这比雇人看田还靠谱。”

雨渐渐小了,两人坐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蔗苗在雨雾里舒展叶片。“你说,我们这么做,算不算守住了老手艺的根?”温如霜忽然问。风痕望着田里的滴灌带,水流在夜色里泛着微光:“算吧。老匠人熬糖讲究‘守正出新’,种植也一样,守住生态的‘正’,用技术出‘新’,这样原料才能一直好下去,糖龙才能一直传下去。”

基地试运行的第一个月,就迎来了一场小考验。连续十几天没下雨,阿桂的甘蔗地却绿油油的,传感器监测到土壤湿度低于阈值,自动启动了滴灌系统,而旁边几户没装系统的农户,不得不每天挑水浇田。阿桂在田边跟邻居们炫耀:“你看我这甘蔗,比你们的高半头,还没费多少力气,手机上点一点,水就来了。”

温如霜则忙着推广生态种植法,她组织了一场“老法子新用”的培训会,请阿桂等老糖农来讲传统种植经验,再结合现代生态知识,教农户们用秸秆覆盖除草、用紫云英肥田。有农户担心成本高,温如霜算了一笔账:“秸秆是玉米收完剩下的,不用花钱;紫云英种子一亩地才十几块,却能少施一半化肥,算下来还省钱。”她还联系了县里的农产品检测机构,承诺基地的甘蔗检测合格后,会推荐给糖龙传承团队,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两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天,温如霜和风痕正在基地查看甘蔗长势,突然看到远处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是县农业局的张局长。“温博士、风工程师,你们这基地做得好啊!”张局长握着他们的手,“我们刚看了检测报告,你们的甘蔗含糖量高,还没有农药残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县里打算把你们的模式在全县推广,还要申请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风痕打开手机上的管理系统,给张局长展示:“现在基地有50亩甘蔗,12个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我们还开发了‘溯源码’,消费者买糖龙时扫码,就能看到甘蔗是谁种的、怎么种的,从田间到成品全程透明。”

温如霜从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糖龙生态原料种植手册》,封面上印着双生谷的蔗田:“这是我们整理的种植方法,结合了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打算免费发给农户,让大家都能种出好甘蔗。”

张局长翻着手册,频频点头:“好!你们这不仅是种甘蔗,是把非遗传承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了,值得推广!”

转眼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双生谷的蔗田里一片忙碌。阿桂拿着镰刀,砍倒一根粗壮的甘蔗,剥掉叶子,递到温如霜手里:“温博士,你尝尝,这甘蔗比往年甜!”温如霜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风痕拿着手机,对着甘蔗上的溯源码扫了扫,屏幕上立刻显示出:“种植户:阿桂,种植时间:2024年3月,施肥:农家肥 紫云英,灌溉:智能滴灌,检测报告:合格。”

“走,我们去熬糖房!”温如霜拉着风痕,往村里的老熬糖房走去。老匠人阿松已经生好了火,一口大铁锅架在灶上,锅里是刚榨好的蔗汁,正冒着热气。“用新基地的甘蔗熬糖,看看怎么样!”阿松说着,拿起长勺,搅动着锅里的蔗汁。

蔗汁在铁锅里慢慢浓缩,颜色从浅黄变成深褐,甜香弥漫在整个熬糖房。阿松不时用勺子舀起蔗汁,滴在冷水中,观察糖的凝固度——这是老匠人传了几代的“看糖法”。“好了!”阿松大喝一声,把锅里的糖浆倒进铺着油纸的木模里,模具是风痕用3D打印的,刻着传统的龙纹,却比手工模具更精准。

糖浆在模具里慢慢冷却,风痕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上传到糖龙传承团队的官网。温如霜则在一旁给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这糖龙的原料,来自双生谷的生态基地,用老法子种植,智能技术灌溉,所以又甜又健康。”

孩子们围着模具,好奇地看着糖浆变成栩栩如生的糖龙。一个小男孩举起手:“温阿姨,我以后也要种甘蔗,做糖龙!”温如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啊,等你长大了,我们的基地会越来越好,糖龙也会传得越来越远。”

傍晚,夕阳洒在双生谷的蔗田上,金色的光落在滴灌带上,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温如霜和风痕坐在熬糖房的门槛上,手里各拿着一根刚做好的糖龙,甜香在舌尖萦绕。“你看,”温如霜指着远处的蔗田,“明年我们把基地扩大到200亩,再种上传统的‘果蔗’,用来做可以直接吃的糖龙。”风痕点点头:“我打算升级灌溉系统,加上AI预测功能,根据天气预报自动调整浇水时间,更省水。”

阿松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用新糖做的小糖龙,递给他们:“用你们的甘蔗熬的糖,甜!这手艺要传下去,就得像你们这样,守住根,再添点新东西。”

温如霜接过小糖龙,龙身上的鳞片清晰可见,阳光照在糖上,泛着温润的光。她忽然明白,生态基地不仅是种出好甘蔗,更是守住了糖龙技艺的“生态”——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与技艺相融,就像这甘蔗,扎根在泥土里,吸收着阳光雨露,才能熬出最甜的糖,才能让糖龙的故事,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又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夜色渐浓,熬糖房的灯光亮了起来,映着窗外的蔗田,也映着三人脸上的笑容。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们拿着糖龙,在田埂上奔跑,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这片孕育着甜蜜与传承的土地上。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