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505集:校馆合作

逸霄 第505集:校馆合作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9 11:32: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糖龙新壤:非遗基地里的双向奔赴

双生谷的糖香在深秋里愈发醇厚,温如霜抱着一叠装订整齐的合作方案,站在糖龙展馆的雕花木门旁,看着风痕蹲在院子里调试3D打印机——他总说露天调试能更直观地感受环境温湿度对糖料的影响,此刻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展馆墙上“九转糖龙”的彩绘重叠,倒像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剪影。

“风痕,方案过了。”温如霜快步走过去,将方案递给他,指尖还带着图书馆油墨的清香,“我们学校非遗研究中心和展馆的合作批下来了,下月初就挂牌‘非遗研究实践基地’,你的‘数字糖艺工作坊’和我的‘糖龙文化史’课,刚好赶在新学期选课季开放报名。”

风痕接过方案,翻到合作细则那页,目光停在“校企协同培养”那栏,眼睛亮了亮:“也就是说,学生既能跟着你学文化渊源,又能来我这儿实操数字技术?这比单纯的理论课有意思多了。”他之前在高校做过技术讲座,深知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课有多期待,“不过我得把工作坊的设备再优化下,上次打印迷你糖龙用的喷头还是普通型号,给学生用得换成更安全的食品级材质,再编个简易操作手册,免得他们上手难。”

温如霜点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她梳理的课程大纲:“我把‘糖龙文化史’分成了六个模块,从先秦‘糖祭’起源讲到明清‘糖龙民俗’,最后两节课还会带学生去双生谷实地调研——上次我们发现的民国糖龙残件,刚好能当实物教材。对了,我还联系了老匠人阿松,让他来给学生讲一节‘手工熬糖课’,你觉得怎么样?”

“太合适了!”风痕立刻接话,手里的方案都忘了合上,“我正愁怎么让学生理解‘数字技术是辅助而非替代’,阿松师傅的手工技艺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可以在工作坊里设计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先用3D打印复刻阿松师傅的糖龙纹样,再自己动手捏,亲身感受传统手法的温度和数字技术的精度,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懂‘传承’二字。”

两人就着院子里的石桌,你一言我一语地完善细节,直到暮色漫过展馆的飞檐。温如霜看着风痕在草稿纸上画的工作坊布局图——打印区、原料调配区、展示区划分得清清楚楚,角落还留了块“创意角”,专门给学生做个性化设计,忽然觉得,这个总埋在技术参数里的机械工程师,其实比谁都懂“传承需要温度”。

基地挂牌那天,双生谷来了不少人。高校领导握着展馆馆长的手,说这是“让非遗活在校园里”的重要一步;老匠人阿松穿着深蓝色的对襟衫,站在新挂的“非遗研究实践基地”牌匾下,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嘴角止不住地笑;风痕和温如霜则忙着给学生们引路,一个介绍工作坊的设备,一个讲解展馆里的糖龙展品,配合得格外默契。

选课系统开放的那天,温如霜特意早起守在电脑前。她原本担心“糖龙文化史”这类偏理论的课会没人选,结果刚过半小时,名额就满了,后台还堆了几十条“求加课”的留言。她笑着截图发给风痕,没过两分钟就收到回复——风痕的“数字糖艺工作坊”更火爆,不仅名额秒空,还有学生私信问能不能“旁听”,甚至有人主动提出要做志愿者。

“看来现在的学生不是不爱传统,是缺个能走近传统的入口。”温如霜把截图存进手机,起身去教室准备第一节课的课件。她特意把教室布置成“糖龙小展馆”,讲台上摆着从古籍库借来的《糖作谱》手抄本,墙上贴满了她拍的双生谷糖龙仪式照片,连投影仪的桌面背景,都是风痕帮她做的3D糖龙模型。

第一堂“糖龙文化史”课,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温如霜站在讲台上,没急着讲知识点,而是举起一块风痕打印的迷你糖龙,问台下的学生:“大家知道这只糖龙的纹样,源自哪个朝代吗?”

台下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是清朝,有人猜是民国,直到温如霜翻开《糖作谱》,指着里面的插画说:“其实这是北宋‘缠枝龙纹’的简化版,当时的匠人会在糖龙身上刻这种纹样,寓意‘生生不息’。后来到了明清,纹样才变得更繁复,比如展馆里那只‘九转糖龙’,龙鳞上还刻着吉祥话。”

她一边讲,一边用投影仪展示风痕做的数字复原图——从北宋的简约纹样到明清的复杂雕刻,再到现代的创新设计,动态的画面让学生们看得入了迷。下课时,有个学设计的女生追着她问:“温老师,我能不能把传统糖龙纹样融进服装设计里?”温如霜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们开这门课,就是想让大家把糖龙文化变成自己的‘创作素材’。”

另一边,风痕的“数字糖艺工作坊”也迎来了第一批学生。他没让学生直接碰打印机,而是先带他们去熬糖灶旁,看阿松师傅熬糖。“你们先记住糖料的‘脾气’——熬到琥珀色时最适合塑形,温度差一度,口感和硬度就会完全不同。”风痕拿着温度计,给学生们演示如何判断糖料的状态,“我们用3D打印,不是为了省事,而是为了把这种‘经验’转化成数据,让更多人能学会这门技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一次实操课,风痕教学生们打印迷你糖龙。有个学计算机的男生,因为参数设置错了,打印出的糖龙龙身歪歪扭扭,急得满头汗。风痕没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让他去看温如霜的文化史课件:“你看看明清糖龙的龙身比例,再对比下你的参数,是不是打印速度和平台温度没匹配好?”

男生抱着电脑去查课件,没过一会儿就跑回来,兴奋地说:“风老师,我知道了!我把龙身打印速度设快了,导致糖料没定型就堆叠,而且平台温度太低,糖料冷却太快——就像温老师说的,‘传统纹样里藏着匠人对材料的理解’,原来参数里也有文化啊!”

风痕看着他重新调整参数,打印机吐出流畅的糖龙线条,忽然觉得,自己和温如霜的课,其实是在做同一件事——他教学生“用技术表达传统”,温如霜教学生“从传统里找灵感”,两者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传承”。

随着课程推进,学生们的创意越来越多。学动画的学生,用风痕教的3D建模技术,制作了“糖龙起源”的动画短片;学考古的学生,跟着温如霜去双生谷调研,整理出“糖龙与当地民俗”的调查报告;还有学食品专业的学生,和阿松师傅一起改良糖料配方,研发出“低糖健康糖龙”。

风痕和温如霜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温如霜在文化史课上讲到某个朝代的糖龙纹样,会提前告诉风痕,让他在工作坊里准备好对应的数字模型;风痕发现学生在技术上遇到瓶颈,会和温如霜商量,要不要在文化史课上增加“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讨论环节。

有一次,温如霜带学生去调研民国糖龙残件,发现残件上的龙纹有一半模糊不清。她立刻给风痕打电话,风痕当天就带着扫描设备赶过来,用高分辨率扫描技术还原了残件的完整纹样。后来,学生们根据还原图,用3D打印制作了残件的复制品,还在温如霜的指导下,写了篇《民国糖龙纹样的文化内涵》的论文,发表在了高校的非遗研究期刊上。

“你看,这就是我们合作的意义。”温如霜把期刊递给风痕,手指点着学生的论文,“如果只有文化研究,残件的纹样可能永远没人知道;如果只有技术,还原出来的纹样也少了文化解读。我们俩就像这残件和还原图,少了谁都不行。”

风痕看着论文里的配图——左边是模糊的残件照片,右边是清晰的数字还原图,中间夹着学生手绘的文化分析图,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刚认识温如霜时,两人还为“科技与传统的边界”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却能并肩做这么多事,或许这就是“传承”的另一种意义:不是固守过去,而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传统变成能走进未来的东西。

期末的时候,基地举办了“糖龙创新展”。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摆进展厅,有3D打印的传统纹样糖龙,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动漫糖龙”,还有用低糖配方做的“健康糖龙”。温如霜和风痕站在展厅门口,看着学生们给参观的人讲解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欣慰。

“下学期,我们可以把课程扩展到中小学。”温如霜忽然说,手里拿着一张学生画的“糖龙宝宝”插画,“有个学生说,她想让自己的小表妹也知道糖龙文化,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非遗传承,要从孩子抓起。”

风痕点点头,指着展厅里的一台简易3D打印机:“我已经在琢磨简化版的打印设备了,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合放在中小学的社团活动室。到时候,你去给孩子们讲糖龙故事,我教他们打印迷你糖龙,怎么样?”

温如霜笑着答应,夕阳透过展厅的玻璃窗,给两人和满厅的糖龙作品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展厅里,学生们的笑声和糖香交织在一起,老匠人阿松正拿着学生做的低糖糖龙,跟高校领导说:“你们看,这糖龙啊,不仅没失传,还活得越来越年轻了。”

风痕和温如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他们知道,非遗基地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要整理更多的糖龙古籍,要研发更适合传承的数字技术,要让更多人知道,糖龙不只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一段活着的文化记忆。

那天晚上,风痕在工作坊里调试新的打印机参数,温如霜坐在旁边的桌子上整理下学期的课程大纲。灯光下,两人偶尔抬头交流几句,一个说“这个参数得再调整下,适合孩子操作”,一个说“这节课可以带孩子们去熬糖灶旁体验”,声音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窗外,双生谷的夜色渐浓,糖龙展馆的灯光像一颗温暖的星,照亮了传承的路。风痕和温如霜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并肩走下去,这颗糖龙文化的种子,总会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开花。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