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496集:技艺数据库

逸霄 第496集:技艺数据库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9 11:32: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糖脉:一座数据库的诞生

老周的手指在布满裂纹的糖刀柄上摩挲了三下,这是他这辈子熬糖时雷打不动的习惯——仿佛这样能从祖辈传下的工具里,再多攥出些糖龙的魂。可此刻糖刀悬在半空,他眼前不是翻滚着琥珀色糖液的铁锅,而是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表格里“传承人编号”“配方工艺备注”的字样,像极了年轻时熬糊的糖渣,硌得他眼睛发疼。

“周师傅,您再想想,民国三十年您父亲做的那尊‘祈年龙’,龙鳞用的是‘叠糖法’还是‘刻糖法’?”桌对面的林夏往前凑了凑,她的笔记本电脑旁堆着三摞泛黄的手稿,最上面那本封皮写着“糖龙技艺录·周氏家传”,纸页边缘已经脆得像晒干的糖壳。

老周喉结动了动,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后院那棵老槐树还在,七十多年前他就是在这树下,看着父亲把熬好的糖液浇在青石模子里,龙身蜿蜒的弧度要正好卡在模子的凹槽里,多一分会溢出来,少一分就失了气势。“是叠糖法,”他终于开口,声音带着老辈人特有的沉缓,“那时候兵荒马乱,糖料紧俏,叠糖能省些料,还能让龙鳞看着更厚实,像能挡得住风雨似的。”

林夏立刻在键盘上敲下“民国三十年·周氏祈年龙·叠糖法·省料防潮”,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能看到眼角的细纹——这是她牵头做“糖龙技艺数据库”的第五年,从最初跑遍全国找传承人,到现在坐在老周家的堂屋里抠细节,她的笔记本换了三个,鞋磨破了七双,可数据库里的条目,才刚填到清代晚期。

“还差得远呢。”林夏合上电脑时,指腹不小心蹭到了键盘旁的创可贴,那是上周去山西找王老汉录配方时,被熬糖的铁锅烫的。王老汉的“晋派糖龙”以“硬糖塑型”闻名,熬糖时要把温度精确到138度,多一度糖就会发苦,少一度则软得立不起来。当时老汉不肯说,说这是“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林夏就陪着他熬了三宿糖,看他把糖液拉成丝,再一点点盘成龙身,直到第三宿天快亮时,老汉把装着祖传糖料配方的木盒子推到她面前,叹着气说:“我儿子不肯学,你要是能把这手艺存下来,比烂在我手里强。”

数据库的“配方库”里,现在躺着37个这样的配方,每个配方下面都附着传承人签字的确认书,还有林夏拍的制作视频——有的老人不识字,就对着镜头一步步演示,从选糖料(南方多用蔗糖,北方偏好麦芽糖)到熬糖时的火候控制(有的用柴火,有的用电炉,老辈人说柴火熬的糖有“烟火气”),再到塑型时的工具(竹刀、铜勺、青石模子,甚至有位老人用的是祖传的牛角勺),每一个细节都像糖液里的杂质,必须一点点滤干净,才能保证数据的准头。

最难的是“历代作品库”。去年冬天,林夏在浙江一座老祠堂里发现了一尊清代光绪年间的“状元糖龙”,龙嘴里衔着的“状元帽”已经裂了细纹,糖体因为年代久远泛着淡淡的米黄色。为了给这尊糖龙建档,她请了文物修复专家来测糖体的成分,用3D扫描仪把龙身的每一处弧度都扫进电脑,甚至还查了当地的县志,确认这尊糖龙是当年村里出了状元后,老糖匠特意做的贺礼。扫描完成那天,祠堂的老看守人摸着糖龙的底座说:“我小时候还见过这糖龙亮堂的样子,现在能让更多人看见,也算是它的福气。”

数据库的服务器设在市文化馆的地下室,那里常年恒温恒湿,像保存珍贵糖料的库房。负责技术的小张是个95后,第一次见到老周时,手里还拿着杯奶茶,被林夏瞪了一眼后赶紧收起来——在他们眼里,这些数据比任何东西都金贵。小张开发的查询系统分了三个板块:公众版能看作品图片和传承人简介,学生版多了基础配方和制作视频,研究版则开放了详细的工艺笔记和成分分析报告。有次一个上海的大学生通过系统联系到林夏,说自己在做“传统糖艺与现代设计”的课题,数据库里的“明代缠枝龙”图案给了他灵感,现在他设计的糖龙造型已经申请了专利。

“要让更多人用起来,才算真的存下来。”这是林夏常挂在嘴边的话。数据库上线那天,她特意请了老周、王老汉还有其他十几位传承人来文化馆。老周戴着老花镜,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名字,屏幕上立刻跳出他从1968年做的第一尊“迎春龙”到2022年的“冬奥龙”的所有作品,每一尊下面都有日期、材料、工艺备注,还有他当年做糖龙时的照片。老人的手在屏幕上摸来摸去,像在摸自己亲手做的糖龙,眼眶慢慢红了:“我这辈子做了三百多尊糖龙,原来都在这儿呢。”

上线半年后,数据库的访问量突破了五十万次,有来自美国的糖艺爱好者查询“东方糖龙与欧洲糖塑的区别”,有小学老师下载基础教程带学生做“六一糖龙”,还有研究民俗的学者通过配方里的糖料变化,分析不同年代的经济状况。林夏在后台看到这些查询记录时,总会想起第一次见到老周的场景——当时老人把糖刀往桌上一拍,说“手艺在人手里才叫手艺,存进电脑里算什么”,可现在,老周会主动给她打电话,说“上次漏了个细节,我琢磨着得补上,不然对不住后面学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上个月,林夏带着数据库的资料去北京参加“非遗数字化保护论坛”。她在台上展示3D扫描的清代“状元糖龙”,播放老周演示“叠糖法”的视频,台下坐着的专家们频频点头。有位老教授说:“这些数据不是死的,是活的传承,它让糖龙的魂,能跨过时间,走到更多人面前。”

回市的火车上,林夏打开电脑,看着数据库里不断增加的条目——小张刚发来消息,说又有两位传承人联系上他们,想把家里的配方和作品录进系统。窗外的风景飞快地向后退,像那些逝去的岁月,可屏幕上的糖龙图案,却在阳光下闪着暖融融的光,像刚熬好的糖液,带着甜香,也带着希望。

老周还在等着她回去补细节,王老汉的“晋派糖龙”教程还没剪完,浙江老祠堂的“状元糖龙”还需要补充更多历史背景……林夏知道,这座数据库永远没有“完成”的那天,就像糖龙的传承,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她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新的计划:“下个月去云南找傣族糖龙传承人,收集‘热带水果糖龙’的配方;年底前完成所有清代作品的3D建模;明年开发手机端查询系统,让更多人能随时看……”

火车穿过隧道,屏幕的光在黑暗里格外明亮。林夏想起小时候外婆给她做的“小糖龙”,龙身只有手指那么长,糖液里加了桂花,甜得能记一辈子。现在,她正在做的事,就是把这份甜,这份记忆,这份手艺,用最踏实的方式存下来,传给后面的人——不是存进冰冷的电脑里,是存进每一个愿意了解、愿意学习、愿意守护的人心里。

就像老周说的,“技艺活着,才是最好的传承”,而这座数据库,就是让糖龙活着的另一种方式。它像一个巨大的糖罐,装着历代传承人的心血,也装着无数人的期待,等着更多人来打开,来品尝,来续写新的故事。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