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488集:乡村糖龙节

逸霄 第488集:乡村糖龙节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9 11:32: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糖龙映秋实:青禾村的双节盛典与乡村文化振兴路

金秋九月,青禾村的稻田翻涌着金浪,空气中弥漫着新谷的清甜。村口老槐树下,三十多位村民正围着临时搭建的木案忙碌,蒸好的糯米在石臼中被反复捶打,金黄的糖浆在大锅中咕嘟作响——这是青禾村首届“糖龙丰收节”的筹备现场。从无人问津的偏远村落,到远近闻名的“糖龙之乡”,青禾村用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农耕信仰的节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一、缘起:被遗忘的技艺与乡村的困境

青禾村坐落在群山褶皱里,世代以种粮为生。十年前,这里还是个“年轻人走光、老手艺失传”的空心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守着几亩薄田,连延续了百年的“秋收祭”也渐渐被淡忘。村支书老周记得,2018年他刚上任时,村里连个像样的文化活动都没有,“春节回来的年轻人,除了打牌就是刷手机,问起‘秋收祭’,都说‘那是老辈人的事儿’”。

转机出现在2020年。县文化馆的非遗普查队下乡时,偶然从村里92岁的林阿婆口中,听到了“糖龙祭秋”的传说。据林阿婆回忆,过去每到秋收后,村里会选一块晒谷场,用新收的糯米、红糖熬制成糖浆,再由手巧的村民捏出数米长的糖龙,祭祀土地神与谷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糖龙要捏九节,每节刻上谷穗、玉米的图案,祭完了分给全村孩子吃,说吃了能沾‘丰收气’”,林阿婆的话,让普查队眼前一亮——这正是失传多年的农耕文化活化石。

起初,老周想重启“糖龙祭”,却遭到不少村民反对。“现在谁还信这个?费那劲不如多卖点粮食”“年轻人都不会做,找谁来捏糖龙?”质疑声中,老周没有放弃。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不仅请林阿婆出山回忆技艺细节,还联系上了县里糖龙技艺传承人陈师傅。“陈师傅来村里教手艺时,一开始只有五个老人来学,后来村里的媳妇们觉得新鲜,也带着孩子来围观,慢慢就凑齐了二十多个人”,老周笑着说,正是这份“试试看”的心思,让沉睡的技艺有了苏醒的可能。

二、筹备:从“凑活办”到“用心做”的蜕变

确定将“糖龙祭”与丰收节结合后,青禾村的筹备工作却一波三折。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问题,村里集体经济薄弱,连买糯米和红糖的钱都凑不齐。老周硬着头皮去镇里跑补贴,又在村民群里发起“众筹”:“每户出十斤新米、半斤红糖,愿意出力的来搭把手,咱们办个属于青禾村自己的节”。没想到,消息一发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响应,有人转账让家人代捐,有人还特意寄回了家乡的土布,说要给糖龙做“披挂”。

制作巨型糖龙,更是个“技术活”。传统糖龙只有一米多长,而这次村民们想做一条九米长的“丰收龙”,光是熬糖浆就需要六口大铁锅同时开工。陈师傅带着村民反复试验:糯米要蒸到“开花不烂”,糖浆要熬到“挂丝成珠”,捏制时还要控制温度,避免糖龙变形。村里的木匠老李,特意打造了一个可拆卸的木架,用来支撑糖龙的身体;妇女主任王姐则组织村里的绣娘,用彩线在糖龙的“鳞片”上绣出“五谷丰登”的字样——原本“凑活办”的节日,渐渐变成了全村人的“心头事”。

最让人感动的是村里的孩子们。小学老师张敏带着学生们,用彩纸折出小糖龙,贴在村口的围墙上;留守儿童小宇,还把对在外打工父母的思念,画在了糖龙的“眼睛”里。“孩子们说,要让糖龙‘看到’爸爸妈妈,告诉他们家里丰收了”,张敏的话,让不少村民红了眼眶。老周说,筹备过程中,他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的人气回来了”:傍晚的晒谷场不再冷清,老人们教年轻人捶糯米,孩子们围着灶台跑,连许久不说话的邻里,也因为搭木架、熬糖浆重新热络起来。

三、盛典:糖龙起舞,秋实传情

丰收节当天,青禾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穿着整洁的衣服来到晒谷场,九米长的糖龙被稳稳地架在木台上,金黄的身体泛着光泽,鳞片上的彩线在阳光下格外鲜艳,龙嘴里还衔着一束用新谷扎成的“穗子”。周边村落的村民、县里的媒体记者,甚至还有从城里赶来的游客,把晒谷场围得水泄不通。

祭祀仪式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林阿婆穿着深蓝色的土布衫,手持一束稻穗,带领村民向土地神鞠躬祈福。“土地爷,谷神娘,今年收成好,来年再帮忙……”熟悉的方言祷词,让在场的老人们热泪盈眶。随后,村里的青壮年抬起糖龙,在晒谷场上缓缓游走,孩子们跟在后面撒着彩纸,嘴里喊着“糖龙糖龙,保佑丰收”。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忍不住上前触摸糖龙的身体,“没想到用粮食做的糖龙这么精致,还能闻到糯米的香味”,来自县城的游客李女士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祭祀结束后,最热闹的环节是“分糖龙”。陈师傅用刀将糖龙切成数百小块,村民们排着队领取,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小宇拿着分到的糖龙块,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我要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尝尝家里的丰收味”。老周则把糖龙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以前过节,老人们都是一个人过,今年有了糖龙节,大家都不孤单了”。晒谷场上,有人在吃糖龙,有人在聊收成,还有人在教游客捶糯米,欢声笑语飘出了老远。

当天下午,村里还举办了“丰收市集”:村民们把新收的大米、花生、南瓜摆出来售卖,孩子们则在一旁表演自己编的“糖龙舞”。县城来的企业老板看到后,当场和村里签了订单,说要把青禾村的“糖龙米”卖到城里去。“不仅卖出了粮食,还打出了村里的名气”,老周笑得合不拢嘴,他没想到,一场小小的节日,竟然给村里带来了这么多惊喜。

四、回响:从文化热闹到乡村振兴的长效路

“糖龙丰收节”过后,青禾村的变化悄然发生。首先是“人气”的回归: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有十多人选择返乡创业,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跟着陈师傅学做糖龙,还有的利用直播平台,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以前觉得村里没希望,现在看到糖龙能吸引这么多人,觉得回来也能有奔头”,返乡青年小杨说,他开的农家乐,每到周末都爆满,游客们大多是冲着“糖龙节”来的。

文化传承也有了新的活力。村里成立了“糖龙技艺传习所”,林阿婆和陈师傅当起了老师,每周教村民做糖龙。村里的小学还把糖龙制作纳入了校本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做小糖龙,还了解了背后的农耕文化。“以前孩子们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现在做糖龙时,会主动问‘糯米是怎么种的’‘为什么要祭谷神’”,张敏说,文化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更重要的是,青禾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2023年,村里的“糖龙丰收节”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镇里还专门拨款,帮村里修建了“糖龙文化广场”和“丰收展馆”。每到秋收时节,周边村落都会来青禾村“取经”,有的还邀请青禾村的村民去教做糖龙。老周说,现在的青禾村,不仅是“糖龙之乡”,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样板村”:“以前我们总羡慕城里的热闹,现在才知道,只要把老祖宗的手艺守住、用好,村里也能有自己的精彩”。

如今,站在青禾村的晒谷场上,看着金黄的稻田和墙上的糖龙彩绘,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个空心村。林阿婆常说:“糖龙是活的,它能把村里人的心聚在一起,把好日子盼回来。”从一条糖龙的苏醒,到一个村庄的振兴,青禾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文化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能唤醒乡愁、凝聚人心、带动发展的宝贵财富。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遇,当农耕信仰与乡村振兴同行,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村庄,终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