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一统天下的帝王 > 第20章 王翦六十万大军的粮草谜局

咸阳宫深处,章台殿那间悬挂着天下舆图的静室,此刻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初冬的寒风被厚重的殿门隔绝在外,室内只余下更漏滴水那冰冷、单调、如同在丈量着帝国脉搏的“嘀嗒”声。巨大的黑漆御案上,不再仅仅是描绘山河的舆图,更堆积着如小山般、以麻绳捆扎的沉重竹简——那是来自关东各郡县、治粟内史府(掌管国家财政与粮食)以及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及手工业)的奏报,字里行间浸透着惊心动魄的数字与令人窒息的沉重。

秦王嬴政端坐于御案之后,玄衣深沉,如同静默的深渊。他手中并未持简,只是目光沉静地扫过案头堆积的文书,那目光仿佛带着千钧重压,让侍立一旁的姚贾和刚刚奉召入宫、额头沁着细密汗珠的治粟内史(主管国家粮食储备与调运的最高官员)田禄大气不敢出。

“王翦将军所请,六十万大军所需粮秣辎重,”嬴政的声音响起,平稳得如同渭水最深处的暗流,却让田禄的心脏骤然缩紧,“内史府,可已核算清楚?”他的目光落在田禄身上,并无责备,却带着一种洞穿一切、令人无所遁形的审视。

田禄,一个年近五旬、身材微胖、面庞因常年与账册打交道而显得有些刻板的官员,此刻只觉得后背的衣衫瞬间被冷汗浸透。他深深躬身,双手捧着一卷展开的、墨迹尚新的详细清单竹简,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回禀大王,臣…臣与治粟内史府僚属,日夜核算,不敢有丝毫懈怠。王翦将军所请六十万大军,按战时最高配给、马匹精料、民夫口粮、损耗等项……每日需耗粟米……”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仿佛那数字重若千斤,“需耗粟米……近十万石!”

“十万石?!”侍立一旁的姚贾,饶是见惯风浪,此刻也忍不住失声低呼,圆脸上惯常的笑容早已消失无踪,只剩下深深的骇然。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天需要超过两千辆满载的牛车(每辆标准载重约五石),日夜不停地从后方将粮食运抵前线!意味着仅仅维持大军一个月的基本口粮,就需要三百万石!这还不包括运输途中的损耗、被雨水浸泡霉变的风险、民夫自身的消耗、以及无法估量的敌军袭扰!这是足以掏空数个大郡数年积蓄的恐怖黑洞!

嬴政的脸上依旧看不出任何波澜,仿佛那每日十万石的惊天之数,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光滑的御案边缘,发出轻微却清晰的“笃笃”声,如同战场催命的鼓点。“所需民夫几何?”他继续问道,声音毫无起伏。

田禄额角的汗珠终于滚落,滴在手中的竹简上,晕开一小片墨迹:“回大王,按最保守估算,需征发健壮民夫……不下四十万人!其中半数需专职转运粮秣辎重,另需大量人手沿途修桥铺路、护卫粮道、照料牲畜、伐木取薪……”四十万民夫!这又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主政者头皮发麻的数字。这意味着要抽空秦国腹地多少郡县的青壮劳力?田地谁来耕种?赋税如何保证?这四十万人本身的口粮消耗,又将是一个叠加在十万石之上的沉重负担!

“四十万……”嬴政低声重复了一遍,目光转向悬挂的巨幅舆图。他的视线并未停留在淮水前线,而是沿着蜿蜒的驰道、水道,一路回溯,扫过关中沃野,掠过刚刚平定的韩魏故地,最终落在黄河与鸿沟交汇处那片用朱砂重点圈出的区域——敖仓(今河南荥阳东北,秦代着名的大型国家粮仓)。敖仓,依山(敖山)傍水(黄河、鸿沟),控扼东西南北水陆转运之咽喉,是秦国经略关东最重要的物资储备与转运枢纽,其仓城规模宏大,储粮之巨,号称“积粟如丘山”。

“敖仓存粮,尚余几何?”嬴政的目光锐利如刀,直刺田禄。

田禄连忙翻动手中另一卷简牍,语速飞快:“回大王,敖仓存粮,经去岁赈灾、今岁支应伐魏大军及关东郡县官吏俸禄,现存……现存约三百二十万石!”这个数字听起来依旧庞大,但对比每日十万石、每月三百万石的恐怖消耗,其捉襟见肘之势已昭然若揭!三百二十万石,仅够六十万大军支撑一个月出头!而伐楚之战,按王翦稳扎稳打的方略,绝非数月可竟全功!

“关中各仓呢?”嬴政追问,声音依旧平稳。

“关中太仓(咸阳附近的国家总粮仓)、栎阳仓、陈仓等,存粮合计约……二百八十万石。”田禄的声音越来越低。关中是秦国的根基,这些存粮是维系国本的最后保障,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轻易动用。而且,将关中的粮食千里迢迢运往淮水前线,其损耗和人力消耗,又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静室中陷入了更深的死寂。只有更漏滴水声,冰冷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和资源的紧迫。每日十万石,四十万民夫,近六百万石的存粮面对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大战……这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沉沉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姚贾的眉头拧成了疙瘩,田禄捧着竹简的手微微发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统天下的帝王请大家收藏:()一统天下的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嬴政的目光重新落回御案上堆积的竹简。他并未被这庞大的数字吓倒,那双深邃的眼中,反而掠过一丝更加冷静、更加专注的光芒。他伸出修长的手指,从堆积的简牍中精准地抽出一卷,那是少府关于各地官营制陶作坊、皮革作坊、盐铁工坊产能的汇总。

“传少府令章邯。”嬴政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不过片刻,一身深色官袍、气质精干沉稳的少府令章邯便疾步入内,躬身行礼:“臣章邯,参见大王!”

“章邯,”嬴政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锁住他,“寡人问你,少府所属,关中及三川(原韩地)、河东(原魏地)各郡官营制陶坊,全力开火,昼夜不息,一月之内,可烧制出多少标准陶瓮(用于储运粮食的容器)?”

章邯显然早有腹稿,略一思索,立刻回答:“禀大王,若征调所有窑工,配给充足薪柴黏土,一月内可制标准容五斗陶瓮……不下五十万件!” 这是个惊人的产能,足见秦国官营手工业体系的庞大与高效。

“善。”嬴政微微颔首,又抽出一卷,“皮革坊呢?可熟制多少牛皮、制作多少革囊(用于运水、保护粮袋)?”

“全力赶制,一月可得坚韧牛皮五万张,制革囊二十万具!”章邯回答得毫不犹豫。

“盐铁工坊,全力打造加固牛车车轴、轮毂所需之铁件,修补车辆所需之工具,可能供得上四十万民夫转运所需之损耗?”嬴政的问题如同连珠炮,每一个都直指后勤保障的核心细节。

“臣必竭尽全力!已命各坊大匠集中图样,统一制式,日夜督造!铁料优先保障,确保车轴坚固,轮毂耐用!”章邯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军人的利落。

嬴政的目光最后落在田禄身上:“田禄。”

“臣在!”

“即刻以廷尉府(掌管司法刑狱)名义,行文关东各郡,尤其是新附之韩魏故地!征调民夫,非仅凭郡县摊派!颁行‘输粟拜爵令’!”嬴政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权与激励,“凡黔首(平民百姓)自愿输粟千石至敖仓或指定前线粮台者,赐爵一级!凡商贾巨室,输粟万石者,赐爵两级,并免其家族部分赋税徭役!此令,务必晓谕郡县,张榜乡里,直达闾左(平民聚居区)!”

“输粟拜爵令?!”田禄和姚贾眼中同时爆发出惊愕与明悟的光芒!这是将商鞅变法以来“利出一孔”、“奖励耕战”的国策,运用到了后勤保障的极致!用实实在在的爵位和赋税减免,刺激民间力量,尤其是那些囤积了大量粮食的地主和巨商,主动将粮食输送出来!这无疑是解决庞大粮食需求的一剂猛药!它绕开了单纯依靠国家强制力征调的效率瓶颈,将国家需求与个人利益直接捆绑!但其中蕴含的风险——爵位泛滥、地方豪强借机坐大、甚至粮食输送过程中的舞弊——也同样巨大!非有绝对掌控力与魄力的君王,绝不敢轻易使用此策!

“大王圣明!”姚贾率先反应过来,深深一躬,声音带着由衷的叹服。这一策,既解了燃眉之急,又巧妙地调动了民间潜力,更在无形中削弱了地方潜在的粮食囤积势力,将财富转化为支撑战争的国家力量!

“此外,”嬴政的声音恢复了平稳,却更加深沉,“传寡人密令于顿弱(秦国着名间谍头目,黑冰台实际掌控者)。”

姚贾神情一凛,知道大王要动用那支潜伏于黑暗中的力量了。

“命其麾下‘黑冰台’所属,深入楚境,不惜一切代价!”嬴政的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寒芒,“查明楚国境内,尤其是淮水以南,云梦泽周边,所有大型粮仓位置、存粮数目、守备虚实!同时,严密监视楚国各封君、大族私仓动向!若有异动,或有机可乘……”他略作停顿,声音如同金铁摩擦,“准许其便宜行事,纵火焚之,断其粮源!”

釜底抽薪!这是真正的狠招!不仅要保障自己的粮道,更要千方百计地摧毁敌人的命脉!黑冰台的行动,将是悬在楚国后勤心脏上的一把看不见的利刃!

一道道指令,清晰、果决、环环相扣,从嬴政口中发出,如同精密的齿轮开始咬合转动。从陶瓮革囊的生产,到车辆工具的保障,再到利用爵位激励民间输粮,最后是动用间谍力量破坏敌国后勤……一张覆盖整个帝国、调动一切资源、针对伐楚之战后勤保障的天罗地网,正在这位帝王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意志下,迅速编织成型。

“臣等领命!”章邯、田禄、姚贾三人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敬畏与一种即将投身宏大事业的使命感。他们深深一躬,带着沉重的责任和紧迫感,迅速退出静室,去执行那足以决定战争走向的庞大后勤计划。

沉重的殿门合拢,室内重归寂静,只余嬴政一人。他缓缓站起身,踱步到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再次落在代表淮水的那道蓝色水线上,仿佛穿透了千里空间,看到了楚国腹地那些可能被标注上红叉的粮仓位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统天下的帝王请大家收藏:()一统天下的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六十万大军,每日十万石粮草……这不仅是数字的谜局,更是对一个帝国组织能力、资源动员能力、乃至君王意志的终极考验!

就在嬴政殚精竭虑于咸阳宫,以帝王权柄撬动整个帝国机器为那六十万大军输血之际,关东重镇,颍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这座原本属于韩国、如今已插上黑色秦旗的城池,也笼罩在一片紧张而忙碌的氛围中。

阳翟城西,一座由巨大条石垒砌、高墙深垒的庞大仓城,便是秦国在韩地设立的最重要粮秣转运中枢之一——阳翟仓。此刻,仓城内外,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喧嚣声浪几乎要掀翻初冬的夜空。

仓城内部,无数座如同小山般的巨大粮囤(圆形粮仓)巍然矗立,囤体用夯土筑成,外抹草拌泥防潮防火,囤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囤间道路纵横,被无数火把照得亮如白昼。数以万计的民夫,如同忙碌的工蚁,在监工吏卒的呼喝驱赶下,喊着低沉而整齐的号子,肩扛、背负、或用简陋的独轮推车,将一袋袋沉重的粟米、一捆捆干草豆料,源源不断地从仓房中运出,堆积到仓城中央巨大的空地上。那里,早已停满了数以千计等待装车的牛车!

牛车!一眼望不到头的牛车!这些车大多由民间征调而来,形制各异,但都尽可能地被加固过。车轮是沉重的木轮,边缘包裹着防止磨损的铁皮,行进时发出沉闷的“吱嘎”声。车辕粗壮,每辆车由两到四头强健的黄牛或水牛牵引。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牛马粪便气味、汗酸味、新收粮食的干燥气息以及尘土飞扬的味道。

“快!快!手脚都麻利点!装车!装满!压紧实了!”一名身着皂衣、腰挎短剑、手持皮鞭的秦军屯长(低级军官)站在一辆装了一半的牛车上,声嘶力竭地吼叫着,唾沫星子在火光中飞溅。他手中的皮鞭不时在空中虚抽,发出“啪啪”的脆响,催促着动作稍慢的民夫。

装车的场面混乱而高效。民夫们将沉重的粮食麻袋奋力举起,由车上的人接住,一层层码放整齐,用绳索牢牢捆扎固定。干草豆料则被塞满车厢的缝隙。装满一辆,车夫便大声吆喝着,挥动长长的鞭梢(并不真的抽打牛身,更多是发出指令),驱使着牛车缓缓启动,在持戈士卒的引导下,汇入仓城门口那如同缓慢流淌的黑色河流般的车队之中。

仓城之外,景象更为壮观。从阳翟仓巨大的门洞延伸出去,在官道两侧的旷野上,临时开辟出了无数条并行的车轨。成千上万辆装满粮秣的牛车,在朦胧的夜色和摇曳的火把光线下,如同一条条缓慢蠕动的钢铁巨蟒,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沉重的车轮碾压着初冬坚硬的土地,发出沉闷而持续的轰鸣,大地仿佛都在微微震颤。车夫们裹着破旧的冬衣,蜷缩在车辕上,随着车辆的颠簸摇晃,脸上写满疲惫与麻木。只有偶尔响起的、粗野的呵斥牛只声和皮鞭的脆响,才打破这由无数车轮声汇聚成的、单调而宏大的背景音。

这条由牛车、粮袋、民夫和士卒组成的庞大运输长龙,它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东南方向,数百里之外,黄河与鸿沟交汇处的天下第一粮仓——敖仓!所有从关中、从韩魏各地征集、购买、运输而来的粮秣,都将汇聚于敖仓这个巨大的“心脏”,再经由鸿沟水系(连接黄河与淮河的古运河)的漕船,源源不断地输往淮水前线!

一辆装饰相对考究、由四匹健马拉动的青铜轺车,在数十名精锐骑士的护卫下,艰难地穿行于这庞大而缓慢的运输队伍边缘。车中坐着的,正是刚刚在咸阳领受王命、总督关东诸郡兵事、并为伐楚大军筹备后援的老将王翦!

王翦并未在温暖的阳翟城内停留,而是直接来到了这后勤保障的第一线。他掀开车厢侧面的帷帘,深邃的目光扫过眼前这如同史诗般壮阔而又充满艰辛的后勤图景。火光映照着他饱经风霜的脸庞,那上面没有即将统帅六十万大军的意气风发,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如同山岳般的凝重。

他看到那些在寒风中赤膊扛着沉重麻袋、肌肉虬结却冻得通红的民夫;看到那些被沉重的粮车压弯了腰、口鼻喷着白气的牛马;看到那些在车队中穿梭巡视、甲胄沾满灰尘、眼神却依旧警惕如鹰的秦军士卒;也看到那些站在高地上、手持算筹和简牍、在火把下声嘶力竭地核对车辆数目、指挥调度路径的仓吏和低级军需官们……

每一辆牛车,每一袋粮食,每一个民夫,都是支撑那六十万大军屹立不倒的基石!也是维系这场国运之战成败的生命线!

王翦的目光最终投向东南方那深邃的夜空。他知道,在敖仓那巨大的仓城码头,无数平底宽舱、吃水很深的漕船正等待着装粮。那些船只,将载着帝国的血液,沿着鸿沟,驶向淮水,驶向那即将决定天下归属的血火战场。

“粮草……”王翦放下帷帘,靠在车厢内壁上,发出一声几乎微不可闻的叹息,那叹息中充满了老将的智慧与忧虑,“才是此战真正的统帅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统天下的帝王请大家收藏:()一统天下的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阳翟仓的喧嚣与官道上的车马轰鸣,是这场后勤大戏的一个缩影。而在秦国新征服的魏地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另一场关乎后勤根基的行动,正在无声而高效地进行着。

大梁城,这座昔日魏国的繁华都城,在经历了惨烈的灭国之战和王贲水淹大梁的创伤后,已渐渐恢复了几分生气。此刻,在城北原属魏国王室的一处巨大苑囿旧址上,数千名由囚徒、罪吏和征发来的民夫组成的队伍,正在监工吏卒的严密看管下,挥汗如雨地进行着一项浩大的工程——修建一座新的巨型粮仓兼转运基地。

夯土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民夫们分成数组,一组在挖掘深达数尺的方形地基坑,坑底铺上厚厚的碎石和烧制的碎陶片用于防潮;一组在制作巨大的夯土墙板模具;人数最多的一组,则在监工吏卒有节奏的号令指挥下,喊着低沉的号子,合力抬起沉重的石夯(或木夯),一下下、极其用力地砸向模具中潮湿的黄土!每一次石夯落下,都发出沉闷如雷的“咚!”声,大地为之震动,黄土被挤压得严严实实。汗水顺着民夫们古铜色的脊背流淌下来,在寒冷的空气中蒸腾起淡淡的白雾。被反复夯打过的土墙,呈现出一种近乎岩石般的致密和坚硬,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灰白的光泽。

负责督造此仓的,正是坐镇大梁、总督魏地防务的年轻将领王贲。他一身轻便的甲胄,外罩玄色披风,站在一处刚刚夯筑起数尺高的仓基旁,面色冷峻。他身边站着几名工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仓吏,正摊开绘有仓廒布局的牛皮图纸,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王将军,按此规制,此仓建成后,可储粟米不下百万石!然工期紧迫,土墙需逐层夯筑,每层皆需晾晒干透方能继续,否则极易崩裂倾颓!若强行赶工,恐……”一名头发花白、经验丰富的老工师指着图纸,脸上满是忧虑。

王贲的目光扫过热火朝天的工地,又落回图纸上,声音斩钉截铁:“工期不可延误!大王严令,此仓务必在开春前具备储运之能!土墙干透?来不及!”他指向图纸上仓廒内部的支撑结构,“加木柱!多加粗大木柱!土墙之内,每隔五步(约七米),立直径三尺(约70厘米)巨木为骨!仓顶桁架,亦用巨木加固!不惜木料!但求坚固!能撑过伐楚之战所需即可!日后倾颓,再重建便是!”

“喏!”工师和仓吏们见王贲态度坚决,且提出了折中方案(牺牲长期稳固性换取短期可用性),只得领命。王贲的决断,正是秦国战时效率的体现——为了赢得战争,可以不惜代价,可以打破常规!这座仓廒,就是钉在楚国北境的一颗钉子,一个重要的补给节点。

就在王翦、王贲父子如同巨大的工蚁,在关东大地上为那六十万大军构筑着坚实的粮道与据点时,咸阳宫章台深处,嬴政再次召见了那位即将肩负伐楚重任的老将。

依旧是那间悬挂着巨幅舆图的静室。王翦身着便服,风尘仆仆,显然是刚从阳翟或某处巡视归来。他恭敬地向嬴政行礼,姿态无可挑剔。

嬴政端坐御案之后,目光沉静地看着这位须发花白的老帅:“老将军总督关东,整饬武备,督运粮秣,夙夜操劳,辛苦了。”他的声音听不出太多情绪。

“为国分忧,乃臣之本分。”王翦垂首回答,声音平稳。

嬴政微微颔首,话锋却陡然一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六十万大军,国之根本,寡人已倾力筹措。老将军所请,寡人无有不允。然,大军开拔在即,老将军可还有未尽之言?” 这是在问王翦是否还有战略上的补充或担忧。

王翦闻言,并未立即回答战略问题,反而挺直了腰板,脸上露出一丝与沙场宿将身份极不相符的、近乎贪婪的笑意。他搓了搓手,仿佛一个市侩的商人,语气也变得热切起来:“大王垂询,老臣……老臣确有一事,望大王恩准!”

嬴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哦?老将军但说无妨。”

王翦脸上的笑容更加“谄媚”,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老臣年事渐高,此战之后,恐再难为大王驰骋疆场。故……斗胆恳求大王,赐老臣……良田美宅,以作颐养天年之所!”

此言一出,侍立一旁的姚贾差点惊掉下巴!这……这都什么时候了?六十万大军枕戈待发,粮草转运如火如荼,老将军不想着如何破敌,却在这当口索要田宅?这简直是……匪夷所思!他偷偷抬眼看向大王,只见嬴政的眉头也微微蹙起,显然也有些意外。

王翦却仿佛没看到众人的反应,自顾自地继续说道:“臣闻骊山北麓,有沃野千顷,水土丰美,近温泉,最宜养老!还有渭水之南,上林苑外,有几处景致绝佳的宅院……大王若能将骊山北麓之田赐臣千亩,渭南宅院赐臣五处,臣……臣便心满意足,再无他求!必当竭尽驽钝,为大王扫平荆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统天下的帝王请大家收藏:()一统天下的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竟还具体点明了地点和数量!骊山北麓那是靠近王陵的风水宝地!渭南上林苑外的宅院更是价值连城!一开口就是千亩良田、五处豪宅!这胃口……简直大得惊人!

姚贾只觉得一股热血冲上脑门,几乎要忍不住出声斥责老将军贪得无厌、不识大体!连一向沉稳的嬴政,脸上也掠过一丝明显的不悦,声音沉了下来:“老将军!大敌当前,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寡人将举国之兵托付于你!你……你竟只惦记着这些田宅之利?!”话语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失望与怒意。

面对君王的斥责,王翦非但没有惶恐请罪,反而将腰弯得更低,脸上的“贪婪”之色更浓,语气甚至带上了一丝“委屈”:“大王息怒!非是老臣贪心!实乃……实乃人之常情啊!臣为大王将兵,纵有功勋,终不过封侯。然子孙后代,若无恒产,何以立足?臣……臣不过是想为子孙多置办些家业,使其无忧罢了!还望大王……体恤老臣拳拳之心!”他絮絮叨叨,反复强调着为子孙计,一副市井老翁贪图家财的模样。

嬴政盯着王翦看了许久,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他那副“贪婪”的表象。静室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姚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大王震怒。

终于,嬴政脸上的怒意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却又带着一丝了然与无奈的笑意。那笑意很浅,转瞬即逝,却意味深长。他缓缓靠回御座,挥了挥手,语气竟带着几分罕见的“纵容”:“罢了!罢了!老将军所求,寡人……准了!骊山北麓良田千亩,渭南宅院五处,待你得胜还朝之日,寡人亲自下诏,赐予你及子孙!”

王翦闻言,顿时“喜形于色”,如同捡到了天大的宝贝,连忙深深拜伏下去:“臣!谢大王厚恩!大王洪恩,老臣没齿难忘!必当肝脑涂地,以报大王!”

看着王翦那“欢天喜地”退下的背影,姚贾心中的惊涛骇浪仍未平息。他实在无法理解,素来沉稳睿智、深谙韬略的王老将军,为何会在如此紧要关头,做出这等近乎自污的荒唐举动?这岂不是授人以柄,自毁清誉?

嬴政却沉默着,重新将目光投向那幅巨大的舆图。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代表淮水的那道蓝线。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苍凉与帝王独有的孤寂,仿佛是说给姚贾听,又仿佛是自言自语:

“王翦……非是贪图田宅。”

姚贾愕然抬头。

“他索要的,不是田宅。”嬴政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舆图上,语气平淡无波,“他索要的,是寡人的……安心。”

姚贾浑身剧震!如同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其中深意!

王翦手握六十万大军!这几乎是秦国倾国之兵!其权柄之重,威望之盛,足以撼动朝野,甚至……威胁王权!自古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王翦何等人物?他深知此战若胜,其功勋将达至人臣顶点!届时,他本人,乃至整个王氏家族,都将处于风口浪尖!君王猜忌的阴影,如同悬顶之剑!

他故意在此时,在君王面前,表现得如此贪婪、市侩、胸无大志,只惦记着区区田宅,为子孙谋利……这分明是在向君王传递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我王翦,所求不过富贵安逸,绝无半点不臣之心!我贪图的是眼前这点小利,而非那至高无上的权柄!我愿自污名节,以换取君王对我、对我家族的绝对信任!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拙藏巧的大智慧!是历经沧桑的老将对帝王心术的深刻洞察与主动应对!他用“贪婪”的表象,为自己和家族,筑起了一道看似可笑、实则最为坚固的护身符!

嬴政准其所请,并“无奈纵容”的态度,也正是向王翦、向朝野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寡人知你心意,寡人信你!寡人容得下你的“贪婪”,只要你为寡人扫平荆楚!这君臣之间,不动声色间,完成了一场关乎信任、关乎家族存续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交易!

姚贾看着嬴政那深邃平静的侧影,又想起王翦离去时那副“市侩”的嘴脸,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六十万大军背后的谜局,远非粮草辎重那么简单。权力的平衡、君臣的猜忌与信任、家族的兴衰……这些无形的丝线,与那每日十万石的粮食、四十万民夫的车辙、淮水两岸的刀光剑影,紧紧缠绕在一起,共同编织着帝国前行的命运之网。

而执掌这张巨网的君王,正以他那洞悉一切、掌控一切的意志,冷静地拨动着每一根丝线。粮草的谜局,亦是权谋的棋局。

喜欢一统天下的帝王请大家收藏:()一统天下的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