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人之下,烽火铸铁 > 第570章 三一同归(70)

一人之下,烽火铸铁 第570章 三一同归(70)

作者:姒洛天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7-24 19:05:50 来源:全本小说网

小满时节,竹艺工坊的晒场上铺开了新采的粽叶,和竹篾一起晾晒。两岸的徒弟们正忙着编端午的竹制香囊,台湾来的姑娘们偏爱在香囊上绣高山族的图腾,大陆的徒弟则喜欢刻上龙舟纹样,最后都要在香囊里塞一把两岸竹的竹叶,说是“让香味里都带着团圆的味”。

陈念台已经五岁了,背着个竹制的小背篓,跟着王婆在粽叶堆里捡杂质。他的背篓是沈砚秋特意编的,篓底用竹丝编着“两岸”二字,背带处缠着红绳,绳结是春杏教他打的中国结。小家伙捡着捡着,突然举起片粽叶喊:“爷爷,这叶叶像台湾!”

陈砚接过粽叶一看,果然,叶片的弧度像极了台湾岛的轮廓。他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那咱就用这片叶包粽子,让粽子里也藏着个‘台湾’。”

这话被正在编香囊的台湾姑娘听到了,突然红了眼眶:“俺娘说,当年她就是靠一片粽叶认亲的——1949年她跟奶奶逃难,奶奶在她襁褓里塞了片家乡的粽叶,说‘以后见到带这叶的,就是咱家人’。”

陈砚心里一动,让林溪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要编进“两岸竹艺史话”里。他想起爷爷竹篾册里夹着的那片干枯粽叶,原来这不起眼的植物,早就成了两岸人认亲的信物。

端午节前,工坊办了场“两岸共包团圆粽”活动。台湾来的乡亲带来了糯米和台湾特产的槟榔叶,大陆的村民则准备了蜜枣和粽叶,大家围着竹制的大蒸笼,一边包粽子一边讲故事。

有位台湾老兵包着粽子,突然放下手里的活,从怀里掏出个用红布包着的物件——是只竹制的哨子,是当年当兵时部队发的。“这哨子我带了七十年,”老兵的手在颤抖,“以前吹它是想回家,现在吹它,就像这粽子绳,越缠越紧!”

他把哨子扔进竹筐,拿起片粽叶:“今天我要包个最大的粽子,里面放大陆的蜜枣,台湾的糯米,再塞片两岸竹的叶子,让它替我喊:回家!”

陈砚让徒弟把这只特殊的粽子放进蒸笼最上层,周围摆满了两岸徒弟合包的粽子,每个粽子上都系着竹制的小牌子,写着包粽人的家乡——台北、高雄、北京、上海……密密麻麻,像张用粽子拼出的中国地图。

蒸粽子时,沈砚秋带着两岸的年轻人编竹制龙舟。龙舟的船身用两岸竹拼接而成,龙头雕着“中华”二字,龙尾刻着“团圆”图案,最妙的是船桨,左边的桨柄刻着台湾的日月潭,右边的刻着大陆的西湖,划动时,两个湖的水纹会在竹制的水面上交融。

“这龙舟要送给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沈砚秋擦了擦汗,“当年两岸的战士一起在那流血,现在咱用竹艺告诉他们,当年的牺牲,是为了今天的团圆。”

陈念台蹲在龙舟旁,用蜡笔在船身上画小人——左边的小人戴斗笠,右边的小人扎头巾,手拉手站在两岸竹下。春杏把儿子的画拓在竹片上,刻成小小的竹牌,挂在龙舟的桅杆上,像串跳动的音符。

端午节当天,蒸笼掀开时,满院子都飘着粽子的清香。那只老兵包的“团圆粽”被摆在最中间,解开粽叶,里面的糯米竟天然形成了个“和”字,引得众人连连称奇。

“这是天意啊,”王婆双手合十,“老祖宗都看着呢,谁也别想把咱分开。”

吃粽子时,老和尚带着镇魂寺的僧人来了,还带来了用镇魂竹做的“平安符”,符上刻着“两岸一心”。“寺里的镇魂珠最近特别亮,”老和尚笑着说,“大师傅说,这是因为两岸的念想越来越近,珠子都跟着高兴呢。”

陈砚把平安符分发给众人,台湾姑娘们把符塞进香囊,大陆的徒弟则系在竹制的龙舟模型上,说是要让平安符跟着龙舟,漂遍两岸的江河。

入夏后,两岸竹艺联合推出了“竹语传情”项目——让两岸的孩子用竹片写信,再用竹制的信封装着,通过竹筏漂流和邮寄的方式交换。第一批信件寄出那天,陈念台在竹片上画了棵大大的两岸竹,左边写“爸爸在台北”(沈砚秋常去台北出差),右边写“妈妈在大陆”,中间画了个大大的爱心。

春杏把信装进竹制信封,信封上刻着“家书”二字,封口处用竹丝编了把小锁,钥匙是片小小的两岸竹叶子。“这锁只有用心才能打开,”她告诉儿子,“就像两岸的牵挂,只有真心才能懂。”

信件寄出半个月后,收到了台湾孩子的回信。有个叫林思中的小男孩在竹片上画了艘竹筏,筏上坐着他和陈念台,正往大陆的方向漂,竹筏的帆上写着“我爷爷说,他的爷爷是福建人”。

陈念台拿着回信,在竹楼的地图上找到福建的位置,用红笔把福建和台湾连起来,嘴里念叨着:“一条线,不分开。”

暑假时,两岸竹艺夏令营开营了。这次来了个特殊的营员——那位台湾老兵的孙子,刚考上大陆的大学,特意提前来工坊学竹艺。小伙子编竹篮时总出错,陈念台就拿着自己的小竹刀,踮着脚教他:“要这样,像两岸手拉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人之下,烽火铸铁请大家收藏:()一人之下,烽火铸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兵的孙子突然红了眼眶:“我爷爷说,当年他在金门岛当兵,夜里总听见对岸有人唱《茉莉花》,现在才明白,那歌声里藏着的,都是想家的味。”

陈砚让他编只竹制的茉莉花篮,说要放在祖屋的纪念馆里。“这篮子要编得松些,”他手把手教着,“让花香能飘过去,就像咱的念想,能跨过海峡。”

入秋后,工坊接到了个国际订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定制一百只竹制的“和平篮”,送给世界各国的文化机构,每只篮子都要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着,篮底刻着“一个中国”的字样,提手处缠着象征五大洲的彩绳。

“这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竹艺,中国的立场,”沈砚秋在动员会上说,“编这篮子时,每根竹丝都要想着‘团圆’,让篮子里装的不只是礼物,是咱中国人的底气。”

赶工的日子里,工坊里的竹香混着咖啡香——台湾来的姑娘们带来了台北的咖啡豆,说要让大家尝尝“家乡的味道”;大陆的徒弟则煮了黄山毛峰,用竹制的茶具招待大家,说是“让茶香里也带着山水情”。

陈念台成了工坊的“吉祥物”,每天早上都要给两岸竹浇水,嘴里念叨着“快快长,长到台湾去”。有天他突然指着竹节喊:“爷爷,竹竹长字了!”

众人围过去一看,只见新抽的竹节上,天然形成了“同”字的纹路,阳光照过时,纹路里竟透出淡淡的金光,像竹灵在显形。

“这竹子是真通人性,”春杏摸着竹节,“知道咱盼着什么。”

和平篮完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接过篮子时,突然用中文说:“我研究过中国的竹文化,知道‘竹’字拆开是‘个’和‘人’,合起来就是‘每个人都要像竹子一样正直’。这篮子里装的,正是这种正直的精神。”

陈砚看着和平篮被小心翼翼地装箱,突然觉得爷爷的竹篾册、沈敬之的归燕盒、老兵的哨子、孩子们的竹片信,都在这篮子里活了过来,变成了竹丝上的纹路,一圈圈绕着,绕成个解不开的中国结。

秋分时节,两岸竹艺交流中心举办了“竹韵中华”大型展览,展品从爷爷那辈的竹篾册,到当代的两岸竹制和平鸽,再到孩子们的竹片信,整整摆满了十个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的“根脉墙”——用两岸竹的竹根拼接而成,根须在墙后交织,墙前的显示屏上,播放着两岸竹从发芽到成林的全过程。

展览开幕那天,那位台湾老兵坐着轮椅来了,他的孙子推着他,在根脉墙前驻足良久。“你看这根,”老兵指着交织的竹根,“断了吗?没断,还在土里缠着呢。”

陈念台跑过去,给老兵递上只竹制的小鸽子,是他跟着爸爸学编的。“爷爷,这鸽子会飞,能带你回家。”

老兵接过鸽子,手在颤抖,泪水滴在竹制的翅膀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却让翅膀上的“中国”二字更清晰了。

闭展时,工作人员在根脉墙后发现了件特殊的展品——不知是谁悄悄放了片粽叶,和竹根缠在一起,叶尖上用红笔写着“回家”二字,旁边还压着张两岸孩子的合影,照片里,陈念台和林思中正在两岸竹下交换竹片信。

陈砚把这片粽叶收进爷爷的竹篾册,作为新的藏品。他翻开册页,从最早的竹篾图谱,到沈敬之的字条,再到如今的粽叶,每一页都藏着个故事,合在一起,就是部活生生的两岸情缘史。

寒露那天,陈砚带着陈念台去后院看两岸竹。新竹已经长得比竹楼还高,竹梢的叶子在秋风里沙沙作响,像在唱古老的歌谣。陈念台抱着竹身,用小脸贴着竹节,突然说:“爷爷,竹竹在说‘我想台湾了’。”

陈砚笑着点头,往竹根处浇了些水:“它不是想台湾了,是想让台湾回家了。”

夕阳西下,竹影在地上拉得很长,把祖孙俩的影子和两岸竹的影子缠在一起,像幅永远画不完的画。陈砚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就像这生生不息的两岸竹,就像陈念台和林思中这些孩子,就像无数个盼着团圆的日子。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片竹,守着这份心,让每个来的人都能找到根,让每个走的人都能带着暖,让这门手艺,这方土地,这些牵挂,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向着阳光,向着团圆,永远生长。

竹楼的灯亮了,窗台上摆着陈念台画的两岸竹,画里的竹子根在大陆,梢在台湾,中间结满了竹制的灯笼,每个灯笼里都亮着光,像无数双盼着团圆的眼睛。炉子里的火噼啪作响,映着墙上的中国地图,台湾岛的位置被两岸竹的叶子轻轻覆盖,像被温柔地拥在祖国的怀里。

寒露刚过,竹艺工坊的竹楼就飘起了桂花糖藕的甜香。王婆正坐在竹制的蒸笼旁翻糖藕,藕孔里塞着台湾运来的糯米,上面撒着大陆的桂花,蒸汽腾起时,混着两岸竹的清香,在院子里织成张暖融融的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人之下,烽火铸铁请大家收藏:()一人之下,烽火铸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