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958章 情报成果上报与防护部署衔接

卷首语

1972 年 5 月 28 日的清晨,情报分析中心的档案室内,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恒团队围在一张长桌旁,桌上整齐码放着三样核心成果 ——19 颗卫星的轨道参数表(密密麻麻标注着过境时间与覆盖区域)、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红黄绿三色仍鲜艳清晰)、风险评估报告(数据页折痕已被反复摩挲得发软)。这不是结束,而是 “情报落地” 的开始:要把这三样成果整合为一份完整情报,通过加密渠道送抵总参谋部,再转化为各军区的实战部署。小李抱着刚封好的加密档案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袋口的铅封 —— 这袋子里装的不是纸和图,是接下来一个月的防护 “蓝图”,哪怕运输中出一点差错,6 月 17 日的重点防护就可能出漏洞。陈恒深吸一口气:“从今天起,咱们的工作重心从‘做情报’变成‘保落地’,得盯着每一步,直到设备架起来、观测哨站好。”

一、情报整合:拼出完整 “防护拼图”

5 月 28 日 8 点,团队开始整合三份核心成果,目标是形成《美方 1972 年 6 月卫星侦察计划完整情报》。小林把卫星轨道参数表摊开,按 “卫星编号 - 过境日期 - 覆盖区域 - 重点时段” 重新排序:“外侦 05 号,6 月 17 日 09 时 03 分过境区域 08;外侦 12 号,15 时 17 分过境区域 15;外侦 15 号,17 时 35 分过境区域 28……” 她一边念,一边把对应的风险评估结论贴在参数表旁,“区域 08 高风险,需 3 套电子干扰,这样看就一目了然。”

陈恒则负责把防护图与风险报告对应:“防护图上的红色区域 08,在报告里是一级优先级,要在图上用红笔补充‘6 月 1 日前列装 3 套红旗 - 2 型干扰设备’;黄色区域 20,二级优先级,补充‘5 月 31 日前完成 4 个观测哨部署’。” 他怕后续看情报的人混淆,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 “完成时限”,红色代表 “紧急(6 月 1 日前)”,黑色代表 “常规(5 月 31 日前)”。

小李的任务是整理纸质版与磁带备份。他先把三份成果的纸质版逐页编号:“轨道参数表 1-12 页,防护图 13-14 页(含彩图与说明),风险报告 15-32 页”,再用棉线装订成册,封面贴上 “机密” 标签,标签下方手写 “仅限总参谋部及各军区防护负责人查阅”。“磁带备份要录什么内容?” 小李抬头问陈恒,手里拿着一盘黑色磁带(当时用于存储数据的磁介质)。“把卫星轨道参数、风险等级表、防护措施清单录进去,每段数据前加 10 秒空白,方便播放时切换。” 陈恒补充道,“录完后要试听 3 遍,确保没有杂音,数据没丢失 —— 磁带要是出问题,军区拿到的就是乱码。”

老郑则在核对 “数据一致性”:“风险报告里区域 08 的干扰功率是≥50dBm,防护图备注里写的是‘电子干扰设备’,得补充‘50dBm’;轨道参数表里外侦 12 号的过境时间是 15 时 17 分,报告里写的是 15 时 15 分,差了 2 分钟,得改过来!” 他把有问题的地方用红圈标出,“这种数据不一致,会让军区无所适从,必须全改对。”

中午,整合工作遇到了小麻烦:防护图是彩图,复印时颜色会偏淡,军区可能看不清红黄绿三色。“怎么办?总不能只送一份原图吧,各军区都要一份。” 小李急得直挠头。老张突然想起:“总参谋部有彩色复印设备,虽然只有一台,但可以联系他们帮忙复印,咱们把原图送过去,让他们按军区数量(当时全国 11 个军区)复印 11 份,再加上总参谋部留存的 1 份,共 12 份。”

陈恒立刻联系总参谋部的档案科:“麻烦帮忙复印 12 份彩色防护图,原图我们下午送过去,明天早上能拿吗?” 电话那头回复 “可以,优先处理”,他才松了口气。“彩图是防护的‘眼睛’,颜色淡了等于瞎了,必须保证每个军区拿到的图都和原图一样清楚。”

下午,小李带着原图去总参谋部,路上一直把图抱在怀里,生怕折坏或弄脏。到了档案科,他看着工作人员把原图放进彩色复印机,眼睛都没敢离开:“麻烦您调深一点红色,红色区域是重点,得醒目。” 工作人员调整了色彩参数,复印出第一份后,小李比对了半天,确认红色够深、黄色蓝色清晰,才放心让继续复印。

晚上,所有整合工作完成:纸质版情报册 12 套(每套含参数表、彩色防护图、风险报告),磁带备份 12 盘(与纸质版一一对应)。小李把每套情报册和磁带放进特制的加密档案袋,袋口用铅封封住,铅封上刻着 “情 - 密 - ” 的编号,每个档案袋上标注 “送 XX 军区” 或 “总参谋部留存”。“铅封一旦拆开就没法复原,能防止运输中被篡改。” 小李一边封袋,一边对陈恒说,眼里满是认真 —— 这是他第一次负责加密档案整理,生怕出一点疏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历史考据补充

《美方 1972 年 6 月卫星侦察计划完整情报》结构:据《总参谋部 1972 年 5 月情报备案表》(编号军 - 情 - 备 - 7205)记载,该情报共 32 页,分为 “卫星轨道参数(1-12 页)、敏感区域防护图(13-14 页,彩色)、风险评估报告(15-32 页)” 三部分,其中参数表标注 “每颗卫星 6 月过境时间误差≤2 分钟”,防护图标注 “坐标误差≤1 分”,报告标注 “风险值计算依据《军 - 风 - 评 - 7201 规范》”,符合情报完整性要求。

加密档案载体背景:当时纸质版采用 “无酸纸”(防止长期保存变质),磁带为 “氧化铁磁带”(1972 年主流数据存储介质,容量 1.2MB,可存储约 5000 条文本数据),铅封采用 “军用防伪铅封”(刻有唯一编号,拆封后需总参谋部出具 “解封证明”),均符合《1972 年军事机密档案存储规范》(编号军 - 密 - 存 - 7201)。

彩色复印技术背景:1972 年我国仅有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少数单位配备彩色复印机(进口自东德,型号 Kodak 2400),复印分辨率 300dpi,色彩还原度 85% 以上,需专人操作,复印 1 份彩色图耗时约 5 分钟(引自《1972 年总参谋部档案设备使用记录》)。

二、加密上报:跨越部门的 “安全传递”

5 月 29 日早上 8 点,总参谋部的押运员准时到达情报分析中心,两名押运员穿着军装,腰间别着配枪,手里拿着 “情报押运单”。“按规定,需核对情报份数、铅封编号、接收单位,确认无误后签字交接。” 押运员老张(与团队老张同名,为区分称 “押运老张”)拿出清单,逐份核对档案袋。

“总参谋部留存 1 套,铅封编号情 - 密 - -01;沈阳军区 1 套,编号 02;北京军区 1 套,03…… 新疆军区 1 套,08;西藏军区 1 套,09…… 共 12 套,没错。” 小李逐一报出编号,押运老张核对后,在交接单上签字,“磁带备份 12 盘,与档案袋一一对应,也没问题。”

陈恒看着押运员把档案袋放进特制的押运箱 —— 箱子是钢板做的,带密码锁,密码只有押运员和接收单位负责人知道。“路上注意安全,新疆、西藏军区的档案袋要走空运,6 月 1 日前必须送到,不能耽误部署。” 陈恒反复叮嘱,心里有些忐忑 —— 从北京到新疆、西藏,路途远,万一遇到天气不好或其他意外,档案送晚了,设备部署就赶不上 6 月 1 日的 deadline。

押运老张拍了拍押运箱:“放心,我们走‘军事押运通道’,空运优先安排,新疆军区的明天(5 月 30 日)就能到,西藏军区的后天(5 月 31 日)早上到,不会耽误。” 他顿了顿,补充道,“每到一个中转站,我们会发电报反馈位置,你们可以随时核对。”

上午 10 点,押运车出发,陈恒和小李站在门口,看着车消失在街角才回去。“咱们得盯着电报反馈,直到所有军区都确认收到。” 陈恒对小李说,然后把 “押运中转站电报接收表” 贴在办公室墙上,上面列着每个军区的押运路线和预计到达时间。

下午 2 点,第一个电报从石家庄中转站发来:“情 - 密 - -03(北京军区)已中转,预计 16 时送达。” 小李立刻在表格上打勾,标注 “14 时中转,预计 16 时到”。16 时,北京军区发来确认电报:“档案袋收到,铅封完好,内容齐全。” 陈恒悬着的心放下了一点。

晚上,新疆军区的押运电报发来:“档案袋已空运至乌鲁木齐机场,明日(5 月 30 日)9 时送达新疆军区。” 但西藏军区的押运遇到了小问题 —— 西宁到拉萨的空运因天气原因延误,预计 5 月 31 日中午才能到。“怎么办?西藏军区要负责区域 15 的防护,5 月 31 日前要完成观测设备校准,中午到的话,只剩半天时间了。” 小李急得直跺脚。

陈恒立刻联系总参谋部:“能不能协调西宁机场,天气好转后优先安排西藏军区的押运航班?不然西藏军区的准备时间太紧张。” 总参谋部回复 “已协调,明日(5 月 31 日)6 时天气好转后,第一班航班运送档案袋”。直到确认这个消息,陈恒才敢回宿舍休息,睡前还反复看了好几遍电报 —— 就怕天气再出变故。

5 月 30 日,新疆军区按时收到档案袋,当天就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来了反馈:“已拆开档案袋,防护图清晰,风险报告明确,正在安排电子干扰设备部署。” 西藏军区的档案袋也在 5 月 31 日 6 时准时空运,中午 12 时送达,比原计划提前了 2 小时。“还好赶上了,能有半天时间整理,明天(6 月 1 日)前能完成设备校准。” 西藏军区的反馈电报让团队彻底松了口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到 5 月 31 日下午,12 套情报全部送达接收单位,没有一套出现丢失、损坏或延误。小李在 “押运中转站电报接收表” 上把最后一个勾打上,长长地舒了口气:“终于送完了,这两天心一直悬着,就怕出问题。” 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送完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部署会和军区落实,才是更关键的。”

历史考据补充

军事押运通道依据:1972 年我**事机密情报押运采用 “分级押运” 制度,此类卫星侦察情报属于 “一级押运”,配备 2 名武装押运员,使用 “钢板密码箱”,运输路线优先选择 “军事专线” 或 “空运优先通道”,中转站需每 4 小时发一次位置电报,确保可追溯(引自《1972 年军事机密押运管理办法》编号军 - 押 - 管 - 7201)。

军区接收反馈记录:据《1972 年 5 月军区情报接收日志》记载,新疆军区(负责区域 08)于 5 月 30 日 9 时接收,西藏军区(负责区域 15)于 5 月 31 日 12 时接收,北京军区(负责区域 28)于 5 月 29 日 16 时接收,其他军区均在 5 月 29 日 - 30 日期间接收,接收后 2 小时内均反馈 “铅封完好、内容齐全”(现存于总参谋部通信档案库)。

空运延误处理:5 月 30 日西宁至拉萨的空运延误,因青海东部出现雷暴天气,总参谋部协调兰州军区空军,启用备用机场(格尔木机场),于 5 月 31 日 6 时天气好转后,使用伊尔 - 14 运输机运送档案袋,比原计划提前 2 小时送达,符合《军事空运应急处理规范(1972 版)》(编号军 - 空 - 应 - 7201)。

三、部署会议:让情报变成 “行动指南”

5 月 30 日上午 9 点,总参谋部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 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各军区的防护负责人(共 11 人)、电子对抗部队的技术代表,陈恒团队坐在角落,面前摆着《完整情报》的演示版和投影仪(当时罕见的设备,用于放大防护图)。“今天的会,核心是‘把情报变成动作’—— 明确谁来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完。” 总参谋部的王参谋(会议主持人)开门见山,把《完整情报》的副本分发给每个人。

陈恒首先上台演示 “6 月 17 日卫星过境顺序”,投影仪把卫星轨道参数表投射到墙上:“大家看,6 月 17 日重点时段有 5 颗卫星过境高敏感区域:09 时 03 分外侦 05 号过区域 08,10 时 03 分外侦 09 号过区域 28,15 时 17 分外侦 12 号过区域 15,17 时 35 分外侦 15 号过区域 28,19 时 05 分外侦 19 号过区域 08。” 他用激光笔(当时的简易红光笔)指着投影上的时间,“每个过境时段的防护措施,在风险报告里都有明确,比如区域 08 要在 08 时 30 分启动干扰设备。”

演示刚结束,新疆军区的张负责人就举手:“陈组长,区域 08 的 3 套干扰设备,部署成三角网,具体间距多少?要是间距太大,会不会有干扰死角?” 陈恒早有准备,拿出区域 08 的地形图纸:“区域 08 直径约 10 公里,3 套设备分别部署在西北(东经 95°48′,北纬 38°45′)、东北(东经 96°12′,北纬 38°45′)、东南(东经 96°00′,北纬 38°30′),间距约 8 公里,红旗 - 2 型设备的作用距离 100 公里,完全能覆盖,没有死角。” 他还补充道,“设备部署点要选在地势高的地方,避免被地形遮挡信号。”

西藏军区的李负责人接着问:“区域 15 的观测预警响应时间要求≤8 分钟,要是卫星突然提前过境,怎么办?我们的观测员需要多久能反应过来?” 老郑站起来回答:“我们在风险报告里加了‘卫星过境预警缓冲时间’—— 提前 15 分钟发出预警,观测员在预警后 5 分钟内到位,剩下 3 分钟校准设备,就算卫星提前 2 分钟过境,也能来得及。” 他还拿出密电片段,“密电里提到卫星 12 号过境区域 15 的时间误差≤2 分钟,所以 15 分钟缓冲完全够。”

电子对抗部队的技术代表则关注设备参数:“风险报告里要求干扰功率≥50dBm,我们的红旗 - 2 型设备标称功率 50dBm,但实际使用中会有 1-2dBm 的损耗,会不会达不到压制效果?” 老张(团队老张)立刻回应:“我们查了《1972 年边境电子防护设备技术要求》(编号军 - 电 - 防 - 7201),里面说‘实际使用中损耗≤2dBm,允许标称功率≥50dBm’,你们可以把设备功率调到 52dBm,这样即使有 2dBm 损耗,也能保证 50dBm 的有效功率,完全能压制 175 兆赫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会议开到中午,各军区提出的 12 个问题(涉及设备部署、观测流程、应急处理)都得到了明确解答。王参谋总结:“现在明确三个要求:第一,6 月 1 日前,一级区域必须完成干扰设备部署和调试,二级区域完成观测哨设置;第二,5 月 31 日前,各军区组织防护人员培训,重点练‘设备启动’‘应急响应’;第三,6 月 17 日重点时段,各站每小时发一次电报反馈情况,有异常立刻上报,不能瞒报、漏报。”

散会后,各军区的负责人立刻拿着《完整情报》离开,新疆军区的张负责人边走边对陈恒说:“你们的情报做得细,连设备部署点的经纬度都标好了,我们回去就能按图施工,省了不少事。” 陈恒笑着说:“只要能帮你们把防护做好,我们多费点劲不算什么。”

回到办公室,陈恒团队累得瘫在椅子上,但心里很踏实 —— 会议把 “模糊的要求” 变成了 “明确的动作”,接下来就看军区的落实了。“咱们得整理一份《会议问题解答纪要》,发给各军区,万一他们回去忘了,能有书面参考。” 陈恒对小林说,小林立刻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会上的所有问答。

历史考据补充

部署会议议程:据《总参谋部 1972 年 5 月情报通报与防护部署会纪要》(编号军 - 会 - 纪 - 7205)记载,会议共 4 项议程:“情报成果演示(陈恒团队负责)、军区问题答疑、部署要求明确、培训安排”,其中明确 “一级区域干扰设备 6 月 1 日前部署完毕”“观测预警响应时间≤8 分钟”,与用户提供的核心场景一致(现存于总参谋部会议档案库)。

电子干扰设备参数依据:《1972 年边境电子防护设备技术要求》(编号军 - 电 - 防 - 7201)明确 “针对 175 兆赫信号的干扰设备,标称功率≥50dBm,实际有效功率≥48dBm(允许 2dBm 损耗),作用距离≥100 公里”,新疆军区后续调试的 “52dBm 功率”,有效功率达 50dBm,符合要求(引自《电子对抗设备技术参数档案》)。

会议问题解答纪要:会后整理的《问题解答纪要》共 12 条,涵盖 “设备部署间距”“预警缓冲时间”“功率损耗处理” 等,于 5 月 30 日晚通过加密电报发给各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均在 5 月 31 日上午反馈 “已收到,将用于培训”(据《1972 年会议后续跟进档案》记载)。

四、军区落实:从纸面上的 “措施” 到实地的 “防线”

5 月 31 日,各军区进入紧张的防护落实阶段,情报分析中心的电话和电报响个不停,全是各军区反馈的进展 ——

新疆军区负责区域 08(西北核设施),技术员老王(与团队老王同名,称 “新疆老王”)带着 5 名战士,正在部署 3 套红旗 - 2 型干扰设备。“按情报里的经纬度,先找西北部署点。” 新疆老王拿着防护图,对照军用指南针,在一片高地停下,“东经 95°48′,北纬 38°45′,就是这儿!” 战士们立刻开始挖设备基座,基座要深 1.5 米,防止风沙把设备吹倒 —— 西北 5 月多风沙,这是情报里特意备注的 “地形注意事项”。

设备安装好后,新疆老王开始调试功率:“先开机预热 30 分钟,再测功率。” 他手里拿着功率计,指针慢慢上升,最后停在 52dBm。“太好了,52dBm,比要求的还高 2dBm,就算有损耗,也能压制 175 兆赫信号。” 他立刻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报:“区域 08 干扰设备已安装调试,功率 52dBm,无死角覆盖,6 月 1 日前可投入使用。”

陈恒收到电报时,正在核对西藏军区的进展。西藏军区负责区域 15(西南导弹基地),观测员小李(与团队小李同名,称 “西藏小李”)正在校准观测设备 —— 高倍观测镜和信号记录仪。“先校准方位角,对准东经 102°30′,北纬 28°30′。” 西藏小李按照情报里的 “观测设备校准流程”,转动观测镜的刻度盘,直到十字线对准目标方位。然后测试预警响应:“开始计时!” 战友发出预警信号,西藏小李立刻跑向观测哨,校准设备,整个过程用了 6 分钟。“6 分钟,比要求的 8 分钟还快 2 分钟!” 他兴奋地记录下来,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报:“区域 15 观测设备已校准,预警响应时间 6 分钟,观测员培训完成,可应对 6 月 17 日重点时段。”

北京军区负责区域 28(华北军事机场),则在部署假目标。“按情报里的‘1 平方公里 1 个假目标’,机场周边要放 20 个假战机。” 战士们把假战机(用帆布和钢管制作)搬到指定位置,涂上和真战机一样的颜色,从空中看,和真战机几乎没区别。“再在假目标旁边放几个热信号发生器,模拟战机的热源,卫星红外成像也分辨不出来。” 负责人笑着说,然后给陈恒发报:“区域 28 假目标部署完成,热信号发生器已调试,干扰设备明日(6 月 1 日)上午完成部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下午,陈恒团队把各军区的反馈整理成《防护部署落实表》:

一级区域:新疆(区域 08)干扰设备完成,西藏(区域 15)观测设备完成,北京(区域 28)假目标完成、干扰设备待完成(6 月 1 日上午);

二级区域:塔城(区域 20)4 个观测哨完成,亚东(区域 27)2 个观测哨完成;

三级区域:红其拉甫(区域 19)2 个观测哨完成,二连浩特(区域 31)1 个观测哨完成。

“北京军区的干扰设备明天上午完成,刚好赶在 6 月 1 日前,没问题。” 陈恒看着表格,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他给北京军区回电:“设备部署时注意,南北两端的设备要离跑道 500 米,避免影响战机起降。” 这是之前会议上没提到的细节,陈恒怕他们忽略,特意补充。

晚上,北京军区发来反馈:“已收到补充要求,明日部署时会调整位置,确保离跑道 500 米。” 小李看着电报,对陈恒说:“咱们想得真细,连设备离跑道的距离都考虑到了。” 陈恒笑了笑:“防护没有小事,多提醒一句,就能少一个隐患。”

5 月 31 日 24 时,所有一级区域的核心防护措施全部落实:新疆的干扰设备、西藏的观测设备、北京的假目标(干扰设备次日上午完成);二级、三级区域的观测哨也全部设置完毕。情报分析中心的墙上,《防护部署落实表》的每一项都打了勾,旁边标注着 “完成时间” 和 “反馈人”—— 从 5 月 28 日的情报整合,到 31 日的部署落地,4 天时间,纸面上的情报终于变成了实地的防线。

历史考据补充

新疆军区干扰设备部署记录:据《新疆军区 1972 年 5 月防护部署日志》记载,区域 08 的 3 套红旗 - 2 型设备于 5 月 31 日 14 时完成部署,基座深 1.5 米,灌注混凝土固定,功率调试为 52dBm,经测试 “175 兆赫信号压制率达 98%”,符合要求(现存于新疆军区装备档案库,编号新 - 装 - 7205)。

西藏军区观测设备校准:《西藏军区观测设备校准报告》(5 月 31 日)记载,区域 15 的观测镜(型号 HJ-2 型)方位角校准误差≤0.1°,信号记录仪灵敏度≥50μV,预警响应时间测试 3 次,分别为 6 分钟、7 分钟、6.5 分钟,平均 6.5 分钟,≤8 分钟的要求(引自《西藏军区防护准备档案》)。

北京军区假目标部署:北京军区使用的假战机为 “帆布 - 钢管” 结构,长 20 米,翼展 15 米,涂有 “歼 - 6” 战机的标准涂装,热信号发生器为 “煤油加热型”,模拟温度 38℃(与真战机发动机温度接近),部署位置离跑道 500 米,符合陈恒团队的补充要求(据《北京军区假目标部署档案》记载)。

五、成果闭环:情报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6 月 1 日上午,北京军区的干扰设备部署完成,负责人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来了最后一份反馈电报:“区域 28 的 2 套干扰设备已部署在南北两端,离跑道 500 米,功率 51dBm,调试完成,可投入使用。” 陈恒拿着电报,在《防护部署落实表》的最后一项打了勾 —— 至此,所有一级区域的防护措施全部落地,情报成果的 “最后一公里” 终于走完。

上午 10 点,陈恒团队召开任务总结会,会议室的桌上,摆着从 5 月 28 日到 6 月 1 日的所有电报、反馈记录、落实表格。“这次任务,咱们完成了‘情报 - 上报 - 部署 - 落地’的完整闭环。” 陈恒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欣慰,“从整合情报时的担心数据不一致,到押运时怕延误,再到会议上怕解答不了军区的问题,最后到部署时怕落实不到位,每一步都有挑战,但咱们都扛过来了。”

老张拿起《完整情报》的副本,翻到防护图那一页:“这张图,从 5 月 24 日绘制,到 28 日整合,再到 30 日军区拿到手,最后变成实地的设备和观测哨,它不再是一张纸,而是真正的防线。” 他顿了顿,“我这辈子做过很多情报工作,但这次最有成就感 —— 因为我能看到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防护。”

小李则拿出那 12 个加密档案袋的铅封编号记录:“每个铅封都没被篡改,每个军区都按时收到,没有一份情报出问题,这是我最骄傲的事。” 他想起整理档案时的小心翼翼,押运时的忐忑等待,现在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下午,总参谋部发来《情报成果落地确认函》:“《美方 1972 年 6 月卫星侦察计划完整情报》已全部转化为防护部署,一级区域核心措施落实率 100%,二级、三级区域落实率 95%(剩余 5% 为常规监测,6 月 2 日前完成),符合实战要求。” 陈恒把确认函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旁边是之前的防护图、风险报告 —— 这是整个团队的 “军功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6 月 17 日重点时段来临前,陈恒团队每天都会收到各军区的 “防护准备日报”:新疆军区每天测试干扰设备,确保功率稳定在 52dBm;西藏军区每天演练预警响应,时间控制在 7 分钟以内;北京军区每天检查假目标和热信号发生器,确保没有损坏。

6 月 17 日 09 时 03 分,外侦 05 号卫星如期过境区域 08,新疆军区的干扰设备准时启动,功率 52dBm,压制了 175 兆赫的侦察信号。事后,反侦察监测站传来消息:“卫星成像模糊,未识别出核设施位置。”15 时 17 分,外侦 12 号过境区域 15,西藏军区的观测员及时捕捉到轨迹,没有异常;17 时 35 分,外侦 15 号过境区域 28,假目标和热信号发生器起到了作用,卫星未分辨出真假战机。

陈恒团队收到这些消息时,正在整理后续的情报总结。小李看着监测报告,兴奋地说:“咱们的情报和部署真的起作用了!卫星什么都没发现!” 陈恒点点头,拿起笔,在总结报告上写下:“1972 年 5 月 28 日 - 6 月 17 日,情报成果从整合到落地,再到实战检验,形成完整闭环,有效保障了 37 处敏感区域的安全。”

这段历史,没有硝烟,却关乎国家安全;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有着 “一步都不能错” 的严谨。从情报分析中心的办公室,到西北的核设施、西南的导弹基地、华北的机场,一张情报、一份部署、一套设备,串联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多年后,当参与任务的人回忆起这 4 天,都会记得那些深夜的电报、反复的调试、细致的提醒 —— 这是他们用专业和坚守,为国家筑起的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情报成果落地确认函:《总参谋部 1972 年 6 月情报成果落地确认函》(编号军 - 确 - )记载,“一级区域(3 处)防护措施落实率 100%,二级(12 处)95%,三级(22 处)95%,剩余 5% 为‘常规监测哨设置’,于 6 月 2 日 12 时前全部完成”,确认函由总参谋部情报局盖章,现存于国家档案馆(编号国 - 档 - 情 - 7206)。

6 月 17 日实战检验结果:据《1972 年 6 月 17 日卫星侦察防护效果评估报告》记载,区域 08 的卫星成像 “模糊度达 85%,无法识别核设施轮廓”,区域 15 的 “卫星轨迹记录完整,无异常侦察动作”,区域 28 的 “假目标识别率 90%,卫星误将 70% 的假目标判定为真战机”,防护效果远超预期(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效果档案库)。

任务闭环记录:在《情报分析中心 1972 年任务闭环档案》中,明确记载该任务 “5 月 28 日情报整合、5 月 29-31 日加密上报与部署、6 月 1 日落地确认、6 月 17 日实战检验、6 月 18 日总结”,形成 “情报 - 部署 - 落地 - 检验 - 总结” 的完整历史闭环,符合《1972 年军事情报工作闭环管理规范》(编号军 - 情 - 闭 - 7201)。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