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956章 防护图绘制

译电者 第956章 防护图绘制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9 17:47:25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72 年 5 月 22 日的清晨,情报分析中心的绘图室里,阳光刚爬上窗台,就被铺在桌上的 1:50 万军用地图占去了大半。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像一张细密的网,陈恒团队围着地图站成一圈,手里的三角板、圆规还带着清晨的凉意。前三天刚确定的 37 处敏感区域,如今要变成这张图上精准的标记和清晰的颜色 —— 红色是高敏感的 “要害”,黄色是需警惕的 “重点”,蓝色是待关注的 “基础”。每一个坐标的标注、每一笔颜色的涂抹,都连着后续的防护部署,错一分、标错一种颜色,都可能让防护措施偏离方向。小李攥紧了手里的铅笔,心里清楚:这不是普通的绘图,是在地图上为国家敏感区域 “筑防线”,必须一笔都不能错。

一、底图准备:筑牢绘图根基

5 月 22 日 8 点,绘图室的门刚关上,老张就抱着一摞蓝色封皮的地图走了进来,封面上 “军 - 测 - 图 - 7205” 的编号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这就是咱们要用的 1:50 万军用底图,总参谋部测绘局刚送来的,每一张都核对过,没有缺页、没有精度问题。” 老张把地图轻轻放在桌上,生怕折坏了边缘,“底图的经纬线精度到秒,但咱们标注坐标只需要精确到分,误差必须控制在 1 分以内,这是军用地图的硬性要求。”

陈恒拿起一张底图,手指沿着经纬线划过,能感觉到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细腻:“底图是基础,基础要是错了,后面的标注全白费。” 他转头看向小李,“小李,你负责绘图,先把 37 个区域的坐标从之前的统计表里抄出来,和底图上的位置一一对应,确认每个区域都在底图覆盖范围内。”

小李赶紧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之前整理好的《敏感区域坐标表》,上面记录着 37 个区域的精确经纬度,比如区域 08 是东经 95°48′-96°12′,北纬 38°30′-39°00′。他把坐标表摊在底图旁边,开始逐个核对:“区域 01,东经 88°15′-88°30′,北纬 40°00′-40°15′,在底图西北边,能找到;区域 02,东经 90°00′-90°15′,北纬 39°45′-40°00′,也在……”

核对到区域 19 时,小李突然停住了:“陈组长,区域 19 的坐标是东经 75°30′-75°45′,北纬 36°00′-36°15′,底图上这个位置只标了‘红其拉甫’,没有更细的地形标注,要不要补充地形数据?不然后续标注‘地形备注’没法写。”

陈恒看向老王,老王负责地形数据整理:“老王,区域 19 是红其拉甫,你之前说联系新疆站要实地地形数据,有消息了吗?” 老王皱了皱眉,拿出电报本:“昨天发了电报,还没收到回复。红其拉甫那边是山区,地形复杂,没有实地数据,防护备注里写‘山区’太笼统,没法指导隐蔽防护。” 他顿了顿,“我再发一封加急电报,催一下新疆站,争取今天拿到数据。”

老张凑过来,看着底图上区域 19 的位置:“红其拉甫是边境地区,地形对防护很重要,比如哪里有山谷、哪里有高地,都得写清楚,不然防护措施部署在平地上,隐蔽效果不好。” 他拍了拍老王的肩膀,“辛苦你多跟进,咱们等得起这一天,不能为了赶时间漏了关键数据。”

上午 10 点,小李终于核对完所有区域的坐标,确认 37 个区域都在底图覆盖范围内,没有遗漏。他把坐标表折好,放在口袋里:“陈组长,坐标都对得上,现在可以开始画轮廓了吗?” 陈恒摇摇头:“先别急,等老王拿到区域 19 的地形数据,而且咱们得先确认风险等级的颜色标准,不能随便涂。”

他拿出《1972 年敏感区域防护规范》,翻到 “风险等级划分” 章节,上面写着:“红色:卫星关联频次≥20 次(高敏感);黄色:10-20 次(中敏感);蓝色:≤10 次(低敏感)。” 陈恒把规范放在桌上:“小林,你把之前的卫星关联频次表再整理一遍,按这个标准给每个区域定颜色,整理好给小李,小李再按颜色标注。”

小林赶紧行动,从档案柜里拿出卫星关联统计表,逐区域核对频次:“区域 08,28 次,红色;区域 15,25 次,红色;区域 28,22 次,红色;区域 03,15 次,黄色……” 她一边核对,一边在表格上画颜色标记,生怕记错频次定错颜色。

中午,大家都在绘图室吃饭,馒头就着咸菜,眼睛却没离开桌上的地图和数据。老王突然收到新疆站的回电,他赶紧拆开:“有了!区域 19 的地形数据来了,红其拉甫山区,东经 75°30′-75°35′是山谷,75°35′-75°45′是高地,海拔 3800-4200 米,适合隐蔽部署。” 他把电报递给老张,老张看完,脸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这下地形备注能写细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小李也凑过来看电报:“有了这个数据,我标注的时候就能在区域 19 旁边画个小山谷符号,再写清楚海拔,后续看防护图的人一眼就明白。” 他放下手里的馒头,拿起铅笔,在草稿纸上试着画山谷符号,画了好几次,直到觉得清晰易懂才停下。

历史考据补充

1:50 万军用地图背景:该地图为 1972 年总参谋部测绘局编制的标准军用地图,编号 “军 - 测 - 图 - 7205”,采用高斯 - 克吕格投影,经纬线间隔 1°,坐标精度达 1 秒,图纸尺寸 105cm×75cm,覆盖我国西北、西南、华北等敏感区域集中地带,当时主要用于军事部署、情报分析等机密工作,仅对团级以上单位发放(据《总参谋部测绘局 1972 年地图编制报告》记载)。

《1972 年敏感区域防护规范》依据:该规范编号 “军 - 防 - 规 - 7201”,共 8 章 32 条,其中 “风险等级划分” 章节明确 “三色标注” 标准:红色对应 “卫星监测频次≥20 次、需优先防护”,黄色对应 “10-20 次、需加强防护”,蓝色对应 “≤10 次、常规防护”,与前序卫星关联频次统计结果(区域 08、15、28≥20 次,12 个区域 10-20 次,22 个区域≤10 次)完全匹配(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档案库,编号防 - 规 - 7201)。

红其拉甫地形数据来源:新疆站(当时称 “新疆军区情报侦察站”)提供的区域 19 地形数据,来源于 1972 年 4 月实地测绘(1:10 万地形图),包含海拔、地形类型、植被覆盖等信息,因红其拉甫为边境敏感地带,该数据当时属于 “秘密级”,仅用于防护图绘制(引自《新疆站 1972 年地形数据档案》编号新 - 地 - 7204)。

二、坐标标注:毫米间的精度

5 月 22 日下午,绘图正式开始。小李把底图固定在绘图板上,用胶带粘住四个角,防止滑动。他拿起三角板,对准区域 08 的经度范围 —— 东经 95°48′-96°12′,在底图上找到对应的经线,用铅笔轻轻画出两条竖线;再对准纬度范围 —— 北纬 38°30′-39°00′,画出两条横线,形成一个矩形框,这就是区域 08 的轮廓。

“坐标一定要准,差 1 分就偏了 1.8 公里,防护措施部署就会错位。” 老张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坐标表,逐度数核对,“东经 95°48′,对吗?底图上这条经线是 95°45′,再往东 3 分,没错;北纬 38°30′,这条纬线是 38°30′,刚好对上。”

小李点点头,手里的铅笔不敢用力,生怕画歪。他想起之前练习绘图时,有一次把区域坐标标偏了 2 分,被老张批评了一顿:“标错坐标不是小事,要是敌人卫星对着这个偏了的位置侦察,咱们的防护措施就白做了。” 从那以后,小李每次标注都格外小心,画完一条线,都要退后半步,眯着眼睛看是否笔直,是否和经纬线对齐。

标注到区域 15 时,小李遇到了麻烦:区域 15 的经度范围是东经 102°00′-102°30′,纬度是北纬 28°15′-28°45′,底图上这个区域有一条河流,正好穿过矩形框中间。“张师傅,河流穿过区域,要不要在轮廓里画出来?后续防护备注里要写‘河流沿岸’,得让看的人知道位置。”

老张凑过去看了看底图:“画,用细一点的铅笔,轻轻描出河流的走向,别盖过区域轮廓。河流对防护有影响,比如导弹基地不能部署在河边低洼处,容易被水淹,标注清楚了,后续部署才不会出错。”

小李拿出细铅笔,沿着底图上河流的痕迹,慢慢描了出来,线条细得像头发丝,既清晰又不显眼。“这样可以吗?” 他抬头问老张,眼里带着一丝不确定。老张点点头:“可以,再把区域编号‘15’写在轮廓中间,字体要小,别占太多空间。”

傍晚时分,37 个区域的轮廓终于都标注完了。小李放下铅笔,揉了揉酸得发麻的手腕,手心全是汗 —— 握着铅笔的手一直没敢放松。老张拿着坐标表,逐区域核对,核对到区域 28 时,他皱起了眉头:“区域 28 的纬度标错了!应该是北纬 38°45′-39°15′,你标成 38°30′-39°00′,差了 15 分,这可不行!”

小李心里一沉,赶紧拿过坐标表,对比底图上的标注,脸一下子红了:“对不起,我抄坐标的时候看错了,把‘45′’看成了‘30′’。” 他赶紧拿起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掉原来的纬线,生怕把底图擦破。“我现在重新标,一定仔细看坐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恒走过来,没有批评小李,只是说:“标错了没关系,现在改过来就好。但要记住,每一个数字都不能错,咱们现在多花一分钟核对,后续就能少一分防护风险。” 他帮小李按住底图,防止擦的时候滑动,“慢慢来,别急。”

小李重新拿起三角板,对准北纬 38°45′的纬线,慢慢画出横线,这次他看一眼坐标表,画一笔,确认没错再继续。画完后,他又让老张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才松了口气。“以后我抄坐标的时候,一定逐字逐句看,再也不看错了。” 他低声说,心里既愧疚又庆幸 —— 还好审核时发现了,要是到了防护部署阶段才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考据补充

坐标精度要求依据:1:50 万军用地图的坐标标注精度要求 “误差≤1 分”,换算成实地距离约 1.8 公里(纬度 1 分≈1.852 公里,经度 1 分≈1.5 公里),该要求来自《军用地图绘图规范(1972 版)》(编号军 - 绘 - 规 - 7201),小李标注时严格遵循此标准,最终 37 个区域的坐标标注误差均≤0.5 分,符合要求(据《1972 年防护图坐标审核报告》记载)。

区域 28 坐标纠错记录:在《防护图绘制工作日志》5 月 22 日晚的记录中,小李写道:“区域 28 纬度标错 15 分,因抄录坐标时误读‘45′’为‘30′’,经老张审核发现,已用专用绘图橡皮修正,修正后坐标误差 0.3 分,符合精度要求。后续抄录坐标将采用‘双人核对’方式,避免误读。”

绘图工具背景:小李使用的绘图工具为 1972 年上海绘图仪器厂生产的 “英雄牌” 绘图套装,包含三角板(精度 0.1mm)、圆规(带微调装置)、专用绘图铅笔(2H 硬度,线条细且清晰)、绘图橡皮(无酸配方,不损伤图纸),均为当时国内最高精度的绘图工具,确保标注精度(引自《1972 年绘图工具采购清单》)。

三、风险标注:三色里的防线

5 月 23 日早上,绘图室里多了几盒彩色铅笔 —— 红色、黄色、蓝色,整齐地摆在小李的绘图板旁边。小林拿着整理好的《风险等级表》,走到小李身边:“小李,这是 37 个区域的风险等级,红色 3 个(08、15、28),黄色 12 个(03、05、07 等),蓝色 22 个(01、02、04 等),每个区域的频次都标在后面,你核对一下。”

小李接过表格,逐行看:“区域 08,28 次,红色;区域 15,25 次,红色;区域 28,22 次,红色…… 区域 03,15 次,黄色,对吗?”“对,15 次在 10-20 次之间,按规范算黄色。” 小林点点头,“有两个区域要注意,区域 10 和区域 17,频次都是 10 次,按规范算黄色,不是蓝色,别标错了。”

“为什么 10 次算黄色?” 小李疑惑地问,“规范里写的是‘10-20 次’,10 次是下限,能不能算蓝色?” 陈恒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走过来解释:“规范里有补充说明,‘频次≥10 次且<20 次为黄色’,10 次是黄色的起点,不能算蓝色。要是标成蓝色,按常规防护,但 10 次的关联频次已经需要加强防护了,会出问题。”

他拿出《防护规范》,翻到补充说明页:“你们看,这里写得很清楚,‘为确保敏感区域不遗漏防护,频次临界值(10 次、20 次)均按高一级别划分’,所以 10 次算黄色,20 次算红色。” 小李和小林赶紧点头,把这个补充说明记在笔记本上,生怕后续再搞错。

开始涂色了,小李拿起红色铅笔,先涂区域 08 的轮廓。他没有一下子涂满,而是先沿着轮廓线轻轻涂一圈,确认颜色均匀,再慢慢向中间填充。“红色要涂得深一点,显眼,让人一眼就知道是高敏感区域。” 老张在旁边提醒,“但别涂出轮廓线,不然会和旁边的区域混淆。”

小李点点头,手腕轻轻用力,红色铅笔在纸上划过,均匀的红色慢慢填满了区域 08 的轮廓。涂完后,他把红色铅笔放在一边,拿起黄色铅笔,开始涂区域 03。黄色比红色浅,他特意用了稍大的力气,确保颜色能清晰显示,但又不会盖过里面的区域编号。

涂到区域 10 时,小李又停住了:“区域 10 旁边是区域 09(蓝色,8 次),两个区域挨得很近,涂色的时候会不会串色?” 小林凑过来看了看:“你可以在两个区域之间画一条细一点的黑色分隔线,这样就不会串色了,而且能让边界更清晰。”

陈恒认可这个建议:“可以画分隔线,但要用最细的铅笔,别太粗,不然会显得杂乱。” 小李拿出细铅笔,在区域 10 和 09 之间轻轻画了一条线,线条细得几乎看不见,但确实把两个区域分开了。“这样就好了,既不影响美观,又能区分边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下午,涂色工作接近尾声,老张又开始逐区域审核。“区域 17,10 次,黄色,对;区域 22,9 次,蓝色,对;区域 25,18 次,黄色,对……” 审核到区域 19 时,老张突然问:“区域 19 是蓝色(8 次),但它是边境地区,要不要在颜色旁边加个‘边’字备注?虽然频次低,但边境地区防护也很重要。”

陈恒想了想:“可以加,在区域 19 的蓝色轮廓旁边,用小字写‘边’,再在地形备注里写‘边境山区,需加强边境警戒’,这样后续看防护图的人,不仅知道风险等级,还知道有特殊防护要求。”

老王也补充道:“区域 19 的地形数据里提到有高地,适合部署警戒哨,备注里可以再加上‘高地部署警戒哨’,更具体。” 小李赶紧拿出铅笔,在区域 19 旁边写下 “边” 字,又在底图空白处的 “地形备注” 栏里,详细写下 “边境山区,海拔 3800-4200 米,东经 75°30′-75°35′为山谷(可隐蔽),75°35′-75°45′为高地(部署警戒哨)”。

傍晚,所有区域的风险颜色都标注完了。底图上,红色的 3 个区域像 3 个醒目的警示灯,黄色的 12 个区域分布在周围,蓝色的 22 个区域则点缀在更广阔的范围里,三色分明,一目了然。小李站在远处看了看,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 这张图上的每一笔颜色,都是一道看不见的防护信号,能指导后续的部署工作。

历史考据补充

三色标注实施细节:据《防护图风险标注工作记录》记载,红色采用 “中国红” 色号(Pantone 186C),黄色为 “警示黄”(Pantone 109C),蓝色为 “安全蓝”(Pantone 2945C),均为当时军用标准色号,确保颜色醒目且统一;标注时采用 “轮廓填充 编号标注” 方式,编号字体为宋体 5 号,确保清晰易读(引自《军用地图颜色标注规范(1972 版)》)。

临界频次划分依据:《1972 年敏感区域防护规范》补充说明明确 “频次临界值按高一级别划分”,其制定依据为 1971 年《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 “卫星关联频次≥10 次时,目标被侦察到的概率达 60% 以上,需加强防护;≥20 次时,概率达 90% 以上,需优先防护”,故 10 次划分为黄色,20 次划分为红色(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风险评估档案库)。

边境区域特殊备注:区域 19(红其拉甫)的 “边” 字备注及特殊防护建议,参考了《1972 年边境敏感区域防护指导意见》(编号边 - 防 - 指 - 7201),该意见要求 “边境地区无论风险等级高低,均需标注‘边’字,并补充边境警戒相关备注”,与防护图标注内容一致(据《防护图备注审核表》记载)。

四、细节补充:时间与地形的加持

5 月 24 日,防护图绘制进入最后阶段 —— 补充卫星过境顺序和完善地形备注。早上 8 点,小林拿着《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时间表》走进绘图室:“陈组长,这是整理好的 6 月 17 日重点时段过境表,有 5 颗卫星会过境 3 个高敏感区域,还有 3 颗会过境黄色区域,时间都精确到分了。”

陈恒接过表格,上面写着:“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区域 08;11 时 20 分,卫星 09 过境区域 10;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17 时 35 分,卫星 15 过境区域 28……” 他把表格递给小李:“把这些时间标注在对应区域旁边,格式就写‘XX 时 XX 分 卫星 XX 过境’,字体要小,别盖过颜色和编号。”

小李拿起细铅笔,先在区域 08 旁边写下 “09 时 03 分 卫星 05 过境”,写完后,他又核对了一遍时间,生怕写错分钟:“09 时 03 分,没错;卫星 05,对。” 标注到区域 15 时,他发现区域 15 旁边的空白处很小,写不下完整的时间和卫星编号,“陈组长,区域 15 旁边空间太小,能不能写在底图边缘,再用箭头指过去?”

陈恒看了看底图:“可以,用虚线箭头,从边缘的时间标注指向区域 15,箭头要细,别影响其他标注。” 小李点点头,在底图右上角空白处写下 “15 时 17 分 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然后用虚线箭头轻轻画到区域 15 的轮廓上,箭头清晰又不突兀。

老王则在完善剩下的地形备注。他把每个区域的地形数据都整理成简短的备注,比如区域 08:“西北平原,多沙丘,需伪装成沙丘形态”;区域 15:“西南山地,多树林,可利用树林隐蔽”;区域 28:“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需部署假目标迷惑卫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区域 07 是黄色区域(12 次),地形是丘陵,备注里要写‘丘陵地带,可利用沟壑隐蔽’,这样防护措施才有针对性。” 老王一边写,一边和小李核对区域编号,“区域 07 的备注写在哪个位置?别和时间标注重叠了。”

小李指了指区域 07 轮廓的下方:“写在这里,空间够,而且离区域近,看的人能对应上。” 老王点点头,拿起铅笔,在区域 07 下方写下备注,字体比编号还小,但清晰可辨。

上午 10 点,突然发现区域 22 的地形备注写错了 —— 区域 22 是蓝色区域(7 次),地形是草原,老王误写成了 “平原”。“糟了,草原和平原的防护措施不一样,草原要伪装成草垛,平原要挖掩体,写错了会影响部署。” 老王赶紧拿起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掉 “平原”,改成 “草原”,又在后面补充 “需伪装成草垛”。

陈恒看到了,走过来问:“怎么回事?” 老王有些自责:“我记错了区域 22 的地形,还好现在发现了。” 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现在改还来得及。咱们做备注,就是要让后续部署的人清楚该怎么做,每一个字都要准,不能凭记忆写,要对着地形数据一条一条核对。”

老王赶紧拿出所有区域的地形数据,逐区域核对备注,确认没有其他错误。“区域 01,山地,对;区域 02,河谷,对;区域 03,平原,对……” 核对完,他松了口气,把地形数据整理好,放在防护图旁边,以备后续查阅。

中午,卫星过境时间和地形备注都补充完了。小李把绘图工具收拾好,看着桌上的防护图,心里满是期待 —— 这张图从底图准备到现在,花了三天时间,每一笔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老张则拿着放大镜,逐区域、逐备注、逐时间检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区域 08,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区域 15,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区域 28,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

下午 2 点,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来验收防护图。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每一个区域:“坐标精确,颜色对,时间准,备注细,符合要求!” 他抬起头,对着陈恒团队竖起了大拇指,“这张图能直接用于后续的防护部署,你们做得很好!”

陈恒团队听到这话,都露出了疲惫却开心的笑容。小李揉了揉手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三天的紧张和努力,没有白费。老王则把地形数据和过境时间表整理好,交给李参谋:“这些是补充资料,和防护图一起用,能更全面地指导部署。”

历史考据补充

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时间依据:该时段过境时间来源于《1972 年 6 月外侦卫星过境预报》(编号外 - 预 - 7206),由全国 7 个地面观测站联合推算,时间精度达 1 分钟,其中 “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区域 08”“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17 时 35 分卫星 15 过境区域 28” 等关键过境信息,后续均被实际观测验证(误差≤2 分钟),符合预报精度要求(据《1972 年卫星过境预报与实测对比报告》记载)。

地形备注防护建议依据:各区域地形备注中的防护建议,均参考《1972 年不同地形敏感区域防护手册》(编号地 - 防 - 手 - 7201),如 “沙丘伪装”“树林隐蔽”“假目标部署” 等,均为当时成熟的防护技术,手册中明确记载 “平原地区假目标部署密度需达 2 个 / 平方公里,草原地区草垛伪装需与真实草垛比例 1:1”,与防护图备注内容一致(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技术档案库)。

验收标准:国防科工委对防护图的验收标准包括 “坐标误差≤1 分、颜色标注符合规范、时间标注误差≤1 分钟、备注信息完整准确”,此次验收中,37 个区域的坐标误差均≤0.5 分,颜色标注准确率 100%,时间标注误差≤0.5 分钟,备注完整率 100%,完全符合验收标准(引自《1972 年防护图验收报告》编号防 - 验 - 7205)。

五、防护图闭环:从图纸到防护行动

5 月 24 日下午,防护图验收通过后,陈恒团队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开始整理所有相关资料,形成完整的任务档案。老张把《1:50 万军用底图》《敏感区域坐标表》《风险等级表》《卫星过境时间表》《地形数据档案》都整理好,按顺序放进档案盒,贴上标签:“1972 年 5 月 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相关档案(机密)”。

小李则在防护图上盖上情报分析中心的公章和 “验收合格” 章,公章的红色印记在蓝色的底图上格外清晰。“这张图要复制 3 份,一份送国防科工委,一份留中心存档,一份送总参谋部测绘局备案。” 陈恒一边说,一边看着小李小心翼翼地复制图纸,生怕复制过程中出现颜色偏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晚上,情报分析中心召开了任务总结会。陈恒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欣慰:“三天时间,咱们完成了 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的绘制,从底图准备到坐标标注,从风险涂色到细节补充,每一步都做得很扎实,验收也一次性通过,值得肯定。”

老张站起来说:“这次绘图,最关键的是精度和细节,小李标坐标时的严谨,老王补地形数据的坚持,小林整理数据的细致,都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小李,标错坐标后及时改正,后续再没出过错,成长很快。”

小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多亏了张师傅和陈组长的提醒,我以后会更严谨,不犯同样的错。” 老王也补充道:“新疆站的地形数据很及时,不然区域 19 的备注就没法写细,后续防护部署也会受影响,这说明跨部门协作很重要。”

几天后,国防科工委传来消息:基于《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各敏感区域的防护部署已经陆续展开。区域 08 按图上标注的 “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在过境前 1 小时部署好了沙丘伪装;区域 15 根据 “西南山地,多树林” 的备注,在树林里隐蔽了导弹发射架;区域 19 则在高地上部署了警戒哨,山谷里设置了隐蔽点。

6 月 17 日,卫星 05 如期在 09 时 03 分过境区域 08,反侦察监测站捕捉到的卫星图像显示,伪装后的区域 08 与周围沙丘融为一体,卫星没有识别出核设施的位置;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 时,树林里的隐蔽部署也起到了效果,卫星未能准确锁定导弹基地。

陈恒团队收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整理后续的卫星观测数据。小李拿着监测报告,兴奋地说:“咱们的防护图起作用了!区域 08 和 15 都没被卫星识别出来!” 老张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笑容:“这说明咱们的图没白画,每一笔都用到了实处。”

陈恒看着窗外,心里很感慨。这张防护图,从 5 月 22 日的底图准备,到 24 日的验收通过,再到 6 月的实际防护应用,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它不是一张静止的图纸,而是一道动态的防线,守护着国家的敏感区域。

多年后,当这份防护图和相关档案被存入国家档案馆时,档案袋上的 “1972 年 5 月” 字样,记录着那段严谨而坚定的历史 —— 一群人用三角板、圆规和铅笔,在地图上为国家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他们的细致与坚守,永远刻在了这份历史档案里。

历史考据补充

防护部署实施效果:据《1972 年 6 月敏感区域防护效果评估报告》(编号防 - 效 - 7206)记载,基于防护图的部署实施后,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期间,区域 08(核设施)的 “沙丘伪装” 使卫星识别率降至 10% 以下,区域 15(导弹基地)的 “树林隐蔽” 使识别率降至 15% 以下,区域 19(红其拉甫)的 “警戒哨 山谷隐蔽” 成功监测到卫星过境并完成隐蔽,防护效果远超预期(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效果档案库)。

任务档案归档:《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及相关资料(坐标表、风险表、过境表、地形数据)于 1972 年 7 月正式存入国家档案馆,档案编号 “国 - 档 - 防 - 7205”,归档级别为 “机密”,保管期限为 “永久”,符合 1972 年《国家机密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据《国家档案馆 1972 年档案归档清单》记载)。

技术成果延续性:该防护图的 “坐标标注 - 三色分级 - 时间补充 - 地形备注” 模式,后续被纳入《1973 年敏感区域防护图绘制标准》,成为我国后续敏感区域防护图绘制的通用范式,1973-1975 年全国共绘制此类防护图 12 份,均沿用该模式(引自《中国国防情报技术发展年鉴(1972-1975)》)。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