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

译电者 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4 23:20: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电磁监测仪屏幕上投下细碎光斑。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蹲在仪器旁,手指在操作键上快速按动,眉头因屏幕上的异常波形紧紧皱起 —— 原本稳定的 175 兆赫频段曲线,突然出现密集的杂波,强度显示 “19dBm”,红色预警灯开始间歇闪烁;小李(密码员)坐在加密终端前,刚录入完 “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 的 190 字符指令,手指悬在 “发送” 键上,指尖因突然的停顿微微发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密码箱旁,手里攥着《抗干扰预案卡》(编号外 - 美 - 抗 - ),卡上 “175 兆赫干扰→切换 170 兆赫” 的流程被指甲反复划过,边角泛白;老周(驻地主任)则快步走向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忙音,他的手指在拨号键上反复按压,额头因急切渗出细汗。

“之前 8 天的日常通信都顺,今天突然出杂波 ——19dBm,刚好能干扰加密信号接收,要是现在发指令,国内肯定收不全。” 小郑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将监测仪调到 “波形放大” 模式,“杂波有规律,不是随机干扰,像是有人在盯着 175 兆赫。” 小李抬头看了眼监测仪:“指令还没发,要不要先停?万一被干扰,材料交接就乱了。” 老周终于拨通加密电话,语速飞快:“陈恒,175 兆赫出异常杂波,19dBm,你快分析下!” 保密室内,监测仪的预警蜂鸣声、电话的电流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美方 175 兆赫频段试探” 的抗干扰应对,在骤然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干扰前的日常通信稳定状态(1971 年 10 月 20 日 - 27 日)

1971 年 10 月 20 日日常通信模式确立后,至 27 日的 8 天里,驻地团队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每日通信 —— 核心是 “固化 175 兆赫跳频参数、保持设备稳定、积累正常信号特征”,这不仅保障了代表团内部指令的顺畅传输,更为后续识别 “异常干扰” 提供了 “基准参照”。这段稳定期,团队经历 “流程熟练→设备磨合→特征记录”,每一步都透着 “日常无偏差”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首次操作的紧张” 转为 “熟练后的从容”,为 28 日快速识别干扰奠定基础。

标准化流程的 “熟练执行”。8 天里,团队每日按 “8 时 20 分接指令→8 时 40 分加密→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反馈” 执行,无一次偏差:①时间节点:每日加密启动误差≤2 分钟(如 25 日 8 时 41 分启动,26 日 8 时 39 分启动),发送时间固定在 9 时整,反馈接收均在 9 时 37 分 ±1 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要求;②参数固化:175 兆赫跳频周期 3.71 秒,发送功率 19dBm,密钥按 “第 1-5 组轮换”(20 日第 1 组、21 日第 2 组…27 日第 5 组),无一次参数调整;③人员协作:小李(主操作)输入密码、小周(副操作)设置跳频、小郑(监测)记录信号、老周(协调)对接国内,动作形成 “肌肉记忆”,如小李输入密码的速率稳定在 0.7 秒 / 位,小周设置跳频的耗时固定为 7 分钟。“现在闭着眼都能操作,比如跳频设置,我不用看流程卡,3.71 秒周期、175 兆赫,记牢了。” 小李在 27 日通信后记录,小周补充:“协作也顺,小李输完密码,我刚好准备好密钥,不用说话就知道下一步。”

设备的 “稳定磨合与状态记录”。8 天里,团队每日通信后按规程维护设备,确保无故障:①密码箱状态:跳频模块每日跳变 1900 次(通信期间),无卡顿、无漂移,蓄电池每日充电后电量稳定在 1900mAh,齿轮转动阻力保持 7N;②加密终端:每日传输指令 190-722 字符(如 22 日传输 “人员行程调整” 190 字符,24 日传输 “会议议程” 722 字符),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稳定 192 字符 / 分钟;③监测仪数据:175 兆赫频段日常干扰值稳定在 - 151 至 - 153dBm,无异常波动,跳频信号波形平滑,每 3.71 秒的跳变间隔误差≤0.005 秒。“8 天的数据都记下来了,正常杂波强度≤-147dBm,波形是随机的,这就是基准,以后不一样就能马上发现。” 小郑在《日常信号特征表》上标注 27 日数据,老周补充:“设备磨合好了,稳定期的记录就是‘参照物’,异常一来就能对比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正常信号特征的 “积累与分析”。团队重点记录 175 兆赫频段的 “正常特征”,为识别干扰做准备:①杂波强度:日常环境杂波(民用信号、大气噪声)强度≤-147dBm,远低于 “干扰阈值 - 100dBm”,不会影响加密信号;②波形规律:正常杂**形无规律,呈 “随机起伏”,而 175 兆赫跳频信号波形呈 “周期性锯齿状”(每 3.71 秒一个周期);③影响范围:正常杂波仅在个别跳频点出现,不会覆盖全部跳频范围,加密信号仍能通过其他跳频点传输。“25 日遇到过一次民用信号干扰,强度 - 145dBm,波形随机,没影响通信,当时就记下来了,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小郑展示 25 日的波形图,小李补充:“正常杂波不会让预警灯亮,这次 19dBm,远超阈值,肯定不正常。”

二、175 兆赫异常杂波的捕捉与初步排查(1971 年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 - 9 时 20 分)

8 时 57 分,小郑在日常通信前的 “信号预热” 环节(每日 8 时 55 分 - 9 时 00 分,检查频段状态),首次捕捉到 175 兆赫异常杂波 —— 强度 19dBm,远超正常范围,且波形呈 “规律性脉冲”,与日常随机杂波完全不同。团队立即暂停通信准备,启动 “设备自检→外部排查→信号对比” 的初步排查,核心是 “确认杂波来源,排除内部设备故障或误报警,为后续判断提供依据”。排查过程中,团队经历 “发现异常→设备自检→外部排查→特征对比”,每一步都透着 “快速定位” 的紧张,小郑的心理从 “怀疑设备故障” 转为 “确认外部干扰”,小李则全程暂停操作,避免干扰影响指令传输。

8 时 57 分 - 9 时 02 分:异常杂波的首次捕捉与确认。小郑按日常流程开展信号预热:①发现杂波:8 时 57 分,监测仪屏幕突然显示 175 兆赫频段出现杂波,强度从 - 152dBm 骤升至 19dBm,红色预警灯闪烁,小郑立即按下 “波形冻结” 键,保存异常波形;②初步判断:对比 20 日 - 27 日的正常波形,异常杂波呈 “周期性脉冲”(每 1.9 秒一次),覆盖 175 兆赫频段内的 8 个跳频点(日常仅覆盖 1-2 个),小郑喊停小李:“别发指令!175 兆赫有问题,杂波太强,会干扰接收!” 小李立即松开 “发送” 键,起身凑到监测仪旁:“怎么会突然有杂波?之前 8 天都是好的。” 小周也放下流程卡:“是不是监测仪坏了?或者天线出问题了?”

9 时 03 分 - 9 时 12 分:设备自检与内部干扰排除。团队先排查是否为内部设备故障:①监测仪自检:小郑按 “自检键”,设备自动校准(注入 - 71dBm 标准信号),显示 “误差≤1dBm,设备正常”,排除监测仪故障;②密码箱排查:小李检查跳频模块,指示灯仍按 3.71 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模块输出信号,无异常杂波,确认 “密码箱无故障,非内部信号泄漏”;③终端排查:小周断开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单独测试终端,无杂波输出,排除 “终端干扰”;④电源排查:老周检查保密室供电(专用屏蔽电源),电压稳定在 220V,无波动,排除 “电源干扰”。“内部设备都查了,监测仪、密码箱、终端、电源,全正常,不是咱们自己的问题。” 小郑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那就是外部来的杂波,19dBm,刚好能干扰咱们的跳频信号。”

9 时 13 分 - 9 时 20 分:外部排查与信号特征对比。团队排查外部环境,进一步确认干扰来源:①天线检查:小郑与老周爬上楼顶,检查 175 兆赫接收天线,发现天线方向无偏移(仍指向北京),馈线无破损,接头无松动,排除 “天线故障导致杂波引入”;②环境观察:在天线周围 19 米范围内巡视,无新增民用设备(如无线电台),无可疑人员停留,排除 “周边民用干扰”;③特征对比:小郑将异常杂波与《1971 年外交通信干扰特征手册》(编号外 - 干 - 特 - 7101)中的 “美方被动监测波形” 对比,发现 “周期性脉冲、覆盖多跳频点、强度 19dBm” 与手册描述高度吻合,老周立即决定:“联系陈恒,让国内技术团队分析,确定是不是美方的动作。”

三、陈恒远程指导下的干扰类型判断(1971 年 10 月 28 日 9 时 21 分 - 10 时 00 分)

9 时 21 分,老周通过加密电话接通国内技术团队,陈恒(19 年通信技术经验,参与过 1969 年驻美抗干扰项目)立即介入分析 —— 核心是 “通过杂波特征、历史案例、美方行为逻辑,判断干扰类型为‘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避免过度反应或应对不足”。远程指导过程中,团队经历 “信息传输→特征分析→案例比对→类型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技术严谨” 的专业,陈恒的心理从 “初步怀疑” 转为 “精准判断”,老周、小李等人则从 “焦虑紧张” 转为 “明确应对方向”,为后续频段切换提供依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9 时 21 分 - 9 时 35 分:干扰信息的加密传输。团队按 “清晰、准确、无遗漏” 原则,向陈恒传输关键信息:①杂波特征:小郑通过电话口述 “175 兆赫频段,强度 19dBm,周期性脉冲(1.9 秒 / 次),覆盖 8 个跳频点,波形呈‘锯齿脉冲状’,8 时 57 分突然出现,无衰减趋势”,老周同步将冻结的波形图通过加密传真发送(耗时 14 分钟,符合跨洋传输速度);②设备状态:小李汇报 “密码箱、终端、监测仪均正常,内部无泄漏,外部无民用干扰”;③通信背景:老周说明 “20 日 - 27 日通信稳定,无异常,今日计划传输‘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未发送”。“信息要全,特征要准,陈恒才能判断对,比如脉冲周期 1.9 秒,不能说‘约 2 秒’,差 0.1 秒可能就是不同类型的干扰。” 老周叮嘱小郑,陈恒在电话中回应:“波形图收到后,我对比手册,再结合之前的案例,给你们结论。”

9 时 36 分 - 9 时 50 分:杂波特征的技术分析。陈恒结合专业知识,拆解杂波背后的技术逻辑:①强度分析:19dBm 的强度 “刚好能被监测仪捕捉,但不足以完全阻断加密信号传输”,符合 “被动监测(仅接收信号,不主动压制)” 的特征,若为主动攻击,强度会≥37dBm(可完全阻断);②波形分析:1.9 秒的脉冲周期 “与美方 AN/ALR-69 监测设备的扫描周期一致”(该参数源于 1969 年缴获的美方设备手册),覆盖 8 个跳频点 “是为了捕捉完整跳频序列,获取信号特征,无主动破坏意图”;③频段分析:175 兆赫是中美协商的 “会议通信频段”,美方选择该频段监测 “属于‘试探性观察’,而非‘敌意攻击’,避免直接违反协商共识”。“从技术上看,这不是主动攻击 —— 主动攻击会用更高强度,或者直接阻断跳频,现在只是‘听’,没‘打’。” 陈恒的声音通过电话传来,小郑补充:“和手册里的被动监测特征完全对得上,强度、周期、波形都一样。”

9 时 51 分 - 10 时 00 分:历史案例比对与干扰类型确认。陈恒结合 1969 年驻美抗干扰案例,进一步验证判断:①案例比对:1969 年驻美代表团曾遇 “175 兆赫被动监测”,杂波特征为 “强度 17-20dBm,周期性脉冲,覆盖 5-8 个跳频点”,与本次完全一致,后续确认是美方 “了解中方通信参数” 的试探;②行为逻辑:陈恒分析 “美方此时选择被动监测,而非主动攻击,是因为联合国会议期间,不愿引发外交冲突,仅想‘摸清’中方通信规律,无破坏会议的意图”;③类型确认:综合 “技术特征、历史案例、行为逻辑”,陈恒最终判断 “本次为美方 175 兆赫频段的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应对核心是‘避开监测频段,切换备用频段’,无需启动应急自毁”。“确定是被动监测,就好办了 —— 咱们有备用频段 170 兆赫,切换过去,杂波肯定消失。” 老周挂了电话,小李松了口气:“不是主动攻击,不用担心中断会议通信,切换频段就行。”

四、170 兆赫备用频段切换的执行(1971 年 10 月 28 日 10 时 01 分 - 10 时 45 分)

10 时 01 分,团队按《抗干扰预案》启动 170 兆赫备用频段切换 —— 核心是 “严格按‘参数设置→设备调试→信号测试→指令发送’流程,确保切换后通信正常,干扰消失”,毕竟备用频段是之前预设备案的 “安全备选”,需快速、准确执行,避免影响代表团材料交接指令传输。切换过程中,团队经历 “参数设置→设备适配→信号测试→指令发送”,每一步都透着 “精准无错”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应对未知” 转为 “切换成功的踏实”,小周则全程把控参数,避免设置偏差。

10 时 01 分 - 10 时 15 分:170 兆赫备用频段的参数设置。小周主导,小李监督,严格按预案设置:①频段切换:小周在密码箱跳频模块上选择 “备用频段” 选项,输入 170 兆赫,模块显示 “频段锁定 170 兆赫”,同时将跳频周期从 3.71 秒微调至 3.17 秒(依据《备用频段参数表》,170 兆赫最优周期,避开美方可能的监测周期);②功率调整:考虑到 170 兆赫频段传输损耗略高,小李将发送功率从 19dBm 调至 27dBm(符合《1971 年外交通信功率标准》,≤37dBm,避免信号过强暴露);③密钥同步:小周通过加密电话告知国内陈恒 “切换至 170 兆赫,周期 3.17 秒,功率 27dBm”,陈恒回复 “国内已调整接收设备,10 时 30 分前准备就绪”。“备用频段参数不能错,比如 170 兆赫的周期 3.17 秒,不是之前的 3.71 秒,错了国内收不到;功率调 27dBm,刚好补偿传输损耗。” 小周在模块上反复确认参数,小李补充:“和国内同步很重要,咱们切了,国内没切,还是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0 时 16 分 - 10 时 25 分:设备适配与干扰监测。小郑与小李调试设备兼容性,确认干扰是否消失:①终端适配:小李断开加密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重新连接后选择 “170 兆赫跳频模式”,终端显示 “适配成功,可接收跳频信号”,录入 19 字符测试文本(“频段切换测试,无内容”),无乱码;②监测确认:小郑将监测仪切换至 170 兆赫频段,显示 “干扰值 - 152dBm,无异常杂波”,175 兆赫频段仍有 19dBm 杂波(确认干扰源未消失,仅频段避开);③模块测试:小周长按密码箱 “自检键”,模块自动测试 170 兆赫跳变(周期 3.17 秒,无卡顿、无漂移),显示 “跳频模块正常,可发送”。“170 兆赫没杂波,设备也适配,现在就等国内准备好,测试通信。” 小郑指给大家看监测仪,小李点头:“测试文本也录好了,没问题,就等 10 时 30 分。”

10 时 26 分 - 10 时 45 分:测试通信与正式指令发送。团队先测试、后发送,确保万无一失:①测试通信(10 时 26 分 - 10 时 37 分):10 时 30 分,小周点击 “发送”,将 19 字符测试指令加密为 170 兆赫跳频信号发送,国内 10 时 37 分(37 分钟后)回复 “测试指令接收完整,无干扰,170 兆赫频段可用”;②正式发送(10 时 38 分 - 10 时 45 分):小李调出 “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 的 190 字符指令,小周点击 “发送”,进度条从 0% 增至 100%,耗时 1 分 03 秒(27dBm 功率下,传输速率提升至 185 字符 / 分钟),发送过程中,小郑监测 170 兆赫频段,干扰值稳定在 - 152dBm,无异常;③反馈确认:11 时 15 分(37 分钟后),国内回复 “正式指令接收完整,无泄密风险,170 兆赫频段通信正常”,四人在《抗干扰通信记录表》上签字。“切换成功了!国内收到了,170 兆赫没干扰,以后就用这个频段。” 小李兴奋地举起反馈单,小周补充:“测试的时候还担心功率不够,没想到传输很顺,没丢字。”

五、干扰后的安全闭环与预案完善(1971 年 10 月 28 日 10 时 46 分 - 10 月 29 日 8 时)

10 时 46 分,频段切换成功、指令顺利传输后,团队立即开展 “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记录干扰事件、完善抗干扰预案、调整后续通信策略”,确保本次干扰应对的经验转化为长期保障能力,避免再次遭遇类似情况时应对被动。过程中,团队经历 “事件记录→预案补充→策略调整→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 “应对成功的轻松” 转为 “长期戒备的严谨”,为后续联合国会议通信筑牢抗干扰防线。

10 时 46 分 - 12 时 30 分:干扰事件的详细记录与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干扰相关资料,确保可追溯:①资料分类:将《异常杂波捕捉记录》《陈恒远程分析报告》《频段切换流程表》《抗干扰通信记录表》《国内反馈复印件》按 “发现 - 分析 - 应对 - 结果” 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0 月 28 日美方 175 兆赫被动监测事件,已切换 170 兆赫频段”;②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 “干扰特征(175 兆赫、19dBm、1.9 秒脉冲)、切换参数(170 兆赫、3.17 秒周期、27dBm 功率)、应对耗时(从发现干扰到发送成功,48 分钟)”,作为后续抗干扰培训的案例;③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存入驻地保密柜(与日常通信记录分柜),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与总参谋部备案。“这些记录是‘抗干扰实战案例’,以后新人培训、预案修订都要用,必须详细、准确。” 老周说,小郑补充:“我把 175 兆赫和 170 兆赫的波形对比图也附在后面了,一看就知道干扰消失的效果。”

12 时 31 分 - 15 时 00 分:抗干扰预案的补充完善。团队针对本次事件,补充两类核心预案:①多备用频段预案:新增 165 兆赫、175 兆赫(备用 2)两个备用频段,明确 “170 兆赫遇干扰→切换 165 兆赫→再遇干扰→切换 175 兆赫(备用 2)” 的优先级,每个频段的跳频周期、功率参数(165 兆赫:3.0 秒周期、29dBm 功率;175 兆赫备用 2:3.5 秒周期、25dBm 功率)均标注在《抗干扰预案卡》上;②快速切换流程:简化频段切换步骤,将原 “10 步流程” 压缩至 “5 步”(确认干扰→通知国内→设置新参数→测试→发送),明确 “小郑监测、小周设置、小李操作、老周联络” 的分工,确保切换耗时≤30 分钟;③被动监测应对细则:新增 “美方被动监测识别要点”(强度 17-20dBm、周期性脉冲、覆盖多跳频点),避免与主动攻击混淆,同时规定 “被动监测仅切换频段,不启动自毁;主动攻击(强度≥37dBm)才启动自毁”。“预案要想到‘再遇干扰’的情况,比如 170 兆赫也被盯上,还有 165 兆赫备用,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小周展示补充后的预案卡,老周补充:“快速切换流程能节省时间,这次用了 48 分钟,下次争取 30 分钟内搞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5 时 01 分 - 18 时 00 分:后续通信策略的调整。团队结合干扰事件,调整日常通信策略:①频段固定:将日常通信频段从 175 兆赫改为 170 兆赫,取消 “175 兆赫优先”,避免再次遭遇监测;②监测强化:小郑增加监测频率,从 “每 10 秒记录一次” 改为 “每 5 秒记录一次”,同时开启 “干扰自动预警” 功能(强度>-100dBm 立即报警);③指令传输:重要指令(如会议材料交接、人员调整)增加 “双重发送”(间隔 10 分钟发送两次),避免单次传输因突发干扰丢失;④国内同步:每日通信前 10 分钟,与国内确认 “双方频段、参数一致”,避免参数不同步导致接收失败。“策略调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比如强化监测,能更早发现干扰;双重发送,能确保重要指令不丢。” 老周在《通信策略调整通知》上签字,小李补充:“重要指令双重发送,虽然多花 10 分钟,但放心,比如明天的材料交接,发两次,国内肯定能收到。”

10 月 29 日 8 时,团队按调整后的策略启动日常通信 ——8 时 10 分与国内确认 170 兆赫参数一致、8 时 20 分接收 “10 月 29 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重要指令)、8 时 40 分加密(170 兆赫、3.17 秒周期、27dBm 功率)、8 时 50 分首次发送、9 时 00 分第二次发送、9 时 27 分与 9 时 37 分分别收到国内两次反馈 “接收完整”,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监测仪上稳定的 - 152dBm 干扰值,心里默念:“昨天的干扰应对过去了,今天按新策略来,肯定没问题。” 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抗干扰预案卡》,眼神里满是警惕 —— 从 8 天的稳定通信,到 28 日的干扰捕捉,从陈恒的远程判断,到 170 兆赫的切换成功,每一步都凝聚着 “抗干扰、保通信” 的责任。此刻,联合国会议的通信保障已不仅是 “日常执行”,更多了 “应对试探” 的戒备,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 “灵活调整、严谨应对” 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 “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抗干扰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干扰特征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干扰特征手册》(编号外 - 干 - 特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美方被动监测特征为 175 兆赫频段、强度 17-20dBm、周期性脉冲(1.9 秒 / 次)、覆盖 5-8 个跳频点,与主动攻击(强度≥37dBm、完全阻断跳频)区分”,与团队捕捉的杂波特征完全吻合;《1969 年驻美被动监测案例报告》(编号外 - 美 - 被 - 6901)记载 “1969 年美方曾对 175 兆赫实施被动监测,杂波强度 18dBm,周期 1.9 秒,切换 170 兆赫后干扰消失”,印证本次干扰的历史相似性。

备用频段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通信备用频段规划》(编号外 - 联 - 备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日常频段 175 兆赫,备用频段 170 兆赫、165 兆赫,170 兆赫跳频周期 3.17 秒(避开美方 AN/ALR-69 设备 1.9 秒扫描周期),发送功率 27dBm(补偿传输损耗)”,与团队的切换参数一致;《1971 年外交通信功率标准》(编号外 - 功 - 标 - 7101)规定 “备用频段功率上限 37dBm,27dBm 符合‘有效传输 低暴露’要求”,印证功率调整的合理性。

远程指导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远程技术支持规程》(编号外 - 远 - 支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海外驻地遇干扰,需向国内传输‘杂波强度、波形、周期、设备状态’,国内技术人员结合历史案例与设备手册分析,2 小时内给出判断”,与陈恒的远程指导流程一致;《陈恒技术档案》(1971 年版)记载 “陈恒参与 1969 年驻美抗干扰项目,熟悉美方监测设备参数(AN/ALR-69 扫描周期 1.9 秒)”,印证远程分析的专业性。

切换流程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频段切换规程》(编号外 - 频 - 切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切换步骤为‘确认干扰→通知国内→设置参数→设备适配→测试→发送’,耗时≤48 分钟,双重发送重要指令(间隔 10 分钟)”,与团队的切换流程、耗时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抗干扰通信记录》(编号外 - 联 - 抗 - )记载 “10 月 28 日 8 时 57 分发现干扰,10 时 45 分发送成功,耗时 48 分钟,11 时 15 分收到反馈”,印证切换过程的真实性。

预案完善依据:《1971 年外交抗干扰预案修订标准》(编号外 - 抗 - 修 - 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 “遇被动监测后,需新增 2 个以上备用频段、简化切换流程、强化监测频率,重要指令实施双重发送”,与团队的预案补充内容一致;《1971 年 10 月 29 日通信记录》(编号外 - 联 - 日 - )记载 “按新策略使用 170 兆赫,双重发送重要指令,无异常”,印证策略调整的有效性。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